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CD44V6基因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D44V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4例乳腺癌组织中CD44V6基因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乳腺癌CD44V6阳性率为59.3%(32/54),良性肿瘤的阳性率为27.3%(3/11),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CD44V6高表达者的阳性率为69.2%(18/26)。在无淋巴结转移者中,浸润性癌高表达生率为54.5%(12/22),低表达阳性率为13.  相似文献   

2.
CD44V6表达与胰腺癌增殖,转移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CD44V6表达与胰腺癌增殖活性、淋巴结转移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LSAB法检测47例胰腺癌组织中CD44V6和PCNA的表达。结果:予性率为57.4%(27/47),与胰吕组织学类型及分级无关,伴淋巴结转移者CD44V6阳性率(81.0%,17/2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38.5%,10/26),两者间有极显著性差性差异(X^2=8.58,P〈0.01),CD44V6阴  相似文献   

3.
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转移相关基因CD44v6与胃癌某些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2例进展期胃癌进行标记分析。结果:CD44v6阳性表达率肠型胃癌(70.83%)明显高于弥漫型胃癌(33.33%)(P〈0.05);淋巴结转移组(82.35%)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6.0%)(P〈0.01);CD44v6阳性率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CD44v6阳性表达的不同病理分型的胃癌中淋巴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中CD_(44)s、CD_(44)v6和nm23基因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CD44(CD44s 及CD44v6)和nm23 基因产物表达与食管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对54 例食管癌标本进行CD44 、nm23 基因产物测定,并对其中41 例进行了术后3 年随访。结果:CD44v6 基因产物的高表达和nm23 基因产物的低表达与食管癌的浸润转移、复发和预后均有关(P<005) 。食管癌中CD44v6 和nm23 表达呈负相关(P< 005)。CD44v6 阳性表达伴nm23 阴性表达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CD44( 尤其是CD44v6)和nm23 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CD44v6 和nm23 表达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中起协同作用,可做为临床预测侵袭转移和估计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nm23,CD44基因表达产物定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CM)对45例有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的转移抑制基因nm23及CD44的基因表达和DNA倍体进行了定量检测及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的DNA异倍体率66.6%(20/30)高于阴性组46.7%(7/15),P<0.05;其增殖活性阳性组PI=26.9±5.3,阴性组PI=21.5±4.9。45例转移抑制基因nm23表达值范围0.88~1.29(FI=1.23±0.43),淋转阳性组FI=1.09±0.18,低于阴性组FI=1.26±0.29,P<0.01。CD44前组表达阳性率高于后组,分别为73.3%和40.0%,两组有显著差异,研究提示:1)nm23,CD44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关系最为密切;2)以nm23和CD44以及DNA倍体多参数综合评价乳腺癌的转移优于单项指标  相似文献   

6.
粘附分子CD44v6在乳腺癌组织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D44v6基因在不同乳腺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13例不同乳腺组织进行CD44v6表达的研究。结果:CD44v6阳性表达率在乳腺癌组织(96.7%)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50.0%)和正常乳腺组织(13.3%)(P〈0.05),但淋巴结转移灶(22.2%)明显低于原发癌灶(100%)(P〈0.05)。结论:CD44v6基因高表达可作为判断乳  相似文献   

