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血管内皮细胞(VEC)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及阿托伐他汀的保护作用。方法:将血管内皮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仅给予细胞培养液)、Ang-Ⅱ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Ang-Ⅱ,使其终浓度为10-7mol/L)、Ang-Ⅱ+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在单纯Ang-Ⅱ组的基础上加入阿托伐他汀,使阿托伐他汀的终浓度为0.1μmol/L)、Ang-Ⅱ+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在单纯Ang-Ⅱ组的基础上加入阿托伐他汀,使阿托伐他汀的终浓度为1μmol/L)。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量各组细胞的[Ca2+]i。结果:(1)Ang-Ⅱ组的[Ca2+]i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2)Ang-Ⅱ+阿托伐他汀组的[Ca2+]i显著低于Ang-Ⅱ组(P<0.01)。(3)Ang-Ⅱ+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组的[Ca2+]i低于Ang-Ⅱ+小剂量阿托伐他汀组(P<0.05)。结论:Ang-Ⅱ可引起细胞内[Ca2+]i的显著增加,阿托伐他汀对Ang-Ⅱ所致的[Ca2+]i增加具有保护作用,且这一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因素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尤其是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所产生的血管紧张素Ⅱ起着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及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水平的改变,探讨丹参酮ⅡA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内科。材料:实验于2006-03/10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完成。实验用猪主动脉由同济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提供。方法:采用硝酸还原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不同浓度(10-8~10-6mol/L)作用不同时间(1,6,24h)的血管紧张素Ⅱ对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及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影响;然后比较在10-6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作用的不同点(0,6h)加入50mg/L浓度的丹参酮ⅡA,分别检测作用1,6,24h后内皮细胞的一氧化氮生成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基因表达变化。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像系统检测内皮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水平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一氧化氮含量。②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③游离钙离子浓度。结果:①随着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内皮细胞一氧化氮的产生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呈顺序下降(P<0.01)。②丹参酮ⅡA各组一氧化氮的产生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血管紧张素Ⅱ组,在丹参酮ⅡA作用1,6h,血管紧张素Ⅱ 丹参酮ⅡA组一氧化氮的产生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血管紧张素Ⅱ6h 丹参酮ⅡA组(P<0.05);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至24h,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主动脉内皮细胞游离钙离子浓度:血管紧张素Ⅱ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丹参酮 血管紧张素Ⅱ组显著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以及细胞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负性作用,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对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功能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蜂胶水提液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4在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完成。组织块法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取3~5代细胞进行实验。将培养的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②模型组:加入100n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③蜂胶组:分别加入50mg/L、100mg/L、200mg/L的蜂胶水提液预处理2h后,再加入终浓度为100n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④氯沙坦组:加入1.5μmol/L的氯沙坦预处理2h后,再加入终浓度为100n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同步化后,按分组分别加入处理药物孵育24h,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同时计数细胞存活率,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各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分析细胞不同周期所占比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计算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率。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率(%)=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总数/血管平滑肌细胞总数×100%。结果:①相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加药前后形态学无明显变化,细胞存活率均达95.0%以上。