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动态心电图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明确动态心电图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及人群分布。方法选择12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者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测,动态心电图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标准:(1)窦房阻滞;(2)显著窦性心动过缓;(3)窦性停搏;(4)快慢综合征;(5)双结病变。结果12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电生理对照,检查结果相同。结论动态心电图可以早期准确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发病率以冠心病居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电图诊断在病态窦性停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窦房结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76例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以动态心电图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符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患者29例,占38.15%.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间歇性心率和心律改变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能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可以对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进行监测和评价,是早期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监测窦性心动过缓老年人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窦房结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137例窦性心动过缓的老年病人,男性65例,女性72例,年龄60~89岁,监测他们的24小时心电图,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以动态心电图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符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例41例,占29.92%.结论 24小时心电图可以对老年人窦性心动过缓进行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监测窦性心动过缓老年人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窦房结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137例窦性心动过缓的老年病人,男性65例,女性72例,年龄60~89岁,监测他们的24小时心电图,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以动态心电图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符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例41例,占29.92%.结论 24小时心电图可以对老年人窦性心动过缓进行监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宋小丽 《中外医疗》2014,33(1):182-182,184
目的分析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经电生理检查证实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诊断。观察并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6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为严重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18例窦房阻滞,12例慢一快综合征,10例双结病变,动态心电图检出37例,检出率为61.7%。结论动态心电图可以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可以作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早期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住院窦性心动过缓者进行DCG监测.结果 根据DCG监测110例窦性心动过缓病人中诊断SSS者56例,并进行了分型.结论动态心电图是一种实用高效,无创,安全,记录时间长的检测技术,适用于间歇性心率和心律改变的SSS患者,对SSS诊断具有独特优势,在临床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本文根据国内习用的病窦综合征诊断标准,参照Basur的病窦综合征分类法,采用动态心电图技术(简称DCG)观察经非创伤性窦房结功能试验检测的病窦综合征患者的心率与心律变化,并与窦性心动过缓患者进行对比性研究,以评价其临床意义。1材料和方法本组选用1991~1996年间本院门诊及住院团长期窦性心动过援者62例,分为三组,作临床电生理检查(CEPS)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CSNRT),实房传导时间(SACT)。静脉注射阿托品zing和心得安sing混合液后测定实际固有心率…  相似文献   

8.
张晓燕 《吉林医学》2010,31(36):6762-6762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7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78例患者在心电图检查中发现心电图改变者75例,异常改变率为96.2%。其中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者61例,占78.2%;窦房阻滞者11例(Ⅰ度6例,Ⅱ度4例,Ⅲ度1例),占14.1%;慢-快综合征者2例,占2.6%;窦性静止(SP)者1例,占1.3%。结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数患者心电图表现突出,容易诊断,但仍有部分患者心电图检查不明显,需结合其他诊断方法,以免误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心电图特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并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体表心电图资料.结果:本组90例患者中显著窦性心动过缓35例(38 8%),窦房阻滞9例(10%),窦性停搏3例(3 3%),窦性心动过缓伴交界性逸搏(或)室性逸搏20例(22 2%),窦性心动过缓伴房性心动过速7例(7 7%),窦性心动过缓伴房室交界区心动过速8例(8 8%),房扑2例,房颤3例,共5 5%,室性心动过速1例(1 1%),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房阻滞合并有房室传导阻滞1例(1 1%),窦房阻滞合并房内、房室、室内传导阻滞1例(1 1%).结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数患者心电图异常特征突出,易于诊断,但是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认识不单局限于窦房结本身的病变,这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零达红 《广西医学》2007,29(7):1068-1069
窦性心动过缓临床上较为最常见,其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的心动过缓需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鉴别.笔者对168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测窦房结功能,并进行阿托品试验,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窦房结功能检测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60例青年病窦综合征的临床资料,以食道调搏测定SNRT、CSNRT、SACT。青年病窦综合征病人中70.0%SNRT异常,68.3%CSNRT异常,63.3%SACT异常。测定数值与青年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本文并与老年病窦组及老年对照组作对照分析。作者认为,青年病窦综合征发病率并不低。青年与老年病窦综合征在病因学及临床表现二者有显著不同,而窦房结功能的检查结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采用体表窦房结电图检测系统,通过C导联及程控双时值放大器等,分别对90例正常人、9例窦缓及46例病窦患者检测,对后二者还通过食道心房调搏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和窦房传导时间、ECG、24h动态心电监测及阿托品试验,并加以比较。认为体表窦房结电图较稳定可靠,便于重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采用体表窦房结电图(SNEb)法和常规心电图(ECG)法食管电生理对204例受试者同步检测窦房结(SN)功能,两者均按食和电生理诊断SN功能的标准评价。结果发现有37例(18.1%)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可诊断为SN功能重度降下(即病窦)者,SNEb法50例,ECG法15例,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5),尤其是对可疑病窦及窦缓病例,SNEb法病窦的确认率明显高于ECG法(P〈0.005)。  相似文献   

14.
Sinoatrial node electrogram (SNE) was recorded successfully in recent years, using transvenous electrode catheter. Via SNE and intratrialelectrogram (IEG), one could measure sinoatrial conduction time(SACT) directly, observe sinoatrial node (SN) potential changes in cadiac cycles, diagnose some sinus arrhythmias which couldn't be confirmed by surface ECG. All these could offer accurate evidence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ick sinus syndrome (SSS). The authors recommend a modified method for the location of the electrode catheter, by which one can increase success rate of obtaining stable SNE. Using this method, the authors recorded SNE in 10 cases with SSS successfully.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对动态心电图(Holter)检出围产期心律失常36例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与常规心电图(ECG)检出率进行比较。方法:对36例有心慌、胸闷症状的孕产妇分别进行ECG、Holter24小时动态检查。结果: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显著高于ECG检查(P〈0.05),窦性心动过速Holter与ECG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olter检查是诊断围产期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应用动态心电图观察5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人和50例正常人心率变化,并探讨了SSS病人心率变化规律及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4h平均心率在SSS组为53.67次/min,正常组为76.54次/min(P<0.01)。在7h-,12h-,21h-,0h-时间组平均最高心率和最低心率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SSS组最低心率发生的时间以0h和6h最明显。SSS组最低心性别方面男女间差别无显性;但是,心率<50岁组的心率明显快于≥50岁组。交界性逸搏和窦性停搏发生的次数以0h-6h最多,而每次持续的时间以≤3s最多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一组窦房结电图的描记结果。全组病例包括3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及6例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其中男7例,女2例,年龄21~52岁,平均35.2岁。测定的窦房传导时间:病窦者30~120ms,非病窦者133~200ms,两者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有关窦房结电图描记的其他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病窦综合征患者体表心电图P波振幅与右心房平均电压特点,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200例病窦综合征患者作为病例组,20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体表心电图Ⅱ导联P波振幅及Ptf-V1.测量右心房三维电解剖电压,并计算右心房平均电压.结果 病例组患者的Ⅱ导联P波振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的右心房平均电压为(1.3±0.7)mV,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0.5)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窦综合征患者的体表心电图II导联P波振幅与右心房平均电压之间有关联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经电生理检查和药物试验,用动态心电图分别观察窦性心动过缓(简称窦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患者心率和心律改变。结果表明:窦绥组与病窦组各项心率指标均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病窦组较窦缓组更易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根据本文结果提出动态心电图诊断病窦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用经临床心脏电生理检查证实的 5 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进行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并选 5 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组心率明显慢于正常对照组 ,两者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组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间歇性心率和心律改变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 ,能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 ,是早期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最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