7.
非小细胞肺癌CD44v6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褚晓源  陈龙邦  王靖华 《肿瘤》2000,20(1):63-65
目的 研究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链霉菌抗生物素 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染色测定64例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标本CD44v6的表达水 平,并分析其与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 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66.2%,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7% ),且CD44v6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5),但与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8.
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CD44V6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CD44V6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20例正常胃粘膜上皮,43例异型增生和85例胃癌组织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正常胃粘膜无CD44V6表达;异型增生CD44V6阳性表达率为30.2%(13/43),其中Ⅰ级、Ⅱ级、Ⅲ级异型增生阳性率分别为13.6%(3/22)、33.3%(4/12)和66.7%(6/9),提示CD44V6表达阳性率与异型增生严重程度密切相关(P<0.05);胃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4.1%(63/85),其表达阳性率和染色强度均高于异型增生,Ⅰ期、Ⅱ期胃癌CD44V6染色强度和阳性表达率均显著低于Ⅲ期和Ⅳ期(P<0.05)。结果表明CD44V6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发生于癌变的早期阶段,检测CD44V6表达将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CD44V6表达与人胃癌生长方式、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S-P法,对103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及1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对其中60例胃癌术后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期为7~67个月。结果 (1)CD44V6在正常胃粘膜不表达,而胃癌中60.1%表达;(2)CD44V6表达与Borrmann分型、周围淋巴结转移程度、TNNM分期及脉管存在癌栓与否有关(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探讨CD44V3和CD44V6 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 P法),对62 例有5 年随访资料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进行了CD44V3 和CD44V6 蛋白的检测。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的CD44V3 和CD44V6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1% 和67.7% ,皆与肿瘤病理分级及组织学类型无明显相关性;CD44V3 和CD44V6阳性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非小细胞肺癌的CD44V3 和CD44V6 阳性表达在1 年、3 年术后生存率分别与5 年比较有显著意义;结果还表明CD44V3 和CD44V6 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有关,肿瘤直径> 3cm 者明显高于肿瘤直径≤3cm 者(P< 0.005)。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中,CD44V3 和CD44V6阳性表达提示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多见于晚期肺癌,预后较差。CD44V3和CD44V6可作为临床评估非小细胞肺癌进展的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及其区域淋巴结CD44V6、nm23-H1表达与胃癌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10例胃癌及613枚区域淋巴结组织中的CD44V6、nm23-H1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在胃癌原发灶和在淋巴结转移灶,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5%和89.4%,nm23-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9.1%和16.8%.CD44V6、nm23-H1表达率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胃癌原发灶CD44V6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P<0.01);nm23-H1阳性表达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1).结论:对胃癌组织进行CD44V6、nm23-H1蛋白的检测,有助于预测胃癌进程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以及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CD95、CD44V6与乳腺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CD95、CD44V6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筛选101例乳腺癌根治标本,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95与CD44V6其中40例腋窝淋巴结阴性者淋巴结全部标记MCKo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常规病理诊断淋巴结未转移的病例中,免疫组化标记检出9例(22.5%,9/40)有微小转移。CD95与CD44V6的表达在转移组与微转移组相似。淋巴结转移组CD95的阳性率与未转移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肿瘤〉2cm时,CD95的阳性率及CD44V6的高表达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D95与CD44V6的表达,有助于预测淋巴结微小转移情况,为临床判断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CD44V6、PCNA在胃癌中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D44V6、PCNA在胃癌中表达相互关系及其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53例胃癌组织CD44V6、PCNA的表达情况.2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作对照.结果 53例胃癌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率62.3%(33/53);PCNA阳性表达率92.5%(49/53),其中强阳性表达率64.2%(34/53);CD44V6阳性率和PCNA强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组织学类型、侵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联合检测CD44V6、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对判断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CD44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30例乳腺癌及1O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CD44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①CD44V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显著性高于乳腺良性肿瘤;②乳腺癌组织中CD44V6表达率明显高于CD,S及CD44V3;③Ⅲ、Ⅳ期乳腺癌CD44V6表达显著高于Ⅰ、Ⅱ期乳腺癌;④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CD44V6的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GD44V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断浸润转移和估计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年轻化趋势逐年上升,深入研究其癌变机制,对宫颈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D44V6和 LYVE-1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10-03-01-2014-02-28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44例(CSC组)、正常宫颈上皮(normal cervical epithelium,NCE)18例(NCE组)及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21例(SIL组)组织中CD44V6和LYVE-1表达情况,统计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D44V6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膜上;LYVE-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在细胞膜上亦有表达.CSC组CD44V6阳性表达率为70.45%(31/44),显著高于SIL组的42.86%(9/21)和NCE组的11.11%(2/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IL组CD44V6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NCE组,P<0.05.CSC组 LYVE-1阳性表达率为77.27%(34/44),显著高于SIL组的52.38%(11/21)和NCE组的16.67%(3/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IL组LYVE-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NCE组,P<0.05.宫颈鳞癌组织中CD44V6和LYVE-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CD44V6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CD44V6和LYVE-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22,P<0.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D44V6及LYVE-1蛋白阳性组宫颈鳞癌患者生存率均低于阴性组.结论 CD44V6和LYVE-1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过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评估预后和转移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Lu ZQ  Li HG  Zhang HZ  Fan MJ  Shen XM  He XX 《癌症》2008,27(6):575-579
背景与目的:人体各种组织都存在干细胞,肿瘤组织也存在肿瘤干细胞(tumor stem cell,TSC)。乳腺癌TSC已经被分离出来,其标记物也已被确定,但肺癌的TSC仍未被分离出来。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44^+ESA^+CD24^∧ow)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7例NSCLC组织中CD44、ESA与CD24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吸烟、肿瘤的大小、癌的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77例NSCLC组织中CD44、ESA与CD24的阳性率分别为63.6%、66.2%和7,8%。低分化及未分化组CD44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高分化组ES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中度分化组和低分化及未分化组;腺癌组ES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鳞癌组(P〈0.05)。CD44^+ESA^+CD24^∧ow标记的阳性率为36.4%,与患者吸烟、肿瘤的大小、癌的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无关(P〉0.05)。结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44^+ESA^+CD24^∧ow)表达与NSCLC肿瘤的大小、癌的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等临床病理学指标无关。  相似文献   