②模型组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和氯沙坦组(P<0.01),100mg/L和200mg/L蜂胶组低于模型组(P<0.01);50mg/L和100mg/L蜂胶组高于氯沙坦组(P<0.01),200mg/L蜂胶组与氯沙坦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模型组G0/Gl期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氯沙坦组(P<0.01);100mg/L和200mg/L蜂胶组高于模型组(P<0.01);50mg/L蜂胶组低于氯沙坦组(P<0.05),100mg/L、200mg/L蜂胶组与氯沙坦组差异显著性(P>0.05)。④模型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氯沙坦组(P<0.01);100mg/L和200mg/L蜂胶组低于模型组(P<0.01),蜂胶各浓度组与氯沙坦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氯沙坦能阻滞该作用;一定浓度的蜂胶水提液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限制细胞由G1期向S期转变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及原癌基因c-fos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9/12在十堰市人民医院临床研究所完成。①将100只出生后1周内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24h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对照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未加入任何药物;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 丹参酮ⅡA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预先加入1×10-5mol/L丹参酮ⅡA作用30min后,再加入1×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批号0766-200010);血管紧张素Ⅱ 缬沙坦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预先加入1×10-6mol/L缬沙坦后,再加入1×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丹参酮ⅡA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10-5mol/L丹参酮ⅡA;缬沙坦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10-6mol/L缬沙坦。所有实验均重复3次。②持续加药作用7d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总蛋白含量。采用3H-亮氨酸掺入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速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心肌细胞原癌基因c-fosmRNA表达。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①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使心肌细胞蛋白总量增多(P<0.01),预先加入丹参酮ⅡA或缬沙坦作用30min,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P<0.01)。②血管紧张素Ⅱ作用24h后,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肌细胞合成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900±97),(1205±75)min-1,P<0.01],丹参酮ⅡA和缬沙坦本身对心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没有影响,但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增加(P<0.01)。③在培养液中加入血管紧张素Ⅱ作用30min后,c-fos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预先加入丹参酮ⅡA或缬沙坦作用30min,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P<0.01),而丹参酮ⅡA和缬沙坦本身对原癌基因c-fosmRNA的表达无影响。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这与其抑制了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蜂胶水提液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4在泰山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完成。组织块法培养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取3~5代细胞进行实验。将培养的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②模型组:加入100n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③蜂胶组:分别加入50mg/L、100mg/L、200mg,/L的蜂胶水提液预处理2h后,再加入终浓度为100n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④氯沙坦组:加入1.5μmol/L的氯沙坦预处理2h后,再加入终浓度为100n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同步化后,按分组分别加入处理药物孵育24h,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同时计数细胞存活率,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各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分析细胞不同周期所占比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计算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率。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百分率(%)=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总数/血管平滑肌细胞总数&;#215;100%。结果:①相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加药前后形态学无明显变化,细胞存活率均达95.0%以上。②模型组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和氯沙坦组(P〈0.01),100mg/L和200mg/L蜂胶组低于模型组(P〈0.01);50mg/L和100mg/L蜂胶组高于氯沙坦组(P〈0.01),200mg/L蜂胶组与氯沙坦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模型组G0/G1期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氯沙坦组(P〈0.01);100mg/L和200mg/L蜂胶组高于模型组(P〈0.01)150mg/L蜂胶组低于氯沙坦组(P〈0.05),100mg/L、200mg/L蜂胶组与氯沙坦组差异显著性(P〉0.05)。