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制订血液透析安全注射临床实践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落实血液透析安全注射的规范化临床实践,确保血液透析患者治疗安全。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临床护理专家工作经验,以循证护理为依据,寻找最佳证据,通过3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和专家论证,对各个条目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并达成共识。结果 《共识》总结了9个方面的最新证据,包含血液透析治疗中环境管理规范、人员资质要求、注射器具要求、药品安全注射管理、消毒剂使用、血管通路护理操作、血标本安全采集、医疗废弃物处理以及职业安全防护。3轮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28,3轮咨询重要性赋值均数为4.38、4.45、4.68,专家意见趋于一致。3轮咨询专家协调系数经检验后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共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为血液透析从业人员行血液透析治疗安全注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规范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延长导管使用寿命,降低医疗费用。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并对利益相关人群进行访谈,编写临床静脉导管维护操作专家共识初稿,设计推荐意见专家共识表,通过2轮专家论证会议,结合专家意见,对各条目进行调整、修改,最终形成共识。结果 该共识总结了冲管与封管、敷料更换与导管固定、输液接头、静脉导管拔除、教育培训、感染预防与控制等6个方面的最新证据,内容覆盖导管维护的各个环节。结论 该共识条目简单明了、易执行,新增内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现有的规范及标准,有助于解决临床问题,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雷常彬  刘珊珊  蒋艳 《护理学报》2021,28(23):47-52
目的 评价国内外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指南的质量,并对指南推荐内容进行分析,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和相关指南官网,采用指南质量评价工具AGREEⅡ对纳入指南进行评价,并用GRADE证据分级工具评价指南的推荐内容。结果 共纳入11篇指南进行质量分析,指南总体质量评价B级为9部,C级为2部。AGREEⅡ的评价结果显示6个领域的平均标准化得分为:范围和目的维度49.96%,参与人员维度35.92%,严谨性维度34.73%,清晰性维度60.35%,应用性维度12.25%,编辑独立性维度28.47%。对质量评价为B级的9部指南进行推荐意见评价,共纳入12条推荐意见。推荐内容包括导管位置选择、手卫生、皮肤消毒、设备消毒、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诊断、敷料更换、抗菌药物使用与血培养。结论 总体上纳入国外指南的质量高于国内指南,国内专家共识指南需不同程度的完善,以期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指南,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质量评价提供科学、实用的工具。方法 基于循证证据,借鉴“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理论框架,初步构建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各级指标内容,结合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结果 经过两轮专家咨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均为0.91,总体肯德尔系数分别为0.54和0.19。最终确定的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可靠性,为提高临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管理质量提供评价依据;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质量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对过程质量的控制,同时加强对结构质量及结果质量的把控,以不断促进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 形成老年患者出院准备服务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规范老年患者出院准备服务的相关内容。方法 运用循证方法,按照证据级别高低,检索、评价和汇总该领域的证据,提取与老年患者出院准备服务相关的推荐建议和研究结论,形成共识初稿,通过2轮专家函询和2次专家论证会,结合专家意见,对初稿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形成共识终稿。结果 2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程度均为0.83,各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均>3.5,且变异系数均<0.25,专家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34和0.253(均P<0.001)。最终对老年患者出院准备服务的概念、主要原则、意义、内容及实施过程5个部分的推荐意见达成一致。 结论 该共识为老年患者出院准备服务在中国的实施提供了指导依据,促进出院准备服务在中国的实施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形成《肠外营养安全输注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规范临床肠外营养安全输注操作流程,以减少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 以循证实践为指导,系统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jc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国际指南网、美国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苏格兰院际间指南网、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学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中国医脉通指南网、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Embase等中有关肠外营养安全输注的高质量证据,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1年1月。评价、提取并汇总该领域的相关推荐建议,形成《共识》初稿,通过2轮专家函询和2次专家论证会议,结合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各条目内容,形成《共识》终稿。 结果 2轮专家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81.00%和89.50%,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13和0.15。最终《共识》包括多学科团队组建、肠外营养输注评估、操作规范、并发症管理4个方面。 结论 《共识》的制订可为临床肠外营养安全输注的规范开展提供指导依据,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精神科保护性约束实施及解除专家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形成《精神科保护性约束实施及解除专家共识》,规范精神科保护性约束实施及解除的相关内容。方法 运用循证方法,按照证据级别高低,检索、评价和汇总该领域的证据,提取精神科保护性约束实施及解除的推荐建议和研究结论,形成共识初稿,通过2轮专家函询及2次专家论证会,结合专家意见,对初稿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形成共识终稿。