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CSM行颈前路减压术患者32例,分为两组:A组12例,行颈椎后纵韧带切除术;B组20例,未行后纵韧带切除.用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用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随访3-24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标准进行评分,A组术后与术前评分差值大于B组[(5.50±0.90)分vs.(2.40±0.89)分](P<0.01):MRI显示,A组术后与术前脊髓矢状径差值大干B组[(3.363±0.258)mm vs,(2.637±0.412)mm](P<0.05).结论 颈椎前路切骨减压时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CSM患者脊髓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李宇卫 《江苏医药》2012,38(10):1177-1179
目的观察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SM行颈前路减压术患者32例,分为两组:A组12例,行颈椎后纵韧带切除术;B组20例,未行后纵韧带切除。用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用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随访3-24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标准进行评分,A组术后与术前评分差值大于B组[(5.50±0.90)分vs.(2.40±0.89)分](P<0.01);MRI显示,A组术后与术前脊髓矢状径差值大于B组[(3.363±0.258)mm vs.(2.637±0.412)mm](P<0.05)。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时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CSM患者脊髓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并后纵韧带切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84例,其中后纵韧带切除组(A组)35例,后纵韧带保留组(B组)49例,记录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并采用JOA评分系统比较2组患者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2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年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87.5%,高于B组的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现脑脊液漏2例。结论颈前路减压术中切除后纵韧带能提高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但手术有一定并发症,应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结合术中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切除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重度颈脊髓压迫患者术前术后MRI变化,指导颈椎病的治疗及疗效评价。方法收集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骨科2011年11月21日~2014年5月15日525例颈椎手术患者和38例体检中心健康人群一般资料、术前术后JOA评分及颈椎MRI资料,并根据颈脊髓受压程度及影像学表现选取中重度颈脊髓受压患者221例,其中中度受压组168例,重度受压组53例,观察颈脊髓形态并测量C3~7脊髓及椎管矢状径。结果 (1)中度组术前JOA评分为(7.96±2.54)分,术后JOA评分为(12.42±2.18)分;重度组术前JOA评分为(6.88±2.57)分,术后JOA评分为(12.31±2.24)分。两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中、重度颈脊髓受压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5.45%±2.01%)、(44.60%±1.17%)。受压程度越小,JOA评分改善率越好(P0.05)。(2)正常人群脊髓矢状径(6.68±0.80)mm,椎管矢状径为(16.27±0.35)mm;中度组术前脊髓矢状径(5.81±0.41)mm,椎管矢状径为(12.30±0.32)mm,术后脊髓矢状径(6.77±0.65)mm,椎管矢状径为(15.05±0.61)mm;重度组术前脊髓矢状径(5.01±0.65)mm,椎管矢状径为(11.40±0.44)mm,术后脊髓矢状径(6.64±0.71)mm,椎管矢状径为(14.95±0.77)mm。与正常人群相比,中重度颈脊髓受压患者的脊髓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明显狭窄(P0.05)。中、重组术前术后矢状径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管狭窄程度明显改善。(3)中重度颈脊髓受压患者颈椎MRI中T2节段高信号术前共181例;术后T2高信号好转101例。结论 (1)术前颈椎MRI可较清晰的显示颈椎、椎间盘及周围组织的病变程度;术后颈椎MRI为评价颈椎手术疗效、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及康复锻炼的指导等提供科学客观的影像学资料。(2)中重度脊髓压迫患者术前术后的MRI脊髓矢状径、椎管矢状径改变与JOA改善率密切相关,脊髓受压越轻,术后改善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吕厚存 《淮海医药》2010,28(5):406-408
目的总结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Cage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行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76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影像资料,随访时间平均(5.8±1.95)月,用SPSS16.0对获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平均77.38%,JOA评分平均由术前(4.8±0.64)分上升至术后(13.2±1.44)分,改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术后手术节段上下临近椎体高度平均丢失高度术后3月时为(1.03±0.25)mm,术后6个月为(1.17±0.32)mm,减少无统计学意义。植骨融合率为100%,颈椎活动度改善平均由术前的(39.38±6.83)度变为术后6月的(62.51±4.80)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颈前路减压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体征缓解明显,颈椎活动度改善良好,植骨融合率高,椎间高度无明显丢失,该手术方式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后纵韧带切除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Smith-Robinson及Cloward分别报告颈椎前路手术以来,国内开展至今已有近30年历史,对其疗效评定仍然存在不同的认识和争论[1],其中切除骨性致压物和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在颈前路减压中的作用以达共识,但对非骨性致压因素,如增生的后纵韧带(PLL)的处理仍存在争议[2,3].本文对1990年以来的352例患者进行了中长期随访,按照其是否切除后纵韧带,进行分组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金正帅  王道新 《江苏医药》1998,24(6):410-411
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48例。前路手术41例,术后均骨融合。后路7例,术后椎管矢径容积增大。随访43例,症状体征改善39例,无改善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应明确手术指征,不同类型的突出症应选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强调彻底减压谨防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患者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视为观察组(n=26),其余24例患者采用颈后路手术治疗,视为对照组(n=24),对比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2组患者的术后JOA评分和硬脊膜囊矢状径相对于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显著,随着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该手术方式将会成为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8例患者均行全麻,手术减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行椎板切除减压加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本组术后随访,术后JOA脊髓功能评分平均14.2分,明显高于术前的平均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功能改善率68.5%,脊髓功能改善明显。术后四肢功能评定结果为:优5例,良2例,可1例。未出现血肿、脑脊液漏或者硬脊膜撕裂等并发症,未见颈椎反曲现象发生,未出现螺钉断钉和松动现象。结论行颈后路椎管减压成形术,联合椎板切除减压加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减压完全,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165例CSM手术治疗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脊髓压迫症状,42例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术前常规行X线、CT平扫加矢状位重建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其中105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40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0例行颈后前路联合手术。结果 165例患者获8~72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根据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17分)评分标准,颈前路手术平均改善率79.0%,颈后路手术平均改善率75.5%,颈后前路联合手术平均改善率83.6%。术后并发节段性神经根麻痹7例。结论 CSM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影像学表现,确定颈椎间盘受累节段、脊髓受压程度、颈椎稳定性、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及后纵韧带骨化存在与否,选择适合的手术方法,术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精细操作,可减少并发症,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外伤所导致的急性颈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外伤所导致的急性颈髓损伤的19例患者病历资料,对患者外伤前(T1)、外伤后(T2)、术后1周内几)、术后10个月后几)四个时期的颈椎曲度及神经功能评分(JOA)变化进行分析,判断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0—24个月随访,平均(15.2±6.7)个月。