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西南地区中老年人群超重及肥胖流行状况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共收集2008~2010年重庆及成都地区城乡40~79岁常住居民( n=7205)的有效数据,包括年龄、腰围、臀围、舒张压、心率、餐后血糖、三酰甘油、锻炼频率、尿酸等调查内容,描述西南地区中老年人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及在城乡、男女人群中的分布特点,探讨超重及肥胖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008~2010年西南地区中老年人超重率为35.91%(城市37.02%,农村32.92%,男性33.84%,女性37.41%);肥胖率为11.40%(城市11.13%,农村11.40%;男性8.94%,女性12.84%);其中,城市超重率高于农村,女性超重率高于男性。女性肥胖率高于男性( P<0.01),城乡肥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缺乏运动、超重或肥胖家族史是男性超重及肥胖的危险因素,城乡差异、缺乏运动是女性超重及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西南地区中老年人群超重、肥胖率高,有接近一半的人体质量超过正常标准。应在社区加强超重及肥胖相关的健康教育,遏制该地区人群超重、肥胖的严峻形势,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Chen J  Zhao XL  Wu F  Cui YL  Hu D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0):2830-2834
目的了解我国目前中老年人群肥胖超重的流行特征及其与常见慢性病的关系,为肥胖的社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我国14省市房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选择14个自然人群进行整群抽样调查,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成人超重肥胖诊断标准,对肥胖、超重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省市超重总患病率为38.93%,标准化率为37.17%;肥胖总患病率为13.94%,标准化率为12.63%。女性肥胖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而男性超重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均P〈0.001);超重肥胖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现一定规律性;高血压患病率随人群体重指数(BMI)增加而显著增加。结论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形势严峻,加强人群防治刻不容缓,控制体重对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鸣放 《重庆医学》2006,35(4):339-341
目的 探讨本地区城市居民不同身体质量指数(BMI)与高血压(HBP)、血脂紊乱、糖尿病(DM)、空腹血糖受损(IFG)及代谢综合征(MS)等相关疾病的患病率的关系。方法 随机对2004~2005年间来我院体检的4162例城市居民进行葡萄糖、血脂、身高、体重、血压的测定,并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该人群中,超重、肥胖的人群分别为31.23%、8.98%;超重男性比率(37.17%)高于女性(20.92%),肥胖男性比率(10.90%)高于女性(5.72%);男性超重和肥胖HBP、血脂紊乱、DM、IFG、MS患病率分别是30.55%和48.61%;63.95%和82.29%;5.19%和11.81%;7.33%和15.97%;5.3%和15.28%;女性超重和肥胖者有HBP、血脂紊乱、DM、IFG及MS的患病率分别是29.86%和50.88%;53.08%和63.16%;4.73%和17.54%;7.1l%和15.80%;12.32%和22.81%。结论 不论是男性或女性,随着BMI的增加,其相关疾病和代射综合征的患病率亦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2012年吉林省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分布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采取调查问卷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共收集吉林省32个调查县(市、区)18~79岁常住居民20 839人的有效数据。以体质指数(BMI)作为超重、肥胖的判定指标。样本经过复杂加权后,统计描述吉林省成年人超重(24≤BMI<28)、肥胖(BMI≥28)的患病率,分析不同人群中超重、肥胖的分布,探讨体质量超标(BMI≥24)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012年吉林省成年人超重率为32.3%(男性34.3%,女性30.2%;城市32.9%,农村31.6%);肥胖率为14.6%(男性16.3%,女性12.8%;城市14.6%,农村14.6%);吉林省成年男性超重率及肥胖率均高于女性(P<0.001),但城乡间超重率和肥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男性、45~55岁、已婚或离异、其他职业、既往吸烟、饮酒和肉食为主饮食者更容易发生体质量超标;而吸烟、素食为主饮食、睡眠时间超过7 h者不容易发生体质量超标(P<0.05)。结论:与2010年全国、吉林省调查结果比较,2012年吉林省成年人超重、肥胖患病率增高,体质量超标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性质、吸烟、饮酒、饮食习惯和睡眠时间,提示应根据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切实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健康体检中超重与肥胖的人群分布特征及该人群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的患病情况,为慢性疾病的预防及健康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乌鲁木齐市某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对健康体检中超重及肥胖人群的年龄、性别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并对超重组、肥胖组和正常组中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的患病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调查1016人,其中男性570人,女性446人。超重发生率为34.05%,肥胖发生率为17.32%;男性超重发生率为47.02%,女性为17.49%。男性肥胖发生率25.26%,女性为7.17%。男女之间超重及肥胖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俨〈0.05);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在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应将健康管理作为预防慢性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以提高个人的自我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江矿务局职工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患病情况。方法:随机抽取右江矿务局机关和那读矿、公篓矿井职工1508例,检测其身高、体质量、血压、血脂、血糖和血尿酸。