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衣华强 《中医药学刊》2008,26(2):402-403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是中医经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冲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冲脉被称为“五脏六腑之海”、“血海”、“十二经之海”。从对古今文献的统计看,清代以前尚未有正式的奇经医案。从清代始,奇经医案逐渐盛行。尽管奇经医案在数量上相对较少,但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奇经医案、用药的探讨是否有价值,更是一个现实的问题。通过研究、分析清代著名医家叶桂编著的《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的奇经医案,认为奇经医案对奇经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使得中医辨证体系更加丰满与成熟。  相似文献   

2.
<正>秦淑芳主任运用奇经药物治疗妇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病,收效显著。笔者现将秦老师运用奇经理论及奇经药物论治妇科病的经验简要概述如下。1奇经八脉学说中的冲任理论奇经八脉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不仅应用于针灸学,也一直被古今医家视为诊治妇科疾病的理论基础。其中,冲任学说被作为诊断妇科疾病的纲领之一。冲脉,《灵枢·逆顺肥瘦》曰:"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  相似文献   

3.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前人对奇经八脉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奇经辨证理论体系,故分别从"理"与"法"两个方面探寻叶天士奇经辨证的的内涵与思路。"理",即叶天士奇经辨证的理论基础,主要从叶天士对奇经八脉理论的继承及奇经与脏腑的联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法",即叶天士奇经辨证的诊法及治法,主要探析叶天士治疗奇经病独具特色的"通补奇经"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奇经八脉的特点、作用及临床意义3个方面阐述了管遵惠老师对奇经理论的论述,提示奇经的理论,不仅补充和完善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指导人们全面地去分析、观察病情,更好地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辨证观,把中医辨证论治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提出了奇经八脉之说,并论述了其生理、病理及诊治作用。《难经》进一步对奇经的概念、循行路线、所主病证做了充实。滑寿和李时珍分别阐发了奇经八脉的功能、生理特点,并整理了奇经八脉的循行起止、所主病证,使之进一步完善。清代叶桂对奇经用药进行了发挥,为奇经理论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叶天士对奇经八脉学说的发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者按:徐大椿在《临证指南医案》的批语中说:“奇经乃十二经之余气,治十二经则奇经之治药正在内,并无别有治奇经之药也。此老好为立异,故其说如此,但于理无碍,则亦各成议论耳。”徐氏之意本欲贬之,然毕竟无法否定叶氏,故不得不以“于理无碍,则亦各成议论”的话了结,并为其评说留下了一定的余地。事实上,徐氏之语了而未了,如何对叶天士的奇经论治作正确评价,并认真探讨和总结其证治用药规律,应该是一件很有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工作。一、奇经八脉源流奇经八脉即冲脉、任脉、督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脉、阳脉,其说最早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和文献研究探究叶天士运用奇经思想辨治崩漏的规律及特点。方法以叶天士《叶天士医学全书》为底本,《临证指南医案·崩漏门》为主体,选取应用奇经理论为主要辨治思想治疗崩漏的医案。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SPSS 17. 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医案中药物使用频数分析、奇经八脉与药物归经频数分析及奇经八脉与病症频数分析。结果 (1)药物使用频数分析:医案中常见高频药物有人参(0. 70)、阿胶(0. 55)、生地黄(0. 45)、白芍(0. 40)、墨旱莲(0. 30)、当归(0. 25)、女贞子(0. 25)、柏子仁(0. 20)、龟甲(0. 20)、天冬(0. 20)等。(2)奇经八脉与药物(种类)归经关联频数:冲脉(8)、督脉(4)、带脉(6)、任脉(2);单一经脉使用频次中:冲脉高频药味为当归(5)、莲子(3),督脉高频药味为鹿角霜(3),带脉高频药味为白芍(8)、当归(5),任脉高频药味为龟甲(4)、紫河车(2)。(3)奇经八脉与病症关联频数:任脉病症(11)、冲脉病症(11)、督脉病症(3)、带脉病症(3)。结论叶天士认为崩漏以"奇经不和"为主要病因病机,基于中医基础理论中奇经八脉与脏腑相关性,治疗思想上多以奇经辨证理论为主,从冲任脉论治,虚实为纲,采用"暴崩暴漏,宜温宜补;久崩久漏,宜清宜通"的治则,临床治疗以补为主,通摄并用,擅用血肉有情之品,通补奇经。  相似文献   