T1、T2、T3、T4四个时期的颈椎曲度分别为(28.621±1.850)°、(29.326±2.416)°、(38.384±2.611)°、(37.316±2.521)°。T1、T2、T3、T4四个时期的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分别为(12.79±1.316)、(4.00±2.082)、(9.68±3.001)、(11.68±3.334)。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可达到有效减压效果、可重建颈椎曲度,能提供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外伤所导致的颈髓损伤有效康复条件;术后积极康复治疗也是改善神经功能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的致伤机制,探讨其治疗和影响因素。方法对26例无骨折脱位急性颈脊髓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颈前路钢板固定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减压术.对不同治疗方法对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对照分析。结果①手术组JOA评分显著提高;②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颈前路钢板固定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减压术、优良率相当。结论伤前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先天性颈椎融合病的患者更易致急性颈脊髓损伤。手术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颈前路钢板固定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减压术对此类患者疗效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外科针对性减压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2007年1至2011年3月,共收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41.5岁;病理基础:先天性颈椎管狭窄3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11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5例,后纵韧带骨化3例,颈椎不稳3例,黄韧带骨化1例,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2例,颈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3例;JOA脊髓功能评分为0-8分,平均4.5分。在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病理基础分别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前路减压融合、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侧块螺钉固定等手术方式进行减压治疗,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平安度过围手术期并获得8~55个月随访,平均38.6个月,JOA脊髓功能评分为9~17分,平均13.2分。改善率为64.4%;优良率为79.8%。结论针对不同病理基础所致的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进行有针对性减压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4.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桂阳中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33例(A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B组),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年11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接受两种颈前路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5年的随访,分析比较其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手术治疗的7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组和前路椎体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组,ACDF 组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龄(51?.63±6.62)岁。 ACCF组39例,其中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52.23±7.31)岁。评估2组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Cobb角改善情况。结果随访时间5年,2组患者术后第5年颈椎生理弧度均得到明显改善,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ACDF组明显优于ACCF 组。所有患者术后第5年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增加,术后均获得了满意的神经功能改善,颈椎活动度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05)。结论 ACDF和ACCF治疗MCSM都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每一种术式都有利弊,没有一种手术适合于所有患者。术者选择术式时,必须考虑压迫位置和节段数,矢状位力线,颈椎稳定性等因素。当压迫来自突出的颈椎间盘时,应首选ACDF。如果压迫来自颈椎椎体后方时,必须考虑ACCF。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报道一种新的治疗颈椎前方压迫综合症的手术方法,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在颈椎前路手术的同时行颈后纵韧带切除扩大减压术加ORION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结果18例患者术后随访19.3个月,优良率达90.5%,切除的后纵韧带临床病理证实为肥厚、疤痕及钙化组织。结论对于颈椎前方压迫综合症采用这种新的手术方法可以彻底解除颈髓前方的压迫,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对2002年5月-2009年5月间确诊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患者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在外伤等明显诱因下起病或原有症状出现明显加重,病程较短,发病急。人院行x线片、CT和MRI检查,片示有1~3个节段的颈椎问盘突出,同时伴有多个(≥2个)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和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12例患者单纯经椎间隙手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减压;10例进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2例一期经椎间隙摘除突出的椎问盘,二期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结果术后患者根性疼痛及肢体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随访10—40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疼痛VAS评分平均为2.3(1~4)分,JOA评分为13.2(11~16)分。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消失,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既往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临床症状较轻微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可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临床症状出现或加重。术前明确责任病灶,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常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颈前路手术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且行颈前路手术的患者39例,行椎体次全切除,髂骨植骨联合前路接骨板内固定术。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JOA评分,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标准侧位X片上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HAB)、融合节段椎体后缘高度(HPB)。结果术前JOA评分为(8.09±2.20)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98±2.01)分,(P0.05),其中优25例,良8例,中5例,差1例,优良率为84.6%。术后1周时的Cobb角、HAB和HPB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HAB和HPB相较于术前同样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效果明显,是首选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内镜辅助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强  张朝跃  刘波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9):1271-1272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选择单间隙病变病人35例(35个椎间隙)施行手术,应用椎间盘镜手术系统,取颈椎前入路,镜下完成椎间盘、骨赘及变性的后纵韧带的切除,并同时行椎间融合器的置入和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结果:35例病人手术顺利,无并发症,经12~24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病人的平均JOA评分从9.6提高到13.5。结论:内镜辅助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手术可有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军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6):2441-2442
目的:综合评价颈椎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及其疗效。方法:对我院2003年7月-2005年9月收治的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牢固骨融合。参照JOA标准功能评定,优17例,良2例,可2例,颈椎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手术优良率为9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