④模型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氯沙坦组(P〈0.01);100mg/L和200mg/L蜂胶组低于模型组(P〈0.01),蜂胶各浓度组与氯沙坦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氯沙坦能阻滞该作用;一定浓度的蜂胶水提液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限制细胞由G1期向S期转变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不同浓度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AngⅡ1型受体(AT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作用于RIN-m细胞(来源于射线诱导的褐鼠胰岛素细胞瘤),观察RIN-m合成及分泌胰岛素功能及细胞凋亡的情况.为进一步在临床中研究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糖代谢的改善作用提供实验证据.方法:细胞的培养及干预:RIN-m细胞(40~50代)接种于3 mL含5.6 mmol/L葡萄糖的RPMI 1640培养液中.A组加入10μL生理盐水,B、C、D、E组加入终浓度分别为0.1、1、10及100 nmol/L的AngⅡ,F组在加入100 n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醋酸盐前10 mim给予氯沙坦1 μmol/L.各组处理后继续置于37℃、5%CO2的恒温培养箱中48 h.RIN-m细胞行流式细胞仪(Annexin V/FITC)及TUNEL检测凋亡.结果:两种凋亡检测结果大致相似,TUNNEL检测各组凋亡率分别为(7.50±1.18)%,(8.15±0.97)%,(12.67±1.35)%,(15.88±1.75)%,(20.66±0.80)%,(7.74±0.84)%;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凋亡率分别为(7.62±0.87)%,(8.74±1.31)%,(14.64±1.48)%,(16.47±0.88)%,(20.51±1.03)%,(7.63±0.79)%.AngⅡ干预组凋亡率高于空白对照组,并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氯沙坦预处理+AngⅡ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结论:AngⅡ可能通过与胰岛β细胞表面AT1受体结合而诱导RIN-m细胞凋亡,氯沙坦可抑制AngⅡ的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人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表达的影响.方法 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以替米沙坦(终浓度分别为10^-7、10^-6、10^-5 mol/L)刺激24 h;以替米沙坦(终浓度为10^-6 mol/L)分别刺激6、12和24 h;以2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特异性阻断剂PD123319(终浓度为10^-6 mol/L)单独或与相同终浓度的替米沙坦联合刺激12 h.以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CE2蛋白表达量,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CE2 mRNA表达.结果 替米沙坦呈剂量(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使ACE2蛋白及基因表达量显著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替米沙坦在终浓度分别为10^-7、10^-6、10^-5 mol/L时,可使ACE2蛋白表达量分别增加1.5、2.7和4.6倍,使ACE2 mRNA表达分别增加1.2、2.3和4.5倍;于6、12和24 h,替米沙坦(终浓度10-6 mol/L)分别使ACE2蛋白表达量增加1.6、2.7和4.2倍,使ACE2 mRNA表达分别增加1.3、2.3和4.0倍;与对照组及替米沙坦组比较,PD123319对ACE2蛋白及基因表达无影响.结论 替米沙坦呈剂量(浓度)和时间依赖性显著上调ACE2蛋白及基因表达,此作用可能与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及原癌基因c-fos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9/12在十堰市人民医院临床研究所完成。①将100只出生后1周内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24h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对照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未加入任何药物;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215;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丹参酮ⅡA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预先加入1&;#215;10^-6mol/L丹参酮ⅡA作用30min后,再加入1&;#215;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批号0766—200010);血管紧张素Ⅱ+缬沙坦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预先加入1&;#215;10^-6mol/L缬沙坦后,再加入1&;#215;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丹参酮ⅡA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215;10^-5mol/L丹参酮ⅡA;缬沙坦组:心肌细胞培养液中加入1&;#215;10^-6mol/L缬沙坦。所有实验均重复3次。②持续加药作用7d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总蛋白含量。采用^3H-亮氨酸掺入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速率。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心肌细胞原癌基因c-fos mRNA表达。③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①血管紧张素Ⅱ可以使心肌细胞蛋白总量增多(P〈0.01),预先加入丹参酮ⅡA或缬沙坦作用30min,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P〈0.01)。②血管紧张素Ⅱ作用24h后,血管紧张素Ⅱ组心肌细胞合成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900&;#177;97),(1205&;#177;75)min^-1,P〈0.01],丹参酮ⅡA和缬沙坦本身对心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没有影响,但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速率的增加(P〈0.01)。