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探讨经盲肠回肠末端置管预防性造瘘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价值。回顾分析2018年8月—2019年9月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并行预防性造瘘患者89例,其中经盲肠回肠末端置管预防性造瘘患者36例为观察组,回肠末端造瘘患者53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研究。两组术中探查肿瘤大小(P=0.224)、周围是否受侵(P=0.52)、吻合方式(P=0.586)、出血量(P=0.649)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P=0.983)、进食时间(P=0.530)、卧床时间(P=0.322)、吻合口瘘的发生率(P=0.465)等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2),术后拔出引流管时间(P0.001)及住院时间(P0.001)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盲肠回肠末端置管预防性造瘘低位直肠癌术后效果良好,手术后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延长,但可以避免患者二次还纳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6年9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肛肠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施行预防性造瘘术将分为两组,各组50例,即预防性末段回肠造口组(造口组)和未行预防性末段回肠造口组(对照组)。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肛门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造口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vs.56.00%,P0.05);造口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00%vs.10.00%,P0.05),两组再次手术率无统计学差异(0.00%vs.6.00%,P0.05);造口组患者术后躯体功能、躯体角色和肢体疼痛等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可较好的保留患者肛门功能,减轻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中预防性使用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腹腔镜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其中53例采用预防性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预造瘘组),55例未采用预防性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未造瘘组)。对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研究。计量资料采用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预造瘘组和未造瘘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85±14)min和(154±12)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1±26)ml和(28±19)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4,1.82,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 (1.1±0.3)d和(4.2±0.6)d,术后进食时间分别为(1.1±0.2)d和(4.3±0.6)d,盆腔引流管拔出时间分别为(5.2±1.0)d和(8.4±3.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28.12,15.34,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7%(3/53)和21.8%(12/55),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为0和12.7%(7/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2±1.4)d和(12.9±4.4)d,治疗费用分别为(3.0±0.2)万元和(3.8±0.7)万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01,7.83,P〈0.05)。结论 对腹腔镜低位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根治术患者施行预防性改良襻式回肠末端造瘘,能有效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37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术前均经病理检查确诊,癌灶下缘距肛缘小于7 cm。将患者分成预防性造口组(19例)、未施行预防性造口组(18例),应用SPSS17.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首次排气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等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再手术率发生率等资料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预防性造口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为(2.8±0.6)d,未施行预防性造口组为(4.1±0.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P0.05);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分别为(3.8±1.2)和(5.6±1.8)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8±2)d和(12±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4,t=2.68,P0.05)。术后总并发症预防性造口组为1/19(5.3%),未施行预防性造口组为4/18(22.2%),两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P0.05)。预防性造口组发生1例(5.3%)吻合口漏,经反复腹腔冲洗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痊愈;未造口组发生3例(16.7%)吻合口漏,其中2例经保守治疗后愈合,1例发展为弥漫性腹膜炎接受再手术;经检验,两组吻合口漏发生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均无因吻合口漏而死亡的病例。结论预防性造口能显著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同时也能降低与吻合口吻合口漏相关的再手术率。对吻合口高度较低及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常规施行预防性造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的可行性。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月将71例Duke’s A、B期的低位直肠癌,按照序贯原则设计,采用信封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分别施行腹腔镜和开腹TME,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16.9±20.7)min显著短于开腹组(133.6±20.0)min(t=-3.456,P=0.000),术中出血量(84.4±27.6)ml显著少于开腹组(145.7±34.0)ml(t=-8.349,P=0.000),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2.6±1.0)d显著短于开腹手术组(4.0±1.0)d(t=-5.898,P=0.000),淋巴结清扫数目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12.2±3.0)枚vs.(12.3±2.6)枚(t=-0.127,P=0.899)]。腹腔镜手术组保肛率明显高于开腹手术组[83.3%(30/36)vs.60.0%(21/35),χ2=4.775,P=0.029]。