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手术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对136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36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阳性率9.56%(13/136)。单因素分析表明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癌灶直径大小、肌层浸润深度、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组织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癌灶直径≥2 cm、有脉管浸润是Ⅰ型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低。组织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癌灶直径≥2 cm、有脉管浸润的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更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良性疾病行子宫切除术后并发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分析围术期干预对策。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行子宫切除术的394例良性疾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特征、手术及心理学资料,术后4个月随访统计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发生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分析上述资料与患者术后并发CPSP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术后并发CPS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研究386例患者中术后4个月并发CPSP 102例(26.42%),其中轻度CPSP 94例(92.16%),中度CPSP 8例(7.84%)。经独立样本t检验与卡方检验可知,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绝经状态、高血压、糖尿病、剖宫产史、其他腹部手术史、孕次、产次、手术路径、手术时间均与患者术后并发CPSP无关(P>0.05);术前疼痛、术后1 h的NRS评分、HADS-A评分、HADS-D评分、PCS评分均可能与患者术后并发CPSP有关(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疼痛(OR=3.626, 9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后发生异位妊娠(EP)的类型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中心行ART后发生EP及同期宫内妊娠(IUP)各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作为EP组和IUP组,观察发生EP的类型,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7例EP中输卵管妊娠85例(87.63%),宫角妊娠5例(5.15%),宫内外同时妊娠4例(4.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P组继发不孕的比例明显高于IUP组(χ2=8.25,P0.1),既往有人工流产史和输卵管手术史患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χ2=2.72,P0.1;χ2=12.44,P0.1),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比IUP组薄(χ2=3.61,P0.1)。将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继发不孕(OR=2.072,95%CI 1.129~3.804,P0.05),输卵管手术史(OR=3.770,95%CI 1.684~8.438,P0.05),HCG日子宫内膜厚度(OR=0.496,95%CI0.285~0.862,P0.05)为行ART后发生E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RT后特殊部位EP有所增加。继发不孕、有输卵管手术史或HCG日子宫内膜较薄的患者在行ART后发生EP的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子宫恶性混合性苗勒管肿瘤(MMM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32例子宫MMMT(1例子宫颈MMMT,31例子宫体MMMT)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响子宫MMMT的3年生存率的相关因素行Cox回归分析。结果:①患者平均年龄58.2±5.6岁,71.9%(23/32)为绝经后妇女。93.8%(30/32)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77.8%(21/27)术前肿瘤标志物(NSE、CA_(125)、CA_(724)、CA_(199)等)有不同程度升高,多表现为轻度增高。②44.4%(12/27)术前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相符。93.3%(14/15)的盆腔MRI检查可实现术前早期诊断。③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26例行化疗,3例接受放疗。④随访6~125个月。子宫体MMMTⅠ期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3%、61.9%、42.9%,Ⅱ、Ⅲ、Ⅳ期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0%、50.0%、30.0%。⑤Cox多因素分析示,肿瘤浸润子宫肌层深度≥1/2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OR 5.102,P=0.018)。结论:子宫MMMT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预后差,临床表现多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实验室检查肿瘤标志物轻度升高无特异性,术前行盆腔MRI检查联合诊刮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早期及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均低于50%,且肿瘤浸润子宫肌层深度≥1/2是影响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病理特征与子宫内膜癌深肌层浸润的关系,同时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以更好预测子宫内膜癌深肌层浸润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74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后临床病理资料,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子宫内膜癌深肌层浸润的高危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确定截断值。结果:27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共有101例有深肌层浸润。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_(125)血清水平35 U/ml、肿瘤最大直径3 cm、中/低分化是子宫内膜癌深肌层浸润的高危因素,其OR值分别为3.980(95%CI 1.998~7.926)、2.526(95%CI 1.470~4.339)、1.796(95%CI 1.035~3.116)。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Logit P=-2.521+1.381×术前血清CA_(125)水平+0.927×肿瘤最大直径+0.585×组织分级。绘制回归模型预测概率的ROC曲线,其AUC为0.702(95%CI 0.636~0.768);取深肌层浸润概率P=0.32为截断值,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7.4%和79.2%。P0.32时,深肌层浸润的可能性大。