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介绍了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特点和方法。阐述了钻芯法推定混凝土抗压强度不确定度的原理和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步骤,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钻芯法推定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不确定度评定,使检测结果更加公正、客观、接近真值。  相似文献   

2.
彭明炜 《城市住宅》2021,28(2):138-140
钻芯法是目前检测结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有效方法,在详细介绍钻芯法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并采用实例分析法,对钻芯法的操作路径及相关技术要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彭明炜 《城市住宅》2021,28(2):138-140
钻芯法是目前检测结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有效方法,在详细介绍钻芯法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并采用实例分析法,对钻芯法的操作路径及相关技术要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行标准中的几种钻芯修正方法,通过一个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工程实例,对回弹钻芯修正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不同修正方法的计算进行了分析,弥补了单一回弹法检测方法的不足,提高了现场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效率和检测数据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5.
李建 《山西建筑》2008,34(1):87-88
针对回弹法和钻芯法各自的缺点,提出了回弹—钻芯修正法检测混凝土的强度,介绍了钻芯修正法的特点及其应用,给出了修正系数的计算公式,指出钻芯修正法提高了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工作的精度,扩大了回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黎清容  蔡禧 《广东建材》2008,(12):79-80
目前,钻芯法检测依据的标准为:《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该规程自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是利用混凝土钻芯机,直接从所需检测的结构或构件上钻取混凝土芯样,按相关规范加工后,进行抗压试验,根据芯样的抗压强度推定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的一种局部破损的检测方法,是一种测试混凝土抗压强度的直接方法。本文简要谈一谈技术规程中新修订的技术内容及应用本规程进行钻芯法检测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30个工程的119个构件混凝土抗压强度回弹法与钻芯法检测,验证了浙江省标准和行业标准回弹法测强的精度,同时分析了混凝土的碳化速度的影响因素,同批次混凝土回弹法、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均质性,回弹法和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相关性,钻芯-回弹修正系数的分布和修正系数随混凝土强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韦宝庆 《广东建材》2012,28(2):39-40
钻芯法因直观、可靠、准确而广泛运用于现场混凝土质量检测中,但依同条件试块抗压强度值为基准,发现与钻芯法检测结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且分散程度大,为尽量避免外界因素影响钻芯法检测结构混凝土强度,本文阐述了影响钻芯法检测结构混凝土强度的若干因素和阐述如何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姚楚炎 《广东建材》2013,(11):30-32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具有对结构不造成破坏、操作简便和检测成本低等优点,应用极为广泛,但是当混凝土表面质量和内部质量有较大差异时,回弹法检测结果往往误差较大。钻芯法相对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更为直观,可以反映混凝土内部的一个真实情况,但是用钻芯法检测同样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否则会对强度的推定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结合试验数据对钻芯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和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差异的成因,对建立统一的钻芯法技术标准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岩体产生分区碎裂化现象机理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巷道围岩的弹塑性应力场,得出了等效应力变化曲线,说明巷道的开挖在围岩中产生了峰值应力,求出了支撑压力区的应力分布状态[1];分析了岩石分区碎裂化现象的形成机理,说明了支撑压力区的劈裂破坏是岩石分区碎裂化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将支撑压力区的应力情况采用对径压缩公式进行调整推导出岩石分区碎裂化发生的条件公式,得出岩石分区碎裂化现象的出现不仅与深度有关而且也取决于岩石的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12.
由于施工的扰动,新建地铁穿越既有地铁时,会对既有地铁产生影响。当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除了影响结构的使用安全外,甚至会威胁列车的运营安全性。为了提高工程的安全性或者减小施工的难度,通常在施工过程中或者工后对既有地铁进行注浆抬升,恢复其高程与差异沉降。但是注浆抬升会使既有结构产生应力集中,这对既有结构不利。针对既有结构的注浆抬升建立模型进行分析,提出在弱化位置注浆的理念。模型计算结果说明弱化位置注浆减小了沉降的同时,产生一定的应力集中。对北京地铁5号线崇文门穿越工程中既有地铁实际注浆情况进行分析,注浆方案减小了沉降,但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应力集中。监测数据表明,注浆抬升效果显著,提高了既有地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以高校学生宿舍为研究对象,采用DeST软件进行建筑能耗模拟,分析了外窗材料、室内温度、室内湿度与通风次数等因素对建筑能耗的影响,采用SPSO-BP模型对影响建筑能耗的6个主要因素进行数据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结合建筑实际节能潜力,给出了高校宿舍建筑能耗的定额指标。  相似文献   