③在培养液中加入血管紧张素Ⅱ作用30min后,c-fos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P〈0.01),预先加入丹参酮ⅡA或缬沙坦作用30min,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P〈0.01),而丹参酮ⅡA和缬沙坦本身对原癌基因c-fos mRNA的表达无影响。 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这与其抑制了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血管紧张素Ⅱ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情况和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变化 ,分析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AngⅡ的相关性 ,探讨AngⅡ在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37例心绞痛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冠状动脉狭窄 ,18例对照组患者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在行经皮冠脉介入手术中采集主动脉、冠状窦和外周血液标本 ,测定 :①冠状窦血液中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含量和循环内皮细胞 (CEC)数量 ,以此反映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情况 ;②主动脉与冠状窦血液中AngⅡ的浓度 ,计算二者之间的差值 ,以此代表心脏局部产生的AngⅡ浓度 ;③外周血中AngⅡ浓度。结果 心绞痛患者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窦血中NO浓度明显降低 ,ET浓度和CEC数量均明显增高(P <0 0 1或P <0 0 5 ) ,同时 ,心脏局部和外周血中AngⅡ浓度均明显增高。心脏局部AngⅡ浓度与冠状窦NO浓度呈明显负相关 (P <0 0 1) ,与ET浓度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1) ,与CEC数量呈明显正相关 (P <0 0 1) ,而外周血中AngⅡ浓度与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各项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冠状动脉内皮损伤与心脏局部AngⅡ密切相关 ,与外周血中AngⅡ无明显相关性 ,提示冠状动脉内皮损伤的发生发展中更多的是心脏局部的因素在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反义寡核苷酸(AT1-AS-ODNs)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细胞心钠素合成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7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将其分为4组:①对照组:无血清Opti-MEM培养48h。②血管紧张素Ⅱ组:无血清Opti-MEM培养24h 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③AT1-AS-ODNs组:200nmol/LAT1-AS-ODNs孵育24h 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④顺义序列组:200nmol/LAT1-S-ODNs孵育24h 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显微荧光技术检测脂质体包裹的AT1-AS-ODNs在心肌细胞内分布;免疫沉淀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2蛋白表达水平;放射性免疫法检测心钠素(ANF)表达。结果:①在脂质体的包裹下,AT1-AS-ODNs成功转染心肌细胞,120min转染效率为60%。②血管紧张素Ⅱ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2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25%,21%(P<0.05),AT1R-AS-ODNs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60.7%(P<0.0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蛋白表达水平无改变。③血管紧张素Ⅱ组心钠素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780±38),(430±23)μg/L,P<0.01]。AT1-AS-ODNs组心钠素表达为(589±19)μg/L,明显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P<0.01),顺义序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AT1-AS-ODNs可成功转染心肌细胞,通过特异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1.
背景:降血压肽是一类能够降低人体血压的多肽,可通过抑制人体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而达到降低血压的作用。目的:在细胞分子水平探讨降血压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及内皮素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将降血压肽开发为降压保健食品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生物技术系。材料:实验于2004-09/2005-03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完成。降血压肽由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制备,在一定条件下抑制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活性一半时所需要的抑制剂浓度为15μmol/L。传至4代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于实验,随机分为7组:空白对照组、降血压肽150mg/L组、降血压肽300mg/L组、降血压肽600mg/L组、卡托普利阳性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阴性对照组、降血压肽 去甲肾上腺素组。方法:①脐静脉内皮细胞按一般细胞培养方法进行,培养液为M199 体积分数为0.15的小牛血清 青霉素10000U/mL 链霉素100mg/L。细胞长满致融合状态后,按1∶2比例传代,传至第4代的细胞用于实验。②空白对照组含体积分数为0.15小牛血清的M199;降血压肽150,300,600mg/L组在此基础上加入降血压肽至终浓度分别为150,300,600mg/L;卡托普利阳性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卡托普利至终浓度为10-5mol/L;去甲肾上腺素阴性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入去甲肾上腺素终浓度为100μg/L;降血压肽 去甲肾上腺素组在此基础上加入降血压肽至终浓度300mg/L,去甲肾上腺素至终浓度100μg/L。