结果:右江矿务局职工高血压粗患病率24.0%(男28.2%;女19.5%),男性高于女性(X2=15.795,P=0.000);肥胖粗患病率17.1%(男26.4%;女7.0%),男性高于女性(X2=100.494,P=0.000);糖尿病粗患病率9.9%(男11.7%;女7.8%),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165,P=0.000)。结论:右江矿务局职工高血压、肥胖、糖尿病患病率高;男性高于女性,应当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深圳市健康体检人群超重肥胖患病情况,为流行病的防控及健康干预提供信息。方法选取2010年7~10月在本院进行健康检查的体检者28 695名,其中男16 260名,女12 435名,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超重肥胖患病情况。结果健康体检者超重总患病率为30.88%,其中男性患病率41.18%,女性患病率17.41%,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肥胖总患病率为8.46%,其中男性患病率11.94%,女性患病率3.91%,男性与女性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深圳市健康体检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患病形势严峻,应及时对体检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以预防和减少超重肥胖及相关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铜陵市城区3 146名儿童高血压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健康儿童的血压水平和小学生高血压的患病率。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铜陵市城区2所小学1~6年级6~13岁的学生3146名作为调查对象,测量血压,登记家族史、饮食习惯、年龄、性别,测量体重、身高等。结果不同性别的儿童血压与年龄、体重、身高呈正相关,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儿童高血压总患病率为6.90%(217/3146),其中男生为7.41%(123/1659),女生为6.32%(94/1487);不同肥胖程度的儿童之间高血压的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儿童期血压与年龄、体重和身高密切相关,超重及肥胖儿童的高血压患病率较正常儿童高。提示儿童期减少肥胖、改善营养结构对于预防儿童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城市农村儿童肥胖发病率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儿童肥胖发病率及肥胖相关因素的城乡差异。方法:按照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86所城乡中小学校共77 411名学龄儿童,测量身高、体质量,并计算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再从中抽取2所城市学校和3所农村学校共4 400名儿童行肥胖影响因素问卷调查,按照BMI法判定肥胖,将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设为肥胖组和对照组,对儿童肥胖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肥胖危险因素城乡差异。结果:(1)重庆地区学龄儿童总体肥胖率8.23%,城市9.70%,农村5.32%,城市高于农村(P<0.000 1)。(2)肥胖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13个因素与城市儿童肥胖相关,其中出生体质量,肉食、油炸食品、饮料、零食摄入频率,母亲吸烟及肥胖家族史是危险因素,母乳喂养、蔬菜摄入频率及补充维生素是保护因素;共8个因素与农村儿童肥胖相关,其中出生体质量、油炸食品、奶制品、零食摄入频率,父母BMI是危险因素,母乳喂养是保护因素。(3)城市儿童肉食、油炸食品、奶制品摄入频率高于农村,母亲吸烟比例高于农村,家族肥胖史比例高于农村,母乳喂养率低于农村(P<0.05)。结论:重庆地区儿童肥胖率城市高于农村,引起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母亲吸烟、母孕期营养、6月龄前喂养方式、儿童青少年生活方式及肥胖家族史。控制儿童肥胖城市重点应倡导母孕期戒烟,加强母乳喂养,控制儿童肉食、油炸食品、含糖饮料、零食摄入;农村儿童肥胖率虽低于城市,但增速大于城市,应改善儿童饮食方式,控制油炸食品、奶制品、零食摄入,预防儿童肥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厨房从业者高血压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研究人群为2007年8月-2008年12月深圳市某地区从事厨房工作2年以上且目前仍从事厨房工作的人员(从事家庭厨房工作除外),共调查657例,使用直接询问法与体检法,按国际规定方法测量血压。结果:高血压患者221例,患病率为33.64%;接受高血压防治相关教育的仅为15.07%;工作时间〉10h者患病率高达78.00%,远高于工作时间〈10h者;采用防护措施者仅为9.13%,无防护措施者患病率高于有防护措施者;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加,肥胖与超重者患病率(40.09%)高于正常与过低者患病率(19.21%),肥胖与超重者的比例(69.10%)远高于正常与过低者的比例(30.90%)。结论:对厨房从业者的高血压一级预防应从30岁前尽早进行,减少每天工作时间(〈10h/d)与工作时使用防护措施是降低其高血压患病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掌握重庆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发病情况,并对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高危指标进行观察。方法对重庆市城区23293名3~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测量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结果(1)总体检出超重12.44%,肥胖为3.72%,其中男孩分别为14.38%、4.99%,女孩为10.37%、2.35%。(2)肥胖组及超重组男女儿童的收缩压及舒张压高于90百分位及95百分位者均多于正常体重组,χ2值分别为404.535、618.486,115.912、131.641,P值均<0.005。(3)腰-臀围比值肥胖男孩中有10.89%腰-臀围比值>1.0,肥胖女孩中有75.00%腰-臀围比值>0.85。结论重庆市城区儿童青少年超重检出率为12.44%,肥胖检出率为3.72%。肥胖儿童中的血压升高者明显的多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体重儿童。女孩中心性肥胖高于男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城市与农村儿童肥胖发生情况及慢性病相关知识与态度,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6~13岁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格检查,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城市与农村儿童肥胖率、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相关态度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城市与农村儿童体质指数的差异。