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本院41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时间及服用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损害的分型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前3名依次为:中草药及中成药14例(32.6%),抗生素10例(23.3%),降压药5例(11.6%)。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3例,占31.7%;胆汁淤积型15例,占36.6%;混合型12例,占39.3%。结论临床上多种药物可导致肝损害,因此在使用有肝损害副作用药物时,应及时检测肝功能,以求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病因构成及临床和预后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八一医院全军肝病中心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诊断为DILI的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UCAM量表评价药物应用史与肝损伤的相关性,并分析药物种类构成、DILI的临床类型及预后特点.结果 引起本组患者DILI的前3位药物为中药87例(62.1%)、解热镇痛药14例(10%)、抗生素7例(5%).男女性别比为1∶1.69.>40 ~ <60岁患者71例(50.7%).患者RUCAM分值均≥3,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肝细胞损伤型DILI最多见,共72例(51.4%),胆汁淤积型43例(30.7%),混合型25例(17.9%);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的中位年龄(55.6岁)较肝细胞型(47.1岁)及混合型DILI (49.9岁)高.药物性急性肝衰竭患者占7.86%.结论 本研究患者中因中药引起的DILI所占比例最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其次为解热镇痛药物和抗生素类药物.DILI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老年患者相对易出现胆汁淤积.绝大多数DILI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670例药物性肝损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70例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住院患者,对其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前三位药物分别为抗肿瘤药物(18.8%)、中草药(13.3%)、抗结核药(12.5%);临床表现多为恶心、呕吐、乏力、纳差等非特异性症状。肝损害以肝细胞损害型最为常见,占420例(62.7%)。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预后较好,其中治愈和好转率达82.7%。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由于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在有基础肝病者中更为常见,因此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应加大相关研究力度,重在预防和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因服用中草药和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表现。方法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12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0.1±16.9岁。42例中为中草药制剂所致者占28.5%,抗结核药物引起者占23.5%。所有患者在停药后肝功能恢复较快,预后良好。结论中草药和抗结核药物为目前主要的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并评价治疗效果,以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13例急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史及临床特点。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前4位的药物分别是非甾体类抗炎药(55例,占25.8%)、中草药(46例,占21.6%)、抗结核药(39例,占18.3%)和免疫抑制剂(29例,占13.6%)。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口服(106例,51.2%)。主要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发热、恶心、黄疸、呕吐及腹部不适。肝损害以胆汁瘀积型最为常见。预后良好,显效率72.3%(154例),有效率21.6%(46例),总有效率为93.9%(200例)。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因此临床用药要严格把握用药指征,进而做到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74例老年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地从病因、临床特点、诊疗情况等方面来分析74例在我院住院年龄≥60岁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找出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引起肝损伤的重要药物。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药物为心血管药物占45.95%(34/74)、中药(中成药或保健品)占27.03%(20/74)、抗生素占10.81%(8/74)、抗结核药占9.46%(7/74);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临床分型中胆汁淤积型占50%(37例)、肝细胞损伤型占31.08%(23例)、混合型占18.92%(14例);肝功能受损以ALT、AST、ALP和TBil增高为主;经停药和护肝治疗大多数患者(93.2%)肝功能好转或恢复正常。结论:老年DILI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基础疾病多,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其中以心血管药物为主,其次为中药、抗生素、抗结核药等。