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针灸大成>成书之前有关中风病的认识以及<针灸大成>中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认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归纳,系统的总结了该书中有关中风病针灸治疗的处方.  相似文献   

2.
自《内经》首论中风病伊始,至今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研究已日渐成熟。纵观古今中风病之历史源流,其病理因素无外乎风、火、痰、瘀、虚五大方面。笔者通过归纳总结,重点探讨痰、瘀、虚三个方面在中风病发病中的病因病机,以提供中风病临床治法治则、选方用药之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详察中风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临床常采用清热通腑、平肝潜阳、解毒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治法,虽取得了一些疗效,但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深入开展中风病因病机研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已成为提高中风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旨在分析气血与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病主要病机特点,并对其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的理论与…  相似文献   

4.
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中风病的急性期应用通腑化痰法,在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论述于下。1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争论甚多。唐宋以前,多以外风邪中立论:唐宋以后,着重内风立论。当今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从太阴中风病传风痹、血痹论治不安腿综合征的临床施治策略。[方法]通过跟随导师临证诊疗,整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圣济总录》等古代文献中对不安腿综合征的发病特点与临床表现的记载,确立所属范畴,以审症求因的方式,总结不安腿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并从经方中探索诊治思路,确立主方,随症加减,观察临床疗效,最后附验案加以佐证。[结果]从主症的相似性、病机和论治的相关性分析,太阴中风病传风痹、血痹与不安腿综合征主症“酸麻痒痛”“痛处游走”类似,病机“里虚水饮,津亏血弱,邪风侵袭”切合,治疗以桂枝汤为主方加减,分别佐以化痰祛湿、活血行滞、补养气血、健脾益胃等法。所附医案,其主症为夜间左腿乏力、麻木疼痛、局部有痒感,辨为太阴中风病传血痹,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临床疗效确切。[结论]从太阴中风病传风痹、血痹角度加深对不安腿综合征病因病机与治法的认识,能够为临床发挥中医药优势治疗不安腿综合征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6.
血管性痴呆(VD),属于中医学的中风病继发证、“老年呆病”的范畴,是当今世界医学的难点、热点之一。中国中医药学会于1990年提出了《老年呆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标准》,该标准将血管性痴呆纳入老年呆病范畴。10年来中医学界在继承与发掘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VD的病证名、证候学、诊断标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疗效机制等不同层次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在中药防治VD机制的实验研究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现将有关中医药对血管性痴呆的病因病机与治疗研究的进展概述如下:1 病因病机血管性痴呆发生于中风病…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针灸作为中医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领域大放异彩,《针灸大成》是明代杨继洲从众多医籍中广泛参考吸收针灸学之论述,并附以自己的针灸治疗病案,编撰而成,从针灸治疗、针药配合等多方面对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治疗进行论证.目前,针灸治疗小便异常的机制尚未探析完全,因此,整理《针灸大成》中与小便异常相关的条文论述,探析小便异常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及针刺规律,为临床诊治小便异常提供了理论依据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对于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向来错综复杂,治则治法亦颇有争议,该文以调气法治疗中风病为契机,结合化痰、活血、平肝及通络诸法论述中风病治疗中调理气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介绍朱广旗教授针药并用治疗中风病的理论及特色.朱广旗教授认为中风病,其病在脑,始于阴阳失调,对中风后肢体瘫痪以分期针灸治疗及通气散血为主法进行论治.在临床上运用针灸及苗医药治疗中风病,把祖国医学与现代康复理论融会贯通,使得中风病临床疗效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意外属中医中风病的范围,中医的“中风”包括现代医学多种疾病。历代医家对中风病论述甚广,文献资料亦很丰富。在病名上有中风、风痱,风懿、风气、卒中、类中风、真中风,非风、偏瘫、痿证……等。通过这些定名,可以概见其理论论述广泛。究其主要焦点,在于病因病机问题,也就是本病辨证论治的关键所在。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邓老对前人的论述作了分析。认为:《内经》论中风,有外风又  相似文献   

