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蔡望洲  张燕  陈亮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242-24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2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术,并同传统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同时行MSCT和CAG检查23例共105支血管,MSCT发现37支冠状动脉狭窄,CAG检查发现35支冠状动脉狭窄,MSCT与CAG结果相符病变血管32支,敏感性为91.4%,特异性为93.7%,阳性预测值为86.4%,阴性预测值为95.6%。结论:多层螺旋CT技术多排螺旋CT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可靠的无创筛选检查方法,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引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Liu ZY  Gao CQ  Li BJ  Wu Y  Xiao CS  Ye WH  Ren CL  Liu GP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4):245-247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桥血管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2005年7月至2007年4月,共228例患者于CABG术后复查64-MSCTA,其中31例患者(82支桥血管)因有心绞痛或CT结果提示桥血管损害,进一步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 所有桥血管均获得评价.64-MSCTA共发现13支桥血管闭塞,均得到CAG证实.CAG发现15支桥血管严重狭窄,64-MSCTA发现14处,漏诊1处,误诊1处.64-MSCTA诊断冠状动脉桥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与CAG符合率分别为93.3%、98.1%、93.3%、98.1%和97.1%;诊断桥血管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与CAG符合率分别为96.4%、98.1%、96.4%、98.1%和97.6%.结论 64-MSCTA可以准确评价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64-MSCT)冠状动脉显像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华西医院2004年4月至2010年12月行SCA检查并同期行64-MSCT检查患者共93例,其中男74例,女19例;年龄(58.2±8.5)岁,全部患者为窦性心律,心率≥90次/分患者使用倍他乐克控制心律,选取管腔内径≥2 mm的可显像冠状动脉节段,管腔内径狭窄≥50%确定为冠状动脉节段狭窄。根据节段显示情况及是否存在伪影将图像质量分为Ⅰ~Ⅳ级,Ⅰ~Ⅲ级符合影像学评价要求。以SCA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64-MSCT显像成象质量及检测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病变的准确性。结果 SCA能清晰显像的冠状动脉节段(100%,1 238/1 238),造影图象质量均符合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价方法中可评价图象要求(Ⅰ~Ⅲ级);64-MSCT评价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8%(427/481)、91.7%(694/757)、87.1%(427/490)和92.8%(694/748)。64-MSCT造影对左回旋支近段和第一钝缘支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其他节段低:左回旋支近段的敏感度68.3%(41/60),特异度60.6%(20/33),阳性预测值75.9%(41/54),阴性预测值51.3%(20/39);第一钝缘支的敏感度58.8%(10/17),特异度93.5%(58/62),阳性预测值71.4%(10/14),阴性预测值89.2%(58/65)。影响冠状动脉狭窄判断和图象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冠状动脉钙化和心脏活动伪影。结论 64-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具体评价与病变检测受解剖部位和血管大小的影响,对左回旋支近段及第一钝缘支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64层与320层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及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64层(64层CT组,20例共38枚支架)和32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320层CT组,42例共64枚支架)资料,对比两组图像质量、患者心率、有效辐射剂量(ED),并以CAG为"金标准"评价64层及320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诊断能力。结果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心率、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5/5)、92.31%(24/26)、71.43%(5/7)、100%(24/24)及93.55%(29/31);320层螺旋CT分别为100%(11/11)、95.65%(44/46)、84.62%(11/13)、100%(44/44)及96.49%(55/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64层及320层螺旋CT均可应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320层螺旋CT对患者心率的要求更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更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在显示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和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患者的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并将16层CT检查结果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在52例患者的冠状动脉直径≥2 mm的580节段中,CT图像能满足管腔评价为507节段(占87.41%)。在CT图像能满足管腔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中,16层CT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88%、98.17%和76.32%、95.96%,若将CT图像不能满足管腔评价的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5个节段包括在内,其敏感度为81.69%;16层CT显示高度狭窄(≥75%)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78%、99.35%和91.18%、98.7%,若将CT图像不能满足管腔评价的高度狭窄的2个节段包括在内,其敏感度为79.49%。