结果 2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程度均为0.90,各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均>3.5分,且变异系数均<0.25,专家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46和0.166(均P<0.01)。最终对精神科保护性约束应用人群、前提与原则、目的、评估要点、基本要求、记录表、流程图、实施过程中的干预策略、伦理问题及风险、建议共10个部分的推荐意见达成一致。结论 该共识为精神科保护性约束的实践提供指导依据,可使精神科保护性约束行为更规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撰写肺部恶性肿瘤手术隔离技术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编写《共识》初稿,编制函询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专家先后进行1轮函询及1轮现场论证,结合专家意见修改相应条目,评定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形成《共识》。结果 共遴选国内胸部肿瘤外科专家及手术室护理专家18名,专家权威系数为0.87,专家对每个条目的重要性赋值为(4.92±0.23)分,变异系数为0.09~0.16;可行性赋值为(4.54±0.65)分,变异系数为0.12~0.19;专家协调系数为0.249(P<0.001)。《共识》包括手术护理人员资质、术前评估、手术设备和仪器、切口的保护、手术体腔探查、器械敷料管理、肿瘤的切除、肿瘤的取出、同期手术与重建手术、冲洗液的使用、物品清点等11个方面的内容,适用于传统开放手术、小切口手术及胸腔镜手术等。结论 共识》从肺部手术的肿瘤隔离技术出发,针对各环节制订了详细的操作规范,易于手术护理人员执行,能够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订自身免疫性脑炎病人护理专家共识。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经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和专家会议,结合证据和专家意见,对共识内容进行撰写、调整和修改,并制定推荐意见。结果: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概述、护理、用药管理及健康教育4个方面达成共识。结论: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病人护理专家共识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可为规范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编写《普通外科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与预防护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期推动国内普通外科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规范化管理。方法 查阅国内外文献并对25名临床医疗和护理专家进行访谈,编写《共识》初稿,编制函询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专家召开2次专家现场论证会,并先后进行2轮专家函询,结合专家意见修改相应条目,评定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形成《共识》。结果 通过专家函询,确立了4个一级主题和26个二级主题,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判断依据系数为0.960,熟悉程度系数为0.912,权威程度系数为0.936;2轮专家函询一、二级主题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49、0.261和0.122、0.20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识》包括普通外科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培训与质量控制4个方面内容,适用于普通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结论 《共识》融合了25名临床医疗和护理专家的建议,结果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权威性,可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普通外科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控工作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规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包装技术。方法 2021年10月—2022年8月,中华护理学会消毒供应中心专业委员会针对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包装的关键问题,以临床实践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法,结合消毒供应专家的工作经验,形成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包装技术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初稿。通过2轮专家函询及3轮专家论证会,对各条目进行调整、修改与完善。结果 2轮函询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57和0.973,各条目重要性赋值均数>4.00分,且变异系数<0.25,专家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81和0.338(P<0.001)。最终对《共识》术语及定义、基本原则、人员要求、环境要求、包装设备要求、包装材料与灭菌监测材料要求、包装辅助工具要求、包装前评估、包装操作及包装质量确认等10部分内容达成一致意见。结论 该《共识》内容涵盖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包装技术的各个环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有助于指导消毒供应专业人员规范执行包装技术,提高无菌物品质量,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改良固定法在留置PICC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我科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199例和实验组20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固定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良导管固定方法,比较2组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导管移位或脱出、穿刺口渗血、穿刺口局部感染或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40.178,P<0.001;χ2= 49.414,P<0.001;χ2=29.456,P<0.001)。结论 改良导管固定法能有效减少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血流感染患者的多重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且病例资料完整的CRKP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组),以同期感染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SKP)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SPSS 23.0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上臂静脉植入式输液港的应用及并发症分析。 方法 收集2015年5月-2017年8月行输液港植入的3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上臂静脉植入组(n=155)和中央静脉植入组(n=159)。比较2组穿刺置管成功率、近远期的并发症及舒适度。 结果 2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8,P=0.618),上臂静脉植入组的导管异位、输液不畅、导管脱落、导管夹闭综合征发生率低于中央静脉植入组;患者舒适度高于中央静脉植入组(Z=-3.688,P<0.001)。 结论 超声引导下上臂静脉植入式输液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且安全性及舒适度更高。  相似文献   

15.