③采用细胞计数法测定各组细胞生长状况,放免法测定不同培养时间各组细胞培养液中内皮素含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测定内皮素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测定细胞内皮素蛋白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降血压肽对内皮细胞增殖、分泌内皮素的影响。②降血压肽对内皮细胞内皮素mRNA、内皮素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①降血压肽对内皮细胞增殖、分泌内皮素影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卡托普利阳性对照组及降血压肽各剂量组均有抑制内皮细胞生长、降低培养液中内皮素含量的作用(P<0.01或0.05);去甲肾上腺素可促进内皮细胞的生长和分泌内皮素,但加入降血压肽后细胞密度和内皮素含量均接近空白对照组(P>0.05)。②降血压肽对内皮细胞内皮素mRNA、内皮素蛋白表达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卡托普利组及降血压肽各剂量组均可下调内皮素mRNA和内皮素蛋白的表达(P<0.01或0.05);去甲肾上腺素可上调内皮素mRNA和内皮素蛋白的表达,加入降血压肽后各基因表达接近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剂量的降血压肽对内皮细胞均有抑制生长作用,可降低细胞释放内皮素的含量,下调内皮素基因的表达,且能够有效对抗去甲肾上腺素的促脐静脉内皮细胞生长及分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颖  燕树勋  王晋明  李华  贾玲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49-51,i000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反义寡核苷酸(AT1-AS-ODNs)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细胞心钠素合成的生物学效应。 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7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将其分为4组:①对照组:无血清Opti—MEM培养48h。②血管紧张素Ⅱ组:无血清Opti-MEM培养24h+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③AT1-AS-ODNs组:200nmol/LAT1-AS-ODNs孵育24h+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④顺义序列组:200nmoL/LAT1-S-ODNs孵育24h+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显微荧光技术检测脂质体包裹的AT1-AS-ODNs在心肌细胞内分布;免疫沉淀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2蛋白表达水平;放射性免疫法检测心钠素(ANF)表达。 结果:①在脂质体的包裹下,AT1-AS-ODNs成功转染心肌细胞。120min转染效率为60%。②血管紧张素Ⅱ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2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25%,21%(P〈0.05),AT1R-AS—ODNs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60.7%(P〈0.0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蛋白表达水平无改变。③血管紧张素Ⅱ组心钠素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780&;#177;38),(430&;#177;23)μg/L,P〈0.01]。AT1-AS-ODNs组心钠素表达为(589&;#177;19)μg/L,明显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P〈0.01),顺义序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AT.-AS-ODNs可成功转染心肌细胞,通过特异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激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护骨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甲状腺激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护骨素(OPG)表达的影响.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分别在不同浓度甲状腺激素(0.1、1、50 nmol/L,T3)条件下培养24h.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OPG的含量,RT-PCR法检测内皮细胞OPG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生理浓度组T3(1 nmol/L)比较,低浓度组T3(0.1 nmol/L)内皮细胞培养液上清OPG的含量增加(P<0.05),OPG 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高浓度组T3(50 nmol/L)内皮细胞培养液上清OPG的含量减少(P<0.05),OPG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HUVEC在低浓度甲状腺激素作用下OPG表达增加,提高甲状腺激素浓度可逆转该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血管紧张素Ⅱ除经典的作用外,还作为一个多效因生长因子可影响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分化,参与正常皮肤组织的自我更新和损伤修复。阐述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受体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皮肤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01/2005-01血管紧张素Ⅱ与皮肤组织损伤修复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AngiotensinⅡ,ski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计算机检索CNKI1995-01/2004-05有关血管紧张素Ⅱ与组织损伤修复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约350篇文献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研究血管紧张素Ⅱ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组织损伤修复中作用和机制的文献。②不排除是否为随机、对照和盲法等论证推荐的文章。