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家瑛教授从事中医针灸的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40余年,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学验颇丰,擅长临床治疗神经内科系统疾病,尤其是对针灸治疗中风病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该文主要总结其对中风病因病机认识及针灸介入、选穴、手法等经验。  相似文献   

2.
李济春,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第2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业医40余载,尤擅长针药并用治疗中风病。李老师认为气虚是中风病致病的根源,瘀血是病邪的核心,痰浊、瘀血是共同的病理产物,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是中风病关键的病理机制,治宜益气活血、痰瘀同治。李老师主张出血性中风早期活血化瘀治疗,并擅长针灸,独创乾坤针法治疗中风瘫痪,从而提高了中风瘫痪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归纳李鲤教授治疗脑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中医静脉针剂、中药汤剂、针灸、穴位封闭、药浴、康复、情志疏导等多种综合疗法诊治中风病.结果与结论:李鲤教授主张中西医结合诊疗脑病,经临床验证确可以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瘀"的认识,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风病的病机理论及临床证候特征,提出"瘀"为中风病的核心病机的理论,从气郁、痰阻和血瘀3方面对这一理论的内涵及理论依据进行全面论述,并据此提出以祛瘀生新法治疗中风病。  相似文献   

5.
脑中风为危害人类生命的一大疾病,并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张伯礼教授在中风病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广为认可的疗效,文章从辨证特色、病机认识、遣方用药、预防调护等方面总结了张伯礼教授治疗中风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王永炎教授提出"阳(气)虚化风"的中风发病新机制的意象诊疗过程、历代相关研究、风的概念的诠释和西医学相关疾病基础及机制几方面进行阐述。王永炎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部分患者在中风病发病之初即表现为气虚甚则阳虚为主的征象,症见肢体松懈瘫软、精神萎靡不振、面色白光白、劳则更甚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而用益气温阳法治疗后改善显著,根据临床病证现象及证治效验的观察,在"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的意象诊疗过程中总结出中风病"阳(气)虚化风"的发病新机制。其不同于历代医家气虚或阳虚中风的理论,而是在中医理论及临床疗效支持的基础上,依据其临床基础疾病及相应血流动力学改变,结合西医学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点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中风病"阳(气)虚化风"论的提出是从疾病和证候、治疗与验证的过程中形成的中风病发生新机制,是对中风病急性期以"风火痰瘀"为核心证候病机的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7.
杨甲三教授治疗颈椎病经验田丽芳(北京医院针灸按摩科北京100730)关键词:颈椎病;针灸;清上补下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及针灸治疗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贵的经验。兹简要介绍如下。杨甲三教授认为颈椎病的根本病机为肝肾不足,筋...  相似文献   

8.
林咸明教授治疗颈源性头痛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林咸明教授温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林咸明教授临床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理论及方法进行整理与分析.[结果]林咸明教授治疗颈源性头痛基于“神经卡压”与“无菌性炎症”成因说,在诊断及治疗上结合解剖学理论与经筋学说,着重枕项及胸椎上部触诊同时确定阿是穴并结合循经及远道取穴组方,重用温针灸结合药物以活血通络止痛.[结论]林咸明教授治疗颈源性头痛理论有较大创新,其温针灸结合通络药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对《针灸大成》中有关中风的内容加以整理,包括中风的病因病机、辨证诊断、针灸治疗方案、中风病预防、预后和急救方法等方面的记载。分析认为《针灸大成》在中风病的辨治上具有以下特点:重视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注重辨证论治;治疗手法明确;针法灸法并重。  相似文献   

