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揭示了Ellis建立的自捻捻度与纤维条捻度之间的理论公式T_(ST)=T_2/2~(1/2)的不妥之处,从建立低张力、层状结构纱条的加捻力学模型出发,导出了T_(ST)=T_2/1.75的理论关系式。  相似文献   

2.
探讨包覆工艺对涤纶低弹丝双包粘胶短纤复合纱性能的影响。以卷绕速度、上排捻度(Z捻)、下排捻度(S捻)等包覆工艺参数为研究对象,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试验,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包覆工艺参数对纱线断裂强力、条干CV值、3 mm毛羽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卷绕速度的降低或下排捻度的增加,纱线的断裂强力呈增大趋势;随着卷绕速度的升高,纱线条干CV值呈现先降低后增大的规律;随着上下排捻度的增加,纱线条干CV值逐渐降低;纱线毛羽只与下排捻度有关。认为:在保证成纱指标符合要求及最大限度提高设备生产率的条件下,应偏大选取包覆捻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全面、客观地分析天然彩棉/白棉混纺针织物色泽的影响因素,首先对纱线捻度、织物结构参数对混纺针织物色泽的影响分别进行研究,然后采用离差最大化法对混纺比例、纱线捻度、织物密度3个主要因素对混纺针织物色泽的影响权重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随纱线捻度的增加织物的K/S值增大;当彩棉含量不超过50%时,混纺针织物的K/S值随织物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反之,当彩棉含量超过50%时,混纺针织物的K/S值随织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大;100%彩棉织物,随着密度的增加,织物的K/S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混纺比例、纱线捻度、织物密度3个因素对彩棉/白棉混纺针织物色泽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545 7,0.3173,0.137 0。  相似文献   

4.
在EJM128K细纱机上加装了ZP—20D型智能变支、变捻纱控制系统,开发生产了多种变支变捻竹节纱。通过合理设计竹节周期、捻度、竹节长度、粗度和竹节密度等工艺参数,使产品风格更加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光度滴定方法原理,在山奈酚与DPPH·反应的UV-Vis光谱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评估DPPH·清除活性的微量光度滴定新方法。测定了山奈酚与DPPH·反应的微量光度滴定曲线,提出以DPPH消耗量(n D)及山奈酚加入量(n K)化学计量数比(n D/n K)评价DPPH·清除能力、以及最大清除率(EC max)和半数清除浓度(EC50)的计算方法。对于不同DPPH初始量,测得n D/n K在1.70~1.78之间,EC max和EC50值分别为84.32%和1.99×10-2mmol·L-1(相当于7.1×10-7mol初始DPPH),均与常规方法结果相近,而本法具有更好的精密度,样品使用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捻度仪上限位器的作用是在试验时限制张力杆的位置,从而限制试验纱线退捻时伸长范围(这个范围叫限位值)。限位值的大小对捻度试验的准确性有较大影响,试验表明:限位值愈大,实测捻度也愈大,当限位值过大时,纱(或线)退捻后,张力杆(指针)会突然移动,使纱条的弱环处纤维发生位移,试验失真。  相似文献   

7.
针对牦牛绒/竹原纤维混纺纱和牦牛绒/桑蚕丝混纺纱的工艺参数以及成纱性能进行研究,分别纺制12 Nm牦牛绒/桑蚕丝(50/50)混纺纱和14 Nm牦牛绒/桑蚕丝(50/50)混纺纱;本色牦牛绒/竹原纤维(75/25)混纺纱和脱色牦牛绒/竹原纤维(75/25)混纺纱。结果表明:纺制牦牛绒/桑蚕丝混纺纱时,低支数纱的条干、强力以及捻度CV值都比较高支数纱好,12 Nm牦牛绒混纺纱的捻度CV值高使成纱过程中断头增加,从而导致纱线的条干不匀增加,强力降低;纺制12 Nm牦牛绒/竹原纤维混纺纱时,脱色牦牛绒混纺纱条干、捻度较本色牦牛绒混纺纱好,强力较本色牦牛绒混纺纱差,牦牛绒在脱色过程中,单纤维强力受损,最终成纱强力降低,脱色牦牛绒捻度CV值低会降低成纱过程中断头数,从而减轻纱线的条干不匀。  相似文献   