71例随访24~60个月,中位随访40个月,2组局部复发各1例,远处转移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χ2=0.000,P=1.000)。结论 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TME治疗低位直肠癌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末端回肠造口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1月施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的26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行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26例无吻合口漏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12.0±2.6) d,术后3个月左右行造口回肠还纳.结论 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可有效降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尤其在高龄、全身情况较差、合并有基础疾病等患者中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病人保肛根治手术中,应用简易支撑架联合一针缝合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1年5月我院普外科有术后吻合口漏高危因素的直肠癌病人。病人行腹腔镜辅助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术。分为简易支撑架联合一针缝合造口组35例,传统缝合造口组35例。术前、术后资料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病人一般资料及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住院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人末端回肠造口均成功还纳。简易支撑架联合一针缝合造口组病人一期造口时间[(13.77±2.02) min比(22.66±3.64)min(P<0.001)];二期造口还纳时间[(88.14±28.03) min比(103.29±30.96) min(P=0.04)]和术后总住院时间[(14.54±2.32) d比(17.34±4.57) d(P=0.002)];以及一期手术住院费用[(42 057.98±4 938.69)元比(44 728.46±5 223.62)元,(P=0.03)]和二期造口还纳手术出血量[(17....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预防性回肠造口对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及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下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手术的245例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一期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分为常规组(161例)及造口组(84例),比较两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二次手术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3、6、12个月时LARS评分的变化。结果 造口组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7%vs 12.42%,χ2=5.084,P=0.024);而两组二次手术率(0 vs 2.48%)、术后住院时间[(8.42±0.86) d vs (8.68±1.15) d]、平均住院费用[(5.42±0.36)万元vs(5.54±0.89)万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造口组术后3、6个月时的LARS评分分别为(25.5±2.4)分、(20.5±2.3)分,显著低于同期常规组的(34.3±4.1)分、(28.8±2.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109、23.991,均P<0.001),但两组术后12个月时的LARS...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取标本辅助切口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的65例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预防性回肠造口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造口位置分为观察组(经标本取出辅助切口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术,n=32)与对照组(另做切口行预防性造口术,n=33)。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无吻合口漏发生,两组造口还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造口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造口相关并发症、造口还纳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直肠癌前切除+预防性回肠造口术时间、术后24 h与48 h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患者,经标本取出辅助切口取出标本并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经肛粪便导流技术预防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2019年期间在我院完成的中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按采用预防吻合口漏方式分为经肛粪便导流组(粪便导流组)和末端回肠预防性造口组(回肠造口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及漏后处置方式及转归。结果共纳入患者231例,其中粪便导流组84例,回肠造口组147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感染、术后肠梗阻、总住院费用、死亡情况、吻合口漏(总体、各分级、处理方式及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虽然粪便导流组的住院时间(除外漏病例)明显长于回肠造口组(P0.001),但2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和排除死亡病例后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且粪便导流组的吻合口漏愈合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低于回肠造口组(P=0.029)。结论经肛粪便导流技术在预防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吻合口漏的发生的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手术难度和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普外科接受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术的103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与造口还纳手术难度及切口感染并发症相关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相关风险因素。结果本组有11例(10.7%)患者造口还纳手术困难(手术时间100 min)。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腹部手术史是增加手术难度的独立影响因素[OR=5.272,95%CI(1.325,20.977),P=0.018],微创手术是降低手术难度的独立影响因素[OR=0.166,95%CI(0.037,0.758),P=0.020]。本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16例(15.5%),肠梗阻5例(4.9%),肺部感染3例(2.9%)。对切口感染发病率较高的并发症的风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手术时间100 min及造口周围皮炎为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为:OR=4.855,95%CI(1.133,20.804),P=0.033;OR=11.914,95%CI(2.247,63.171),P=0.004;OR=18.814,95%CI (3.978,88.988),P0.001]。