10.
腑实证为中风病常见证候,腑气通畅与否对中风病的发展转归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王永炎教授带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团队,在总结历代名家思想的基础上,历经30余年的临床观察。创新性地提出了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王教授在临床上治疗中风病腑实证并不拘泥于化痰通腑法,而是针对不同病因病机,灵活应用各种通腑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择时取穴针灸法治疗中风病150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择时取穴针灸法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子午流注配合灵龟八法开穴针刺治疗中风病人 15 0例 ;10 0例中风患者采用循经取穴 ,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结果 :1)治疗组总有效率 96 % ,优于对照组的 82 % (P <0 0 5 )。 2 )择时取穴针灸法治疗中风病人的临床疗效与病情轻重及病程长短密切相关。结论 :择时取穴针灸法治疗中风病疗效优于循经取穴常规针灸法 ;中风患者应尽早采用择时取穴针灸法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偏瘫康复汤联合针灸治疗中风病的干预效果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治的60例中风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本院自拟偏瘫康复汤治疗,研究组在使用偏瘫康复汤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组间比较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临床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病患者使用我院自拟偏瘫康复汤联合针灸治疗,临床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偏瘫康复汤,该联合用药方式在临床中应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气血与中风病病机学说理论的关系。[方法]对中风的古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从气血与中风病的关系分析中风病的发病机制,并着重探究气血在中风病发病中的基础作用。[结果]唐宋以前医家多以"内虚邪中"立论中风病机;金元时代,则认为中风之本乃内伤血气,或气虚血虚而致痰湿阻滞;明清医家则多从气虚血瘀论,气、血贯穿中风病始终。益气活血法可改善中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中风病以气血为病机论治,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中风从气血进行辨证施治,多能促进气血调畅。从"气血"论中风病机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可以为中风病不同阶段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并用以指导临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对<针灸大成>成书之前有关中风病的认识以及<针灸大成>中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认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归纳,系统的总结了该书中有关中风病针灸治疗的处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并总结黄汝成教授运用“脑脾同治”理论超早期介入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通过跟师学习,整理相关病例资料,从中风病的关键病理因素、“脑脾同治”理论的机理内涵、“脑脾同治”理论的临床运用等三大方面展开,分析总结黄汝成教授运用“脑脾同治”理论超早期介入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经验,并附一则医案。[结果] 黄汝成教授在祛瘀生新法的基础上,结合对中风病关键病理因素“瘀”的认识,强调须发挥“后天之本”在中风病早期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将“治脾”贯穿其中,通过醒脾开郁行气、运脾消积化痰、补脾扶正生新等治疗原则促使“瘀”的祛除并推助生新,从而形成了“脑脾同治”的重要理论,丰富了祛瘀生新法的内容。治疗上针药结合,辨证施治,灵活加减,取得良好的疗效。所举隅之医案,黄汝成教授辨证为痰瘀内阻证,治法以活血化瘀通络、运脾化痰消积,具体以祛瘀生新煎及针法作为底加减,针药联合,在溶栓后超早期进行中医介入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结论] 黄汝成教授基于祛瘀生新法,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脑脾同治”,丰富了祛瘀生新法的内容,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谭子虎教授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辨治经验。[方法]通过"对VD病因病机的认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疗特色",总结谭师对VD的认识和辨治经验,并通过1例病案具体说明。[结果]谭师认为,VD的病因之源当主要责于脾肾两虚,与中风病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髓海不足,脑失所养,神机失用;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注重对有中风病高危险因素者进行一级预防,对中风病患者进行二级预防,对血管性痴呆患者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其发展及传变。[结论]中医药专家谭子虎教授以脾肾两虚入手辨治VD,结合"治未病"理论,有较好临床疗效,可以作为VD的一种治疗策略,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再论俞原穴及其配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富春教授在特定穴理论方面颇有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王富春教授根据其临床经验在前人对特定穴理论论述基础上,富有创新性的提出了"俞原配穴治疗脏病"、"合募配穴治疗腑病"、"郄会配穴治疗急症"等方法,并发表在《辽宁中医杂志》上.经过多年临床观察,这几种新的配穴方法以其取穴少、痛苦小、疗效高,为针灸界同仁所认同.其中"俞原配穴"法在治疗脏病方面疗效独特,根据本人所学针灸理论,再次对"俞原配穴"法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中风病发病急骤,病情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特点。从临床大量观察中发现,一旦发生完全性卒中,任何治疗对其致残率、死亡率的影响都很小。针药结合治疗中风经络证能促进神经恢复,从而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残率。1针灸治疗中风的介入时机:治疗中风针灸何时介入,既是临床医疗实践中有争议的问题,也是针灸治疗中风能否提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经络标本根结理论的探讨及针灸治疗眼科疾病有关临床资料的总结,说明标本根结理论在针灸治疗眼科疾病的临床实用价值,并从“根”穴的特点和治疗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有关理论探讨,进一步阐明标本根结理论对针灸治疗眼科疾病所具有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多以“内风”立论。详察中风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临床常采用清热通腑、平肝潜阳、解毒通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治法,虽取得了一些疗效,但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深入开展中风病因病机研究,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已成为提高中风临床疗效的关键。本文旨在分析气血与脑关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和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认为“气虚血瘀”是中风病主要病机特点,并对其内涵及意义进行探讨。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因病机的理论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