结论:联合术前血清CA_(125)水平、肿瘤最大直径和组织分级这3个因素,利用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有助于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深肌层浸润的可能性。当深肌层浸润概率P0.32时,深肌层浸润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手术范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分析1011例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和术后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发病年龄为24~77岁,孕次为0~10次,产次为0~9次,绝经年龄为30~60岁。临床表现以接触性出血(40. 75%)及阴道不规则流血(38. 87%)多见。1011例子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阳性率14. 84%(150/101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肿瘤直径、肿瘤浸润宫颈深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宫旁浸润、脉管浸润、切缘阳性、累及阴道以及累及子宫下段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 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 cm(OR=1. 671)、肿瘤浸润深度 1/2子宫颈全层(OR=4. 452)、宫旁浸润(OR=2. 983)、脉管浸润(OR=4. 306)、肿瘤累及子宫下段(OR=1. 831)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直径2 cm、肿瘤浸润深度1/2子宫颈全层、宫旁浸润、脉管浸润、肿瘤累及子宫下段的患者更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应规范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Ⅰ~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9~2020年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因子宫内膜癌行分期手术的患者134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30例淋巴结阳性),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行单因素及Logistic、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与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提示: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子宫颈侵犯、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术前CA_(125)及卵巢受累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为非子宫内膜样癌、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术前CA_(125)≥35 U/L、卵巢受累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2)单因素分析提示: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子宫颈侵犯、LVSI、淋巴结转移、卵巢受累及术后辅助治疗与总生存期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验证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非子宫内膜样癌、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P0.05)。结论:特殊病理类型、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术前CA_(125)≥35 U/ml及卵巢受累,对淋巴结转移风险具有独立预测意义。特殊病理类型、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及淋巴结转移是临床预后不良的有力预测因子。进一步完善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和术后病理,为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2013年2月—2018年7月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516例患者,以其中4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血栓组,以同期41例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实验室检查、术中情况及术后临床病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按照单因素分析,高血压(P=0.012)、糖尿病(P=0.018)、体质量指数(BMI,P=0.028)、血小板水平大于300×109/L(P=0.018)、胆固醇(P=0.000)、D-二聚体(P=0.023)、手术时间(P=0.025)、术中出血量(P=0.029)、淋巴结转移(P=0.012)、肿瘤分化程度(P=0.018)及肿瘤分期(P=0.002)在围手术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栓组与对照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患高血压、BMI>27 kg/m^2、血小板计数>300×10~9/L、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增多、有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低、肿瘤FIGO分期晚是子宫内膜癌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伴随高血压、BMI>27 kg/m^2、血小板计数>300×10~9/L、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增多、有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低及肿瘤FIGO分期晚时,需在围手术期对上述高危因素进行控制及采取其他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评估经阴道四维子宫输卵管超声造影(TVS 4D-HyCoSy)患者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及其他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患者对TVS 4D-HyCoSy的耐受程度以及影响造影过程中下腹疼痛的因素。方法:2013年12月至2015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共379例患者入院行TVS 4D-HyCoSy,应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对造影过程中、术后0.5小时、术后2小时及术后24小时分别进行疼痛评分,并对影响造影疼痛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TVS 4D-HyCoSy检查过程中,57.78%(219/379)的患者自觉下腹痛,平均疼痛评分4.54±2.34分,其中29.29%(111/379)轻度疼痛,19.26%(73/379)中度疼痛,仅9.23%(35/379)重度疼痛。术后0.5小时、术后2小时及术后24小时平均疼痛评分分别为4.38±2.06分、2.64±1.28分和1.75±0.50分。8.44%的患者造影过程中出现迷走神经反应。Stacey不良反应分级中1级、2级、3级和4级发生率分别为29.29%(111/379)、14.25%(54/379)、10.29%(39/379)和3.96%(15/379)。TVS 4D-HyCoSy术后未见发热、盆腔炎和腹膜炎等远期并发症发生。