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超声导航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早在1908年,Horsley和Clark就将脑立体定向手术用于动物实验。大约40年后,Spiegel把该项技术引入临床。又过了40年(1986年),Robert等首先报道了神经导航技术。神经影像导航技术是将立体定向技术与现代神经影像学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结合起来,达到颅内目标的无框架精确定位,并能实时动态跟踪指示靶点。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足脑深部病变,或者病变组织与正常脑组织外观极为相似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国内外先后出现术中MRI、脑立体定向系统及神经导航系统的应用,但由于脑立体定向操作耗时费力,神经导航装置过于昂贵和复杂以及术中发生脑移位m^2而影响定位的准确以及可靠性和手术的安全性,使立体定向及导航的应用受到限制。而术中应用超声因其方便、安全,可实时精确定位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王东欣  蔡溢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1):1501-1503
目的 比较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本院47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进行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年龄、性别等相匹配的45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对照组),并采简易精神症状量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及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缺陷、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 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其社会功能缺陷、生活质量改善及后续用药量减少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远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与观察组(10.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显著,远期不良反应少,药物用量少,能改善其社会功能缺陷及生活质量,有利于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脑深部病变,或者病变组织与正常脑组织外观极为相似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伤,降低手术并发症,国内外先后出现术中MRI、脑立体定向系统及神经导航系统的应用,但由于脑立体定向操作耗时费力,神经导航装置过于昂贵和复杂以及术中发生脑移位[1-2]而影响定位的准确以及可靠性和手术的安全性,使立体定向及导航的应用受到限制。而术中应用超声因其方便、安全,可实时精确定位而广泛应用。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1年6月~2003年6月我院收治的21例患者中,男13例,女8例,年龄16~68岁…  相似文献   

5.
脑立体定向术是神经外科的一项新技术。近年来,已发展为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学。是治疗震颤、精神广、深部脑肿瘤、动脉瘤、恶痛等疾广的有效方法之一。研制脑立体定向仪是开展脑立体定向术和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的不可缺少的仪器。XZ—Ⅲ脑立体定向仪及其附件是安微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和江淮仪表厂研制成功  相似文献   

6.
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概念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Radio-suryery,SRS)是根据半圆弧等中心聚焦技术原理,对颅内病社(亦称靶区)进行立体定位,在脑走向仪的引导下使用大剂量窄束放射线(质子线、CO’阿线、X一线等)一次多方向限制性地聚焦在颅内靶区上,使病社受到不可逆性摧毁,同时又能保证靶区边缘及其周围正常组织所接受的放射剂量呈锐减分布,控制在安全剂量以内。二、x一刀系统的历史回顾立体走向放射外科是由瑞典神经外科专家Leksell于1951年首先提出。早在1949年,他就设计了一种颅脑立体定向仪,用X线球形管在其…  相似文献   

7.
1947年Spiegel和Wycis将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于临床,创立了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60多年来,传统的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已经完成了向现代功能神经外科的转变。在理念上,强调通过神经功能的调节和重建而不是神经结构的损毁来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在方法上,  相似文献   

8.
脑立体定向手术以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为特点而广泛用于外科临床。处于探索阶段的精神外科,就是利用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精神疾病的,国内将慢性、难治性或具有明显冲动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列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之一,手术靶点一般选择为双侧扣带回的杏仁核。通过人为破坏这些靶点,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受术者在脑结构遭到破坏后,脑功能是否也会出现明显的改变,应该是评价这一手术实用价值的指标,鉴于此,我们采用视觉诱发电位技术进行研究,在探讨这一术式对受术者脑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由于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在尿激酶引流的配合下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血肿周边水肿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我院2007年94至2010年104神经外科手治的84例脑出血后周边水肿的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立体定向手术组与对照组,其中手术组42例患者采用定向手术抽吸治疗,同时给予尿激酶引流治疗,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通过神经营养类以及控制血压等药物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后的1个月以及6个月血肿周边的水肿变化,同时观察术后6个月的致残情况随访结果。结果通过分析立体定向手术组治疗后的1个月以及6个月血肿周边的水肿比内科治疗缩小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前蛆恢复较好,定向手术治疗后的致残率明显低于内科治疗纽,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的患者,采用立体定向手术结合尿激酶引流能够促进患者血肿周围水肿症状减轻,而且对于患者后期的致残率的降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和总结三维适形放疗与立体定向放疗在治疗脑转移瘤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1年11月于我院行全脑放疗后行三维适形放疗或立体定向放疗的60例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放疗资料、随访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种放疗方式的疗效。结果本组含1~2个脑转移灶的患者共21例,12例行三维适形放疗,9例行立体定向放疗,两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有效率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12月、83.3%、58.3%和14月、88.9%、66.7%。脑转移灶数≥3的患者共39例,17例行三维适形放疗,22例行立体定向放疗,两组的中位生存期、有效率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7月、58.8%、41.2%和13月、81.8%、68.2%。在脑转移灶数≥3的患者中,立体定向放疗组的中位生存期、有效率和1年生存率都明显优于三维适形放疗组(P<0.05)。结论对于多发性脑转移瘤患者,立体定向放疗较三维适形放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1951年,瑞典神经外科医生Lars Leksell提出了放射外科这一概念,在理论上和许多实践方面研究和论证了不同放射源的优缺点,利用自己研制的立体定向头架进行了第1例放射外科手术,放射源为200kV的X线管。Leksell将这种技术称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许多医院竞相引进Y刀、X刀,称其手术为不用开刀的手术,是新一代肿瘤治疗设备。其实它们都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疾病所用的设备,原理大致相似,所不同的是前者以CO60作为放射源,后者以直线加速器产生的X线作为射线源。这里对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发展作一介绍。回.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的形成1949年,Leksell首先提出放射外科学(Radiosurgery)的理论,设想利用立体定向技术,使用大剂量的高能射线一次性摧毁靶点组织。1968年,在不同专业学者的合作下,在瑞典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台以Co60作为放射源的SRS装置y刀(G…  相似文献   

