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黄芩苷和栀子苷配伍(7:3)对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CysLTs含量及神经元损伤,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剂量和时间窗。方法:将15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治疗组、栀子苷和黄芩苷配伍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分别于缺血2h后再灌注3h,6h,24h,72h。采用尼氏体染色法观察神经元的病变及特点、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脑组织中CysLTs含量。结果:根据动物行为学评分结果,黄芩苷和栀子苷配伍20mg/kg能改善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6h、24h时神经损伤引起的行为学异常;40mg/kg时能改善大鼠脑缺血2h再灌注3h、6h、24h时神经损伤引起的行为学异常;根据脑组织中CysLTs结果,最佳治疗时间窗和剂量分别为脑缺血2h再灌注24h,20 mg/kg;脑缺血2h再灌注72h,40 mg/kg;根据脑组织病理损伤观察结果,最佳治疗时间窗和剂量分别为脑缺血2h再灌注24h,20 mg/kg;脑缺血2h再灌注72h,40 mg/kg。结论:根据用药剂量最小化和治疗时间窗最大化的原则综合评价,根据动物行为学评分、脑组织中CysL Ts和病理观察结果,黄芩苷和栀子苷配伍治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治疗时间窗和剂量为脑缺血2h再灌注24~72h,20~40mg/kg。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清开灵有效组分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治疗脑缺血大鼠药效及其药理作用。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TTC染色、神经功能检查法、病理超微组织观察综合评价黄芩苷、栀子苷及其配伍治疗脑缺血大鼠的功效作用,WESTERN-BLOT法测定Akt-PKB,CREB,PCRE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黄芩苷与栀子苷配伍具有神经脑保护作用,其功效优于单一组分治疗组和尼莫地平治疗组,并且对脑海马组织Akt/PKB,CREB,P-CREB蛋白表达有影响,其脑保护的药效加和作用与信号转导PI3K-Akt-PKB-BAD-CREB-PCREB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3.
黄芩苷对脑缺血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Caspase-3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TTC染色,动物神经行为学评分以及脑组织超微组织观察判断黄芩苷对局灶缺血性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TTC染色,神经功能检查法对脑缺血后动物进行行为测评,病理及超微组织观察作为药效评价辅助手段,应用原为杂交技术检测Caspase-3的表达变化,准确判断黄芩苷对局灶缺血性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结果]黄芩苷可以减少脑缺血后脑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减少脑组织海马、皮层Caspase-3的表达。[结论]黄芩苷具有神经脑保护作用,调节Caspase-3表达可能是使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胆酸、栀子苷及两者配伍应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TNF -α、IL - 1β和ICAM - 1含量的影响 ,探讨中药对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 ,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和给药组 (胆酸组、栀子苷组、合用组、血栓通组 )。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方法 ,制作缺血 2h再灌注 12h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应用放射免疫法 (RIA)检测脑组织匀浆TNF -α和IL - 1β含量 ,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脑组织ICAM - 1含量。结果 :再灌注 12h后 ,脑组织TNF -α、IL - 1β和ICAM - 1蛋白量升高。胆酸可以明显降低TNF -α和IL - 1β含量 ,与模型组比较P <0 0 1和P <0 0 5 ,而不影响ICAM - 1含量。栀子苷对三者表达无明显影响。而两者合用可显著降低TNF -α和ICAM - 1含量 ,与模型组差异显著 (P <0 0 1) ;而合用对IL - 1β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胆酸降低致炎因子TNF -α表达的作用在和栀子苷配伍应用后作用更显著 ,而胆酸干预IL - 1β表达的作用在与栀子苷配伍后降低 ,两者合用产生了单独使用时均不具有的降低ICAM - 1的作用。据此推断 ,中药的配伍作用不是组分各自生物效应的简单累加 ,而表现为增效或减效的作用 ,配伍应用与药物单独使用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缺血过程中珍珠母、胆酸、栀子苷、黄芩苷对大鼠脑缺血后缺血脑组织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含量的影响.方法 11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脑缺血12 h模型组,珍珠母、胆酸、栀子苷、黄芩苷治疗脑缺血12 h组,脑缺血24 h模型组,珍珠母、胆酸、栀子苷、黄芩苷治疗脑缺血24 h组.用ELISA法测定脑缺血12 h后和脑缺血24 h后缺血脑组织MCP-1含量的变化.结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12 h后,缺血脑组织MCP-1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珍珠母、栀子苷治疗脑缺血12 h组MCP-1含量较缺血12 h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胆酸、黄芩苷治疗脑缺血12 h组MCP-1含量较缺血12 h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4 h后,缺血脑组织MCP-1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珍珠母、胆酸、栀子苷、黄芩苷组治疗脑缺血24 h纽MCP-1含量较缺血24 h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降低缺血后脑组织MCP-1的舍量,可能是珍珠母、胆酸、栀子苷、黄芩苷治疗脑缺血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芍药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McA0模型模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观察芍药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动物的神经行为学评分;TUN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的数量改变;用WEST—ERBLOT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β-P38、Fas的表达改变。