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实时超声造影对不超过2cm肝细胞癌定性诊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估实时超声造影对≤2cm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实时超声造影检查104个直径≤2.0cm的肝局灶性病变,造影剂为声诺维,成像技术采用对比脉冲序列。评估超声造影对其中49个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并与普通超声比较。结果49个肝细胞癌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43(87.8%)个高增强,5个(10.2%)等增强,1个(2.0%)低增强。39(79.6%)个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消退为低增强。普通超声和超声造影定性诊断≤2cm肝细胞癌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28.6%(14/49)vs79.6%(39/49),P〈0.001;59.8%(52/87)vs90.7%(39/43),P=0.002;63.5%(66/104)vs86.5%(90/104),P〈0.001。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比普通超声显著提高了对≤2cm肝细胞癌的诊断能力,但假阴性率偏高,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二维超声、平扫CT、超声造影、增强CT 4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胰腺疾病定位、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4例(45个病灶)胰腺局灶性病变患者的二维超声、平扫CT的表现,并研究超声造影和增强CT在不同时相的增强模式及灌注特点.结果 45个病灶中,恶性病灶29个,良性病灶16个,与二维超声及平扫CT相比,超声造影和增强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二维超声对恶性胰腺占位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2.41%、62.50%和66.67%;平扫CT对恶性胰腺占位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8.97%、75.00%和68.89%;超声造影对恶性胰腺占位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3.10%、87.50%和91.11%;增强CT对恶性胰腺占位性病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6.21%、93.75%和86.67%.超声造影和增强CT两种方法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二维超声及平扫CT相比,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对胰腺占位性病变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超声造影是继增强CT之后又一项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增强CT、增强MRI及超声造影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肾脏疾病患者84个病灶术前均实施超声造影检查,其中实施增强MRI检查32个,增强CT检查43个,同时实施增强MRI、CT检查7个,仅实施超声造影检查16个。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增强CT、增强MRI及超声造影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性。结果:增强CT、增强MRI及超声造影对肾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性相比,差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增强MRI及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各有优劣,选择诊断方法时综合考虑患者情况及检查技术特点,必要时,可多种方法联合诊断,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超声造影 “动脉相和/或门脉相结节状环形渐进向心性强化与延迟相高或等增强”特征表现对不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诊断价值,并分析非特征造影表现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及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67个经手术获得病理为海绵状血管瘤的不典型病灶超声造影图像,以血管瘤特征表现诊断不典型CHL并于病理结果对比,并与其中54个同期行CT/MRI检查的CHL病灶放射学结果相比较,评价超声造影特征表现对不典型CHL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造影对不典型CHL诊断正确率高于二维超声结合CDFI对不典型CHL诊断正确率(P<0.01),且≤3 cm不典型CHL病灶与>3 cm不典型CHL病灶相比,>3 cm不典型CHL病灶更符合血管瘤CEUS表现典型的特征。超声造影在诊断不典型CHL正确率略高于CT/MRI,但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和超声造影联合诊断对不典型CHL病灶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CT/MRI和超声造影(P<0.01)。实际工作中,超声医师结合临床表现及生化有助于诊断超声造影呈恶性肿瘤造影模式的不典型CHL。结论 血管瘤CEUS表现典型的特征对不典型CHL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正确诊断率能与MRI/CT相媲美。超声结合临床生化及放射学检查更能提高不典型CHL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判定肝癌消融局部疗效的价值。 方法对183例肝细胞性肝癌共248个结节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化学或热消融治疗,用超声造影判定局部疗效,造影剂为声诺维,使用低机械指数连续成像技术。