13.
从15世纪末,Leonado Da Vinci提出立体定向的构想,19世纪末,Dittmen介绍立体定向术原理和动物试验,Zernov制造出极坐标定向仪,到20世纪初Clark和Horsley设计出三维坐标定向系统,直到1947年Spiegel和Wycis完成有史以来第1次人脑立体定向手术,人类在立体定向手术的前期准备花费了4个多世纪的漫长时间。1946年世界上第1台计算机问世,1979年Brown提出定向仪和CT相匹配,不久定向仪与MRI、DSA、PET结合相继有了报道,1986年Robert介绍了无框架立体定向系统。  相似文献   

14.
肖红梅 《医疗装备》2004,17(4):43-43
我院是以神经外科为特色的综合医院,每年的神经外科手术量超过千例。近年来,显微外科的发展,立体定向的逐步开展,手术显微镜成为了神经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正近几十年来,神经外科不断发展;脑成像和生物工程技术的飞跃,帕金森病外科治疗成为现实。脑深部电刺激术(简称DBS手术)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最先进神经外科方法,是中晚期患者的福音。脑深部电刺激术,类似脑起搏器脑深部电刺激术是一种基于立体定向的技术。它是通过植入脑内的电极向脑深部特定部位持续发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国产CAS-R-2型机器人系统(以下简称机器人),临床实施121例脑出血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方法 机器人系统由智能机械臂、影像引导装置、三维定位软件等模块组成。该系统取代了传统的定向仪框架,通过识别贴附于患者头部的标志点.建立相应的三维坐标体系,并可自动标出靶点位置和穿刺轨迹。智能机械臂按照模拟轨迹固定方向,为术者提供准确导航和操作平台。结果:成功实现121例脑出血无框架脑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手术,其中基底节区出血71例、脑叶出血19例,丘脑出血22例、小脑出血9例。结论:利用机器人辅助完成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是一种方便快捷、定位准确、创伤小、安全有效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袁波  杨明  夏志民  谭占国 《现代保健》2011,(19):175-176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技术在清除功能区硬膜外小血肿的应用。方法应用立体定向仪行cT定位,对9例脑功能区硬膜外血肿进行立体定向开颅手术。病变性质:躯体运动区6例,躯体感觉区2例,运动性语言中枢区1例。结果9例患者术中定位均准确,8例术后功能障碍恢复良好,1例感觉功能区血肿恢复不佳。结论应用立体定向术清除功能区硬膜外血肿,手术切口小,定位准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序贯TP方案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60例不能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进行临床研究,A组30例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剂量(50%剂量线)4~5Gy/次.隔日1次,共8~10次,总剂量40~50Gy。B组30例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序贯TP方案化疗四个疗程。结果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O%(24/30)和83.3%(25/30),P〉0.05,患者1、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7%(26/30)VS83.3%(25/30)和73.3%(22/30)VS80.0%(24/30),P〉0.05。2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60.0%(18/30)和73.2%(22/30),B组虽高于A组,但P〉0.05。两组患者早期放射反应主要为I~II级放射性肺炎和骨髓抑制,后期放射反应主要为I~II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两组接近。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序贯TP方案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价值。方法采用6MV-Xray直线加速器全脑二侧野对穿照射,肿瘤吸收剂量30Gy~40Gy/(2~3)周。全脑放疗结束后一周行三维立体定向放疗。结果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44.3%和17.1%。有8例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一般放疗反应;2例伴有癫痫小发作1次;2例治疗后9个月出现放射性脑水肿;均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本组无顽固性水肿发生。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结合全脑放疗治疗多发性脑转移瘤是一种反应较小,痛苦较轻,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疗效肯定,疗程短,不增加放疗副作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脑肿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脑肿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脑肿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1年存活率、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肿瘤立体定向靶向微创手术治疗脑肿瘤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