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 (OPCAB)手术中二尖瓣返流机制。方法随机选取 10 0例OPCAB病人 ,其中冠脉阻断后发生急性二尖瓣返流 (MR组 ) 16例 ,未发生急性二尖瓣返流 (NMR组 ) 84例 ,经SWAN GANZ导管监测CCI、SVO2 、PCWP、PAP、CV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当前降支阻断 5、10min时 ,PCWP在MR组分别为 (2 3.4 7± 5 .11)mmHg和 (2 4 .0 0± 5 .71)mmHg ,NMR组为 (19.30± 5 .19)mmHg和 (19.2 5± 5 .18)mmHg ;PAP在MR组为 (2 9.13± 5 .71)mmHg和 (2 8.5 7± 6 .19)mmHg ,NMR组为(2 4 .71± 5 .10 )mmHg和 (2 4 .19± 5 .12 )mmHg;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其它冠脉阻断时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OPCAB术中阻断前降支可能导致急性二尖瓣返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二尖瓣返流(MR)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2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行超声心动检查观察二尖瓣返流情况,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并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MR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均显著高于无MR组(P<0.01),LVEF显著低于无MR组(P 结论 AMI后合并MR者,心力衰竭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心源性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双腔起搏器植入后不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例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远期影响.方法:入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植入双腔起搏器且心室电极置于右心室心尖部的患者,随访并记录末次超声心动图和起搏器程控结果,剔除起搏比例10% ~ 40%的患者.结果:共入选83例患者,随访(38±23)个月.术后中、重度二尖瓣返流(mitral valve regurgitation,MR)和三尖瓣返流(tricuspid valve regurgitation,TR)的发生率均高于术前(6.2% vs.2.6%,11.1% vs.4.9%,均P<0.01).术后中、重度TR患者9例,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PASP)高于无或轻度三尖瓣返流患者[(49.6±10.5) mmHg vs.(33.8±12.0) mmHg,1 mmHg =0.133 kPa,P<0.01],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二尖瓣外侧环舒张早期速度比值(E/Em)大于其他患者(11±5vs.9±3,P<0.05).心室起搏比例<10%的患者52例(A组),心室起搏比例>40%的患者31例(B组),术后两组中、重度MR和TR的发生率均高于术前.B组术后右心房较术前增大[(17.7±4.0) cm2vs.(15.6±3.2) cm2,P<0.05],右心室较术前增大[(21.5±4.4) mmvs.(19.9±3.4) mm,P<0.05],PASP≥50 mmHg的发生率高于术前(9.7%vs.3.2%,P<0.05).术后B组左心房、右心房面积均大于A组[(21.8±5.5) cm2vs.(20.2±4.6) cm2,(17.7±4.0) cm2vs.(16.1±3.8) cm2,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A组(68%±6% vs.70%±6%,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植入后过多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远期可导致左心房、右心房和右心室增大,肺动脉高压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经食管超声多普勒(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与有创性肺动脉导管(pul monary artery cath-eter,PAC)技术同步测定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中容量负荷前后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探讨TEE监测OPCAB术中容量负荷的价值。方法:择期行OPCAB术患者20例,采用TEE测量二尖瓣血流频谱(MVF),同步采用PAC技术测量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楔压(PCWP)、肺动脉平均压(PAP)、每搏量(SV)等指标。术中患者10 min内给予5 ml/kg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万汶)作为容量负荷,输液后测定上述指标,并与开胸前、关胸后分别测得的基础值进行比较,以SV升高>10%作为容量负荷有效的标准。分析TEE及PAC同步测量所得指标与SV的相关性。结果:20例患者中有14例在第一次容量负荷时SV升高>10%,而在第二次容量负荷时仅6例。输液有效及无效组PCWP均明显增加(P<0.05)。输液有效组CO、CI、SV较输液前明显增加(P<0.05),输液有效组MVF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左右心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及与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的关系.方法 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41例和单纯性高血压患者45例.经胸心脏超声测量两组患者收缩期左房前后径(Lad)和右房上下径(Rad)、舒张期左室内径(LVIDd)和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有无明显的二尖瓣返流(MR),所有房颤患者在窭性心律下做超声测量.结果 单纯性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Lad(mm)和IVSd(mm)显著增大(Lad:36.1±5.8 vs 31.0±3.9,P<0.00l;IVSd:10.7±1.3 vs 9.9±1.5,P=0.001),MR发生率显著增高(52.5% vs 11.1%,P<0.001).两组Rad、LVIDd和LVEF差异均无显著性,其中两组Rad(mm)为46.4±7.1 vs 44.0±4.0(P=0.06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IVSd和MR发生率均与高血压患者房颤发生有显著性关联[OR(95% CI):Lad,1.375(1.135~1.665);IVSd,1.98(1.183~3.313);MR,4.708(1.126~19.685)].