结论16层CT在对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初步诊断及介入治疗的筛选方面,可部分取代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的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验证多层螺旋CT(MS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的可行性。方法使用MSCT对17例患者的23个支架进行评价,并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进行对照。结果使用MSCT平均只有45%的支架内腔能被显示,另有3个支架内腔不能用于狭窄评价。MSCT显示16个支架通畅,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相符合的有14个;MSCT显示4个支架闭塞,均得到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结论虽然16层螺旋CT只能显示部分支架内腔,但在评价支架通畅性方面CT能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评价冠状动脉搭桥血管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脉桥血管的价值。方法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在心电门控技术下采用16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将所得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叠400ms R-R间期重建,重建图像系列调入3D任务卡内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和多平面重建等图像后处理,全面观察桥血管有无狭窄、钙化及吻合口情况。结果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共有29条桥血管,其CT图像均能清晰显示,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用于影像学评价;4例桥血管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和狭窄变细,经DSA检查得到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A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在冠状动脉桥血管随访的诊断和评价中是安全可靠的检查技术,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32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壁冠状动脉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Pro32多层螺旋CT机对172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进行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并对影像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2例患者中发现42例45处存在MB-MCA(发现率为24.4%),平均长度为(12.7±5.4)mm;浅表型34处(占75.6%),深厚型11处(占24.4%);近心端发现粥样斑块18处,远心端发现粥样斑块4处。结论 32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可准确诊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为临床诊疗及手术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冠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旨在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57例患者,按心率≤60次/min、60~70次/min、>71次/min分成3组,行冠脉MSCT造影(MSCTA),将数据在回顾性心电门控下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建(VR)和多平面重建(MPR),观察其对冠状动脉的显示,其中11例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对照。结果心率≤70次/min患者CT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心率>70次/min组(P<0.001)。11例与相应的SCA比较,MSCTA诊断50%以上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8.9%、71.4%、86.7%和83.3%。结论MSCT能显示冠状动脉钙化和狭窄、进行冠脉支架术后评价。  相似文献   

10.
魏雁 《中国科学美容》2011,(20):68-68,83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性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心肌灌注显像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因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而行CTA、CCA和MPI患者80例,3项检查均于1个月内完成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MPI检出可逆性缺损(心肌缺血)患者14例;不可逆性缺损(心肌梗死)8例。CCA与CTA检出可逆性缺损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2%,98%。结论冠脉CTA诊断致心肌缺血性冠状动脉病变有较高的NPV,中等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阳性预测值却较低;MPI目前仍然是评价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相关性狭窄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111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早期结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u Q  Hu S  Xu J  Zhu X  Song Y  Huang Z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1):666-668
目的 回顾性总结1996 年1 月以来1110 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的近期疗效,介绍冠心病搭桥术的体会和经验。 方法 体外循环下行CABG1048 例,非体外循环CABG60 例。心肌保护均采用冷血含钾停跳液,体外循环时间115 ±35 分钟,主动脉阻断时间72 ±24 分钟,单支搭桥110 例,2 支搭桥145 例,3 支搭桥415 例(37-3 %) ,4 支搭桥或4 支以上439 例(39-5%) 。搭桥材料:左乳内动脉751 例,大隐静脉877 例,桡动脉101 例,全动脉化72 例。合并手术:室壁瘤切除112 例,室壁瘤折叠14 例,左室成形5 例,瓣膜手术48 例,室间隔穿孔修补术5 例。 结果 住院死亡9 例,死亡率0-81% 。其余患者痊愈出院,心绞痛基本缓解。术后并发症:低心排11 例,主动脉球囊反搏7例,围术期心肌梗塞2 例,脑部并发症3 例,二次开胸止血4 例。 结论 选择好靶血管和充分血管化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关键。另外要重视围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2.
