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含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cDNA的不同逆转录病毒载体(LNS-tnfα、L-tnfαSN及LNC-tnfα)和质粒型真核细胞载体(pSVK3-tnfα),分别用磷酸钙法导入肝癌细胞SMMC-7721中,观察TNF的表达水平。结果:重组质粒型表达载体pSVK3-tnfα表达好,24小时开始分泌TNFα(50U/ml),48 ̄72小时达最高值(90U/ml),96小时后下降(40U/ml)。将p  相似文献   

2.
Sprague-Dawley大鼠皮下接种Walker256癌肉瘤细胞后,连续3天腹腔内注射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之后,分别切取肿瘤进行细胞周期动力学测定和蛋白质代谢分析。结果表明,TNF治疗组肿瘤体积和重量显著减少,肿瘤蛋白分段合成率(25.3%±3.5%·d-1,对照组42.9%±2.7%·d-1,p<0.01)、蛋白合成率(0.20±0.05g·d-1,对照组1.14±0.20g·d-1,P<0.001)和分段生长率(24.3%±2.1%·d-1,对照组35.8%±2.3%·d-1,P<0.01)均显著降低,肿瘤蛋白分段降解率则无明显改变。流式细胞仪测定表明,TNF治疗组在5’-溴脱氧尿苷注射6小时后,肿瘤细胞标记指数(30.8%±4.2%,对照组44.7%±4.2%,P<0.01)和G1期增长率(6.0%±13%,对照组12.2%±2.5%,P<0.01)均显著减少,相对移动率无明显改变。研究结果提示,TNF在荷瘤大鼠中抗肿瘤作用的代谢机理,在于减少肿瘤细胞DNA和肿瘤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肿瘤放射线诱导性TNF基因疗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坏死因子(TNF)对机体具有一定的放射线保护作用,并能增强肿瘤的放疗效果。用可被放射线转录激活的Egr-1启动子与人TNF的融合基因,构建成放射线诱导性的人TNF双拷贝逆转录病毒载体pETDC,经包装细胞Psi-2和Crip的两次包装后,其病毒上清的病毒滴度达4×105CFU/ml。用此病毒上清感染小鼠成纤维细胞株NIH3T3和黑色素细胞株B16.F10,经G418抗性筛选后,得到的阳性克隆分泌TNF量分别为2.1ng/ml和1.1ng/ml,并经RT-PCR证实了人TNFmRNA的表达。经20Gy的放射线体外照射后,其TNF表达量分别升至13.8ng/ml和5.7ng/ml,即分别为照射前的5.6倍和4.2倍。此结果为其将来瘤体内注射该TNF基因表达载体并辅助局部放疗的体内实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肿瘤病人若干免疫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酶联法、同位素掺入法、同位素释放法等检测肿瘤病人血清sIL-2R、TNF、NK细胞活性、LAK细胞活性、淋巴细胞转化及淋巴细胞对IL-2的反应性等免疫功能。结果表明:肿瘤病人血清sIL-2R(241.9±172.5pmol/L)及TNF(1.86±1.52ng/ml)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4.2±76.5pmol/L,P<0.05~0.005,0.63±0.20ng/ml);而肿瘤病人NK细胞活性(11.18±6.98)、LAK细胞活性(17.86±9.57)、淋巴细胞转化(32.83±52.59)及淋巴细胞对IL-2的反应性(5.94±9.31)等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0.33±10.97,38.49±8.10,75.70±52.65和24.59±28.25,P<0.04~0.001)。结果提示:肿瘤病人存在着多种免疫功能的改变,故应给予合理的过继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5.
应用CFU-GM软琼脂培养技术,在体外观察了不同浓度的rh-TNF,rh-IFNα-2和IAP对9例恶性淋巴瘤和1例睾丸癌患者的骨髓粒、巨造血祖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体系中,加入rh-TNF50和100u/ml,其CFU-GM较空白对照均明显增多(P〈0.05)。rh-IFNα-21000u/ml可使CFU-GM减少(P〈0.05)。IAP似乎对CFU-GM无影响(P〉0.05)。集落形  相似文献   