以同期的增强CT或MRI作为金标准,作诊断性试验评估超声造影的判定效能。 结果增强CT或MRI判定78.2%(194/248)的病灶达到完全消融,21.8%(54/248)的肿瘤消融不全;超声造影判定79.O%(196/248)的病灶达到完全消融,21.0%(52/248)的病灶消融不全。同增强CT或MRI比较,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90.7%(49/54)、98.5%(191/194)、94.2%(49/52)、97.4%(191/196)、96.8%(240/248)。 结论超声造影判定肝癌消融局部疗效具有与增强CT或MRI同等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癌高危患者筛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肝癌高危患者行常规超声、CT及MR影像学检查,对影像学检查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但不能定性,或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值明显增高而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占位性病变的57例患者随诊复查或超声造影检查,确定有无异常灌注的占位病灶,分析各时相异常灌注的回声特点与增强模式,并与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分析。结果57例随访检查中通过穿刺活检、手术病理或超声造影检查诊断为微小肝细胞肝癌25例(病灶直径均≤2.0cm),其中常规超声诊断为微小肝细胞肝癌10例,诊断符合率为40.0%(10/25);超声造影诊断为微小肝细胞肝癌21例,诊断符合率为84.0%(21/25)。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定性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从肝癌高危患者中筛选诊断微小肝细胞肝癌的诊断符合率,对肝癌高危患者动态随诊、筛选诊断微小肝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螺旋CT显示肝占位病变血流灌注特点的能力,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9例经手术或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肝占位(原发性肝癌61例,转移性肝癌1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5例,血管瘤12例,肝硬化增生结节5例,肝细胞腺瘤2例,胆管细胞腺瘤1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局灶性坏死4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术前分别进行实时超声造影和造影剂增强16层螺旋CT检查,将两种检查的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超声造影漏诊原发性肝癌2例、转移性肝癌1例,误诊原发性肝癌5例、胆管癌1例、胆管腺瘤1例、肝硬化结节1例、血管瘤1例、局灶性结节增生1例。增强CT漏诊原发性肝癌3例、转移性肝癌2例、血管瘤1例、肝硬化增生结节1例,误诊原发性肝癌7例、胆管癌2例、胆管腺瘤1例、血管瘤3例、肝硬化结节2例、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局灶性坏死2例。超声造影诊断肝占位病变的检出率为97.25%,增强CT的检出率为93.58%;超声造影诊断肝肿瘤的准确性为90.83%,增强CT的准确性为82.57%。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对肝占位病变的诊断能力与增强螺旋CT相近,实时超声造影具有独立诊断价值,对于增强CT扫描阴性或未显示病灶血流灌注特点的病例,超声造影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不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HL患者45例,共计67个病灶。总结不典型CHL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特点;分析超声造影对不典型CHL的诊断准确率;并与CT/MRI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67个病灶的超声造影模式分为8型,分别为Ⅰ型36个,Ⅱ型16个,Ⅲ型3个,Ⅳ型2个,Ⅴ型5个,Ⅵ型3个,Ⅶ型1个,Ⅷ型1个。3 cm与≤3 cm病灶造影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对3 cm不典型CHL病灶诊断准确率较≤3 cm不典型CHL病灶高(86.8%vs. 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MRI和超声造影联合诊断对不典型CHL病灶诊断准确率高于单独使用超声造影或CT/MRI(90.7%vs. 70.4%,90.7%vs.7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不典型CHL超声造影模式复杂,特别是≤3 cm的病灶,需联合CT/MRI检查提高对不典型CHL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应用超声造影剂声诺维提高肝脏恶性肿瘤检出率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剂声诺维及实时灰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nTI)对肝脏恶性肿瘤的灌注过程及其回声变化规律,探讨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37例超声不能完全明确诊断或漏诊的肝脏恶性占位患者,采用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剂灌注时相、回声变化规律及肿瘤的检出状况,并与常规超声及增强CT进行比较.结果原发性肝癌(HCC)32例均发生早期动脉相明显强化,29例实质期呈快速消退,即"快进快出"型;另3例肿瘤直径≤2 cm的小肝癌则消退缓慢.肝转移瘤5例表现多样,呈动脉期或门静脉期环状强化或不同程度强化,消退快慢不一.超声造影后显示新病灶数目较常规超声增加29个,其中肿瘤直径≤10 mm的微小病灶23个.