1198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临床分析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 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体会。方法  1996年 10月至 2 0 0 2年 5月在国内 15个冠心病微创外科中心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198例 ,占同期冠心病手术的 79 5 % ,OPCAB实施率 (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 )为 85 2 %。年龄平均 (6 1 6± 9 0 )岁 ,男性占 77 3%。 18 7%为左主干病变 ,76 9%为 3支病变。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 0 5 6± 0 17。其中二次手术者占 1 5 % ,急诊手术占 9 9%。结果  2 2例为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手术 ,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OPCAB手术。远端吻合口为 (3 1± 0 9)个 ,乳内动脉桥占 6 5 6 % ,桡动脉桥占 18 0 % ;5 2 %病人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住院死亡 14例 ,病死率 1 2 %。其中术后心跳骤停或室颤 7例 ,大出血 2例 ,昏迷伴肾功能衰竭 2例 ,大面积脑梗塞 2例 ,呼吸衰竭 1例。并发症中 ,围术期心肌梗死占 0 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占 0 3% ,严重心律失常占 1 2 % ,呼吸系统并发症占 2 0 % ,器质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占 1 2 % ,新发或加重的肾功能不全占 0 7% ,出血二次开胸占1 0 % ,胸骨愈合不良占 0 6 %。结论 OPCAB手术安全可行 ,早期效果满意 ,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CE+CABG的248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1例,女性47例;年龄(65.6±8.5)岁(范围:43~79岁)。体外循环手术156例,非体外循环手术92例。共对269根病变血管完成CE,包括前降支108根,右冠状动脉140根,钝缘支21根。共完成旁路移植872支,包括左胸廓内动脉248支,桡动脉48支,大隐静脉576支,每例患者移植(3.5±0.8)支(范围:2~6支)。CE后平均血流量为(26±8)ml/min(范围:13~59 ml/min),血流指数为3.1±0.8(范围:2.0~6.7)。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患者的手术结果及术后通畅率。结果全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2%(3/248),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顽固性低心排血量。9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随访(41.8±21.4)个月(范围:1~68个月)。旁路血管术后1年通畅率为78.4%(182/232),3年通畅率为69.8%(162/232)。左冠状动脉系统通畅率明显高于右冠状动脉系统(1年:87.4%比73.1%,χ2=6.533,P=0.011;3年:78.2%比64.8%,χ2=4.588,P=0.032)。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旁路血管通畅率无差异(1年:80.0%比76.9%,χ2=0.277,P=0.599;3年:71.5%比67.9%,χ2=0.300,P=0.584)。结论CE+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完全再血管化,有较好的早、中期效果和旁路血管通畅率。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手术具有相似的早中期结果。  相似文献   

14.
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介绍全动脉移植物行冠状动脉搭桥的早期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全动脉移植物87例冠心病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搭桥。其中男性患者82例,女性5例;单支冠状动脉病变14例,2支病变19例,3支病变54例。62例患者术前有心肌梗死,7例合并室壁瘤,1例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71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16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时行室壁瘤切除术7例,行主动脉瓣替换1例,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2例。应用左乳内动脉84例次,右乳内动脉46例次,胃 网膜右动脉37例次,左桡动脉51例次。单个远端吻合14例,2个19例,3个50例,4个4例。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2.3%),1例为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低心排,1例为顽固性心律失常。3例术后发生胸骨裂开切口感染,再次清创处理后痊愈。本组患者随访1.0-30.0个月(平均13.2个月),1例患者因突发脑血管意外在术后40d死亡,其余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心绞痛症状再发。B超检查乳内动脉移植血管均通畅。结论 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搭桥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尤其适合于年轻的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冠心病外科治疗无死亡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3月在阜外医院完成冠心病外科手术治疗1052患者例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950例(90.3%)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102例(9.7%)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术前患者EuroScore( 3.4±2.6)分,>6分者127例(12.0%).