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并已在血清病毒中产生耐药基因突变的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反转录酶(RT)区的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1年8月于解放军302医院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30例,均经6个月以上的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并已在血清中检测到耐药相关突变。采集与血清检测同一时间点的全血标本30份并分离PBMCs,提取总DNA,以不降解质粒的ATP依赖的DNA酶(PSAD)消化+滚环扩增+跨缺口PCR方法扩增HBV cccDNA的RT区,分析9个位点的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相关变异。结果 30份样本中,16例检出HBV cccDNA,检出率为53.3%,PBMCs中HBV cccDNA检出率与HBeAg阳性率、血清ALT水平及血清HBVDNA载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在16例HBV cccDNA检出者中,B基因型5例,占31.3%,C基因型11例,占68.8%,与血清HBV基因分型结果一致。但是,与血清HBV均检出耐药突变株不同,16例PBMCs cccDNA中检出的病毒均是无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相关突变的野生株。结论在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V DNA产生耐药突变的情况下,PBMCs中HBV cccDNA仍以原始野生株为优势种群,推测PBMCs可能是体内HBV野生株的"存储库"。  相似文献   

2.
滚环扩增在乙型肝炎病毒cccDNA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建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滚环扩增(RCA)方法 .方法 以2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cccDNA和血清松弛环状DNA(rcDNA)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患者HBV基因序列特点设计4对引物,分别可与HBV cccDNA的正、负链结合.在Phi29 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获得线性多拷贝cccDNA扩增产物,以该产物为模板获得cccDNA全序列;通过对模板的系列稀释鉴定RCA方法 的灵敏度;以RCA产物为模板扩增肝组织cccDNA的反转录酶区基因,并与同时扩增的同时间采集的同一患者血清中的rcDNA序列进行比较.结果 成功建立了HBV cccDNA全序列的RCA方法 ,最低可检测到10个拷贝的cccDNA分子,并获得了所有扩增cccDNA的全基因序列.27例患者中,18例患者的肝组织CCCDNA和血清rcDNA反转录酶区的序列完全一致,9例患者中共检出 84个不同的核苷酸位点,平均每个患者9.3个,84个不同核苷酸中只有5个引起了氨基酸的改变.结论 滚环扩增方法 对肝组织HBV cccDNA的检测具有较好的灵敏度.该方法 的建立对深入了解cccDNA在HBV致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评价抗病毒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病理和临床血清学指标的关系。方法对187例HBeAg阴性CHB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与同期血清HBV DNA水平、血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87例HBeAg阴性CHB患者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与血清HBV DNA水平相关(χ2=30.26,P<0.01);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期与血清HBV DN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χ2=10.94,P>0.05)。血清TBIL、ALT、AST、GGT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ALB、PTA与之呈负相关。结论 HBeAg阴性CHB患者病毒复制活跃和血清TBIL、ALT、AST、GGT能反映肝组织炎症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新型血清学标志物HBVRNA、HBV核心抗原相关抗原(HBcrAg)、HBV核心抗体(anti-HBc)及肝组织HBV总DNA(tDNA)、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不同类型HBV感染中的检出特点。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住院并接受肝组织活检的227例不同疾病类型的HBV感染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清HBVRNA、HBcrAg、anti-HBc定量及肝组织HBVtDNA、cccDNA水平,比较分析各指标的特征以及抗病毒治疗对其的影响。结果 在16例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中,HBV RNA检出率为25.0%(4/16),HBcrAg检出率为93.8%(15/16),肝组织HBV tDNA及cccDNA检出率分别为87.5%(14/16)及81.3%(13/16)。在184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34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其HBVRNA和HBcrAg定量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anti-HBc定量明显高于未治疗组(P<0.05)。在18例肝硬化(LC)患者中,9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稳定、高灵敏度化学发光Southern blotting检测系统,检测HBV(ayw)转基因小鼠肝脏及其他组织的HBV复制水平。方法采用地高辛标记HBV探针,利用pTHBV1047质粒检测杂交系统的灵敏度及重复性;提取第27代HBV(ayw)转基因小鼠肝、肾、脾和肌肉组织总DNA,经HindⅢ酶切后电泳、转膜,利用高灵敏度化学发光杂交South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织中HBV复制中间体的水平。结果地高辛标记的化学发光检测系统灵敏度达0.1pg,且杂交系统稳定可靠。HBV(ayw)转基因小鼠基因组DNA中检测到整合的外源HBV DNA,但低于HepG2.2.15细胞的HBV复制水平。肝、肾、脾和肌肉组织中都有HBV复制中间体存在,以肝组织中含量最高。结论第27代HBV(ayw)转基因小鼠染色体含有稳定的HBV基因整合,为复制型HBV转基因小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9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含量和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随着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增高,但肝功能损害无相应的加重。结论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并不能准确的反应肝纤维化及肝脏炎症程度,而及时的检查血清HBeAg和HBV—DNA水平可直接了解乙肝患者体内HBV复制活跃程度。  相似文献   