及时停用肝损伤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特点,全面提高对DILI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98例DILI患者的基本情况、引起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发病时间、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分级、治疗及转归。结果 98例患者中,男性38例(38.8%),女性60例(61.2%),平均年龄49.8岁。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以中药48例(50.0%)、抗菌药物21例(21.4%)、抗肿瘤药10例(10.2%)、保健品6例(6.1%)、解热镇痛药5例(5.1%)为主,多为口服用药,于服药3至62 d发病。临床表现以其中食欲下降42例(42.9%)、乏力26例(26.5%)、皮肤黄染22例(22.4%)、肝区不适18例(18.4%)、巩膜黄染16例(16.3%)为主,另有20例(20.4%)无明显不适症状。严重程度分级,轻度肝损伤43例(43.9%)、中度肝损伤29例(29.6%)、重度肝损伤15例(15.3%)、肝衰竭9例(9.2%)、死亡2例(2.0%)。治愈31例(31.6%),好转65例(66.3%),总有效率为98.0%。结论 DILI多与中药有关,其临床表现多样,特异性差,一般预后良好,严重者亦可导致死亡。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的肝毒性,做到规范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探讨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近3年收治的41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脏生化学检测、肝穿刺病理及治疗转归等相关指标。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前5类药物分别是中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心血管药。418例患者中急性药物性肝损害218例(占52.2%);慢性药物性肝损害112例(占26.8%);药物性肝功能衰竭81例(占19.4%);药物性肝硬化7例(占1.7%)。41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治愈152例(36.4%),好转206例(49.3%),无效47例(11.2%),死亡13例(3.1%)。影响预后的肝功能指标为AST、TBil、Alb、CHE、PTA。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的致病药物种类较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AST、TBil、Alb、CHE、PTA与预后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诱导的自身免疫性肝炎(DIAIH)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DIAIH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DIAIH和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主要诱发药物、临床表现、生化学、自身免疫抗体、肝组织病理学特点。结果共有49例DIAIH患者和436例DILI患者,DIAIH和DILI患者均以女性为主,分别占91.84%(45/49)和70.41%(307/436),DIAIH女性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DILI女性患者的比例(χ~2=9.111,P=0.003)。DIAIH患者的平均年龄(50.0±7.4)岁。引起DIAIH的前三位药物分别是中草药(53.06%,26/49)、非甾体抗炎药(10.20%,5/49)和他汀类药物(10.20%,5/49),DIAIH发生的时间均在用药后8周以上。DILI和DIAIH发生肝衰竭的比例分别是14.68%(64/436)和30.61%(15/49),DIAIH较DILI患者更容易发生肝衰竭(χ~2=8.20,P=0.004)。西药引起DIAIH和DILI进展为肝衰竭的风险均显著高于中药(χ~2=9.77,P=0.002;χ~2=16.09,P0.001)。DIAIH患者的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率是100%,ANA阳性率83.67%(41/49),SMA阳性率16.33%(8/49)。DIAIH界面性炎症、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均较DILI明显。结论女性更容易发生DIAIH,中草药易引起DIAIH,西药引起的DIAIH易发生肝衰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临床特点、过敏原检测、分型、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方法 选择四川省人民医院370例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对其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过敏原检测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前3位药物分别为中草药(27.30%)、抗肿瘤药物(18.92%)、抗结核药物(13.78%);临床表现非特异.肝损害以肝细胞损害型最为常见(56.76%).过敏原IgE检测阳性率高达68.11%,高IgE提示过敏的可能性大.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预后较好,其中治愈和好转率达85.95%.结论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由于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性肝损害,过敏原检测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93例急性DILI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多种药物可引起DILI,以中草药(40.86%)、抗结核药物(21.51%)及抗生素(12.90%)最为多见。多种给药途径引起DILI,以口服给药为主(59/93,63.44%)。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乏力(52例,55.91%)、纳差(41例,44.09%)、腹胀(21例,22.58%)、恶心及呕吐(20例,21.51%)、皮肤黄染(18例,19.35%)、腹泻(11例,11.83%)、皮肤瘙痒(10例,10.75%)、牙龈出血及鼻衄(4例,4.30%)等非特异性症状,另有部分患者(21例,22.58%)仅以肝功能异常为首发表现。本组病例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见(61例,65.59%),其次是混合型(22例,23.66%)和胆汁淤积型(10例,10.75%)。经及时停药和保肝治疗,本组病例中治愈78例(治愈率为83.87%)、好转13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2.15%)。