排除标准:Meta分析类文章、综述类文献及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0余篇关于血管紧张素Ⅱ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组织损伤修复,特别是与皮肤损伤修复相关的文章。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内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对符合标准的25篇文献进行分析。资料综合:血管紧张素Ⅱ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主要来源于皮肤以外组织器官,尽管血管紧张素Ⅱ与心、脑、肾、血管损伤修复及相关疾病发病关系的文章较多,然而血管紧张素Ⅱ与皮肤损伤修复关系的研究作为一个崭新的领域正受到关注。试验证据来源于细胞培养、动物、人体。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将作为一个激素和局部多效应生长因子影响皮肤自我更新和损伤修复,深入认识其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创伤愈合的分子机制,并为治疗难愈创面和瘢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来发现血管紧张素Ⅱ可诱发心房电重构,而大蒜素具有相应的拮抗作用,可阻止或减轻心房电重构的发生.目的观察大蒜素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发人心房肌细胞膜钙通道电流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设计以急性分离的人的心房肌细胞为实验对象,随机对照设计.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心内科. 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6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在此期间接受心脏体外循环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15±6)岁.术中取患者右心耳标本送至实验室后,急性分离单个人心房肌细胞,实验分4组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措施);血管紧张素Ⅱ组加入终浓度为0.1μ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大蒜素组加入终浓度为50 μmol/L的大蒜素;血管紧张素Ⅱ+大蒜素组大蒜素50 μmol/L与血管紧张素Ⅱ0.1 μmol/L同时加入.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L型钙电流;以钙荧光探针荧光指示剂负载,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分别于加入干预药物后即刻与15 min检测游离钙离子浓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各组人心房肌细胞L型钙电流峰值电流密度及钙离子游离钙离子的荧光强度变化率.结果①血管紧张素Ⅱ组人心房肌细胞膜L型钙电流峰值电流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2.77±1.61),(-5.78±0.81)pA/pF,P<0.05).②大蒜素组人心房肌细胞膜L型钙电流峰值电流密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5.69±0.83)pA/pF,P>0.05].③血管紧张素Ⅱ+大蒜素组人心房肌细胞膜L型钙电流峰值电流密度明显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8.75±0.97)pA/pF,P<0.05).④血管紧张素Ⅱ组人心房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荧光强度和游离钙离子荧光强度变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大蒜素组[(2610.1±112.6,(299.2±27.3)%;653.9±42.5,0;639.5±44.7,(-2.2±0.6)%,P<0.05].血管紧张素Ⅱ+大蒜素组人心房肌细胞游离钙离子荧光强度和游离钙离子荧光强度变化率明显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1284.9±85.2,(96.5±8.4)%,P<0.05].结论大蒜素可拮抗血管紧张素Ⅱ致人心房肌细胞膜L型钙电流峰值电流密度的增加,拮抗人心房肌细胞内钙超载,产生减轻心房肌细胞电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及人α1(Ⅰ)原胶原基因启动调控序列的作用。方法用组织块法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作为本研究的模型细胞。①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掺入法测定经不同浓度血管紧张素Ⅱ处理24 h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情况。②构建含长短不一的人α1(Ⅰ)原胶原基因5'侧翼区序列与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报告基因的重组体pCOLH11.5、pCOLH12.5,用FUGENE 6将重组体转染至人皮肤成纤维细胞,ELISA法测定不同浓度血管紧张素Ⅱ作用24 h后,转染有重组体的成纤维细胞的CAT表达量。结果①在1×10-9~1×10-5mol/L血管紧张素Ⅱ处理24 h后,各浓度组成纤维细胞增殖值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剂量依赖关系(P>0.05)。②2种重组体转染成纤维细胞,并经血管紧张素Ⅱ处理24 h后,转染细胞的CAT相对表达量测定:pCOLH12.5组与对照组之间,较高浓度组(1×10-5mol/L)与较低浓度组(10×10-6mol/L)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pCOLH11.5组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在1×10-9~1×10-5mol/L浓度范围内,对所研究的模型细胞———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不存在剂量依赖关系。血管紧张素Ⅱ对胶原基因启动序列pCOLH12.5具有正性调控作用,并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对内皮细胞分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影响。方法 培养内皮细胞株(ECV304),分为:(1)TNF-α刺激组,培养基中TNF-α加至终浓度为5、10、25、50、100ng/ml;(2)Ang Ⅱ刺激组,培养基中Ang Ⅱ加至终浓度为5、10、25、50、100ng/ml,24小时后测定上清中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含量。