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单磷酰脂A(monophosphoryllipidA ,MLA)预处理2 4h对老年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核转录因子 κB(NF κB)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老年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3 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行单纯缺血/再灌注及应用MLA、NF κB的特异性抑制剂DDTC加MLA预处理心脏2 4h后,对心脏进行较长时间缺血/再灌注,检测心肌梗死范围、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及心肌细胞凋亡率。另外3 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检测MLA预处理0、15、3 0、60min及DDTC加MLA预处理后3 0min时NF κB活性。结果 MLA预处理可减小心肌梗死范围(P <0 .0 5 ) ,降低血浆LDH活性(P <0 .0 5 ) ,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率(P <0 .0 1)。预处理使NF κB呈时间依赖性激活,预处理前NF κB活性低,预处理15min开始升高、3 0min达到高峰、60min开始下降。而应用NF κB抑制剂DDTC可完全阻断NF κB复合物活性的增加,也完全消除预处理的保护作用。结论 MLA预处理2 4h对老年大鼠心肌再次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NF κB参与老年大鼠心肌预处理后的延迟保护作用,MLA预处理后NF κB快速的核转移并激活可能是药物预处理延迟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黄连解毒汤抑制NF-κB激活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黄连解毒汤(huanglian jiedu decoction,HLJDT)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进一步探讨黄连解毒汤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采用SD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I/R),将56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7组: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溶剂(1% CMC-Na)对照组、黄连解毒汤低剂量组、HLJDT中剂量组、HLJDT高剂量组,复方丹参阳性对照组,连续给药7d,末次给药24h后,复制大鼠心肌I/R损伤模型.再灌注40min后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MDA含量和心肌梗死面积,以判定黄连解毒汤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取心肌组织测定NF-κB核转录活性.结果 再灌注40min后,实验组较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心肌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梗死面积有明显改善;实验组较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的NF-κB核转录活性明显减弱.结论 黄连解毒汤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NF-κB途径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
当归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HSP70和NF-κB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当归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 (I/R)过程心肌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和核转录因子κB(NF κB)表达的影响 ,探讨当归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 :4 5只SD大鼠随机分成 3组 (每组n =15 ) :假手术组 (Ⅰ组 ) ,缺血再灌注组 (Ⅱ组 ) ,当归治疗组 (Ⅲ组 ) ,建立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每组 5只动物再灌注 4 0min用化学扩增法测定SOD活性 ,TBA法测定MDA含量 ;10只动物再灌注 12 0min测定HSP70免疫组化SP法观察心肌细胞HSP70蛋白表达 ,用ESMA法观察NF κB的变化 ,在电镜下观察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再灌注前注射当归注射液显著降低了再灌注心肌MDA水平 (P <0 .0 1) ,增强了SOD活性 (P <0 .0 1)和HSP70的表达 (P <0 .0 1) ,减低NF κB的活性 ,同时减轻了心肌的超微结构损伤。结论 :当归注射液可通过抗氧化作用、增加HSP70的表达和减低NF κB的活性发挥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对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kappa B(NF—κB)在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 18只山羊随机分为单纯体外循环组(CPB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加特异性NF- κB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组(PDTC组)。建立山羊CPB模型,心脏行缺血60 min, 恢复血流再灌注90 min,PDTC组在心肌缺血前应用PDTC(100 mg/kg)。于心肌再灌注后,测量血流动力学数据及测定局部心功能,并应用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数量,同时采用 EMSA法检测心肌组织中NF-κB的含量。结果缺血再灌注能引起典型心肌缺血损伤的组织学改变,IR组NF-κB在缺血心肌组织中大量激活,心肌组织中NF-κB的活性水平显著高于CPB组(P <0.05);而PDTC组再灌注60 min、90 min后,NF-κB的核转录活性明显减弱,显著低于IR组(P <0.05);原位末端标记表明,IR和PDTC组中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1.2%±0.4%和6.35%± 0.2%,心肌损伤显著减轻(P<0.05)。结论核转录因子-κB在心肌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PDTC通过抑制NF-κB的核转录活性,从而减轻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杨波  苏肇伉  陈惠文 《上海医学》2003,26(5):367-369
核转录因子是一类蛋白质 ,广泛存在于胞浆及胞质中 ,具有与某些基因上启动子区的固定核苷酸序列结合而启动基因转录的功能。核转录因子kappaB(NF κB)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种转录因子 ,是调节免疫反应、应激反应、凋亡和炎症的中心环节 ,可被多种不同刺激激活 ,参与多种基因 ,尤其是与机体防御功能有关的即早基因的表达及调控。NF κB的生物学特性与胞浆中的抑制蛋白IκB密切相关 ,IκB与NF κB的解离可导致NF κB在核内迅速转移。近年的研究发现 ,NF κB在心肌缺血预适应、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以及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以下就N…  相似文献   

6.