输卵管双侧阻塞及宫腔置管疼痛是影响造影过程中下腹疼痛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VS 4D-HyCoSy造影过程中腹痛轻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一项安全、有效地评估输卵管通畅性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2013年2月—2018年7月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516例患者,以其中4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血栓组,以同期41例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实验室检查、术中情况及术后临床病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按照单因素分析,高血压(P=0.012)、糖尿病(P=0.018)、体质量指数(BMI,P=0.028)、血小板水平大于300×109/L(P=0.018)、胆固醇(P=0.000)、D-二聚体(P=0.023)、手术时间(P=0.025)、术中出血量(P=0.029)、淋巴结转移(P=0.012)、肿瘤分化程度(P=0.018)及肿瘤分期(P=0.002)在围手术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栓组与对照组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患高血压、BMI27 kg/m~2、血小板计数300×10~9/L、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增多、有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低、肿瘤FIGO分期晚是子宫内膜癌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伴随高血压、BMI27 kg/m~2、血小板计数300×10~9/L、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增多、有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低及肿瘤FIGO分期晚时,需在围手术期对上述高危因素进行控制及采取其他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危险因素和改良VTE评估模型对妇科手术患者VTE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妇科手术后并发VTE患者41例为血栓组,按照1∶4的比例抽取同期妇科手术患者164例作为非血栓组。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妇科手术后并发VTE的危险因素,构建改良VTE危险因素快速评估模型(简称改良VTE评估表),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妇科手术患者VTE的预测价值,并与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简称Caprini量表)进行比较。结果:(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年龄≥60岁、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恶性肿瘤、手术时间>3小时、血栓病史、手术前后D-二聚体(D-D)差值增大是影响妇科手术后并发VTE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2)改良VTE评估表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3,约登指数81.10%、敏感度87.80%、特异度93.29%;Caprini量表的AUC为0.888,约登指数63.41%、敏感度73.17%、特异度90.24%。改良VTE评估表和Caprini量表分别可将92.68%和85.37%的VTE患者评估为高危或极高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影响妇科手术患者VTE的6项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点关注。改良VTE评估表与Caprini量表对VTE识别水平相当,但其简单、易操作,具有更好的实用性,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妇发生胎盘植入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及减少胎盘植入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24例胎盘植入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引起胎盘植入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胎盘植入的发生率为0.19%(124/66000),其中粘连性胎盘植入占7.26%(9/124),植入性胎盘植入占73.39%(91/124),穿透性胎盘植入占19.35%(24/1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年龄≥30岁、孕前BMI≥24kg/m2、流产史、孕次≥2次、宫腔操作史、前置胎盘、疤痕子宫、早孕期阴道出血史是胎盘植入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有前置胎盘、疤痕子宫、早孕期阴道出血史是引起胎盘植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应对前置胎盘、疤痕子宫、早孕期阴道出血史的孕妇进行干预,以降低胎盘植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AEH)术后病理升级为子宫内膜癌(EC)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经过诊断性刮宫明确为AEH并行全子宫切除术的16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EC组(94例)和非EC组(72例)。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漏诊率及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EH术后病理升级为EC的高危因素。结果:诊断性刮宫对AEH诊断的符合率为36.14%(60/166),对EC诊断的漏诊率为56.63%(94/166)。单因素分析结果示,EC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均值及年龄≥49.5岁、术前CA_(125)均值及CA_(125)升高、合并糖尿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E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发病年龄≥49.5岁(OR 4.548,95%CI 2.246~9.210,P=0.000)、CA_(125)升高(OR 7.635,95%CI 2.326~25.060,P=0.001)为AEH术后病理升级为EC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OR 2.969,95%CI 0.557~15.822,P=0.202)不是AEH升级为E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应对年龄大于49.5岁及CA_(125)升高的AEH高危人群加强筛查,以期对EC达到早期诊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唐琴  王平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0,36(1):67-71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情况、危险因素及改良Caprini模型的运用。方法:选择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妇科手术后发生VTE的35例患者为血栓组,另按照1∶4比例选择同期因相同疾病手术未发生VTE的140例患者为对照组。根据改良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不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如V因子、凝血酶原20110A、血清同型半胱胺酸、狼疮抗凝物等)进行评分,对术后发生VTE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妇科手术患者共13211例,术后VTE发生率为0.26%(35/13211)。②血栓组改良Caprini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5.20±1.83分vs 4.27±1.82分,P=0.011),血栓组改良Caprini评分≥5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62.86%vs 44.29%,P=0.049)。