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在定性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显示肿瘤数目及发现微小病灶方面灵敏而有效,提高了超声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超声造影对不典型肝血管瘤的增强模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肝复杂背景下不典型肝血管瘤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评价超声造影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造影剂SonoVue及CnT1造影成像技术对352例肝占位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中39例49灶肝血管瘤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全部病例经增强CT、MRI、肝血池显像或穿刺活检等确诊。结果 49个肝血管瘤造影后增强表现可分为四种模式:模式Ⅰ,病灶呈周边细环伴小结节状增强并呈向心性填充(26灶);模式Ⅱ,呈粗环状增强并向心性填充(15灶);模式Ⅲ,呈轻度缓慢增强或无增强(6灶);模式Ⅳ,呈不规则整体增强(2灶)。本组有8个灶延迟期可见轻度退出,其中6个灶为模式Ⅱ,2个灶为模式Ⅳ。本组病灶造影前仅2个灶(4.0%)被诊断为血管瘤,超声造影后35个灶(71.4%)被确诊为血管瘤。未能诊断为血管瘤的病灶中≤3cm者占78.6%(11/14)。结论 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血管瘤超声造影后根据其典型增强模式,多数可作出明确的诊断或排除恶性;但对延迟期有轻度退出者需结合增强CT或穿刺活检等其他检查以除外恶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螺旋CT对≤2 cm肝细胞癌的诊断能力,探讨实时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17例经手术或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2 cm肝细胞癌[病灶大小 0.5~2.0 cm,平均(1.43±0.34)cm],术前分别进行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MI《0.19,反向脉冲谐波模式,造影剂为SonoVue)及增强螺旋CT检查,将两种检查的术前诊断与病理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超声造影未显病灶11例,增强螺旋CT未显示病灶27例,检出率分别为 90.6%(106/117)和 76.9%(90/117)(P《0.01).以病灶动脉相整体高增强,门脉相或延迟相消退为低增强为诊断标准,超声造影诊断≤2 cm肝细胞癌的准确性为 80.2%(85/106),增强螺旋CT为 65.6%(59/90)(P《0.05).结论 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对≤2 cm肝细胞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高于增强螺旋CT,提高了对小肝癌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2.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40,自引:9,他引:40  
目的观察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小肝癌(≤3.0cm)的超声造影灌注时间及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46例肝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其中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肝硬化合并小肝癌(≤3.0cm)42例48个病灶;记录分析48个病灶造影增强模式,并进行造影前后良恶性诊断5级评分比较。全部病例造影前、后半个月内行增强CT检查进行对比。结果造影后中~低分化肝癌38个病灶(79.2%)动脉期发生快速强化,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型;6个高分化小肝癌呈“快进慢出”型;4个肝透明细胞癌中3个≤1.5cm灶呈“慢进慢出”型,另1个2.2cm肿瘤呈“快进快出”型。造影前仅27个病灶(56.0%)超声作出正确诊断或诊断恶性倾向;造影后14个病灶(29.0%)评分提高2~4分,17个病灶仅提高1分。最终有2个病灶仍未能获得定性诊断,有4个病灶仅诊断恶性倾向,余42个病灶被确认恶性,诊断正确率达87.5%(42/48灶)。结论灰阶超声造影对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小肝癌增强模式的初步研究,可为小癌灶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作为CT等影像诊断的互补手段,超声造影可成为诊断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灵敏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18F-FDG PET/CT对肾上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肾上腺病变共25例32个病灶,9个病灶行18F-FDG PET/CT,CT及MRI检查,余均行CT和18F-FDG PET/CT检查,所有病灶靠术后病理或临床随访确诊。结果:18F-FDG PET/CT的疾病良恶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9%,100%,疾病诊断准确性为90.6%,CT分别为85.7%,94.4%,78.1%。MRI疾病诊断准确性为77.8%。良恶性病变的标准摄取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扫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后平扫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原发病灶大小与标准摄取值相关系数为0.351。以3.1作为标准摄取值临界值,其对应的良恶性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4.4%。结论:18F-FDG PET/CT诊断肾上腺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高于CT和MRI,还可显像全身情况,但髓样脂肪瘤行CT检查是最佳选择。原发病灶大小与标准摄取值无相关性,最佳区分良恶性病变的标准摄取临界值为3.1。  相似文献   

14.