7.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感染患者血清HBV 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信号引物能量转换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104例不同HBV感染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结果:不同HBV感染患者HBV含量范围在10^4.49-10^9.93拷贝/ml,其中急性乙肝含量显著低于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变和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含量(P<0.05和P<0.01);HBeAg( )患者的含量显著高于HBeAg(-)/抗-HBe( )患者的含量(P<0.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HBV DNA含量与血清ALT水平无明显相关。结论:HBV感染的慢性化可能与血清HBV DNA含量高有关,肝损伤与血清HBV DNA含量无明显关系;e系统血清传换后,HBV并未停止复制,只是复制水平降低,应用定量PCR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有助于HBV感染患者预后的判断和重新评价HBV感染的自然史及HBVM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LHBs)检测对于判定HBV DNA复制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LHBs,Pre - S1和HBV M,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结果(1)在HBeAg阳性血清中,HBV DNA与LHBs、Pre -S1之间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HBeAg阴性血清中,HBV DNA与LHBs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与Pre -S1之间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90份乙肝患者血清中LHBs水平与HBV DNA拷贝数呈良好相关性(r=0.918),Pre - S1水平与HBV DNA拷贝数的相关系数为0.765.结论 血清LHBs水平能反映HBV DNA复制程度,其与HBV DNA的相关性优于pre - S1,可作为评判HBV DNA复制新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 (CHB)肝脏病变程度与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 1 646例CHB以Menghini法行肝脏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和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技术进行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其中 142例CHB患者于 0 5~8年后再次行肝脏穿刺活体组织学检查,并将其肝脏病变与血清HBV DNA定量的关系进行了近期及远期动态观察。结果 血清HBeAg阳性的CHB患者肝脏病变程度与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并不相关 (P>0 05 ),但HBeAg阴性患者则显著相关 (P<0 05 )。动态观察显示无论HBeAg阳性与阴性的CHB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持续高水平者其远期肝脏病变较降为低水平的CHB患者明显加重 (P<0. 05 )。结论 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可作为HBV DNA阴性CHB患者肝脏病变程度的有效预测指标。血清HBV DNA定量持续高水平的CHB患者预后差。抗病毒治疗是CHB患者的治疗关键。对CHB患者动态复查血清HBV DNA定量有助于预测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中国流行的C基因型HBV的稳定复制表达细胞系.方法 从1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分离克隆得到1株C基因型病毒DNA全序列,以此为模板扩增产生1.3倍体HBV DNA,包含完整基因组(3.2kb)、从1825位点(polyA)至2599位点大小为775bp的3′端冗余序列,以及至1400位点大小为425bp的5′端冗余序列,将其连接改建重组后的pcDNA3.1(+)载体,构建pN31-51-6-1表达质粒,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采用ELISA检测HBsAg、HBeAg的瞬时表达情况,选择双高表达细胞孔进一步行G418筛选稳定表达细胞系.通过ELISA、免疫组化、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以及HBV复制中间体核心颗粒DNA、细胞内cccDNA、分泌上清中病毒DNA的RT-PCR检测等方法评估稳定细胞克隆的复制表达情况.结果 获得1株具有高抗原表达和高复制能力的细胞克隆HepG2-51-6-1,已稳定传代26代.检测HBsAg、HBeAg吸光度(A)值分别为>3.5和1.29;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证实细胞表面存在s抗原,免疫组化染色可见细胞内病毒表达.分泌到培养上清中的HBV DNA和细胞内的HBV复制中间体水平分别为2.0×104和5.5×105拷贝/ml,HBV cccDNA为6~8拷贝/细胞.