③单因素分析发现妇科手术后发生VTE与年龄、BMI、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MI≥24 kg/m^2(OR2.862,95%CI 1.277~6.417)、手术时间(OR 1.004,95%CI 1.001~1.008)是妇科术后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④采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同时对血栓所在的下肢制动,35例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未继发出血。结论:VTE是妇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术后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BMI(≥24 kg/m^2)、手术时间。根据改良Caprini风险度分级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减少临床VT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女性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纳入的652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以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一般情况问卷进行调查,分析引起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焦虑发生率为14.2%,抑郁发生率为29.9%。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家庭收入、不孕年限、不孕原因、是否有胎停育或流产史、对婚姻状态是否满意、性生活是否和谐对其抑郁、焦虑的发生有明显影响(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职业、家庭收入、性生活是否和谐是焦虑抑郁情绪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较高,应及时发现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干预,为预后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6.
围生期子宫切除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围生期子宫切除术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降低围生期子宫切除的发生率。方法:对2004年5月至2011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行子宫切除术的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围生期子宫切除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围生期子宫切除占分娩总数的0.33%,其中剖宫产子宫切除66例(94.3%),阴道分娩4例(5.7%)。子宫次全切除术53例,全子宫切除术17例。围生期子宫切除的主要手术指征为:胎盘因素(47.1%)、宫缩乏力(22.9%)、子宫切口感染(12.9%)。多因素分析显示:宫缩乏力(OR=873.432)、胎盘植入(OR=96.258)、前置胎盘(OR=75.293)、剖宫产史(OR=17.587)、子宫切口感染(OR=3.906)、胎盘早剥(OR=2.857)是围生期子宫切除的危险因素。结论:围生期子宫切除术是治疗重度产后出血的有效措施之一,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把握产后出血切除子宫的时机,可以有效降低围生期子宫切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杨丽娜  张地  耿力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1,37(9):710-712
目的:探讨凶险性前置胎盘(PPP)患者子宫切除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剖宫产分娩的PPP患者8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子宫切除31例为研究组,未行子宫切除52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剖宫产相关因素、手术相关因素等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孕产次、分娩孕周、剖宫产次数及前置胎盘剖宫产史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预置髂总动脉球囊率及术中子宫切口选择避开胎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胎盘植入程度较深、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胎盘植入程度、GDM、HDP及ICP是PPP子宫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胎盘植入程度对子宫切除的影响最大(OR=31.512,95%CI 3.298~276.109)。结论:胎盘植入程度是影响子宫切除的重要因素,妊娠期并发症GDM、HDP及ICP增加了子宫切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女性盆腔脏器脱垂患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对我院妇科近5年盆腔脏器脱垂(POP)手术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探讨POP患病危险因素及其特点.方法: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与POP有关的危险因素;χ2或t检验进行维汉不同民族患病危险因素的比较.结果:256例POP手术患者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患者年龄、民族、体重指数(BMI)、产次、阴道分娩、绝经、便秘以及子宫切除术后8项为PO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POP患者各危险因素比较,患者年龄、BMI、初产、产次4项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P患病原因除了与不同民族及区域有关外,同时与衰老、绝经、阴道分娩、长时间腹内压增加及医源性损伤等因素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后输卵管脱垂(FTP)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4年3月在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因良性疾病行全子宫切除术的4210例患者的资料,对可能引起术后FTP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4210例患者中,31例(0.74%)发生FTP。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贫血、术中阴道放置引流管、术后2周内重体力活动、术后感染与子宫切除术后FTP的发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贫血(OR=3.703,95%CI=1.057~12.981)、术中阴道放置引流管(OR=6.745,95%CI=1.856~24.512)、术后2周内重体力活动(OR=3.809,95%CI=1.125~12.891)是子宫切除术后FTP的危险因素。结论:子宫切除术后FTP的发生与贫血、术中阴道放置引流管、术后2周重体力活动有关。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近5年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s)的手术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探讨EPs患病危险因素及其特点.方法 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与EPs有关的危险因素;x2或t检验进行患病危险因素的比较.结果 EPs组与对照组患病危险因素比较,单因素Logistic显示患者10项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显示,患者自然流产、宫内节育器移位、子宫内膜炎、宫颈息肉、近期使用性激素和绝经6项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s患病原因与子宫内膜炎、绝经、宫内节育器移位、宫颈息肉、近期使用性激素和自然流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