8.
王继明 《国医论坛》2003,18(5):13-14
奇经和络脉均是中医学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关系极为密切。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就提出了“奇络”一词 ,并在诊治疾病中奇络并重。对于奇络二者之间关系的探讨 ,在理论与临床应用中均具有实际价值 ,尤其应用于一些疑难疾病的辨证与治疗中 ,常能独辟蹊径 ,出奇制胜。试从以下方面阐述二者关系 ,以与同道商榷。1 奇络的循行分布有别于十二正经十二正经是人体的重要经脉 ,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奇经和络脉的循行分布均与十二正经不同。“奇经八脉”这一名称最早见于《难经》,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阳维脉 ,阴…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系统分析叶天士89则奇经辨证案例的基础之上,发现叶天士对《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继承和运用,表明医家对《黄帝内经》理论传承的主体作用,以此作为中医学以经典为主线的传承模式的重要例证。方法:通过文献搜集和对比,将叶氏医案中奇经辨证的运用经验与《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叶天士在其奇经辨证的理论中充分运用并发挥了《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结论:医家是《黄帝内经》理论传承的主体,清代医家叶天士对《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Gao XY  Chen Y  Sun CJ 《中国针灸》2011,31(7):653-656
李鼎教授对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维脉、跷脉等奇经八脉理论及英与正经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纠正了古代医家对督脉"合篡间,绕篡后"、冲脉循行等错误的理解,对督脉循行、任督经气运行的方向等不同认识进一步分析,加以整理,提出营气的运行方向,督脉是从上而下,任脉则是从下而上等,使奇经八脉理论更加完备,对后世奇经八脉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癌症是世界的难题,是全球人类的灾难。西医放疗、化疗、手术被誉为抗肿瘤的“三板斧”,是治疗癌症的传统方法。何乃举主任中医师遍访全国中医界名家及民间老中医,加之长期的临床实践,形成从伤寒六经辨治癌症的思路经验,从六经辨证仲景已经把癌症早有定位,按照六经辨证学术研究,脏腑本能之气衰败,三阳经外感入里化内热,内热不除,耗伤三阴,引起三阳内闭,闭则不通,聚焦在脏腑,泛滥成灾,这是肾亏骨空内伤。内伤三阳热耗,形成阴不足,阳有余,阴阳失调,必然使脏腑大病。按六经辨治方法,泄内实热,顺水行舟,给病邪找出路,热去阴自复。开鬼门解表,洁净腑利小便。把握伤寒六经辨治规律,诊治癌症也有十之六七,也能见病之源,病跟经走,方跟病行,经病同行,六经大道找病,切中病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使初学者更好地理解伤寒论原文的含义,探讨《伤寒论》六经的由来。方法:以建筑物内管网作比喻,简要分析与伤寒理论有关的一些概念,比如脏腑、阴阳、经络,同时也指出了伤寒六经的概念及形成的名、名形结合、名形用像结合的三个阶段;指出六经辨证的内涵是对疾病因、性、位、时、量、势六因素的分析,而其外延则是后世中医所有辨证方法的基础。同时也提出了伤寒传变的条件和方式。结果:认为十二条正经是以阴、阳、手、足、脏、腑分别命名而来的,若不分左右和手足就合并为六经。六经传变、六经辨证即依此而来。结论:六经辨证是从《黄帝内经》发展而来,又成为后代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等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廷辉 《针刺研究》2002,27(4):308-310
本文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经络间的内在实质联系的论述总结出十二经络阴阳二气盛衰和经脉交接的规律 ,认为经络阴气变阳气在于手 ,阳气变阴气在于足 ,故十二经中经络阴气始于足 ,汇于胸 ,上散于手 ;经络阳气始于手 ,汇于首 (头 ) ,下泻于足。阴阳二气交换转变形成大周天。  相似文献   

14.
刘曼  刘晓亭 《辽宁中医杂志》2014,(11):2467-2468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风辨证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大证型,其中中风中经络又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风痰瘀血、闭阻脉络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中医护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笔者主要就中风中经络的不同证型浅谈中风患者的中医护理。  相似文献   

15.
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贯穿中医学的整个发展史,指导中医的辨证与治疗。肿瘤是现代医学临床治疗与研究面临的一大难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目前仍然没有能够彻底根治的方法,中医在治疗肿瘤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中医阴阳学说理论着手,阐述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治疗,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肿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Complementary acupoints, as a kind of theory of acupoint combination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the meridians of the body surface.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upoints and meridians 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the meridian and zangfu theory, as well as our own experience.The acupoint combinations are simple, unique, and have curative effect.Less acupoints are involved and the treatment shows highly effect.We put forward "complementary acupoint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roblems.The complementary acupoints refer to the acupoints that are located on the corresponding medial and lateral sides of the limbs or in the front and back parts of the body trunk, adjusting the balance of yin and yang.As for a pair of corresponding points, one is located at the pathway of the yin channel and the otheris located at the pathway of the yang channel.They are yin and yang correspondence, or exterior-interior correspondence in the upper and part of lower limbs.For the location of acupoints, understanding one means knowing two.In operation, point-topoint puncture(inserting one needle on every one-side point) or joined needling two points(inserting one needle, and the relative another point has qi arrival) of two complementary acupoints is created.  相似文献   

17.
发作性睡病是继睡眠呼吸障碍之后,引起日间过度思睡的第二大病因。它是一种终身性睡眠疾患,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酿成意外事故而危及生命。目前,发作性睡病的中医证候分类尚未规范统一,运用中医辨证理论体系,补虚泻实,调和阴阳,用相关中药来改善症状及减少其发作次数。通过文献研究,本文将从病名、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不同中医证型与FIB、HS-CRP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冠心病中医不同证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为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为冠心病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将179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痰浊内阻、阴寒凝滞、心肾阴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型6组,选对照组30例,测定FIB、HS-CRP水平。结果:①各组中FIB测值高于正常的比例阳以气虚衰型最高,具体测值为阳气虚衰型>阴寒凝滞型>痰浊内阻型>气阴两虚型>心血瘀阻型>心肾阴虚型>对照组;冠心病中医证型中HS-CRP测值为心血瘀阻型>阳气虚衰型>痰浊内阻型>阴寒凝滞型>对照组>气阴两虚型>心肾阴虚型。②7组的FIB及HS-CRP水平的两两比较的21对中,均为6对有统计学差异,15对无统计学差异;③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阳性率在冠心病的6证型组中有统计学差异。结论FIB、HS-CRP对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尤其是FIB在阳气虚衰型,HS-CRP在心血瘀阻型中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现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扶阳学派名中医唐农教授,崇尚经典,精于医学、国学,创造性地将国学中体用学说引入中医学体系,形象地阐明人体"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和阴阳二气交感离合的体用关系。并基于"内阳外阴"本体结构及《黄帝内经》"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思想,认为糖尿病肾病病机的总趋势是肾阳虚弱,火不暖土,先后天均失常,阴阳本体结构不同程度偏离本位。相应的总治则是温化内寒,健运脾土,使阳气能正常收藏,恢复"内阳外阴""阴平阳秘""阴阳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