结论 成功获得HBV-1.3倍体转染的C基因型HBV稳定复制表达细胞系,为研究我国流行HBV的生物特性和抗HBV新药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Fulminant hepatitis, or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 is defined as a clinical syndrome of severe liver function impairment, which causes hepatic coma and the decrease in synthesizing capacity of liver, and develops within eight weeks of the onset of hepatitis. Several independent factors influence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age, the cause of liver disease, the degree and the duration of encephalopathy in relation to the onset of the disease, and the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Over the years many intensive treatments have been practiced.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expensive, and patients who survive transplantation require life-long immunosuppression, clinical care and complications management. Without transplantation fulminant hepatitis and hepatic failure might be completely recovered spontaneously, and the patient could expect a normal life. Two cases of fulminant B hepatitis with intensive care treatment, and their survival despite unfavorable prognosi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fulminant hepatitis required intensive monitoring and therapeutic measures, including corticosteroids. The prognosis for survival without transplantation in fulminant hepatitis is limited by the measures of medical treatment and new specific therapeutic modalities which must be developed through basic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B、C和D四个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virus Xprotein,HBx)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HBV)复制的影响。方法构建含A、B、C和D四种基因型HBx的真核表达载体和提前终止HBx表达的突变型单倍体HBV表达系统,共转染至人肝肿瘤细胞系HepG2细胞,利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不同基因型HBx对HBV核心启动子的激活作用,利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HBV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表达情况,利用特异性引物PCR方法检测细胞中HBV前基因组RNA(pgRNA)和总RNA(pgRNA,2.2kb和0.8kbRNA)的转录情况。结果 A、B、C和D四种基因型HBx的表达均可显著激活HBV核心启动子活性,但不同基因型HBx的激活作用不同。除C基因型外,A、B和D三种基因型HBx均可显著增强HBsAg和HBeAg的胞外分泌水平。检测HBV复制中间产物发现,C基因型HBx对HBVpgRNA和总RNA转录水平的影响显著低于A、B和D基因型。结论不同基因型HBx对HBV复制的影响不同,为进一步研究HBV基因型与HBV复制能力以及临床病理表现的关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对364例乙型肝炎不同标志物的患者血清进行PreS1测定并与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HBV—DNA进行含量测定,然后做对比分析。结果:364例乙型肝炎患者中,167例HBsAg、HBeAg、抗HBc^+阳性组中PreS1叶。144例(86.2%),HBVDNA阳性147例(88.0%),这组患者病毒高度复制,PreS1和HBVDNA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22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中PreS1^+38例(31.1%),HBVDNA阳性43例(35.2%),表明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65例HBsAg和抗HBc阳民生组中PreS1^+17例(26.2%),HBVDNA^+20例(30.7%),表明病人仍有病毒在复制。10例HBsAg、HBeAg阳性组中PreS1^+7例(70.0%),HBVDNA+9例(90.0%),表明病人病毒在复制。结论:乙肝病毒前S1抗原是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和传染的可靠指标,特别是在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国大样本来源的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多重耐药HBV的基因型和表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 800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HBV反转录酶(RT)区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相关的突变类型及频率,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和克隆测序法(≥20个克隆/样本)对其中的46例多重耐药HBV突变株进行鉴定。采用体外表型耐药分析法检测核苷类与核苷酸类联合处理对多重耐药HBV的抑制效果。分析临床治疗方案在多重耐药HBV感染的发生及控制中的作用。结果在11 800例慢性HBV感染者中,共3658例(31.0%)检出核苷(酸)类耐药相关突变,其中拉米夫定(LAM)耐药突变2592例(70.9%),阿德福韦酯(ADV)耐药突变665例(18.2%),恩替卡韦(ETV)耐药突变293例(8.0%),替比夫定(LdT)耐药突变62例(1.7%),同时针对核苷类和核苷酸类的多重耐药(MDR)突变46例(1.3%)。对46例多重耐药感染样本的克隆测序显示,40例样本在同一病毒基因组上检出MDR突变,其他6例样本的MDR突变则存在于不同的HBV基因组中。基因型分析显示共有15种病毒变异形式,同时耐LAM(或LdT)和ADV,以及同时耐ETV和ADV的MDR株分别为10种和5种。体外表型耐药分析结果显示,ETV(或LAM)和ADV联合用药可有效抑制HepG2细胞内MDR HBV的复制,但对野生株无类似效果。临床用药方案分析显示,多重耐药HBV感染常出现在LAM(或)LdT、ADV、ETV序贯治疗的患者,以LAM→ADV(22例)和LAM→ADV→ETV(10例)最多见,发生多重耐药后大多出现病毒学和(或)生化学突破。