结果城市儿童肥胖患病率(11.9%)高于农村儿童(6.2%)(P0.05),城市儿童对体重指数计算方法 (6.9%)、超重和肥胖能引发高血压、脑卒中、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疾病(52.4%)、儿童时肥胖容易导致成年后发胖及引起各种慢性病提前发生(33.7%)、运动不是导致高血压或血压升高的原因(57.0%)、吸烟是导致高血压或血压升高的因素之一(34.9%)以及控制体重是有效预防高血压的措施(47.2%)等的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于农村儿童(P0.05),城市儿童(32.5%)较农村儿童(25.5%)更愿意因健康原因而改变饮食习惯,也有更多会为减肥或控制体重而锻炼(42.0%32.4%)(P0.05)。结论重庆市城市儿童肥胖明显高于农村儿童,城市儿童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相对高于农村儿童,应针对城乡儿童提供有差异的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山东省3县农村地区儿童超重和肥胖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随机选取山东省3县17个行政村的7~12岁儿童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7~12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1.41%和5.86%,男童和女童之间超重率和肥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每天看电视时间(OR=3.062,95%CI:1.708~4.932)、每天睡眠时间(OR=2.693,95%CI:1.136~5.641)、油炸食品的食用频率(OR=2.024,95%CI:1.041~3.570)、膨化食品的食用频率(OR=2.304,95%CI:1.208~5.416)是儿童超重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儿童出生体质量(OR=1.615,95%CI:1.013~2.742)以及父亲或母亲是否肥胖(OR=1.846,95%CI:1.109~3.520)也与农村儿童超重肥胖相关联。结论山东省3县农村地区儿童超重肥胖的比例相对较高,控制农村儿童超重肥胖应重点关注儿童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与15年流行趋势   总被引:82,自引:2,他引:80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群体学生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和近15年来的流行趋势变化,为制定学生肥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1985年和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对象为7~22岁学生.利用新建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身高2,kg/m2)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分析不同群体检出率.结果:2000年我国7~22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37%、1.46%、2.32%和0.92%,超重检出率分别为10.38%、4.34%、5.94%和3.67%,比1985年成倍显著上升.地区差异极其明显:部分发达大城市男女生肥胖率达9.63%和4.50%,超重率达15.29%和8.77%;多数地区处于肥胖流行早期,西部肥胖检出率很低,乡村女生基本无肥胖流行.结论:中国发达地区采取学生肥胖综合防治措施已刻不容缓.其它地区也应采取相应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重庆市贫困地区人群的营养健康状况。方法采用与人口成比例抽样(PPS),对重庆某贫困地区家庭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和医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重庆市贫困地区成年居民营养不良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5.37%、22.07%和6.59%,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率、超重率和肥胖率较高,分别为11.06%、8.94%和7.66%;营养相关疾病患病率较高,贫血患病率为6.90%;高血压患病率20.67%;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分别为8.92%与4.11%,均高于2002年全国居民患病率。结论重庆市贫困地区的营养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问题、老年人健康问题和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将是今后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承德市6~17岁儿童肥胖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本市城区和农村10所中小学,对入选的16 811例儿童进行体格检查.计算超体质量、肥胖率及不同年龄、性别、地区儿童超体质量、肥胖率.通过问卷调查初步筛选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将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析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 抽取的16 811例儿童中,超体质量率为13.09%,肥胖率为12.1%.其中男孩的超体质量、肥胖率高于女孩;城市、农村儿童超体质量、肥胖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春期超体质量、肥胖发生率高于青春前期;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肥胖与父母超体质量、喜喝含糖饮料、上网看电视时间长可能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该市6~17岁儿童超重、肥胖率较高.合理饮食、正确生活方式、增加运动可以部分减少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庆市12~18岁青少年学生超重、肥胖情况及代谢综合征(MS)流行情况,为预防青少年肥胖及MS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重庆市699名12~18岁青少年学生,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和血压,并检测血脂和血糖。按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超重、肥胖体质指数(BMI)分类标准和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Ⅲ(NCEPⅢ)修订的儿童青少年MS诊断标准,观察不同体质量组MS及其相关症状流行情况。结果本组学生中,正常体质量组635例,超重组52例,肥胖组12例。除总胆固醇(TC)在不同体质量组学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腰围、血压、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数在不同体质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及肥胖组学生的腰围、血压及T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HDL-C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体质量组(P<0.05);且肥胖组学生腰围及TG水平又显著高于超重组(P<0.05)。