An objective of the 2005 Academic Emergency Medicine Consensus Conference, “Ethical Conduct of Resuscitation Research,” was to identify if consensus exists regarding application of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Final Rule allowing an exception from informed consent in resuscitation research. At the start of the consensus conference, 49 attendees participated in a survey containing three sections: 1) demographic questions characterizing respondents, 2) questions regarding application of the FDA Final Rule, and 3) complexities associated with seeking informed consent in an emergency setting. Consensus analysis was used to determine if a formal consensus was reached, relying on a Bayesian posterior probability of 0.99 to consider survey responses a “consensus.” Respondents demonstrated consensus regarding the need to further refine and standardize application of the FDA Final Rule in resuscitation research. However, participants agreed that current regulations provide adequate and appropriate protection to safeguard patients. Complexities associated with seeking informed consent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were prevalent among most institutions re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There was general agreement that current efforts to safeguard human subjects are effective, but participants agreed that refinements to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FDA Final Rule would facilitate resuscitation research and enhance patient safety.  相似文献   

16.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revention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s critically dependent on an accurate knowledge of the two main routes by which intravascular devices become contaminated: the extraluminal (skin-related) and the intraluminal (hub-related) routes. Extraluminal catheter seeding results from infection of the catheter entry site by microorganisms and leads to bacteremia most often during the week following catheter placement. The main ways of preventing it are appropriate skin disinfection and the adoption of maximal antiseptic barriers at the time of catheter insertion. Avoiding the internal jugular and the femoral veins, whenever possible, will reduce the likelihood of bacteremia. Intraluminal contamination is the consequence of improper handling of the catheter hub at the time of connection and disconnection of the administration set. It is the most common origin of catheter infections after the first week of catheter placement. Multiple-lumen catheters, side-ports and multipurpose catheters particularly increase the risk of endoluminal contamination. To prevent it, strict asepsis should be observed in hub handling and hubs should be protected against environmental soiling with an antiseptic impregnated gauze at all times. New technology is available for prevention of catheter infections: antibiotic and antiseptic-coated catheters, antiseptic hubs, disinfecting caps and flushing solutions are currently undergoing scientific assessment. Published online: 22 July 1999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原因,并制订相应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1年5月本院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751例,其中发生CRBSI 21例,分析发生的原因并制订相应的对策.结果 21例患者发生CRBSI的原因与操作流程不当、患者个体因素、导管的类型和材料、置管部位和时间等有关;其中2例患者进行了导管更换,4例拔除了导管,其余15例感染得到控制,病情稳定转出ICU,1例患者死亡.结论 ICU应制订完善的预防机制,对医护人员进行正规的置管培训,同时加强无菌观念,落实血管内导管的管理与监测,以保证患者的置管安全,预防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呼吸道传染病产生气溶胶高风险护理操作防护专家共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订呼吸道传染病产生气溶胶高风险护理操作防护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方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临床护理专家工作经验,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和专家会议,对《共识》内容进行调整。结果 《共识》包含防护基本要求和护理操作防护要点2个方面。防护基本要求从环境控制、个人防护、行政管控3个维度展开;涉及氧气吸入疗法、机械通气的护理、吸痰、雾化吸入、咽拭子采集、心肺复苏等6个产生气溶胶高风险护理操作防护要点。结论 《共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为呼吸道传染病产生气溶胶高风险护理操作的防护提供临床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Meta分析了解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31日,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20篇文献,包括29项相关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OR=2.55)、血清白蛋白<30 g/L(OR=2.35)、CD4+细胞<200个/μl(OR=3.02)、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20分(OR=2.41)、股静脉置管(OR=1.94)、导管留置时间≥14 d(OR=3.20)、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OR=2.83)。 结论 合并糖尿病、低血清白蛋白、CD4+细胞<200个/μl、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20分、股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14 d、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是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易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护理人员应充分关注该类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CVC)引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VC-RBI)的危险因素及预防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5例中心静脉穿刺患者发生导管性感染的资料,并通过导管末端培养与血培养,或通过导管出口部位分泌物培养,分析患者病原菌种类和特点.[结果]25例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中,导管尖端部位感染4例,出口部位感染3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8例.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与感染率无关( P >0.05).置管时间与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R=0.32 ).置管时间<1周,感染发生率为0;≤1周且<1个月感染发生率为24%;≤1个月感染发生率为76%,各时间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CVC-RBI 发生率随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时间延长而增加,并与各种操作、患者自身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