目的 阐明鼻咽癌细胞中EB病毒编码的潜伏膜蛋白 1(LMP1)活化核转录因子NF κB的机制。方法 利用强力霉素Dox诱导表达LMP1的鼻咽癌细胞株Tet on LMP1 HNE2为实验模型 ,首先应用免疫印迹方法测定Dox诱导后不同时相LMP1的表达动力学以及IκBs蛋白量及功能的改变。进而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NF κB的亚细胞定位。最后采用瞬间共转染及报道基因活性分析分析NF κB的活性。结果 在鼻咽癌细胞Tet on LMP1 HNE2中 ,Dox处理 15分钟后LMP1的表达迅速升高并维持与较高水平直至 12 0分钟。LMP1的诱导性表达导致IκBα的磷酸化并降解 ,但IκBα蛋白总量无改变。继IκBα的磷酸化并降解 ,NF κB(P6 5 )自胞浆易位至胞核且活性升高。IκBα的显性负性突变子抑制NF κB(P6 5 )的核易位及报道活性。LMP1的诱导性表达并未引起IκBβ蛋白水平变化。结论 在鼻咽癌细胞Tet on LMP1 HNE2中 ,EB病毒LMP1通过IκBα的磷酸化并降解激活核转录因子NF κB的活性 ,并且 ,LMP1诱导的NF κB活性能被IκBα的显性负性突变子完全抑制。IκBβ在此信号传导途径中无改变。LMP1表达前后IκBα蛋白总量维持恒定可能是由于NF κB的活化迅速启动了IκBα的重头合成这一自身调节环路所致。  相似文献   

7.
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核因子-κB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 (brainischemia reperfusion ,I/R)早期核转录因子 κB(NF κB)活性变化及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记录异常神经症状 (abnormalnervoussymptoms,ANS) ,用RT 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期NF κB亚单位P6 5及其抑制因子κBα(I κBα)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 30minP6 5蛋白活性增加 ,2h达高峰 ,2 4h仍维持较高水平 (均P <0 .0 5 ) ,而NF κBP6 5mRNA的表达无明显改变 (均P <0 .0 5 ) ;I κBα蛋白量于再灌注后 30min下降 ,2h达最低 (均P <0 .0 5 ) ,以后逐渐恢复正常 ,I κBαmRNA的表达与其蛋白表达相一致 (r =0 .75 1;P <0 .0 5 ) ;P6 5蛋白活性与异常神经症状呈正相关 (r =0 .795 ;P <0 .0 5 ) ,I κBα的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与异常神经症状均呈负相关 (r蛋白= 0 .75 2 ;rmRNA= 0 .70 9,均P <0 .0 5 )。结论 :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脑组织神经细胞中存在NF κBP6 5的激活及其I κBα的减少 ;NF κB的激活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核转录因子NF-κB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快速提取法提取肝组织中细胞核蛋白,再用凝胶滞留电泳分析测定核转录因子NF-κB与其靶基因特异DNA序列的结合活性。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时,NF-κB与其特异调节基因序列的结合活性明显升高,且有一定的时间相关性。结论 说明NF-κB与其特异调节基因序列的结合活性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时肝损伤程度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三七总皂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表达、中性粒细胞浸润与核因子 κB(NF κB)活性变化的关系及三七总皂苷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新西兰兔 15 2只分为 :①缺血再灌注组 (IR组 ) :结扎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缺血 4 5min后再开放 ;②三七总皂苷 (PNS)预处理组 (IR +PNS组 ) :在心肌缺血前 10min静脉注射PNS(10 0mg/kg) ;③假手术对照组 (Sham组 )。每组又分缺血前 (0 ) ,再灌注后 30 ,6 0 ,90 ,12 0 ,2 4 0 ,36 0min时相点。用免疫印迹法 (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ICAM 1的表达 ,凝胶电泳迁移率分析检测心肌组织NF κB的活性 ,髓过氧化酶法 (MPO)定量测定心肌组织中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结果 :与缺血前比较 ,在缺血再灌注组中心肌再灌注 30min后NF κB活性开始增高 ,12 0min后达到高峰 ,之后活性有所下降 ,但仍明显高于缺血前 (P <0 .0 5 ) ;心肌ICAM 1的表达在心肌再灌注 12 0min后开始增高(P <0 .0 5 ) ,并与中性粒细胞浸润升高有相关性 (r =0 .94 3,P <0 .0 5 ) ;在三七总皂苷预处理组 ,PNS能抑制NF κB的活化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与IR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能刺激心肌NF κB的活化 ,活化的NF κB启动ICAM 1的表达而参与缺血再灌注损  相似文献   

10.