8.
当采用摩擦加捻(假捻)的方法使尼纶或涤纶长丝变形或拉伸变形时,仅仅依据加工工艺参数还不能正确测定出纱的捻度(假捻)。因为摩擦加捻装置的旋转率与所加工纱线的加捻率之间不存在直接和简单的关系。而采用常规的退捻方法也很难测定出变形纱的捻度,测试困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纱的细度、长丝的最小细度,以及捻度定形长丝的相互粘连、单长丝的卷曲、扭结等。对于绉纱、高捻度纱捻度测试同样困难,尤其是它们受高压釜定形后测试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9.
研究碳纤维长丝束加捻后的强伸性能。选用国产SYT49 12K碳纤维长丝束,对两束长丝束进行反向合股加捻,股线捻度为单纱捻度的1.4倍,对所得不同捻度值的股线进行拉伸性能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捻度范围内,随着单纱及股线捻度值的增加,碳纤维长丝束股线的断裂强力先增大后减小,但不小于两束12K碳纤维长丝束无捻并丝的断裂强力,同时股线的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大。认为:反向合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碳纤维长丝束股线断裂伸长率,同时断裂强力也能满足复合材料总强力要求,最终可依据设计效果量身定制碳纤维产品伸长特性。  相似文献   

10.
前言自从第一台商品化的气流纺纱机(B D200)采用以来的十四年中,引起争论的问题之一是捻度的损失和与此有关产生的机理。许多研究工作者认为机器设计捻度总是比实际的或测定的捻度高。当用加捻效率来表示时,可以看到其值要小于100%。气流纱捻度的损失是由于以下原因:气流纱的纱芯和外层两部分纤维组成的特殊结构;现有测定捻度方法的不适合;捻度通过须条  相似文献   

11.
为从织物自身组织结构方面优化纯棉织物的折皱性,首先设计织物组织结构参数并制备织物,利用数字式织物折皱弹性仪测得织物的折皱回复角。在此基础上,建立纯棉织物经、纬向和总折皱回复角与织物组织结构参数(包括经纬纱线密度、经纬纱捻度、经纬向密度)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同时分析织物折皱回复角与各组织结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回归方程的计算值与折皱回复角实测值绝对误差不超过0.61°,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经纬纱捻度、线密度对纯棉织物的折皱回复性影响最大,可通过提高经纬纱捻度、降低经纬纱线密度来改善纯棉织物的抗皱性。  相似文献   

12.
环锭纺竹节纱捻度分布及其对强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环锭纺竹节纱在加捻过程中的扭应力分布状况,采用杆件扭转模型,建立了竹节纱加捻扭转的数学模型。借助这一模型分析了竹节纱的4个参数(基纱直径、竹节直径、竹节间隔以及竹节长度)对捻度分布的影响。分析表明,竹节部分的捻度总小于设计捻度,主要受竹节直径与基纱直径比值的影响,比值越大,减少越明显;基纱部分的捻度总大于设计捻度,主要受竹节长度与竹节间隔比值的影响,比值越大,增加越明显。在捻度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竹节纱捻度分布对强力的影响,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一般情况下,竹节部分的捻度下降对强力的影响不及竹节部分纱线截面内纤维根数增多的影响,因而竹节部分的纱线强力高于基纱部分的强力,竹节纱强力的大小与捻度和基纱捻度相同的普通纱强力极为接近。  相似文献   

