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萃取荜茇果穗挥发性成分,并用GC-MS进行分析.3种萃取纤维头共萃取出49个成分,鉴定出42个成分.使用DVB/CAR/PDMS萃取纤维头时共检测出36种成分,解析鉴定出占总成分99.834%的35种成分,主要成分为β-石竹烯(17.933%)、β-毕澄茄油烯(15.892%)、十五烷(8.285%)、β-芹子烯(6.673%)和β-反式罗勒烯(6.166%)等;使用CW/DVB萃取纤维头时共检出40种成分,解析鉴定出占总成分99.622%的36种成分,主要成分为β-毕澄茄油烯(26.241%)、β-石竹烯(19.650%)、十五烷(8.523%)、β-芹子烯(6.572%)和十三烷(5.037%)等;使用CAR/PPMS萃取纤维头时检出38种成分,解析出占总成分99.515%的35种成分,主要成分为β-石竹烯(17.858%)、β-毕澄茄油烯(17.804%)、十五烷(8.409%)、β-芹子烯(6.485%)和十三烷(5.940%)等.  相似文献   

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相结合的方法萃取和分析鉴定了白豆蔻果实的香气成分.使用CAR/PDMS萃取柱时共检测出27种挥发性成分,鉴定出25种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9.659%;使用PDMS萃取柱时,共检测出25种挥发性成分,鉴定出21种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8.615%.在解析出的所有成分中,绝大部分成分为萜类化合物.主要成分是单萜化合物1,8-桉树脑(两种萃取头分别为63.649%和56.859%)、β-蒎烯(15.479%和20.874%)和α-蒎烯(5.569%和8.610%).  相似文献   

3.
鲜艾叶与干艾叶挥发性成分的HS-SPME-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比较鲜艾叶与干艾叶的挥发性成分。考察了不同萃取头和萃取温度对艾叶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效果,以选用65 μm PDMS/DVB SPME萃取头和60 ℃水浴加热时萃取效果最好;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共鉴定出5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烯烃类、芳香类和醇类物质,占总峰面积90%以上。鲜艾叶与干艾叶均含有莰烯、1-辛烯-3-醇、α-水芹烯、邻聚伞花素、桉油精、石竹烯等,此外又各自具有特有成分,表明艾叶在干制后其挥发性成分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红曲黄酒中挥发性风味组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4种不同红曲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以色谱出峰总峰面积(乙醇除外)为主要指标,以质谱鉴定出的化合物种类数为辅助指标,对影响红曲黄酒中挥发性风味组分萃取效果的4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50/30μm DVB/CAR/PDMS纤维头,氯化钠质量浓度0.33 g·mL~(-1)萃取体系,萃取温度60℃和萃取时间60 min.在最优的萃取条件下萃取4种红曲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经GC/MS分析检测,共检出49种挥发性风味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风味特征贡献度分析(CA),找出与4种类型红曲黄酒香气特征密切相关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5.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萃取粉碎草果香气成分,然后用GC-MS进行成分分析,并与水蒸气蒸馏萃取法获得的精油成分进行比较.萃取柱为CAR/PDMS时共检测出30个成分,解析鉴定出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7.635%的27种物质.水蒸气蒸馏萃取法以1.87%(w/w)的产率获得精油,共检测出38个成分,解析出的成分占精油质量的98.393%的32种成分,主要成分是1,8-桉树脑(40.891%)(质量分数,以下同),α-水芹烯(9.769%),2-异丙基苯甲醛(6.988%),(E)-柠檬醛(4.949%),α-蒎烯(4.36%).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顶空(HS)进样和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枫香脂中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优选了枫香脂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方法和分析条件(萃取头极性,膜的厚度和进样方法).结果表明:利用固相微萃取(100μm PDMS/DVB萃取头)萃取后比顶空直接进样得到的色谱峰多,两种检测方法分别检出30和21种化合物.比较发现这两种进样方法进样不仅检测出枫香脂的挥发性物质化学成分不同,而且其相同成分的含量也有差异,其中长叶烯和β-石竹烯在两种进样方法中的含量分别为59.07%,12.05%和53%,9.48%.  相似文献   

