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王成河 《实用医技杂志》2013,(12):1355-1356
<正>血液凝固分析仪,简称凝血仪,是对血栓和止血进行实验室检查的仪器。止血与血栓分子标志物的检测指标与临床各种疾患有着密切联系,使用凝血仪对血栓和止血进行实验室检查成为必要[1]。我科于2011年底引进美国Beckman Coulter ACL Elite Pro型全自动凝血仪(ACL Elite Pro),共开展了6项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g)、D-二聚体(D-D)、抗凝血  相似文献   

2.
游承燕 《重庆医学》2021,50(18):3210-3214
凝血功能障碍是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关于TBI患者伤后凝血功能障碍发生机制的研究多且复杂,可能与组织因子的释放、休克、低血压、血小板功能障碍等有关.TBI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可通过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查、血栓弹力图等进行早期识别,防止继发性脑损伤与不良预后的发生.该文总结了目前TBI患者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机制、与不良预后相关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凝血仪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止血与血栓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涉及临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并与其临床治疗和预后有密切关系。临床实验室对于止血与血栓方面的检测广泛应用于出血、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疗效观察、抗凝药剂量监测及预后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基础医学研究的进步,人们对止血与血栓的发生、发展认识越来越深刻,其检测手段也越来越先进。其中一个显的特点是凝血仪的迅速发展和在血栓与止血检测方面的广泛应用,使得血栓与止血的检测从传统的手工方法发展到全自动凝血仪,从单一的凝固法发展到免疫学方法、生物化学方法,止血与血栓的检测也因此而变得简便、准确、精确。  相似文献   

4.
凝血4项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血栓与止血不仅涉及基础医学,还与临床学科密切相关,开展凝血相关的实验项目检测对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临床上普遍应用凝血4项作为主要的凝血相关检测项目。凝血4项主要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其衍生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凝血4项可用于出血性疾病的筛查与诊断,还可用于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C)的诊断,以及各种抗凝治疗的用药指导和预后估计等。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导致PT延长;②先天性外源性…  相似文献   

5.
黄花倒水莲总皂苷对凝血系统及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本文观察黄花倒水莲总皂苷(PTS)对凝血系统和炎症血栓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于血栓性疾病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用体外家兔血浆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抗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小鼠凝血时间的测定,考察PTS对内、外凝血系统指标的影响,并通过角叉菜胶致小鼠体内血栓及足跖肿胀实验,观察PTS对炎症血栓的影响。结果:PTS可明显延长体外家兔血浆复钙时间;显著延长凝血酶所致纤维蛋白凝固时间;显著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影响。预先ig给予PTS显著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减小角叉菜胶所致尾部形成血栓的长度,同时明显抑制其足跖肿胀。结论:PTS可能通过影响内源性凝血系统发挥抗凝血及抗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60例AOPP患者为对象,以同期6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纤溶指标及血栓弹力图(TEG)参数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AOPP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AOPP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血栓弹力图(TEG)AOPP组凝血反映时间(R)、血块形成时间(K)高于对照组,血凝速率(Angle角)、血块强度(M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生存组aPTT、PT、TT、Fbg、D-D、FDP水平均低于死亡组(P<0.05)。生存组R值、K值低于死亡组,Angle、MA水平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AOPP患者凝血、纤溶功能异常,机体处于低凝状态,凝血、纤溶相关指标的异常程度与AOPP患者的预后存在联系,临床应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7.
不同采血管对PT、APTT及FIB检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雅静  谷杨  张蕾 《农垦医学》2004,26(3):203-204
随着血栓与止血研究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对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验,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仪器、试剂及合格的检验标本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真空采血与传统的采血技术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提高了检验的质量。我们观察了使用不同厂家生产的采血管及标本的保存时间对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孕妇不同孕期凝血功能检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血4项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及凝血酶时间(TT),是目前临床用于诊断与观察血栓形成、抗凝治疗疗效的常用指标。孕妇血栓发病率是相当高的,多见于静脉血栓和盆腔静脉血栓,也可发生大脑血栓与肝静脉血栓。我们通过测定不同孕期孕妇凝血4项指标,来观察其变化,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血栓与止血检验过程中,实验结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了对血栓与止血性疾病检测标准化,特别是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检测的标准化,实验室质量控制显得特别重要。笔通过临床实践,有以下体会,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0.
颅脑外伤85例凝血指标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受伤后部分凝血指标变化对判断损伤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对85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测定其伤后24h内的各项凝血指标:PT(凝血酶原时间)、IN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正常化比值)、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BG(纤维蛋白酶原)、TT(凝血酶时间)、Plt(血小板计数),并结合临床格拉斯哥评分(GSC)分型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预后分级,进行组间比较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患者损伤程度越重,PT、INR、APTT水平越高,FBG水平越低,且与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凝血指标测定可作为临床应用的监测指标,对判断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性疾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方法:对33例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化疗前血常规、凝血功能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栓组病例占同期发病的6.1%,且以深部静脉血栓形成(VTE)为主。血栓性疾病可能是恶性肿瘤的首发表现,以血栓事件起病的恶性肿瘤中44.4%已发生远处转移。恶性肿瘤血栓组1年及1年半生存时间较非血栓组短(P〈0.05)。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相比,抗肿瘤治疗前血小板、白细胞、凝血酶原时间(PT)及D-D(DD)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伴有血小板、白细胞和DD升高的恶性肿瘤患者,更易发生血栓事件,预后差,应早期发现并干预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肾病综合症(NS)是一种免疫调节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最主要的临床牲是水肿,常规应用激素治疗,治疗的过程中常伴有血液高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造成肾内凝血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微血栓,使疾病恶化,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3.
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凝血与纤溶功能亢进,导致肿瘤相关血栓风险显著增加,同时血液的高凝状态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相关.凝血和纤溶系统标记物(TM、TAT、tPAI·C、PIC)可用于肿瘤患者体内凝血与纤溶功能监测、风险识别及预后评价.综合凝血和纤溶系统标记物指标和临床指标,对监测肿瘤患者凝血与纤溶风险、指导血栓预防及肿瘤发展有重...  相似文献   

