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脑深部病变,或者病变组织与正常脑组织外观极为相似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国内外先后出现术中MRI、脑立体定向系统及神经导航系统的应用,但由于脑立体定向操作耗时费力,神经导航装置过于昂贵和复杂以及术中发生脑移位[1-2]而影响定位的准确以及可靠性和手术的安全性,使立体定向及导航的应用受到限制。而术中应用超声因其方便、安全,可实时精确定位而广泛应用。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1年6月~2003年6月我院收治的21例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6~68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治疗脑深部病变的疗效。方法利用ASA-602S和Fischer脑立体定向仪治疗500例脑深部病变患者,其中血肿排空治疗275例,定向活检治疗58例,脑脓肿抽吸术26例,囊性颅咽管瘤置入Ommaya管5例,帕金森病行丘脑腹外侧核射频温控热凝毁损术127例,颅内异物摘除9例。结果脑血肿270例经治疗痊愈。活检确诊为胶质瘤30例,生殖细胞瘤10例,肺癌脑转移14例,脑寄生虫2例,松果体瘤2例。26例脑脓肿经抽吸抗炎治疗后均痊愈。5例颅咽管瘤置放Ommaya管后(行囊内放疗)3例痊愈2例好转。127例帕金森病行丘脑腹外侧核射频温控热凝毁损术,125例痊愈2例好转。9例颅内异物经立体定向摘除术均痊愈。结论立体定向临床应用广泛,治疗脑深部病变定位精确,损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脑立体定向手术以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为特点而广泛用于外科临床。处于探索阶段的精神外科,就是利用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精神疾病的,国内将慢性、难治性或具有明显冲动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列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之一,手术靶点一般选择为双侧扣带回的杏仁核。通过人为破坏这些靶点,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受术者在脑结构遭到破坏后,脑功能是否也会出现明显的改变,应该是评价这一手术实用价值的指标,鉴于此,我们采用视觉诱发电位技术进行研究,在探讨这一术式对受术者脑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超  刘金龙  康强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9):1398-1399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及手术技巧。方法总结61例脑立体定向活检病例,采用磁共振、立体定向仪确定靶点和活检针道,所取标本送病理学检查。结果经病理证实,星形细胞瘤15例,间变星形细胞瘤2例,淋巴瘤16例,脑炎4例,脱髓鞘2例,生殖细胞瘤3例,转移瘤、血管母细胞瘤、内胚窦瘤、放射性脑病、肉芽肿、多发性硬化、胶质增生、寄生虫各1例,诊断未明2例。诊断成功率96.7%。术后第一天复查CT有18例出现血肿,2例于术后第四天出现迟发血肿。结论立体定向活检术对于明确颅内病变性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NDY型脑立体定位是微侵袭外科中不可缺少的仪器,借助CT、MR、X-ray可对头颅内任一点病变位置能准确地定位。在微损伤脑组织的情况下可以顺利地进行手术。可进行摘取脑内异物、脑组织活检、血肿排空、抽取脑内积液等。临床使用表明,效果满意。是立体定向术不可缺少的仪器。  相似文献   

6.
导航手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航辅助下的神经外科手术是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甘新月异的发展,无疑会极大地推动神经外科技术的进步。导航技术是由立体定向手术、数字化扫描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等的最新进展综合发展而来的,是一种人工智能化的神经外科手术辅助系统,它使神经外科手术的定位更精确,术中精细测量变得非常简单,误差降低到最小,减少手术时间和侵袭性。  相似文献   

7.
神经导航将术中实时解剖与神经影像有机结合,手术有效、安全。将神经导航应用于临床教学有助于培养三维解剖思维,加深脑功能区、纤维束认知及保护观念,提高手术教学水平,对年轻医生专科知识和临床手术水平提高大有裨益,值得有条件的教学医院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袁波  杨明  夏志民  谭占国 《现代保健》2011,(19):175-176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技术在清除功能区硬膜外小血肿的应用。方法应用立体定向仪行cT定位,对9例脑功能区硬膜外血肿进行立体定向开颅手术。病变性质:躯体运动区6例,躯体感觉区2例,运动性语言中枢区1例。结果9例患者术中定位均准确,8例术后功能障碍恢复良好,1例感觉功能区血肿恢复不佳。结论应用立体定向术清除功能区硬膜外血肿,手术切口小,定位准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新技术与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他们在手术全麻唤醒状态下,通过术中B超、神经导航定位病灶,直接电刺激定位脑功能区结构,并在患者清醒状态下切除病变。结果:经过治疗,102位患者唤醒良好,手术中92例患者定位出运动区,定位出语言功能区皮质的患者有55,定位出感觉区的患者有20例。结论: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的三项新技术:全麻术中唤醒技术、术中直接电刺激和术中脑超声技术;在做切除胶质瘤手术中,综合使用这些技术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切除脑功能区病变。保护患者的脑功能。  相似文献   