11.
中风病为古代风、痨、臌、膈四大绝症之首,其病机是争论的要点,《黄帝内经》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围绕本病,基于时间顺序梳理古代医家对中风病病机认识,根据治疗分为外风论、火热论、痰瘀论、脾胃论、气虚论、肾水论、肝风论,该文整理出近十年现代医家对中风病病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风病是难治性脑病,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观点各异。立足于湿邪和中风病的古今文献研究,结合湿邪致病的特点和中风病的证候特点,探讨湿邪与中风病之间的关系,剖析“湿邪致中风”的源流、辨证要点及临证思路,强调湿邪为中风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以期加深临床上对中风病的研究,进一步拓宽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风病名自开始创立以来,其病因病机经过了外风、内风和内外风认识三个不同的时期,随着病因病机认识的不同,其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及用药规律也各不相同,分析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用药规律对于指导中风病的认识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为杨氏临床经验总结,包括内、妇、儿、外、头面五官、肢体经络及气血津液病症。全篇151条条文中有98条条文对病因病机做出分析,是杨氏诊治的重点所在。以论述五官病症、肢体经络病症、肝胆病症、脾胃病症、妇科病症最为详尽,体现杨氏临证治疗的特点,是针灸临床治疗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5.
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历代医家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对《中风专辑》中以通腑法为主治疗中风病方剂的初步分析,并与现代医家的用药规律相比较,从而指出了两者的异同。结果:通腑泄热是二者的共同点,但历代医家多配合扶正解表法,而现代医家多配合化痰活血法。结论: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入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临床对《金匮要略》中风证治进行分析研究,其内容主要涉及中风病名、病因病机、证类、治法方药等。该书论述中风字数虽不多,却已构建起中风诊疗体系。《金匮要略》对中风研究主要有以下贡献:①创立中风病名,准确描述其临床特征,并确定为中风诊断条件;②明确邪伤营卫的中风病机;③强调中风病在络脉;④提出中风在络、在经、入腑、入藏的临床分证,成为中风定位标准;⑤创制中风方剂,发明风药通络治法,将扶正达邪、养血祛风、镇潜降逆、清热降火、辛润通络等治法用于中风临证,历久不衰;⑥创造性地建立起中风诊疗体系,特别是对中风分证的表述准确,切合临床,对中风治疗与判断病情及预后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清任所撰写的《医林改错》继承张仲景、张介宾等学术观点,对中风病有深入认识。王清任认为元气亏虚是中风本源,立"元气归并说"来解释中风的病因病机,针对病机采用益气活血治法,临证治疗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重用黄芪,活用地龙。同时,王清任重视中风先兆,注意未病先防。其学术思想和治法方药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发展大体经历以下4个阶段:(1)奠基阶段:先秦两汉时期,各医家认为外感和内伤因素均可以导致中风病的发生,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理论的形成奠定基础。(2)形成阶段:晋隋唐时期,拓展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理论,其中巢元方的"风邪入脑"和孙思邈的中风"由热引起"理论,为中风病病因病机的发展开拓思路。(3)发展阶段:宋金元时期,医家提出了"心火暴甚""气血自虚""痰湿生热"理论,丰富内因导致中风病发生的理论。(4)完善阶段:明清时期,重在调整和充实前人的理论内涵,逐渐认识到中风病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力所伤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本为阴阳两虚、气血亏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在标为风痰蒙窍、肝风内动、风火相煽、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初步形成了中风病之因机认识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9.
中风病的致病原因,历代多有争议,现在“风、火、痰、瘀、气、虚”等病因被广大学者认同,但多强调气血逆乱.对于基本病机,观点不一,试参照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认识,结合现代医学,探求缺血性中风病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治疗急性脑血管病进展文玉凤(广西桂林市中医院)急性脑血管病(中医简称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防治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现将近10年来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中风一病据文献所载名称繁多颇不统一,总括起来《内经》所述病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