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言之,中风后遗症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中风之后,由于脏腑虚损或功能失调,引起人体气血津液逆乱,血瘀、气滞、浊阻、痰结、火郁遂作,正气亏耗,病邪稽留,日久缠绵,致使经脉阻滞、气血失畅,面存如语言蹇涩、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等中风后遗之疾。中风后遗症与急性期之病机虽均属本虚标实,但两者不尽相同。急性期以标实为突出,风、火、痰、瘀或单现,或兼见,较为显著,而本虚则相对不够明显;后遗症之见证,标证相对较少,以血瘀、痰浊最为常见,其本虚证则较显著,其中尤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肾阳虚为多。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当前大抵注重半身不遂、  相似文献   

2.
中风其病机不外风、火、痰、气、虚、瘀六端,病性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弱;在标为风火相扇,痰湿壅盛,气逆血瘀。而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为其基本病机。治疗原则为急则治其标,以醒脑开窍、通肺泻热、活血化瘀为主,恢复期应涤痰通络、活血化瘀与扶正并用,后遗症期应注意益气养血、补益肝肾及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3.
临床解惑     
《中医杂志》2006,47(10):793-794
中风后遗症的主要治法有哪些? 答:中风后遗症以“本虚”为主,兼以“标实”。“本虚”乃为气血不足,肝肾阴精亏虚,脑脉失养,髓海空虚,肢体功能活动障碍。“标实”即痰浊、瘀血阻滞脑窍脉络,而痰浊瘀血之稽留又为正气亏虚所致。中风后遗症的主要治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理法方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血管病属中医“中风”病范畴。发病机理多为气血亏虚、肝郁化火 ,或痰湿内盛、脏腑功能失调 ,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酗酒饱食、用力过度等诱因 ,导致气血阻滞 ,脑脉痹阻而成。病位在脑 ,与心、肝、脾、肾脏器关系密切。病理属性为本虚标实、上实下虚。以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本 ,痰浊、风火、肝阳、瘀血为标。笔者长期从事中风病的研究与防治工作 ,现结合个人经验和认识 ,对临床治疗急性中风病的理法方药探讨如下。1 通腑化痰法急性期中风患者虽有本虚之证 ,然治疗仍应侧重标实。由风、火、痰、瘀内结所致腑气不通 ,在中风病机变…  相似文献   

5.
张志钧教授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专家,悬壶近50载,博采众长,擅长心、脑、老年病的诊治,现将其从痰瘀相关理论研究辨治中风的经验归纳如下。中风属危急重病,临床极为常见。该病多为本虚标实,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尤以“痰”与“瘀  相似文献   

6.
张良  王兴臣 《光明中医》2022,37(1):50-52
中风的病因病机与中医气血理论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此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以气血亏虚为本,血瘀络阻为标.治疗当平衡阴阳,调理气血.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结合气血辨证及升降理论,从脏腑气血升降角度出发,灵活辨证,重视肝肺的生理病理,发挥肝肺升降之轮在气血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抓住疾病的病因病机本质,为中风病遣方用药画龙点睛,可以起到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郑丽 《光明中医》2009,24(11):2186-2188
通过探讨中风后遗症的病因病机,认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中风后常见证型,而本虚多以气血亏虚多见,标实则与痰、瘀、风、火相关,临床常以痰瘀、痰湿、痰火、风痰或夹杂多见。因此,从虚实辨证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基本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8.
浅述《血证论》治血四法对中风脑出血治疗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一部专书 ,为清末四川唐宗海所著 ,该书以《内经》为依据 ,围绕血证在中医基本理论及治疗方面作了不少阐述和探讨。书中许多观点 ,尤其是治血四法 ,对于今天在中风脑出血的中医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风脑出血总由素体阴阳失调 ,气血亏虚 ,加之情志、饮食、外邪等因素而诱发 ;使脏腑失司 ,气血逆乱所致本虚标实之候。本虚多因肝肾亏虚 ,气血不足 ;标实多为风、火、痰、瘀相因为患 :其基本病机是络破血溢 ,脑中瘀血。《血证论》“瘀血篇”指出 :“盖血初离经 ,清血也 ,鲜血也 ,然是离经之血 ,虽清血、鲜血 ,亦是…  相似文献   