肝脏实性占位病变超声诊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肝脏实性占位病变尤其是≤ 3cm的小肝癌应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 Medison- 880 0及 Toshiba- 35 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 3.5 MHz,对 16 8个肝脏实性占位病变进行检查 ,并与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所得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16 8个肝脏实性占位病变中 ,肝细胞肝癌和肝转移癌占 72 % (12 1/ 16 8) ;32个≤ 3cm肝脏占位病变中 ,肝细胞肝癌和肝转移癌占 5 3% (17/ 32 )。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提高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 ,对病灶性质存有异议时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肝脏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和增强CT动脉期增强特征的不同.方法 对29例共38个肝脏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观察2种检查方法的增强特征,重点观察动脉早期(0~25 s)增强特征.根据超声造影与增强CT动脉期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增强类型,将病灶的增强方式分为0~Ⅲ级:0级:无增强;Ⅰ级:周边增强或中心点状强化;Ⅱ级:轮辐状增强、蜂窝样增强或不均匀性增强;Ⅲ级:整体增强.结果 (1)超声造影后,38个病变中,始增强时间<25 s的病变占36个(94.74%),峰值时间<25 s的病变占29个(76.32%).(2)超声造影增强为Ⅱ~Ⅲ级病灶共25个(65.79%),增强CT增强为Ⅱ~Ⅲ级病灶共13个(34.21%).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增强CT相比,超声造影对动脉期出现较早(<25 s)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超声造影与增强CT评价肝癌射频消融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比较动态灰阶超声造影和增强CT在评价肝癌射频消融(RFA)疗效中的作用。方法 对54例病理证实的69个肝癌病灶进行RFA治疗,并与增强CT检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如果以RFA治疗后消融灶各期均无增强为肿瘤完全灭活的依据,则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肝癌灭活的敏感性分别为96.8%、96.7%、特异性为85.7%、83.3%、准确性为95.7%、95.5%;2种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检验,P〉0.05)。病灶最大直径测值超声造影与增强CT无差异。超声造影显示新病灶数增多。 结论 超声造影是评价RFA疗效的有效方法,具有与增强CT同样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与联合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RFI)对常规超声难以定性的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115例常规超声难以定性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共137个病灶,ARFI获取声触诊组织定量(VTQ),随后对病灶行超声造影检查,病灶均经病理或增强CT、MRI证实。构建ROC曲线比较超声造影及超声造影联合ARFI的诊断价值。结果超声造影联合ARF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高于超声造影(P0.05)。对于超声造影表现不典型15个病灶联合ARFI诊断准确率为93.3%(14/15)。结论 ARFI能够提高超声造影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诊断超声造影表现不典型病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超声对肾盂癌的诊断价值,探讨漏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肾盂移行细胞癌80例,比较超声和增强CT诊断的准确性,并分析漏诊病灶大小,是否合并其他肾脏疾病,是否同时患膀胱癌。结果 超声与增强CT对肾盂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67.5%(54180)与89.5%(60167),增强CT诊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提示肾盂占位的54例病灶长径平均为(4.63±3.80)cm,超声漏诊的26例病灶长径平均(2.67±1.46)c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诊病例中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膀胱癌及肾盂积水者分别为6例、4例及6例,诊断为肾结石者7例。结论 超声对肾盂癌诊断的敏感性较增强CT低,但超声能够提示大部分肾盂占位,可作为筛查肾盂癌的方法。当病灶小或合并肾结石,慢性肾功能不全及膀胱癌时容易漏诊,因此对无痛性肉眼血尿患者,超声检查如未探及肾脏肿块应建议其他影像学检查,以除外肾盂占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超声造影检查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对46例肝脏局灶性小病变患者(直径≤3.0cm)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和增强CT(15例)对比分析。结果常规超声检查显示,低回声29例,等回声4例,高回声12例,周围有声晕6例,漏诊肝细胞性肝癌1例。46例肝脏局灶性小病变的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5.2%、95.6%及73.3%。肝脏局灶性小病变大部分病灶具有典型的增强模式。结论超声造影能够提供肝局灶性病变的血流灌注,明显优于常规超声,可作为定性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的一种可靠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含脂质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并与其MRI表现进行比较。方法2010年7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第三О二医院收治的MRI双回波序列成像提示病灶内含有脂质成分的17例肝细胞癌患者,共17个病灶。其中15例患者经增强MRI和增强CT确诊,另2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分析其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增强MRI的表现。超声造影与增强MRI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appa分析进行检验。结果本组17个病灶二维超声显示9个病灶呈不均质低回声,5个病灶呈低回声;其中13个病灶边界清晰,4个病灶边界欠清晰;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11个病灶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5个病灶周边可见血流信号,1个病灶可见丰富血流信号。超声造影动脉期15个病灶快速高增强,1个病灶同步等增强,1个病灶轻度增强;门脉期10个病灶廓清,1个病灶呈同步等增强,1个病灶轻度增强;延迟期16个病灶廓清,1个病灶呈等增强;其中6个病灶内存在斑片状、不规则的三期无增强区域。超声造影诊断符合率为82%(14/17),MRI诊断符合率为88%(15/17),两者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628,超声造影与MRI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结论含脂质肝癌病灶内部或周边始终可见三期无增强区域;含脂质肝癌超声造影的某些特征对于诊断含脂质肝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