平均旁路移植血管为(3.2±0.9)支,术后平均住院(7.7±2.5)天.术后并发症包括二次开胸探查14例,呼吸道感染8例,心功能不全IABP支持6例,急性肾功能不全5例.全组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均治愈出院.结论 制定个体化治疗措施,加强围术期管理,结合技术创新,冠心病手术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左心辅助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移植术(搭桥术)后使用左心机械辅助情况,为临床处理重症冠心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了1704例搭桥术病人使用左心辅助的情况,并分析了其与并发症、病死率相关因素。结果:搭桥术病人左心机械辅助使用率为1.5%,脱机率76%,出院率48%。主要并发症为多发性器官功能衰竭(MOF)、出血等。死亡病人大多在脱机后发生,主要死因为MOF、肾功能不全、心功能衰竭。结论:搭桥术后左心机械辅助应强调早期使用,如有可能,小流量观察一段时间再停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新碟呤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8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新碟呤水平,比较不同冠脉病变程度者血清值,分析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新喋呤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中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P〈0.01);但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喋呤浓度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喋呤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预测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心病(CAD)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低)病人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外科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9月至2009年6月,1347例CABG中21例(A组)合并甲低需要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男6例,女15例;平均(60.4±14.2)岁.体外循环下手术4例(包括心脏停跳手术1例),非体外循环下CABG 17例.术前均口服左旋甲状腺素,FT3、FT4、TSH、TT3、TT4明显改善后手术.同期对照20例甲状腺功能正常CABG者(B组),其中4例体外循环下CABG.观察两组术前、术中、术后甲状腺功能指标以及近端吻合时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围术期应用放射免疫法甲状腺激素水平检测,非体外循环下手术者,A组17例FT3术前及术中水平为[(1.39±0.36)pg/ml对(1.29±0.32)pg/ml]、B组16例为[(2.28±0.36)pg/ml对(2.19±0.34)pg/ml];体外循环下手术者,A组4例FT3术前及术中水平为[(1.53±0.51)pg/ml对(0.85±0.40)pg/ml]、B组4例为[(2.08±0.24)pg/ml对(1.96±0.26)pg/ml].A、B两组术中心排指数[(2.7±1.4)L·min-1·m-2对(2.8±1.5)L·min-1·m-2,P=0.53].A组1例重度甲低病人体外循环下心脏停跳手术后因心脏复跳困难死亡,20例生存者均为心脏不停跳方式手术者,其中17例为非体外循环手术,术后随访2~30个月均有心功能改善,射血分数(EF)由术前0.48±0.17增加至术后0.55±0.21.B组均生存.两组间术中血流动力学、手术预后、住院时间[(12.2±4.7)天对(10.1±3.9)天]、呼吸机辅助[(17.6±9.1)h对(15.1±13.7)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心病合并甲低病人,术前准备充分,采用心脏不停跳手术方式较安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对病人FT3激素水平影响较小;围术期甲状腺素治疗是关键;重度甲低病人体外循环下手术风险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16例为冠心病组,选择冠状动脉样硬化狭窄程度〈50%的患者66例为对照组。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VEF、Ccr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而hs-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LVEF、Ccr呈负相关,与hs-CRP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胸壁3个1.5 cm小孔在完全胸腔镜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操作技术的可行性。方法以4头25~60 kg的猪和72条8~24 kg的狗为研究对象。在胸壁打3个1.5 cm小孔,胸腔镜下,心脏跳动下,桥血管远端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对角支、回旋支等做连续吻合,近端与锁骨下动脉吻合。用11-0无损伤线连续缝合。结果 76只动物,共行冠状动脉吻合140个,每个吻合口的吻合时间20~72 min,(31.3±4.9)min,其中3个吻合口出现严重狭窄;左锁骨下动脉吻合52个,吻合时间18~58 min,(25.5±3.1)min,无严重狭窄。结论完全胸腔镜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动物实验中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