核因子κB活性抑制对再灌注早期供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NF-κB活性抑制对再灌注早期供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改良Kamada法建立同种大鼠原位肝脏移植模型,实验分对照组和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组),对照组供肝于4℃乳酸林格液中保存6h,PDTC组供肝于乳酸林格冷保存液中加入0.1mol/L PDTC,于再灌注早期分析测定供肝组织中NF-κB的结合活性(EMSA法)、TNF-α和ICAM-1的mRNA转录水平(RT-PCR)以及ALT和LDH的活性变化。结果:供肝组织的NF-κB在移植后再灌注早期明显激活;再灌注1h,PDTC组的NF-κB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但6h后两组NF-κB活性未见明显差异。再灌注早期TNF-α和ICAM-1mRNA转录水平上调以及ALT和LDH活性升高,但PDTC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供肝组织中NF-κB的活性抑制可显著降低再灌注早期供肝组织中炎症介质的转录表达,并有效改善供肝的再灌注损伤。针对NF-κB的靶向治疗可能是供肝保护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无创性缺血预处理延迟相心肌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建立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模型 ,探索无创性缺血预处理 (NIPC)延迟心肌保护作用 ,以及核因子κB (NF κB)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 4组 ,Ⅰ组 (I/R组 ) ;Ⅱ组 (NIPC组 ) ;Ⅲ组 (PDTC NIPC组 ) ;Ⅳ组 (PDTC组 )。PDTC为NF κB特异性抑制剂。建立体内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 ,分别结扎前降支 4 5min ,复灌 30min ,观察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心律失常发生率 ,并测量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MDA)、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NF κB的值 ;复灌 2h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其中NIPC为I/R前 2 4h采用止血带阻断双下肢血流 5min ,复灌 5min ,反复 3个循环。结果 Ⅱ组心功能恢复优于其它 3组、心梗面积小于其它 3组(P <0 0 5 ,P <0 0 1) ;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其他 3组低 (均P <0 0 5 )。Ⅲ组的各项结果与另外 3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Ⅰ和Ⅳ组的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创性缺血预处理可以起到延迟相心肌保护作用 ;NF κB在预处理过程中可以诱导产生心肌保护蛋白 ,但在心肌持续缺血过程中作为一种重要炎症因子可加重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核因子 κB(NF κB)信号通路在失血性休克缺血 再灌注 (I/R)损伤肺组织中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建立失血性休克I/R家兔模型。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实验动物I/R肺组织损伤前后I κB激酶 β(IκK β)mRNA表达和NF κB的活性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6 (IL 6 )的含量变化。并进行肺组织病理学光镜检查。 结果 :模型组上述指标显著升高 (P均 <0 .0 1) ;I/R损伤动物肺组织明显呈炎症病理改变。 结论 :IκK β激活 /NF κB核移位 /细胞因子释放在失血性休克I/R并发急性肺损伤 (ALI)的病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归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HSP70和NFB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当归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I/R)过程心肌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当归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作用机理.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n=15)假手术组(Ⅰ组),缺血再灌注组(Ⅱ组),当归治疗组(Ⅲ组),建立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每组5只动物再灌注40 min用化学扩增法测定SOD活性,TBA法测定MDA含量;10只动物再灌注120 min测定HSP70免疫组化SP法观察心肌细胞HSP70蛋白表达,用ESMA法观察NF-κB的变化,在电镜下观察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再灌注前注射当归注射液显著降低了再灌注心肌MDA水平(P<0.01),增强了SOD活性(P<0.01)和HSP70的表达(P<0.01),减低NF-κB的活性,同时减轻了心肌的超微结构损伤.结论当归注射液可通过抗氧化作用、增加HSP70的表达和减低NF-κB的活性发挥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核因子κB在原代神经细胞缺血再灌注的表达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田晔  万琪  刘勇红  李力 《医学争鸣》2003,24(7):597-599