结果(1)空白对照组PAI-1含量为77.6±2.5ng/ml,TNF-α(5、10、25、50、100ng/ml)刺激组分别为80.5±0.9、89.2±6.9、81.1±1.1、86.7±5.6、100.9±11.0ng/ml,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两组t-P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2)空白对照组PAI-1含量为76.8±1.8ng/ml,Ang Ⅱ(50、100mnol/L)刺激组分别为79.2±0.9、80.1±1.2ng/ml,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两组t-PA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NF-α和Ang Ⅱ对内皮细胞株分泌的PAI-1有显著的升高作用,而对t-PA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与皮肤组织损伤后的修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血管紧张素Ⅱ除经典的作用外,还作为一个多效因生长因子可影响细胞的增殖、凋亡和分化,参与正常皮肤组织的自我更新和损伤修复。阐述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受体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在皮肤组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01/2005-01血管紧张素Ⅱ与皮肤组织损伤修复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Angiotensin Ⅱ,ski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计算机检索CNKI1995-01/2004-05有关血管紧张素Ⅱ与组织损伤修复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约350篇文献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研究血管紧张素Ⅱ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组织损伤修复中作用和机制的文献。(2)不排除是否为随机、对照和盲法等论证推荐的文章。排除标准:Meta分析类文章、综述类文献及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舳余篇关于血管紧张素Ⅱ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组织损伤修复,特别是与皮肤损伤修复相关的文章。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内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对符合标准的25篇文献进行分析。资料综合:血管紧张素Ⅱ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主要来源于皮肤以外组织器官,尽管血管紧张素Ⅱ与心、脑、肾、血管损伤修复及相关疾病发病关系的文章较多,然而血管紧张素Ⅱ与皮肤损伤修复关系的研究作为一个崭新的领域正受到关注。试验证据来源于细胞培养、动物、人体。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将作为一个激素和局部多效应生长因子影响皮肤自我更新和损伤修复,深入认识其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创伤愈合的分子机制,并为治疗难愈创面和瘢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在背部埋置血管紧张素Ⅱ缓释泵的方法建立一种新的大鼠血管内皮早期损伤动物模型。方法:SD大鼠30只,分成模型组18只、假手术组12只,每个组又分为1d、3d、7d 3个时间段。模型组在背部埋置血管紧张素Ⅱ缓释泵,剂量为200ng·min~(-1)·kg~(-1),假手术组埋置0.9%氯化钠缓释泵。在埋泵后的第1、3、7d分别处死动物,检测血液中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及血液粘度的变化;电镜观察内皮的形态;用TUNEL法检测肾脏组织细胞的凋亡;同时对肾脏ROS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在实验组可见内皮细胞受损,血浆ET-1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1~3 d达高峰,7d时又略有下降。肾脏组织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并伴ROS升高;血液粘度升高。而假手术组上述指标无改变。结论:用埋血管紧张素Ⅱ缓释泵的方法可以成功制造大鼠血管内皮早期损伤的模型,与球囊拉伤,皮下注射肾上腺素的造模方法相比,具有简单稳定易于操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背景颅脑损伤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内脏并发症,其中心血管并发症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所致循环和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及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水平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3/2004在首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和北京天坛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健康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颅脑损伤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0只.方法颅脑损伤组用局部重物撞击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对照组不打击.在撞击即时点后24 h取材,每组10只用于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检测,另外10只用于心肌病例形态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用均相竞争放免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的表达.③采用酶反应速率法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活性.④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等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4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颅脑损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65.52±176.71),(485.03±86.13)ng/L,P<0.05].②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活性颅脑损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2.77±4.07),(3.49±1.55)μkat/L,P<0.05].③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的表达颅脑损伤组的阳性反应物面积与灰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④苏木精-伊红染色颅脑损伤组心肌细胞胞浆强嗜酸性染色,明显的胞质皱缩,肌纤维断裂、减少或消失,可见心肌局灶性水样变性、溶解或坏死.超微结构的病理观察均见心肌病理损害.结论大鼠颅脑损伤可导致心肌损害的发生,血管紧张素系统变化可能是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