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中国人胃癌组织微卫星DNA的杂合性缺失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Wang Y  Zheng E  Ke Y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2):116-118
目的从多位点筛选中国人胃癌的杂合性缺失(LOH)频率,以初步确定与胃癌的致病基因连锁最密切的MSmarker。方法选择了30个多态微卫星标记,采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对42例胃癌组织进行了LOH分析。结果在29个位点上检测到总的LOH频率为27.7%。高频率的LOH主要集中在D3S1577、D3S1067、D6S430、D15S205、D17S945等位点。LOH频率均在40%以上。其次是D5S407、D2S136、D2S147、D13S175、D14S68、D8S279,其LOH频率均在30%以上。不同病理分型的胃癌,LOH频率存在明显差异。印戒细胞癌的LOH明显高于低分化胃癌(P<0.01);低分化胃癌的LOH频率亦明显高于高分化胃癌(P<0.01)。4例高分化胃癌均未发现LOH。结论高频率的LOH位点附近,除了已克隆的癌基因、抑癌基因外,可能还含有未知的胃癌易感基因。这一结果表明,恶性程度高的胃癌涉及更多的等位基因丢失  相似文献   

2.
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丢失与宫颈癌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在宫颈癌的发生及发展的相关性。方法:运用p53(D17S786)、9p21(D9S171)2对微卫星标志,结合PCR银染技术,分别检测48例宫颈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周围静脉血DNA的MSI(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和LOH及其与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48  相似文献   

3.
发性肝癌9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对广东地区37例肝癌染色体9p的9个位点进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明确这睦位点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的情况,定位该区域可能存在的与肝癌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方法:对所取位点用PCR法进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并确定发生LOH的位点;结果:30例(80.80%)在至少一个位点发生LOH,其中LOH频率最高的位点是D9S54(60.6%),LOH频率高于50%的位点有位于9p21带的IFNA,D  相似文献   

4.
尿脱落细胞微卫星DNA改变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Qiu L  Cong X  Tan Y 《中华肿瘤杂志》2000,22(6):483-486
目的 利用检测尿脱落细胞微卫星DNA序列(microsatellite,MS)改变,建立早期诊断膀胱癌的方法。方法 选择10对微卫星MS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以自身外周血和膀胱癌组织为对照,检测28例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中MS的失杂合(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和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IN)。结果 28例膀胱癌患者中,24例(85.7%)尿脱落细胞至少在1个MS位点存在LOH或MIN改变,3例(10.7%)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患者尿脱落细胞均检出LOH或MIN。同一患者尿脱落细胞与癌组织LOH改变一致率为94.1%。15例正常人悄脱落细胞中未见MS的改变。结论 利用检测尿脱落细胞MS改变诊断膀胱癌,比常规的细胞学检查更敏感、更  相似文献   

5.
范振斌  宋玉华 《白血病》1998,7(3):152-155
为了探讨骨髓异常综合征(MDS)转化为白血病的发病机制,采用PCR放射自显法分析了位于5q,17p和18q染色体上的Mfd27,Mfd41和DCC微卫星序列的杂合性丢失(LOH)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I)。在14例MDS患者恶性演变过程中发现位于p53抑癌基因附近的Mfd41位点有改变,2例为LOH,2例为MI。在Mfd27位点也有改变,2例为LOH,1例为MI。6例阳性病例中有3例已转化为AML-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细胞癌多染色体杂合性丢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HCC)5对染色体38个位点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LOH与肝癌的临床病理改变和肝炎病毒的关系。方法:用PCR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检测肝癌LOH。结果发生高频率LOH的位点有染色体1p的D1S186(这,48.1%)和D1S243(1p36.3,51.6%);染色体9n24的D9S54(61.8%),9这的D9S1747(52.%)和DD9S1752(51.8%)WUG HK  相似文献   

7.
大肠癌组织APC/MCC和DCC基因杂合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并配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对41例大肠癌组织APC/MCC和DCC基因的杂合缺失(LOH)进行研究。APC基因LOH率为28.0%(7/25),MCC基因LOH率为36.40%(8/22),两者综合分析LOH率为38.9%(14/38)。DCC基因LOH率为55.3%(21/38)。DCC基因在有淋巴结转移组的LOH率(80.0%),显著高于无淋巴  相似文献   

8.
《肿瘤》1995,(Z1)
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OFMOLECULAREPIDEMIOLOGYANDSTUDIESOFHUMANPROSTATICCARCINOMATze-chenHsieh;ChunyungNgandJosephM.Wu(Dept...  相似文献   

9.
胃癌组织bcl-2蛋白表达和DCC基因的杂合性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bcl2蛋白表达和DCC基因的杂合性缺失(LOH)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PCR方法检测了胃癌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和DCC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H)。结果发现,胃癌(信息个体)LOH发生率为54.5%(18/33),bcl2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60.0%(30/50),Ⅲ、Ⅳ期胃癌LOH发生率(83.3%,15/18)显著高于Ⅰ、Ⅱ期胃癌(20.0%,3/15),P<0.01。bcl2蛋白的表达和DCC基因的LOH与胃癌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浆膜浸润、临床分期及Lauren′s分型无显著相关。结果提示bcl2蛋白的高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生,DCC基因的LOH与胃癌的进展有关,但其致癌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刘召芬  程红英 《浙江肿瘤》2000,6(4):205-207
目的: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MI)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率及其与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方法:常规方法提取了36份子宫内膜癌新鲜冰冻组织和相应外周血的DNA,利用PCR技术扩增,其分别位于5号、10号、12号、17号和18号染色体上的6个微卫星位点,包括5(D5S107)、10(D10S197)、12(D12S79、D12S95)、17(D17S513)和18(D18S58)。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的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I者发生率为27.7%(10/36),其中3例乳头状浆液性子宫内膜癌均未表现MI。子宫内膜样癌的MI发生率为30.3%。MI与p5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与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I是子宫内膜样癌较普遍的基因异常,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