6.
作者以皮下接种人肝细胞癌细胞SMMC7721的裸鼠为荷瘤模型,由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IL-2和丝裂霉素C灭活的人肝癌细胞SMMC7721共同刺激培养后激活的杀伤细胞(AK),研究了将成纤维细胞介导的人IFN-α基因疗法与IL-2/AK/阿霉素过继免疫化疗联合应用后对肝癌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1)给肝癌裸鼠单独腹腔埋植人IFN-α基因转移的NIH3T3成纤维细胞(NIH3T3-IFN-α ̄+)就能显著抑制肝癌(皮下)体内生长,使荷瘤裸鼠存活期明显延长;(2)在腹腔埋植NIH3T3-IFN-α ̄+之后再静脉注射AK细胞、腹腔内注射IL-2,发现荷瘤裸鼠的皮下肿瘤结节生长抑制作用更明显;(3)将NIH3T3-IFN-α ̄+与IL-2/AK/阿霉素联合应用后,对肝癌裸鼠的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应用CFU-GM软琼脂培养技术,在体外观察了不同浓度的rh-TNF,rh-IFNα-2和IAP对9例恶性淋巴瘤和1例睾丸癌患者的骨髓粒-巨造血祖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体系中,加入rh-TNF50和100u/ml,其CFU-GM较空白对照均明显增多(P<0.05)。rh-IFNα-21000u/ml可使CFU-GM减少(P<0.05)。IAP似乎对CFU-GM无影响(P>0.05)。集落形态学显示,rh-TNF和IAP均能增加巨噬细胞为主形成的集落(P<0.01)。我们认为,该实验为骨髓移植及肿瘤患者在选择应用这些细胞因子上提供了一定的佐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与白血病U937细胞的bcl-2基因表达和细胞周期的关系。方法:首先用TNF处理U937细胞,提取小片段DNA进行DNA断裂分析,继而用RT-PCR和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U937细胞的bcl-2基因表达变化,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TNF对U937细胞的DNA含量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最后,用磷酸钙沉淀法将bcl-2基因转染到U937细胞,经G418筛选稳定转染子,用不  相似文献   

9.
通过体内途径直接注射各种载体进行细胞因子基因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观察了表达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落刺激因子(GM-CSF)基因的重组痘苗病毒9VVGM-CSF)对肺转移荷瘤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给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2×10^5B16F10细胞3天后开始腹 内注射VVGM-CSF10^8PFU/0.1ml,2粗埽瘟疲仓堋=峁允荆郑郑牵停茫樱颇芄幌灾跎俸闪鲂∈笙赴纳鄙恕  相似文献   

10.
苦马豆素抑制胃癌生长及转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Liu B  Lin Y  Yin H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3):168-170
目的研究苦马豆素(α甘露糖苷酶Ⅱ抑制剂-swainsonine,SW)对宿主的免疫调理作用及其对胃癌生长及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给胃癌裸鼠原位种植模型饲养含SW3μg/ml饮水,每间隔2天换饲普通饮水2天,8周后处死实验动物,测量肿瘤大小,观察转移情况,测定脾细胞总数、脾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NK活性。结果SW组肿瘤体积为0.42±0.26cm3,明显小于对照组1.60±0.36cm3,抑瘤率达73.8%(P<0.01);SW组肝及腹膜转移率(20%、3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0%、90%),抑制率分别达到75.0%和66.7%(P<0.01)。饲SW饮水后,裸鼠脾细胞总数明显增加,外周血淋巴细胞NK活性明显升高,脾细胞NK活性亦明显升高。结论SW有抑制人胃癌在裸鼠体内生长和转移的作用,这一作用可能有免疫反应参与  相似文献   

11.
应用pET28(含T7lac启动子和Hist-tag)质粒,将人γTNFβ融合基因之组建成pETγLT表达质粒,并转化于E.coliBL21(DE3)。本文对pETγLT/BL21(DE3)工程菌的His6-γTNFβ重组产物进行了诱导表达,分离纯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工程菌用LB培养基在37℃扩增至OD590为0.5左右,加IPTG(终浓度为1mmol/L)诱导5小时,此时His6-γTNFβ的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中p53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鼻咽癌中p53基因突变情况。方法:用非同位素不对称PCR-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aPCR-SSCP),分析了鼻咽癌活检组织、细胞株和裸鼠移植瘤中p53基因第5、6、7和8外显子(exon)的基因突变,并对其中exon8突变的SUNE-1和SUNT-1进行DNA测序。结果:在20例鼻咽癌活检组织中没有发现突变;但在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SUNE-1和瘤株SUNT-1中存在第8外显子突变,而HK1为第5外显子突变。DNA测序发现SUNE-1和SUNT-1的突变点在exon8的密码子(codon)280上,由AGA(精氨酸)→ACA(苏氨酸)。结论:p53基因突变热点的exon5、6、7和8可能在鼻咽癌变过程中没有重要意义,而在裸鼠移植瘤和细胞株建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EBV由于和鼻咽癌的关系密切,在鼻咽癌中可能存在EBV编码蛋白与p53结合或蛋白表达被EBV抑制等其他途径使p53失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新城鸡瘟病毒L系(NDV-L)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EMΦ)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采用噻唑蓝(MTT)和3H-脱氧胸苷(3H-TdR)标记肿瘤细胞的方法。结果NDV-L可诱导小鼠PEMΦ产生TNF-α,其产生的量随NDV-L感染量的增加而活性增强。当NDV-L感染剂量一定时,TNF-α释放量在NDV-L作用PEMΦ24h时为最强(100U/ml)。用3H-TdR标记肿瘤细胞(小鼠乳腺癌细胞系Ca761-86和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做TNF-α的细胞毒试验,表明其具有明显的杀伤活性。结论NDV-L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的TNF-α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4.
胃癌多基因表达的同步检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LSAB和ABC法对75例胃癌及癌旁组织进行了p53、c-erbB-2、EGFR和ras表达的研究。结果显示:(1)75例胃癌p53、c-erbB-2、EGFR和ras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1.3%、18.7%、61.3%和46.7%。p53在肠型胃癌中阳性率为52.6%,高于弥漫型胃癌的29.7%(P<0.05);在早期胃癌中阳性率较高(60.0%),癌旁重度异型增生亦有阳性表达(2/4)。c-erbB-2阳性表达只限于癌灶,而癌旁组织均为阴性。c-erbB-2在高分化胃癌中阳性率较高(P<0.05)。EGFR表达与胃癌的大体类型、生长方式、分化程度、淋巴结受累和远处转移呈正相关(P<0.05)。(2)c-erbB-2和EGFR在胃癌中的表达互相独立。(3)ras表达与EGFR表达呈正相关,而与c-erbB-2呈负相关。(4)p53表达与其它基因表达无明显关系。上述结果表明,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伴有多种癌基因的变化,其出现时间不同,意义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的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36例MM患者血清中IL-6和TNF-α的水平。结果 进展期MM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缓解期MM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展期MM患者IL-6和TNF-α水  相似文献   