9.
吴沛田 《中医杂志》2006,47(10):793
答:中风后遗症以“本虚”为主,兼以“标实”。“本虚”乃为气血不足,肝肾阴精亏虚,脑脉失养,髓海空虚,肢体功能活动障碍。“标实”即痰浊、瘀血阻滞脑窍脉络,而痰浊瘀血之稽留又为正气亏虚所致。中风后遗症的主要治法有以下几种。1通腑醒神:针对中风后腑气不通的病变。常见半身不遂,语言欠利,神志昏蒙,或胸闷呕恶,烦躁,便秘,失眠,苔薄黄腻,脉弦滑。此多因患者素有宿痰,发病后痰邪积滞;或素为阳盛之体,胃肠津亏;或正气虚损传导无力等导致便秘,腑气不通加剧了气血瘀滞,乃至阳亢风动。便秘既是中风诱发因素,又作为一种病理证候存在于后遗症病程…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新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 从中风病定义看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中风病定义将中风发病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即正气内虚 ;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 ;脑脉闭阻。其中正气内虚为病之根本 ,是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的基础 ,也是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的前提。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是中风发病之枢 ,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体会。方法:总结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结果:眩晕常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虚、瘀,病位在脑,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但亦有实中带虚者,临床治疗应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施治,注重辨脏腑虚实,随证治之。结论:中医辨证论治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倪伟  过灵香  祁芳  张泓  艾坤 《河南中医》2016,(11):1921-1924
脑中风病因为风、火、痰、瘀、虚,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肺密切相关。五脏之间不仅五行制化,互生互克,互藏互用,更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治疗脑中风应以中医天人整体观为指导,从五脏论治。经脉通五脏,遂以经治脏,五经配伍,以调五脏。以五脏一体观为指导的五经配伍,调理五脏治法,是针灸治疗中风的一大特色,为临床所常用。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与中医气血理论密切相关。本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以气血亏虚为本,血瘀络阻为标。治疗当疏通经络,平衡气血阴阳,根据病程的不同阶段,辨证灵活运用益气、养血、化瘀、通络等法。本文论述了运用中医气血理论诊治缺血性中风的思路,以此为中医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罗家祺 《吉林中医药》2012,32(8):791-793
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no dementia,VCIND)属中医神志疾病范畴,其病位在脑,其本在肾,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致痰瘀内生,痹阻脑窍,毒损脑络而发为本病.髓海空虚,清窍阻闭是其基本病机.病理特点表现为本虚标实,虚以肾精气虚为主,兼以心、肝、脾失调;实指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因此,VCI的治疗应从补肾、活血、化痰等治则出发,把握其病机,明辨其伴症,方可奏效.目前,中医治疗仅为临床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风以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为病机,风、火、痰、瘀、虚等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虽与五脏有关,但脾胃为重。治疗应调理脾胃,使气血通畅,气机如常。从脾胃论治中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风后遗症是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局灶性中枢神经损伤的患者,经过半年救治后遗留的轻重不等的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言语謇涩、失语、精神障碍、口眼斜等一系列症状的总称[1].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痛的治疗,主要是应用物理疗法以及保护神经、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中医学认为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而侧重于"本虚",其虚可见气虚与阴虚,但以气虚为多见[2],而中医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枢,故有医家提出应从调脾胃入手论治中风后遗症.现就中风后遗症与脾胃的相关性及调治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7.
<正>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在急性期以标实为主,气血逆乱,风火痰瘀阻滞经脉,表现为急性起病。急性期过后,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后,本虚的病机则显得更为明显和突出,阴阳气血失调,风痰瘀血阻滞脉络,临床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或失音等。此时运用培元通脑胶囊益肾填精、熄风通络,心、脑、肾同治,本虚标实兼顾,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12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家庭病床对中风后遗症的特色治疗,印证中医在社区医疗中的优势.方法:中药辨证分型施治,辅以针灸,理疗与功能锻炼.结果:有效率为93.02%.结论:认为中风后遗症为本虚标实之证,且虚多实少,多由实转虚,治法亦应随病机而灵活变通;中医特色治疗在社区医疗中具明显优势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9.
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12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家庭病床对中风后遗症的特色治疗,印证中医在社区医疗中的优势。方法:中药辨证分型施治,辅以针灸,理疗与功能锻炼。结果:有效率为93.02%。结论:认为中风后遗症为本虚标实之证.且虚多实少,多由实转虚,治法亦应随病机而灵活变通;中医特色治疗在社区医疗中具明显优势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中风是一种常见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多因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素虚,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或跌仆而致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