7.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香菇挥发性香味成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使用Carboxen/PDMS纤维固相微萃取/气-质联机分析了香菇的挥发性香味成分,考察了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对所鉴定出的化合物数量和总质量分数的影响,确定了固相微萃取的优化条件为:萃取时间45 min,萃取温度60℃,此时共检出43种挥发性成分,对香菇风味有贡献的化合物:含氧杂环化合物7种,含硫化合物9种,醛类5种,醇类6种,酮类3种,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二甲基二硫醚(4.36%)、二甲基三硫醚(13.36%)、1,2,4-三硫杂环戊烷(3.70%)、1-辛烯-3-醇(1.11%).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分析玉兰花挥发性香气成分,采用静态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NIST11数据库与AMDIS软件对玉兰花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了准确鉴定,共鉴定出54种挥发性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8.71%,其中醇类14种、萜类15种、酮类7种、烷烃8种、酯类3种以及部分杂原子化合物等,其中主要成分为乙醇(质量分数为18.81%),甲醇(质量分数为18.45%),α-法尼烯(质量分数为16.13%),α-甲基-a-[4-甲基-3-戊烯基]环氧丙醇(质量分数为8.85%),α-松油醇(质量分数为5.77%)等。结果显示,萜烯类物质是玉兰花挥发性香气成分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利用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红皮云杉自然释放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1 a生枝及针叶挥发物中共鉴定出16种化合物;2 a生枝及针叶挥发物中共鉴定出14种化合物,均为萜类物质.其中,4-甲基-1-(1-甲基乙基)环己烯、1S-α-蒎烯、β-月桂烯、异松油烯为两类枝及针叶共有的挥发物主要成分,α-水芹烯、龙脑为1 a生枝叶独有挥发性成分.红皮云杉自然释放的挥发物质对悬浮在空气中的细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强度因时间及配置结构而变化:清晨林带配置结构抑菌的效果最强,抑菌率最高可达89.74%.利用1S-α-蒎烯、β-月桂烯挥发物单体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20μL/m L的1S-α-蒎烯可完全抑制大肠杆菌;50μL/m L1S-α-蒎烯、β-月桂烯可完全抑制枯草芽孢杆菌生长.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提取三角咪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分析.结果表明:从三角咪植株根、茎、叶中共分离鉴别出104种挥发性成分,根中分离鉴定出了40种,茎中分离鉴定出了50种,叶中分离鉴定出了60种,挥发性物质含量分别为42.91%、71.11%和92.22%.其中三角咪各部位均含有的挥发性物质有13种,三角咪植株中主要的成分有:水杨酸甲酯(17.04%)、(S)-4-甲基-3-乙基-1-戊醇(7.29%)、α-紫罗酮(3.72%)、14-甲基十五酸甲酯(2.90%)、alpha.-金合欢烯(2.39%)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串钱柳叶片和果实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抗细菌活性,以期为串钱柳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串钱柳叶片和果实中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并通过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了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串钱柳叶片和果实中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87% 和0.16%,从串钱柳叶片和果实中分别鉴定出14和17个成分,分别占二者挥发油总量的93.34%和90.29%。叶片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桉叶油醇(52.89%)、(1R)-(+)-α-蒎烯(17.28%)和α-松油醇(10.70%); 而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桉叶油醇(38.53%)、(1R)-(+)-α-蒎烯(29.90%)和2-莰烯(8.02%); 串钱柳叶片和果实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果实挥发油对根癌农杆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5.2±2.8)mm,而叶片挥发油对桉树青枯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2.3±1.5)mm。【结论】串钱柳叶片中挥发油的含量高于其果实,叶片和果实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为桉叶油醇和(1R)-(+)-α-蒎烯,果实挥发油的抑菌活性要强于叶片挥发油。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一种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番石榴叶中挥发油组分的方法。对固相微萃取纤维种类、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样品溶液的离子强度进行了单因素优化试验,并得出了最优试验条件为:碳分子筛羧乙基/二乙烯基苯/聚二甲基硅氧烷(CAR/DVB/PDMS)萃取纤维,萃取温度65 ℃,萃取时间40 min,离子强度20%。该方法共鉴定出了47种组分,其中酮类化合物8种,醛类14种,酯类5种,醇类6种,烯烃类4种,酸类2种,剩余酚类等其他化合物8种。通过面积归一化法分析,鉴定出化合物结构的组分相对含量占总挥发油组分含量的93.97%。该方法为番石榴叶药用价值的研究提供方法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新鲜山黄皮叶及果皮挥发性成分。山黄皮果皮挥发性主要成分及其含量为:肉豆蔻醚[BF](61.02%)、β-月桂烯(23.46%)、异松油烯(6.29%)、β 细辛脑(1.49%)、(E,E,E)-3,7,11,15-四甲基-1,3,6,10,14-十六五烯(1.43%)、β-红没药烯(1.27%)、3-蒈烯(0.75%)、顺-桃金娘烷醇(0.59%)。山黄皮叶挥发性主要成分及其含量为:肉豆蔻(47.52%)、异松油烯(23.83%)、3 蒈烯(5.95%)、β 红没药烯(4.74%)、(+)-4-蒈烯(3.12%)、β-月桂烯(2.72%)、对薄荷-8-烯(1.47%)、D-柠檬烯(1.45%)、水芹烯(1.22%)和β-细辛脑(1.04%)。  相似文献   

14.
对傣药决明属植物神黄豆(Cassia agnes Brenan)茎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硅胶、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从傣药神黄豆9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单体化合物.化合物1~9为黄酮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将其分别鉴定为:山奈酚-3-O-α-L-鼠李糖苷(1),桑色素-3-O-α-鼠李糖苷(2),山奈酚(3), 5, 7, 3′, 4′-四羟基黄酮(4), 3-甲氧基槲皮素(5), 3, 5, 7, 3′, 4′-五羟基黄酮(6),表阿夫儿茶精(7),表儿茶素(8),表儿茶素-(4β→8′)-表儿茶素(9),原儿茶酸(10).其中,1~6、8和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硅胶层析色谱、凝胶层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常规分离方法对麻栎树皮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和文献鉴定结构分别为:(+)-5'-methoxy-isolariciresinol-9'-O-α-L-rhamnopyranoside(1),isolariciresinol rhamnopyranoside(2),(+)-lyoniresinol 3α-O-α-L-rhamnopyranoside(3),槲皮素(4),5,7,3',4'-四羟基黄酮醇-3-O-葡萄糖苷(5),β-香树脂醇(6),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其中,化合物1~6和8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采用无水乙醚超声萃取得到新鲜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浸膏提取物,顶空固相微萃取富集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归一化法测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鉴定了挥发性化合物中的75个成分,约占相对总含量的96.5%;挥发性成分中含氧化合物的含量超过96.0%,其中主要的化合物及其相对含量为2-己-烯醛(19.75%)、3-己烯-1-醇(13.89%)、苯乙醇(9.76%)、2-己烯-1-醇(8.03%)、正己醇(7.94%)、2-己烯酸(5.11%)、己酸(3.51%)、3-己烯酸(3.32%)、水杨酸甲酯(3.29%)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