13.
杨云灿 《棉纺织技术》1996,24(11):25-28
通过试验,揭示了捻度值X与白度率Y呈非线性函数关系。同时就影响捻度值、捻度CV%值的一些主要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并就本文研究的品种提出当捻度值少于正常捻度值4捻/10cm时将出现由于弱捻产生的白纬色档疵点,当捻度值高于捻度正常值8捻/10cm时将出现由于强捻产生的黄纬色档疵点的看法;同时还就操作、设备、工艺中的一些主要因素作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并评估南美白对虾仁贮藏期的货架期数学预测模型。方法将南美白对虾仁分别贮藏在-18℃、4℃条件下,定期对特定腐败菌进行检测,利用修正的Compertz方程构建不同温度下微生物生长的动力学模型,结合Belehradek方程,讨论特定腐败菌生长的最大比生长率μ_(max)和延滞时间λ与温度的关系。结果修正的Compertz方程能较好地拟合不同温度下南美白对虾仁特定腐败菌生长的S型曲线,r~2均大于0.95。温度对特定腐败菌的最大菌数N_(max)的影响不大,平均值为7.57 log(CFU/g);延滞时间λ随温度的上升而降低;最大比生长率μ_(max)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结合Belehradek方程发现在-20~10℃温度范围内最大比生长率μ_(max)与μ_(max)~(0.5)、(λ-1)~(0.5)之间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确定了最小腐败水平(Ns)并建立了南美白对虾仁的货架期预测模型SL,模型各参数为N_(max)=7.57log(CFU/g),b_μ=0.0302,T_(minμ)=-25.8179,b_λ=0.0010,T_(minλ)=-523.2000。通过测定5℃贮藏温度下南美白对虾仁特定腐败菌的生长状态,验证货架期预测模型SL的准确性,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为7.2%。结论该货架期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南美对白对虾仁在-20~10℃范围内任意温度下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15.
以籼米为主要原料,添加单甘酯、复合磷酸盐、TG酶(谷氨酰胺转氨酶)和山梨醇,制作大米凝胶,研究添加物对大米凝胶的热特性、流变特性、晶体结构、微观结构的影响,初步探究添加物对大米凝胶稳定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添加TG酶、复合磷酸盐、单甘酯能显著提高大米凝胶的糊化峰值温度,而添加山梨醇则降低大米凝胶的糊化峰值温度。添加TG酶、山梨醇、单甘酯能显著提高大米凝胶的糊化热焓,而添加复合磷酸盐降低了大米凝胶的糊化热焓。四种添加物均能提高大米凝胶的弹性模量(G')上升的起始温度(T_(oG'))和G'峰值对应的温度(T_(G'max));添加山梨醇的大米凝胶,其弹性模量峰值(G'_(max))和黏性模量峰值(G″_(max))增大,而添加TG酶、复合磷酸盐、单甘酯的大米凝胶,其G'_(max)和G″_(max)降低。四种添加物均能降低大米凝胶G'值的变化速率和结晶程度,抑制凝胶的老化,降低凝胶内部孔洞数量和凝胶表面粗糙度。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证捻度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及研究不同测试参数(转速、预伸长和预加张力)对纱线捻度测试结果的影响,对几组不同试验方法、条件的纱线捻度进行比对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比对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捻度试验仪转速对捻度测试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预加张力和预伸长对捻度测试结果有一定影响,尤以预伸长对捻度测试结果影响最大,预伸长较小时,捻度值较小;过大时,纱线则容易出现断裂,预伸长值的选择应在5~7mm间,预加张力宜为0.5cN。  相似文献   

17.
探讨规律性竹节纱捻度模型的建立和预测效果.通过分析竹节纱捻度构成及基本规律,建立了规律性竹节纱的捻度模型,以基纱38.9 tex的粘锦棉混纺竹节纱为例进行了捻度模型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捻度预测值与设计捻度值差异率很小,说明该竹节纱捻度模型比较准确可靠.认为,该捻度模型可用于竹节纱仿样生产时样纱设计捻度的预测,为制订较为准确的竹节纱上机捻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钢丝绳中接触应力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指出钢丝绳的使用寿命与接触应力密切相关,介绍了国外一种计算钢丝绳接触应力的方法,并对6×7股绳的应力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临界条件下的接触应力和允许拉应力T_(max)。  相似文献   

19.
探讨一种纱线捻度稳定性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针对目前国内外纱线捻度稳定性测试仪器复杂多样,操作方法不规范等问题,利用纱线捻度仪,改造研制成一种纱线捻度稳定性测试装置。分析了测试原理、装置结构以及预加张力、测试速度、悬垂负荷对测试结果的影响,提出了配套的测试步骤以及上述几个测试条件参数的选择方法,并与传统人工手测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所测结果标准差及相对误差值远小于人工手测法,测试结果稳定可靠,数据重现性良好。认为: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可用于实验室和生产中对纱线捻度稳定性的测试与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为增强涤纶长丝的强力及弹性等物理性能,需对涤纶长丝进行加捻。通过对83 dtex/72 f涤纶全拉伸长丝的倍捻工艺参数进行调整与研究,得到了一种使长丝获得强捻的加捻工艺。采用纱线捻度的测定——直接计数法,对加捻后的长丝捻度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加捻丝线的捻度为293捻/10 cm,捻度偏差率为1%,捻度不匀率为0.5%,捻缩为1.1%。结果显示,本文制定的工艺符合生产要求,达到了设计捻度,捻度均匀,能够增强产品的品质和提高织物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