结论既往腹部手术史是造成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手术困难的主要原因,微创手术可降低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手术难度。糖尿病、手术时间过长及造口周围皮炎则是导致预防性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防性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湖南省攸县人民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2013年4月期间共46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26例行预防性回肠造口(A组),其中23例为回肠双腔造口,3例为回肠单腔造口,术后3月回纳造口;20例未行预防性造口(B组)。对比其术后吻合口漏、肠梗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46例患者中共发生7例吻合口漏,其中A组2例(7.7%),B组5例(25%),且死亡1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切口感染率A组6例(23.1%),B组5例(25%),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肠梗阻发生率A组1例(3.8%),B组3例(1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造口可有效降低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对存在2个以上危险因素,尤其是超低位直肠癌(距肛缘低于5cm)推荐行预防性造口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肠内旁路保护低位直肠癌吻合口的手术技巧并评估其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140例拟行结肠内旁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结肠内旁路组)以及同期收治的30例拟行回肠袢式造口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回肠造口组)资料。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等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Dukes分期比较、吻合口漏发生情况比较采用χ2分析;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结肠内旁路组手术时间较回肠造口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吻合口高度和术后Dukes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内旁路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较回肠造口组明显缩短,住院费用较回肠造口组降低(P<0.05)。术后,结肠内旁路组明显低于回肠造口组(2.9% vs. 16.7%, χ2=5.522, P<0.05)。结肠内旁路组吻合口漏后引流时间和术后2个月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均较回肠造口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结肠内旁路保护低位直肠癌吻合口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外科专业化程度对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手术中行预防性造口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107例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专业组(n=57例)与非专业组(n=50例)。观察两组术中情况、术后吻合口漏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专业组手术时间[(124.9±4.22)min vs.(150.1±4.81)min]、预防性造口率(29.8%vs.58.0%)小于非专业组,淋巴结清扫数量[(12.21±0.26)枚vs.(10.90±0.31)枚]多于非专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1例(19.6%)患者发生吻合口漏,专业组与非专业组术后总体吻合口漏发生率(17.5%vs.22.0%,P=0.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预防性造口患者中专业组吻合口漏发生率(47.1%vs.17.2%,P=0.001)高于非专业组;而在非预防性造口患者中专业组吻合口漏发生率(6.7%vs.28.6%,P=0.03)低于非专业组。两组术后尿潴留、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肠梗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专业化的外科治疗可更加合理地选择预防性造口,减少预防性造口的例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横筋膜(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11月北京朝阳医院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6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TAP组33例,麻醉插管后在超声引导下以0.375%罗哌卡因20 ml行双侧TAP阻滞;对照组35例,按同样方法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比较2组术后2、4、8、12、24 h静态及动态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以及术后肠蠕动恢复(有肠鸣音)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AP组术后恢复肠鸣音早[(28.1±9.8)h vs.(35.6±9.4)h,t=-3.214,P=0.002],术后首次下床早[(1.7±0.6)d vs.(2.0±0.6)d,t=-2.030,P=0.046],术后住院时间短[(7.1±1.2)d vs.(7.8±1.7)d,t=-2.122,P=0.038]。TAP组术后2、4、8、12、24 h静态及动态疼痛NR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 h静态(3.3±0.8)分vs.(4.0±0.8)分,t=-3.922,P=0.000;4 h静态(2.8±0.9)分vs.(3.5±0.7)分,t=-4.090,P=0.000;8 h静态(2.5±0.6)分vs.(3.1±0.6)分,t=-4.535,P=0.000;12 h静态(2.4±0.6)分vs.(3.0±0.4)分,t=-5.074,P=0.000;24 h静态(2.3±0.7)分vs.(2.7±0.5)分,t=-3.239,P=0.002;2 h动态(4.1±1.0)分vs.(4.9±1.1)分,t=-3.261,P=0.002;4 h动态(3.9±0.8)分vs.(4.5±1.0)分,t=-3.001,P=0.004;8 h动态(3.5±0.8)分vs.(4.2±0.7)分,t=-3.742,P=0.000;12 h动态(3.2±0.8)分vs.(3.7±0.7)分,t=-3.350,P=0.001;24 h动态(2.6±0.7)分vs.(3.3±0.6)分,t=-4.706,P=0.000]。2组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肠梗阻、消化道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心力衰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P阻滞能为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预防性横结肠造瘘与末端回肠造瘘应用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79例低位直肠癌行保肛并预防性肠造瘘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预防性横结肠造瘘33例,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46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造瘘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具有可比性。