17.
nm23-H1和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m23-H1和CD44V6在胃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方法检测nm23-H1和CD44V6蛋白在65例胃癌中的表达。结果nm23-H1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负相关,与预后呈正相关。CD44V6的阳性表达率随胃癌浸润的加深而升高,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CD44V6阳性者术后3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nm23-H1和CD44V6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等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癌基因CD44V9、CyLinD1和抑癌基因nm23H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52例胃癌中CD44V9、CyLinD1和nm23H1表达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胃癌组织中三者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CD44V971.65%、CyLinD151.3%、nm23H156.61%;在CD44V9阳性胃癌中nm23H1阳性表达率(41.03%)明显低于CD44V9阴性胃癌(92.30%)(P<0.01);在CyLinD1阳性胃癌中nm23H1阳性表达率(38.23%)也明显低于CyLinD1阴性胃癌(88.89%)(P<0.01);CD44V9和CyLinD1的阳性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型有关(P<0.01);nm23H1的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TNM分期无关(P>0.05)。结论:nm23H1与CyLinD1、CD44V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系,并与胃癌的部分生物学行为有关,三者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上预测胃癌的转移与进展程度。  相似文献   

19.
CD44表达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粘附分子CD44的表达及其对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乳腺癌和1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CD445、CD44V3及CD44V6表达情况。结果:CD445、CD44V3表达在乳腺癌和良性乳腺肿瘤组织中无显著差异,CD44V6表达在乳腺癌组织明显高于良性组织;CD44V6表达与临床分期相关,与病理类型无关,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CD44V6表达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CD44(尤其是CD44V6)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对评价乳腺癌恶性程度,预测淋巴结转移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CD44V6基因蛋白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用S-P免疫组化检测74例NSCLC CD44V6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CD44V6总的阳性表达率为44.6%(33/74),阳性表达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PTNM分期显著相关(P<0.01),与患者3年生存期呈负相关(P<0.05),与细胞的分化程度、年龄、性别均未见显著相关(P>0.05)。结论 CD44V6过表达与NSCLC的预后有密切关系,可作为临床评估、预测肿瘤转移潜能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