14.
绿化屋顶因其特有的蒸发作用而展示出独特的隔热性能,其能力就如同给建筑增加了被动降温装置一样。本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来分析土壤水分在绿化屋顶隔热系统中的作用,比较分析了间歇灌溉、连续灌溉和不灌溉三种模式下不同含湿量对屋顶传热的影响。研究得出:绿化屋顶隔热能力与土壤湿度呈正相关;采用间歇灌溉,屋顶热流密度对土壤湿度反应更敏感,在土壤含湿量不超过0.2时,随着湿度的增大,热流显著降低,在含湿量超过0.3后,热流反应较为迟钝;采用连续灌溉,屋顶的隔热性能较间歇灌溉提高3—4倍。  相似文献   

15.
通过FDS模拟研究在"聚能罩"作用下燃烧过程的"聚能效应",并与无聚能罩的燃烧情况进行对比,对聚能现象的机理进行分析。模型建立主要通过Pyrosim实现,模拟燃烧物选取黄杉木。研究结果表明:在有聚能罩的情况下,燃烧热释放速率降低,燃烧时间延长,热通量和温度波动较大。聚能效应主要是由于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到达聚能罩后会向中心产生反射,反射后沿中心向下产生聚合。  相似文献   

16.
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条件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苏  吴娇颖  富尔康 《混凝土》2012,(5):44-46,49
讨论合成条件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合成条件。试验表明:引发剂用量达到大单体质量的6.8%,大单体、顺丁烯二酸酐、甲基丙烯磺酸钠和丙烯酰胺的质量比为1∶0.235∶0.100∶0.027,反应温度约为80℃,反应时间为6~7 h,制备出了水泥净浆流动度为280 mm、分散性能较好的聚羧酸减水剂。红外光谱表明,聚羧酸减水剂分子中包含羟基(-OH)、磺酸基(-SO-3),羧基(-COOH)、酰胺基(-CONH2)、醚基(-O-)等特征官能团,说明特征官能团对聚羧酸减水剂的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青藏铁路站场路基比一般铁路路基宽度大,为此,在清水河高温细粒土地段进行了专门的现场试验研究。通过采用不同深度处地温场变化、上限变化、阴阳坡温度变化以及积温等分析方法,对该试验段3个冻融循环过程中监测到的温度场分析,并与普通路基的温度场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站场路基下人为上限的上升幅度比普通路堤要大,路基表面以下同样深度处的地温,站场路基下的地温要低于普通路堤下的地温,因此路堤宽度较大的站场路基对多年冻土的保温效果比普通宽度的路堤好。由变形观测数据看出,冻胀量较小,变形主要为沉降变形,路堤阳坡冻胀板的变形量要大于路堤阴坡相应位置的冻胀板变形量。阳坡上层冻胀板最大沉降量是0.241 m;下层冻胀板最大沉降量0.237 m,且随着时间推移,变形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胶凝材料浆体水化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鲜  阎培渝  沙林浩  冯爱丽 《混凝土》2001,198(2):24-29
本文应用DTA、TG、XRD、SEM等现代分析手段。研究目前较多应用的掺聚丙烯酰胺抗分散剂和磨细矿渣的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的水化性能,研究表明,聚丙烯酰胺将与水泥水化产物Ca(OH)2反应形成有机钙,聚丙烯酰胺系抗分散剂将均匀分布在胶凝材料硬化体中,形成空间网状结构,磨细矿渣加入提高胶凝材料硬化体的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9.
波浪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的附加应力会使海床土体强度沿深度产生非均匀性变化。利用Biot固结理论,分析了波浪作用下海床土体的体积应变随深度分布情况,在此过程中考虑了土体的渗透系数、剪切模量、海床厚度、波浪周期和水深对海床土体的体积应变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无限厚度的粉质海床,波浪作用下在0.12个波长深度处有强度硬层存在;当沉积物的厚度小于0.5个波长时,波浪引起的强度硬层位于海床表面,当沉积物的厚度大于0.5个波长时,波浪引起的强度硬层所处的深度随着海床厚度的增加而增加;波浪引起的土体强度随着土体的剪切模量、水深、波浪周期及其渗透系数的影响在深度上呈现明显的非均匀变化。  相似文献   

20.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了排桩支护明挖深基坑施工技术,重点对基坑土方开挖进行了阐述,强调了深基坑监测的重要性,提出了监测的主要内容,得出了该工程综合效益显著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