LAM+ADV或ETV+ADV联合挽救治疗可成功将大多数多重耐药HBV的DNA复制控制在检测不到的水平。结论我国MDR HBV株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表型分析和临床观察均证实核苷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使用可有效控制MDR HBV复制。多重耐药HBV感染的发生与临床长期应用核苷(酸)类似物序贯治疗有关,密切监测病毒应答及耐药突变对于临床尽早制定最优的抗病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人体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以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急性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其发展规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并阐述了它们在乙肝慢性化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周宁  林国英  董友志  何海明 《武警医学》2004,15(11):817-819
 目的探讨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标志物(HBVM)表现模式的相关性.方法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PCR ELISA法,HBVM采用ELISA法.结果在HBVM阳性的366例血清中,有199例HBV DNA阳性,占54.4%.血清HB-/ml占65.2%;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HBV DNA-HBc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占95.2%,≥106 copiessAg、HBeAg、抗阳性率占29.1%,≥106 copies/ml占17.6%.结论血清HBVM阳性患者中约55.0%的血清HBV DNA阳性,且HBeAg阳性患者中HBV DNA含量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抗-HBe阳性者;在抗-HBs、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者血清内也有HBV DNA阳性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女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卵巢颗粒细胞中HBV感染情况与临床检测结果。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辅助生育治疗的40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患者为HBV携带者(携带组),20例患者为非HBV携带者(非携带组),分离患者卵泡液中的颗粒细胞并制成涂片。应用经地高辛标记的特异性HBV DNA探针,通过原位杂交对颗粒细泡涂片进行检测;应用碱性磷酸酶系统进行显色反应。结果携带组患者的颗粒细胞涂片显示,5例可见200个成簇的颗粒细胞,细胞核中检测出20个HBV DNA阳性细胞;6例患者可见220个片状、单层的颗粒细胞,细胞核中检测出8个HBV DNA阳性细胞;9例患者可见180个成簇的颗粒细胞,细胞核中检测出4个HBV DNA阳性细胞。非携带组患者的颗粒细胞涂片为阴性。显色10 min时,患者未出现阳性信号;显色20 min时,4例患者出现阳性信号;显色30 min时,3例患者背景着色较深,阳性信号不易辨认,忽略不计。因此,20 min为显色的最佳时间。结论女性HBV携带者卵巢颗粒细胞中具有HBV DNA,可通过生殖细胞向子代传播乙型肝炎。因此,应加强对HBV携带孕产妇的健康宣传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阻断。  相似文献   

18.
19.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全长序列分析及复制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患者HBV全长基因组序列并对其复制力进行评价.方法 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HBV病毒DNA,PCR扩增HBV全长基因组,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中,每个样品挑选5~10个克隆测序,分析基因型以及全长基因组耐药相关的突变位点,并对个别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将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中的全长HBV基因组经BspQ Ⅰ/Sca Ⅰ双酶切后,转染入肝癌细胞系HepG2、Huh7.转染3d后榆测上清HmAg表达量及细胞内HBV复制中间体核心颗粒DNA载量,分析全长HBV基因组的复制力(1.0倍HBV复制模型).结果 从2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成功获得5条HBV全长克隆,来自同一份血清的克隆核苷酸,其一致性为98%~100%,提示HBV存在准种特性.测序结果 表明5条HBV全长基因均为C型.通过定点突变又获得3个全长克隆.经序列分析发现,HBV反转录酶区存在A181V/S、L229M、V84M、M204I氨基酸位点的突变,前C/C区存在T1753C、A1762T、G1764A和G1896A核苷酸位点的突变.复制力分析提示上述位点突变后病毒复制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L229M还可以进一步降低A181V突变株的复制力.结论 自行建立的无载体1.0倍HBV复制模型可在细胞内分泌抗原蛋白以及装配子代病毒,完成生活周期,这为下一步分析HBV的耐药表型打下了基础.此外,还可指导临床制定更加合理的抗病毒策略,筛选针对已出现或将来可能出现的耐药突变的新型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某部新兵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和疫苗接种效果。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630名新兵,进行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采用ELISA方法检测HBV-M,对HBV-M全阴者接种乙肝疫苗,按0、2程序,剂量20μg,接种2月后检测抗体水平。结果该部队新兵中HBsAg阳性3人(0.5%);抗HBs阳性390人(61.9%),抗HBs阴性240人(38.1%),抗HBe和(或)抗HBc阳性28人(4.4%),60名接种乙肝疫苗的新兵中,57人检测HBV-M,抗HBs阳性49人(85.96%)。结论该部队新兵HBV现症感染率远远低于我国普通人群平均感染率,对HBV-M阴性新兵接种乙肝疫苗,按0、2程序,剂量20μg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