10.
痉挛性脑瘫即大脑瘫痪,是指因未成熟大脑在各种原因作用下发育不全而致的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紊乱。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技术,简称"脑立体定向术",是指利用空间一点的立体定位原理,先求出脑内某一解剖结构或病变,即目标点在颅腔内的坐标,定出它的精确位置,再用立体定向仪,将立体定向术专用的特殊器械与装置导入颅内,使之达到目标点,对该结构或病变进行外科处理,以达到进行生理研究、诊断或治疗脑部疾病的目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是指来源于神经组织或能分化为神经组织,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一类细胞。移植入宿主体内的神经干细胞能够向神经系统病变部位趋行、聚集,并能够存活、增殖、分化为神经元和/或胶质细胞,从而促进宿主缺失功能的部分恢复。现对2例进行立体定向下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术的脑瘫病人进行术后护理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1.
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超声导航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早在1908年,Horsley和Clark就将脑立体定向手术用于动物实验。大约40年后,Spiegel把该项技术引入临床。又过了40年(1986年),Robert等首先报道了神经导航技术。神经影像导航技术是将立体定向技术与现代神经影像学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结合起来,达到颅内目标的无框架精确定位,并能实时动态跟踪指示靶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国产CAS-R-2型机器人系统(以下简称机器人),临床实施121例脑出血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方法 机器人系统由智能机械臂、影像引导装置、三维定位软件等模块组成。该系统取代了传统的定向仪框架,通过识别贴附于患者头部的标志点.建立相应的三维坐标体系,并可自动标出靶点位置和穿刺轨迹。智能机械臂按照模拟轨迹固定方向,为术者提供准确导航和操作平台。结果:成功实现121例脑出血无框架脑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手术,其中基底节区出血71例、脑叶出血19例,丘脑出血22例、小脑出血9例。结论:利用机器人辅助完成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是一种方便快捷、定位准确、创伤小、安全有效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一种改制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脑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在我国开展日益普及。但国内尚缺乏专用的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台。我们于1999年用淘汰的牙科椅加工改制成了可调节的多功能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台。经50余例脑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应用,证实其能满足立体定向手术所需的不同手术体位和手术要求,经济实用,得心应手。现报告如下:1 设备加工改制 (1)一台1985年由上海医疗器械厂制造的CS36型旧的电动牙科椅。于椅基底部切除约50cm宽的底座钢板及全部牙科操作台,拆除背板上的头枕。维修好升降前后移动手术台的电机部分。 (2)取两段内径2…  相似文献   

14.
1947年Spiegel和Wycis将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于临床,创立了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60多年来,传统的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已经完成了向现代功能神经外科的转变。在理念上,强调通过神经功能的调节和重建而不是神经结构的损毁来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在方法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内窥镜手术清除脑内血肿的方法。方法应用神经内窥镜微创手术清除高血压性脑出血及颅脑外伤所致的脑内血肿共73例。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致脑内血肿41例,颅脑外伤所致脑内血肿32例;基底节区血肿39例,合并脑室内血肿17例,皮层下血肿34例。结果手术时间40~110min,平均68min。73例中血肿清除〈50%者4例,50%~70%者26例,〉70%者43例。结论应用神经内窥镜清除脑内血肿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和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有视野小、操作空间有限的局限性,故术前应充分估计,选择合适病例,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锁孔技术治疗颅内病变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应用锁孔技术治疗颅内病变的临床体会.方法 采用显微镜手术治疗颅内病变64例患者.根据高分辨影像学检查诊断结果,制订个体化手术方案.手术经由头皮小切口做直径<3 cm的骨窗开颅.结果 颅内占位患者54例,肿瘤全切除46例,次全切除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0例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随访时间6个月至4年.肿瘤全切除及三叉神经痛患者无复发,平均住院时间17 d.结论 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锁孔技术较传统开颅手术具有创伤小、时间短、外观影响小等优点,并且疗效与传统开颅手术无明显差异.必要时结合神经内镜及导航,是值得推荐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神经导航手术定位系统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为神经外科手术的重要部分,它集立体定向、计算机影像学、红外线信号追踪和机器人自动化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于一体,从而提高了肿瘤定位精确率,提高了听神经瘤的全切除率并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神经导航系统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微创与手术精确制导是当今神经外科发展的必由之路,神经导航系统是提高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功能神经外科疾病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高科技医疗设备,尽管其发展时间不长,但在世界各地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1 应用现状神经导航系统(Neuronavigator)是应用现代电脑技术结合术前CT、MR等影像资料实时引导神经外科手术进程的一种先进技术,又称无框架立体定向系统;九十年代在国际上才逐渐发展起来,是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外科医生能够在精确的影像引导下进行手术,目前在国际上已被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的神经外科手术中。在我国的应用才刚刚起步,目前国内天坛、华山等几家大医院已率先在国内开展导航手术,取得了显著疗效,开辟了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新纪元,神经导航系统无疑将成为未来神经外科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从15世纪末,Leonado Da Vinci提出立体定向的构想,19世纪末,Dittmen介绍立体定向术原理和动物试验,Zernov制造出极坐标定向仪,到20世纪初Clark和Horsley设计出三维坐标定向系统,直到1947年Spiegel和Wycis完成有史以来第1次人脑立体定向手术,人类在立体定向手术的前期准备花费了4个多世纪的漫长时间。1946年世界上第1台计算机问世,1979年Brown提出定向仪和CT相匹配,不久定向仪与MRI、DSA、PET结合相继有了报道,1986年Robert介绍了无框架立体定向系统。  相似文献   

20.
脑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苍白球毁损术是治疗帕金森氏病的新方法 ,具有定向精确度高、毁损范围小 ,尤其适合于高龄及体质虚弱的患者等优点。现通过对本院手术室所作的 81例脑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苍白球毁损术的分析 ,探讨手术配合、术前术后护理之于该方法疗效的意义。1 临床资料选择 1998年 7月~ 2 0 0 0年 8月在本院作微电极导向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氏病的 81个病例 (混合型 3 5例 ,僵直型46例 ) ,其中男性 49例 ,女性 3 2例 ;平均年龄 5 8 6( 4 2~ 72 )岁 ;病情均为Ⅱ~Ⅲ期。2 术前准备2 1 术前 术前 1d停用抗震颤药 ,手术区备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