结论 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较单纯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显著扩大、室间隔显著增厚和二尖瓣返流发生率显著增高,这三者是高血压患者发生房颤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老年人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疗效,拓宽PBMV治疗指征。方法对1992年4月至2005年10月采用lnoue单球囊技术治疗的60岁以上的风心病患者进行即刻疗效分析和近远期效果观察。结果患者左房平均压由术前(28.60±8.41)mmHg降至(9.13±6.18)mmHg;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由术前的(19.62±6.71)mmHg降至术后的(4.76±4.15)mmHg;瓣口面积由术前(1.04±0.20)cm2增至术后(2.60±0.33)cm2;左房内径由术前(43±8)mm降至术后(35±7)mm;随访3~5年,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术中并发急性肺水肿1例,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引起窦性心动过缓1例;中度二尖瓣返流2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出现体循环栓塞。结论PBMV治疗老年患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近远期的效果良好,窦性心律、心功能Ⅱ级、规范化抗凝、抗风湿及术后瓣口面积较大的患者PBMV远期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2例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rhBNP组)及硝普钠对照组.并应用超声心动图及Swan-Ganz导管检测患者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比较2组患者临床状况、心功能、血浆NT-proBNP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及不良事件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呼吸困难减轻,血氧饱和度提高,rhBNP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患者NT-proBNP均降低,rhBNP组降低显著.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心指数均有提高,rhBNP组升高更明显.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PCWP、PAP)均降低,rhBNP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用药30分钟时2组即显现出明显差异;治疗24小时时2组PCWP分别降低:12.29mmHg、8.8 mmHg,PAP降低:15.56 mmHg、11.42 mmHg,rhBNP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差异;rhBNP组的不良事件主要是低血压,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rhBNP治疗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短期效果优于常规硝普钠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846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MS)患者的疗效与体会。方法通过对接受PBMV治疗的846例MS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PBMV前后心脏杂音、NYHA心功能级别、二尖瓣返流(MR)程度、血动力学资料及二尖瓣口面积(MVA)的变化。结果846例中的843例完成了PBMV治疗。PBMV后,平均肺动脉压从(58±26)mm Hg(1mm Hg=0.133kPa)下降至(32±14)mm Hg(P<0.001)、平均左心房压由(42±11)mm Hg下降至(13±5)mmHg(P<0.001)、平均二尖瓣跨瓣压差(MVG)由(32±8)mm Hg下降至(9±4)mm Hg(P<0.001);MVA(n=768)由(0.96±0.32)cm2增加至(1.99±0.42)cm2(P<0.001);心排量从(4.3±1.2)L/min增加至(5.5±1.5)L/min(P<0.05),心指数从2.7±1.6增加至3.6±1.9(P<0.005),左心室射血分数由(47.9±10.2)%上升至(66.2±8.9)%(P<0.01)。PBMV后,826例(98%)症状显著改善,绝大多数患者的心杂音消失或减轻、NYHA心功能级别显著改善。重要并发症包括:急性心包填塞9例、Ⅰ~Ⅱ度MR 10例、原有Ⅰ~Ⅱ度MR程度不同地加重者9例、脑血栓栓塞1例、感染性休克1例。结论PBMV治疗MS是安全有效的;采用球囊直径递增法扩张并监测MVG、监听心杂音变化能有效预防严重MR的发生;正确的房间隔穿刺技术是预防心包填塞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二尖瓣返流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研究 119例急性心肌梗塞 (AMI)病人的二尖瓣返流 (MR) ,探讨AMI后MR的影响因素。结果 :MR6 1例 (轻度 5 6例 ,中度 5例 ) ,发生率 5 1 3 %。大面积梗塞 ,左室功能KillipⅡ级以上 ,左室室壁瘤形成 ,梗塞后心肌缺血 ,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等MR的发生率分别比无上述情况者明显增高 (P <0 .0 1~0 .0 5 )。MR组与无MR组相比 ,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明显降低 (P <0 .0 1) ,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明显增大 (P <0 .0 1)。以心电图定位的梗塞部位 ,年龄及溶栓治疗对MR的发生均没有明显影响 (P >0 .0 5 )。乳头肌功能不全 ,二尖瓣脱垂等在AMI后MR病人中不常见。提示 :AMI后MR相当常见 ,但大部分为轻度返流 ,AMI后的MR多为缺血性MR。大面积梗塞 ,左室收缩功能降低 ,左室扩大 ,左室室壁瘤形成 ,梗塞后心肌缺血 ,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等对AMI后MR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53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进行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23.8 4±10.4)岁,体质量(43±12)kg,包括二尖瓣脱垂29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7例,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原因不明2例.病人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成形术.手术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二尖瓣返流的情况.结果:围术期死亡2例,改行二尖瓣替换1例.其余50例患者术毕二尖瓣无返流或轻度返流.在平均为(13.8±2.5)个月的随访中,二尖瓣返流未见加剧,心功能恢复好.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优选方法,通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运用合理的瓣膜成形技术,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