14.
与血栓和凝血有关的实验室检查的临床重要性与日俱增,许多疾病存在着出凝血异常,其诊断及止血、抗凝和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越来越离不开有关实验室检查的监测,所以凝血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显得格外重要犤1犦。我们观察了冻干质控血浆和正常混合血浆在不同时间和温度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值的变化,现报道如下。1.1检测材料(1)质控血浆:Verify1(OrganonTeknikaCorp,批号NC59566,购自康大企业香港有限公司)。(2)正常混合血浆:取自20份健康体检者的…  相似文献   

15.
前列腺素E1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纤维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凯时注射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治疗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凯时注射液治疗60例TIA患者,进行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观察,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凯时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室指标纤维蛋白原、血栓前体蛋白均明显降低,而对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无明显影响,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凯时注射液是治疗TI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右江医学》2020,(1):53-5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早期抗凝治疗对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神经功能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8年8月就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华法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凝血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显著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预后状况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颅内静脉窦血栓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进行早期抗凝治疗,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弹力图的参数变化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5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观察组)血栓弹力图相关参数,与同期正常献血的46例健康人员(对照组)血栓弹力图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参数差异及评估凝血功能。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凝血形成速率(Angle角)、最大振幅(MA值)、凝血指数(CI值)。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R值、K值显著增高,Angle角、MA值、CI值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栓弹力图检测有助于及时评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凝血状态,对于临床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预防方法对前列腺电切术后血栓事件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600例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0例,2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及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血栓事件发生率及术后生活质量[排尿症状对生活质量影响(QOL)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研究组凝血功能正常,而对照组呈高凝状态,护理干预后研究组血栓事件发生率5.00%较对照组16.67%显著低(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缩短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康复相关时间,有效调节机体凝血功能,降低术后血栓事件发生率的同时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脑梗塞时血栓的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以往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多于凝血与纤溶机制已发生较严重的紊乱后才出现,为协助临床早期发现凝血与纤溶系统的改变,防止血栓继续扩延,减轻脑损伤,我们选择D二聚体(DD)为指标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测。1材料与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选择本院收治的肺癌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资料,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2例作为对照组资料,均行凝血指标、血栓弹力图等检测,比较两组各指标差异,并分析指标变化的临床检测价值。结果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等凝血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反应时间、凝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而最大振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病理分期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等凝血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Ⅰ-Ⅱ期反应时间、凝固时间显著高于Ⅲ-Ⅳ期,而最大振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显著低于Ⅲ-Ⅳ期(P0.05)。结论针对肺癌患者加强凝血功能指标和血栓弹力图检测可实现对其凝血状态的动态观察,为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