结论临床医师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严密监测肝功能,积极防治DILI。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病理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比较CIOMS/RUCAM和Maria两种评分系统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2008年7月~2010年11月经皮肝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患者113例,分析年龄、性别、BMI、血清学指标、肝脏组织学改变、患病因素、临床表现及预后,并进行量化评分。结果 113例患者中女性77例,男性36例,平均年龄(47.73±13.17)岁。中药及减肥茶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因素,占48.67%;其余依次为抗微生物药、解热镇痛抗炎药和心血管类药。主要症状为乏力、恶心和上腹不适。临床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占47.79%,且女性为主;其余为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停用肝损害药物及对症治疗后,44.25%的患者1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的纤维化分期评分(F)较高(P=0.015)。炎症活动指数(HAI)≥9且F≥4的患者占6.19%,其中42.86%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上或死亡。CIOMS/RUCAM评分≥6分占77.88%,Maria评分≥10分占60.18%。结论中药和减肥药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停用相关药物后预后良好;肝细胞型中,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合并症AIH影响肝脏的纤维化水平;HAI≥9且F≥4的患者预后较差;CIOMS/RUCAM评分系统敏感性高于Maria评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肝活组织穿刺病理学诊断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用药史、病理特点、临床表现、生化、血清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等。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前3位的药物是中药91例(49%)、抗生素41例(22%)、解热镇痛药23例(12.4%);临床分类:药物性肝功能衰竭8例(4.4%)、急性药物性肝损伤93例(50%)、慢性药物性肝损伤83例(44.6%)、药物性肝硬化2例(1.1%);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98例(52.7%)、胆汁淤积型35例(18.8%)、混合型55例(29.6%)。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坏死、汇管区扩大、肝细胞脂肪变性、汇管区或窦周混合炎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胆汁淤积、肝细胞凋亡、可见吞噬色素的Kuffer细胞。治愈79例(42.5%),好转102例(54.8%),无效5例(2.7%)。无一例患者死亡或病情恶化。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首位药物为中药,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组织病理学改变有一定特征。  相似文献   

14.
药物性肝损害1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8-2013年本院的146例患者药物性肝损害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Maria药物性肝损害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对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治疗与转归等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6例患者中,Maria评分均大于或等于10分.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中药占首位(26.7%),其次为抗结核药物(20.5%),抗生素为11.0%,其他药物为41.8%.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占80.80%,胆汁淤积型占8.90%,混合型占10.30%.引起的肝损害型以轻、中度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尿黄、恶心和右上腹不适等.患者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或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复方甘草甜素治疗,2周内可明显改善肝损害表现及恢复肝功能.146例患者中有126例治愈好转,占86.3%,而病死率为5.5% (8/146).结论:Maria药物性肝损害国际共识标准规范了临床诊断,有助于肝损害的鉴别诊断,但其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改善.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病死率较高,中草药及其制成品引发肝损害占首位,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近年来所收集的中草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及肝组织病理学资料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05例中草药所致DIL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甲型肝炎病毒IgM、抗戊型肝炎病毒IgM、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EB病毒 IgM和抗巨细胞病毒IgM,常规进行肝活检。结果 本组DILI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有纳差(46.6%)、乏力(64.3%)和脾肿大(78.0%);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40.0%)为主,87.9%患者发病前用药持续时间大于2周 ;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为中度炎症和纤维化(G2-3S2-3 占59.0%);致肝损伤的单一中草药主要为何首乌(11.8%)、雷公藤(10.8%)和黄药子(9.2%),中成药复合制剂主要以治疗银屑病(13.8%)和骨关节类疾病(5.6%)中成药为主;三种单一中草药发病前用药时间均短于中成药复合制剂;停药及对症治疗24 w后284例(93.1%)患者恢复正常。