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酱油是东南亚国家的传统鱼类发酵产品,本文分别从鱼酱油的生化特性、鱼酱油发酵的微生物特性、鱼酱油的功能特性及加快鱼酱油发酵生产等几个方面对鱼酱油的研究报道进行了综述,对鱼酱油中的风味物质的产生机理、微生物种类的变化以及加快鱼酱油发酵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未来鱼酱油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电渗析技术在酱油脱盐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探讨了利用电渗析法在酱油脱盐中的应用 ,同时研究了电渗析对酱油脱盐的工艺条件 ,将含盐 19.4 %的酱油脱盐至 9.1%的减盐酱油 ,作为酱油指标的氨基氮损失 8.3% ,酱油原有风味变化不大 ,证明了电渗析对酱油的脱盐是切实可行的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3.
酿造酱油呈色机制及色泽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酱油是中国的传统食品,近年来人们对酱油的着色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上色要快,还要求色泽红亮,故酱油色泽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文中对酿造酱油色泽的形成机理、酿造原料及条件控制对酱油色泽的影响、酱油色泽评价方法做一综述,以期为清晰了解酿造酱油的色泽形成过程及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酱油二次沉淀形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市售25种酱油为研究对象,以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了酱油pH、总糖、还原糖、NaCl、总氮、氨基酸态氮、无盐固形物含量与酱油二次沉淀形成的相关性 . 同时,以T检验法研究了酱油不同发酵方式、类型、主要原料、质量等级和产地对酱油二次沉淀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酱油二次沉淀的形成与酱油中总糖、总氮和无盐固形物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酱油PH、还原糖、NaCl、氨基酸态氮含量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此外,分析结果显示酱油的发酵方式、主要原料、质量等级和产地对酱油二次沉淀的形成存在较大影响,而酱油类型对酱油二次沉淀的形成不存在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酱油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酱油是传统的大豆发酵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文中结合国内外对酱油的研究成果,从酱油的生产工艺、功能性特点、酱油产品附加值以及营养强化酱油等角度出发,对行业内的研究概况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为进一步研究酱油及开发新的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三角试验法对酱油进行了感官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酱油之间有显著差异,对酱油的喜好程度无显著差异,三角试验法能分析出酱油样品之间的差异,适合于酱油的感官差异分析。  相似文献   

7.
酱油曲霉蛋白酶及其用于酱油酿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酱油生产蛋白质利用率,对酱油曲霉B和米曲霉进行了比较.通过酱油曲霉B和米曲霉所产蛋白酶的酶活比较;无机氮和拌水率对酱油曲霉B和米曲霉产酶的影响;无机盐对酱油曲霉B产酶的影响:米曲霉3.042和酱油曲霉B对大豆蛋白的消化能力及酱油曲霉B用于酱油生产的效果等试验.结果表明:酱油曲霉B能大量产生中性蛋白酶,所产碱性蛋白酶是米曲霉3.042所产的200倍,大豆蛋白消化能力也远高于米曲霉3.042,其蛋白质利用率比米曲霉高10%~20%,所产酱油口感不逊于米曲霉3.042生产的酱油.  相似文献   

8.
“酶法”酱油生产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酶法"酱油的生产现状,分析了"酶法"酱油的优点和缺点,根据酱油的生产工艺现状,提出了传统酱油酿造工艺的改进方向,阐述了"酶法"酱油工艺流程的看法,提出了对"酶法"酱油技术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9.
乳酸菌是酱油酿造过程中的重要微生物,对酱油风味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原池浇淋发酵酱油过程中添加乳酸菌,不仅能提高酱油出品率,而且能明显改善酱油风味。  相似文献   

10.
酱油风味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了酱油风味成分的形成机制与呈味特点,探讨了酱油风味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酱油风味的检测方法对提高我国酱油风味和指导高档酱油生产,提高酱油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