除FPG、TG水平异常检出率在不同体质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MS及其各组分异常检出率在不同体质量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MS组分2项异常率显著高于正常体质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分≥3项异常率组间排序为肥胖组>超重组>正常体质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重和肥胖青少年较正常体质量青少年存在明显的血压、血脂和血糖异常等MS表现,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减少MS的发生应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辽宁省城乡成年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抽取辽宁省城市及乡镇2989名年龄≥20岁的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体格检查及血脂、血糖测定,计算血脂异常患病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辽宁省成年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51.6%,男性患病率为60%,女性患病率为47.4%。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在50岁以前,男性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而50岁以后女性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城市居民血脂谱的异常主要表现为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降低,而乡镇居民血脂谱异常主要表现在甘油三酯水平的增高。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增加10岁、吸烟、超重或肥胖、中心型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均为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辽宁省成年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已高达51.6%,城市及乡镇血脂谱异常的特点有所不同,应加强对血脂异常高危人群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银川地区13-18岁青少年体重指数(BMI)与血压的关系。方法按照WGOC推荐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分类标准建议以及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推荐的儿童高血压标准。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银川市7619名13-18岁青少年的体质指数和血压进行了横断面的调查。结果在控制了年龄、性别、民族的影响后,13-18岁青少年的BMI与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219和0.207(P<0.01);并且随BMI的增大SBP和DBP也不断升高(P<0.05)。高SBP率、高DBP率、高血压患病率以及患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RR)随BMI值的增加而增高,与正常体重组相比,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高达0.77%和3.19%,RR分别为2.20和9.11(P<0.05);不同年龄组中,与BMI正常组比较,超重、肥胖组的男、女性及汉、回族中高SBP率、高DBP率显著增高(P<0.05);不同体重组中,男性高SBP率、高DBP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汉、回族间无差别。结论银川地区13-18岁青少年的BMI与血压呈独立正相关,超重和肥胖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obesity in Chinese childre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JM  Ye R  Li S  Ren A  Li Z  Liu Y  Li Z 《Archives of medical research》2007,38(8):882-886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report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obesity by area, age, and gender in the year 2000 and to explore at what age adiposity rebound as measured by BMI occurs for Chinese children.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among 262,738 children aged 3.5-6.4 years in 26 counties/cities in China. Weight and height were measured from March 2000 through July 2000 by local trained health workers. International age- and gender-specific BMI cut-off points were used to obtain comparable prevalence rates of overweight/obesity.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estimate odds ratios (OR) of being overweight/obesity for different comparisons. RESULTS: There were 19,390 overweight (16,738) or obese (2,652) children, resulting in an overall prevalence rate of 7.4% (95% CI: 7.3-7.5%). Girls were more likely to be overweight or obese than boys (OR = 1.14, 95% CI: 1.11-1.17). Compared with children living in the southern urban area, multivariate ORs for those living in northern rural and southern rural areas were 2.58 and 1.15,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children aged 6.0-6.4 years old, multivariate ORs for children aged 3.5, 4.0, 4.5, 5.0 and 5.5 years were 1.96, 1.88, 1.56, 1.53, and 1.11, respectively (p<0.001). CONCLUSIONS: Childhood overweight/obesity in Chinese children in 2000 is similar to the conditions of Great Britain or the U.S. in the 1980s or earlier. Age at adiposity rebound as measured by BMI for Chinese children is >6.5 years o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