目的 :观察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 ,NF κB)在胎鼠原代神经细胞中的表达及转移情况并讨论其意义 .方法 :体外培养的原代神经细胞经类缺血处理后再复氧 ,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NF κB的表达 .结果 :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显示 ,缺血再灌注后NF κB表达增高并由胞质转入胞核 ,流式细胞仪检测示缺血再灌注前后NF κB的表达分别为 1.3 %和 3 8.7%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NF κB存在于神经细胞内 ,缺血再灌注后NF κB被激活并由胞质转入胞核 ,发挥其基因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体外循环患者心肌炎症活性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 (CPB)患者心肌炎症活性的改变。 方法 :随机选择 2 0例接受CPB手术的患者 ,于CPB前后及CPB期间获取心肌组织标本 ,以ELISA法测定核因子 κB(NF κB)的活性变化 ,同时测定围手术期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浓度 ,记录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 ,分析心肌NF κB和血浆TNF α在围CPB期间的变化及其与影响因素和心功能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①CPB前 17例患者心肌有NF κB核易位 ,其中 14例血浆TNF α浓度高于正常 ,CPB后 19例患者心肌NF κB活性较CPB前明显增加 ;②心肌NF κB活化程度与血浆TNF α浓度变化呈正相关 ;③心肌NF κB活化程度与临床结果及其他影响因素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CPB前患者心肌即存在炎症活性 ,CPB后心肌NF κB活性增高 ,并可能是释放TNF α的一个根源  相似文献   

16.
岛状皮瓣游离移植过程中发生的缺血/再灌注(ischmia—reperfusion,I/R)损伤常导致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研究表明,由活化中性粒细胞介导的急性炎症反应是皮瓣I/R损伤的重要机制,而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对于许多炎症因子基因具有调控作用的转录因子。已有报道,多种组织/器官在I/R过程中发生NF—κB活化,当抑制NF—κB活性则明显减轻I/R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赖氨匹林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核因子κB(NF κB)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 72只 ,随机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肝缺血再灌注组和赖氨匹林预处理组。行血清转氨酶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肝细胞内NF κB。结果 :肝缺血再灌注后模型组和预处理组肝细胞内NF κB的表达均升高 ,赖氨匹林预处理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肝组织损害程度轻 ,ALT及AST浓度低。结论 :赖氨匹林可抑制肝缺血再灌注时NF κB的表达 ,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核因子κB(NF κB)在皮质酮损伤海马神经元中的作用。 方法 :一组原代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直接加入皮质酮 ,于不同的时间提取核蛋白 ,利用凝胶阻滞电泳的方法观察皮质酮对NF κB表达的影响。另一组培养的神经元在加入皮质酮前 2h培养液中加入κBdecoyDNA抑制NF κB表达 ,采用MTT法进一步观察它们对海马神经元的影响。 结果 :NF κB在皮质酮作用下活性表达水平显著下降。NF κB活性被κBdecoyDNA抑制后 ,皮质酮引起的海马神经细胞损伤加重。 结论 :NF κB对皮质酮引起的海马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万东  罗勇 《重庆医学》2003,32(11):1496-1498
目的 研究Wistar大鼠局灶脑缺血 /再灌注 (I/R)后脑组织中核因子 κB(NF κB)活化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线栓法闭塞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 ,制备局灶I/R模型 ,分别于缺血 2h再灌注后 3、6、12、2 4h取脑组织做冰冻切片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中NF κB核转位细胞。结果 正常大鼠脑组织中可见少许NF κB核转位细胞 ;R3h脑组织中NF κB核转位细胞较正常组有增加趋势 (P >0 .0 5 ) ,R6h增加明显 (P <0 .0 5 ) ,R12h增加达高峰 (P <0 .0 5 ) ,R2 4h明显回降并趋于正常水平 (P >0 .0 5 )。结论 I/R后脑组织中NF κB活化明显 ,R12h为活化高峰 ;I/R后脑组织中NF κB活化可能加剧了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20.
李茂 《广西医学》2009,31(11):1708-1710
细胞核因子κB又称κ基因结合核因子(nuclear factor kgene binding,NF—κB),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胞中的具有多向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分子,参与细胞激酶、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细胞黏附因子及早期反应的蛋白质分子基因的转录,其活性受到一个NF—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κB,IκB)的抑制。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NF—κB能介导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在肝脏疾病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核因子κB与肝脏疾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