16.
肺癌患者血清sIL-2R和TNF-α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73例原发性肺癌患者治疗前后(手术切除16例,放疗28例,化疗29例)血清sIL-2R和TNF-α的变化。结果表明:(1)sIL-2R和TNF-α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肿瘤越晚期升高越明显(P<0.001);(2)治疗后sIL-2R和TNF-α都明显下降(P<0.01).但各治疗组下降程度不同,放、化疗组比手术切除组下降更显著;(3)sIL-2R和TNF-α在肺癌病人呈正相关(r=0.34),机理不明。结果提示,血清sIL-2R和TNF-α可作为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监测指标之一,并可作为疗效判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胃癌病人血清3种细胞因子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胃癌病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35例胃癌病人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并与胃良性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胃癌病人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明显增高(P〈0.01),并与临床期有关(P〈0.05),病灶切除后血清TNF-α、IL-6和IL-  相似文献   

18.
作者以皮下接种人肝细胞癌细胞SMMC7721的裸鼠为荷瘤模型,由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IL-2和丝裂霉素C灭活的人肝癌细胞SMMC7721共同刺激培养后激活的杀伤细胞(AK),研究了将成纤维细胞介导的人IFN-α基因疗法与IL-2/AK/阿霉素过继免疫化疗联合应用后对肝癌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1)给肝癌鼠单独腹腔埋植人IFN-α基因转移的NIH3T3成纤维细胞(NIH3T3-IFN-α^+)就  相似文献   

19.
本文测定了HePA与S180小鼠血清中γ-6T和α1—AT活性。γ-6T活性:正常鼠为19.33±4.87mIU/ml;移植第5及第10天S180的值分别为10.32±3.90,9.78±2.86mIU/ml;第5及第10天HepA的值分别为13.15±3.17,11.81±2.75mIU/ml,均比正常鼠显著降低(P<0.001)。α1—AT活性:正常鼠每分钟为1.927±0.185μmol/ml,移植第5及策10天S180的值每分钟分别为1.575±0.204μmol/ml,1.412±0.217μmol/ml;第5及第10天HepA的值每分钟分别为1.387±0.244,1.179±0.179μmol/ml,均比正常降低(P<0.001)。肿瘤病程与γ—GT,α1—AT活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肿瘤血管密度及其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3  
Xia J  Yang B  Ye S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6):440-442
目的研究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肿瘤血管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对63例手术切除的小肝癌(直径<5c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研究。其中2年内转移复发组29例,2年内无转移复发组34例。每例取3张连续的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VEGF和生物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Bio-UEA-I)的免疫组化染色。根据Bio-UEA-I染色的血管内皮细胞计数来测定MVD。结果转移复发组和无转移复发组的MVD分别为49.6±29.7、22.7±28.2(P<0.01);转移复发组和无转移复发组的VEGF阳性率分别为86.2%(25/29)、47.1%(16/34),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在肿瘤分期、有无卫星灶、有无门脉癌栓3方面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P<0.05,P<0.01)。结论除肿瘤分期、卫星灶、门脉癌栓具有预后意义外,肝癌组织中MVD和VEGF的表达也具有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