结论 中草药致肝损伤发病前用药时间较长,起病较缓慢,需要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研究急性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发病状况,以期对临床用药起到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5月-2013年5月广西梧州中医医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82例,对急性重症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住院诊治情况和可能导致急性重症肝损伤的药物和致死药物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的治疗方式包括行人工肝治疗和单纯药物治疗,比例分别为34.15%和65.85%。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死亡31例(37.80%),病情恶化30例(36.59%),病情好转13例(15.85%),治愈8例(9.76%);引起肝损伤的前3类药物分别是中草药、抗结核药物和抗菌药物,致病率分别为28.05%、24.39%和14.63%,在住院期间死亡的31例患者中,也是使用中草药(35.48%)和抗结核药物(19.35%)的患者比例居多。结论急性重症药物性肝损伤致死率较高,其中,中草药和抗结核药物是导致肝损伤以及致死的主要病因,对这两种药物的临床监测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2月我科诊治的300例DILI患者,根据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RUCAM)量表评估。结果 经RUCAM量表评分诊断为DILI患者290例;引起DILI的药物为中药,占42.8%,抗菌药和抗结核药物分别占9.3%和7.6%;基础疾病以胃炎最为多见,占18.6%;肝细胞型占54.5%;中度肝损伤占37.6%;肝衰竭发生率为5.5%,治疗有效率为93.8%,死亡4例。结论 应用RUCAM量表有助于DILI的规范化诊断,中药导致的肝损伤不可忽视,大部分DILI患者临床预后较好,少数发生急性肝衰竭,预后差,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分析我国老年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 以"药物性肝损"或"药物性肝病"和"老年"为检索词,检索中文数据库,提取符合标准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4篇,共879例老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男583例,女296例.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消化道症状(45.41%)、黄疸(34.58%)、乏力(25.48%)、纳差(21.84%)等,无症状者占35.04%.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最为多见(57.40%).有827例患者提供了用药信息,其中以抗生素(18.98%)、中草药(18.26%)、心血管类药物(17.90%)和抗肿瘤药物(11.61%)多见.774例患者提供了预后信息,临床治愈和好转率为89.41%.结论 正确认识和处理老年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解放军302医院2003年-2010年间老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患者分为老年组(139例)和中青年组(105例),比较二者之间的临床特征和生化学指标。结果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有14种,老年组药物性肝损伤前5位的药物分别是中药(31.7%)、抗生素(13.7%)、解热镇痛药(12.2%)、心血管药(11.5%)和抗结核药(6.5%);而中青年组则是中药(43.8%)、解热镇痛药(18.1%)、抗生素(13_3%)、抗结核药(6.7%)和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4.8%),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老年组y-谷氨酰基转肽酶及治愈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均较中青年组为高。老年组黄疸发生率为77.1%,肝衰竭发生率为2.9%;中青年组黄疸发生率82.0%,肝衰竭发生率为4.8%,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老年组肝损伤类型分别为胆汁淤积型(45.9%)、肝细胞型(28.6%)和混合型(25.5%),中青老年组上述3种损伤类型分别为39.3%、34.8%和25.8%,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以中药占首位,老年与中青年患者药物性肝损伤均以胆汁淤积型为主,有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衰竭,老年患者临床治愈时间长;建议对中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易导致肝损伤的药物慎重选用;预防措施之一是用药后要定期检测肝功能的峦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394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年龄、性别、肝损伤药物种类和名称、发病时间、肝功能、是否肝活组织检查、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394例患者中男170例(43.15%),女224例(56.85%),男女发病比例为1∶1.3。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25.63%)及51~60岁(25.13%)。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有很多种,居前3位的依次为:中药(45.43%)、多药联合应用(11.42%)及抗结核药(7.61%)。中药类别以治疗骨关节病中药(11%)和皮肤病中药(11%)为主,中药名称及成分多数不明。43例患者行病理检查确诊,占10.91%。较多见的病理改变为: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65.01%),毛细胆管性淤胆(39.93%)等,对临床诊断无特异性,有一定提示意义。394例患者中,治愈102例,占25.89%;好转184例,占46.70%。发生肝衰竭最终死亡的患者7例,占1.78%。总体预后较好,预后影响因素包括:年龄、临床分型、起病时TBil峰值等。结论致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无金标准,故易漏诊及误诊,多数预后较好,但少数病例可发生肝衰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