横结肠造瘘组发生吻合口瘘2例(6.06%),末端回肠造瘘组4例(8.7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结肠造瘘组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于末端回肠造瘘组(P0.05),其他造瘘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两组血清C-RP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横结肠造瘘组术后24、48、72 h血清C-RP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末端回肠造瘘组(均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前切术中,采用预防性横结肠造瘘与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在防止吻合口瘘方面效果相似,但末端回肠造瘘术在减轻术后创伤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方面优于横结肠造瘘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针法回肠造口在后期回肠造口还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41例行直肠癌低位前切除+预防性回肠造口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剔除未行造口还纳手术病人14例,最终入组12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两组。行一针法回肠造口设为观察组;行传统回肠造口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入组病人分组情况。(2)回肠造口还纳手术情况。(3)术后情况。(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直肠癌低位前切除+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每个月随访1次,随访至回肠造口还纳手术后3个月,了解病人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7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入组病人分组情况: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病人127例;中位年龄为64岁,年龄范围为31~83岁。127例病人中观察组66例,对照组61例。(2)回肠造口还纳手术情况: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回肠造口还纳手术。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粘连程度(轻度粘连、明显粘连)分别为4.25 cm(4.00 cm,5.00 cm)和7.50 cm(7.00 cm,8.50 cm),48.00 min(33.75 min,58.00 min)和70.00 min(57.00 min,80.00 min),30 mL(20 mL,50 mL)和30 mL(30 mL,50 mL),34、32例和13、48例,两组病人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9.549、-6.133、-2.758,χ2=12.405,P<0.05)。(3)术后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切口感染分别为5例和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7,P<0.05)。(4)随访情况:127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0个月。随访期间仅对照组3例病人出现术后切口疝,经保守治疗痊愈。两组病人均未出现吻合口瘘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一针法回肠造口具有造口还纳的优势,能有效缩短回肠造口还纳手术的操作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切口长度,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新辅助放化疗组与直接手术组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围术期结果,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对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围术期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3月我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82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低位前切除术104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71例,Hartmann手术7例。按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均建议行新辅助放化疗,按患者意愿,57例接受新辅助放化疗(新辅助治疗组),125例直接手术(直接手术组)。对2组围手术期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辅助放化疗组36例(63.2%)T分期降期,其中13例(22.8%)达到病理完全缓解,清扫淋巴结数目明显少于直接手术组[(8.7±4.6)枚vs.(15.7±4.6)枚,t=-6.872,P=0.000],淋巴结阳性率明显低于直接手术组[15.8%(9/57)vs.60.0%(75/125),χ~2=30.789,P=0.000]。104例低位前切除术中,新辅助治疗组(n=37)行保护性末端回肠造瘘的比例远大于直接手术组(n=67)[83.8%(31/37)vs.26.9%(18/67),χ~2=30.992,P=0.000],新辅助治疗组手术时间更长[(251.7±64.0)min vs.(213.7±69.9)min,t=2.735,P=0.007],2组中转开腹率、吻合口高度、术中出血量、外科并发症发生率、Dindo 3~4级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71例腹会阴联合切除术中,新辅助治疗组(n=17)和直接手术组(n=54)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外科并发症发生率、Dindo3~4级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会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辅助放化疗没有增加腹腔镜中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但对于保肛手术,新辅助放化疗明显增加保护性末端回肠造瘘的比例,并且导致手术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9.
探讨腹白线位置采用一针式进行预防性回肠双腔造口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20年6月郓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3例低位的直肠癌保肛患者,自腹白线一针式预防性回肠双腔造口的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28例(观察组),同期传统三层缝合式预防性回肠双腔造口的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25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营养教育效果。方法 将66例直肠癌拟行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按收治时间分为对照组(n=33)和干预组(n=33)。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实施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营养教育。比较两组干预前,出院后1、3个月的BMI、实验室相关营养指标、患者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估(PG-SGA)得分及造口自我效能。结果 干预后不同时间点干预组BMI和实验室相关营养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营养状况得分、造口自我效能总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的营养教育有利于改善直肠癌预防性回肠造口患者的营养状况,提升其造口自我效能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