结果假手术组无神经行为改变.各用药组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用药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缺血侧脑组织TUNEL阳性细胞及Fas阳性细胞增多(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TUNEL阳性神经细胞及Fas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减少(P〈0.01)。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磷酸化P38蛋白表达明显增加.注射药物后蛋白磷酸化被抑制,表达减少。结论芍药苷可改变大鼠脑缺血后的神经行为,抑制P38蛋白的表达,下调Fas蛋白表达,有抗神经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20,(7)
目的基于液相蛋白芯片的多药效评价方法,筛选出能够减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损伤的栀子苷、川芎嗪和葛根素的最佳配伍。方法本实验以栀子苷、川芎嗪和葛根素为因素,以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过度炎症反应的多种因子抑制作用为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算法筛选出最佳抗炎配伍组合,并检测最佳配伍组体外抗血凝和体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栀子苷、川芎嗪和葛根素的抗炎最佳配伍比为1∶4∶3。与模型组相比,最佳配伍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减少,神经症状评分提高,平均凝血酶原时间和平均凝血酶时间延长(P0.05,P0.01)。结论栀子苷、川芎嗪和葛根素的合理配伍能减轻炎症级联反应,促进脑部血流恢复,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7,(4):531-533
目的:探索栀子苷与薯蓣皂苷对脑缺血大鼠再灌注损伤后的急性期和恢复早期炎性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再灌注24h和72h)、给药组(栀子苷和薯蓣皂苷分别设置30mg/kg、60mg/kg组)和阳性药组(醒脑静10ml/kg组)并采用线栓法灌胃给药后造模,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的急性期(24h)和恢复早期(72h)大鼠整体行为学评估、脑组织海马区的形态学观察以及脑组织匀浆中炎症介质COX-2和5-LOX蛋白活力检测等指标进行检测观察。结果:栀子苷与薯蓣皂苷能显著提高神经损伤评分,降低脑内COX-2和5-LOX的活力。结论:栀子苷与薯蓣皂苷通过对花生四烯酸通路中COX-2和5-LOX蛋白活力的调节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急性期(24h)和恢复早期(72h)的炎性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急性期和恢复早期的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CysLT2R)蛋白及其基因mRNA的表达,探讨CysLT2R在各组之间表达的差异,观察黄芩苷和栀子苷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56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急性期和恢复早期模型对照组、栀子苷和黄芩苷配伍组,醒脑静组。各组预防给药4d后,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4h后和72h后,处死大鼠,剥离海马组织,观察海马组织病理改变,采用wester-blot法Real Time-PCR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期和恢复早期大鼠海马组织中CysLT2R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栀子苷和黄芩苷配伍(9mg+21mg)可改善脑缺血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组织病理变化。脑缺血急性期和恢复早期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CysLT2R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栀子苷和黄芩苷配伍组大鼠海马组织CysLT2R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海马CysLT2RmRNA表达在模型组急性期和恢复早期样本中增加,在栀子苷和黄芩苷配伍组中表达减少。结论:栀子苷和黄芩苷配伍可对脑缺血急性期和恢复期大鼠CysLT2R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黄芩苷/栀子苷配伍(7:3)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修复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造模后24 h,采用平衡木试验、大鼠抓力测定法进行评价神经功能缺损,ELISA法观察脑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大小,尼式(Nissl)染色法检测大鼠冠状脑区皮质神经元的形态和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脑组织中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黄芩苷/栀子苷配伍治疗组能降低神经功能损伤,减少进入血管外及细胞间的颗粒、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水肿,增加Nissl阳性细胞的数量,升高脑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活力,下调AQP-4蛋白、GFAP蛋白表达,其中,黄芩苷、栀子苷配伍(42+18 mg/kg.d)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黄芩苷/栀子苷配伍能够减轻CIRI脑水肿,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加Na~+、K+-ATP酶、Ca~(2+)、Mg~(2+)-ATP酶活力,下调AQP-4及GFAP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MCAO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段MCAO大鼠血浆ET-1、TXB2、6-keto-PGF1α、vWF表达水平及清开灵注射液有效组分黄芩苷、栀子苷、胆酸、珍珠母水解液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组分对脑缺血后微血管内皮功能状态干预的作用环节.方法:采用大鼠MCAO模型,用放免法检测脑缺血12 h及24 h血浆ET-1、TXB2、6-keto-PGF1α含量,ELISA法检测不同时段血浆vWF的含量.结果:血浆ET-1含量在不同时段均升高,各有效组分于缺血12 h未表现有意义的生物效应,合方、栀子苷阻抑缺血24 h血浆ET-1高表达;血浆TXB2含量在缺血12 h显著升高,除合方外有效组分均有阻抑其高表达作用,其中珍珠母作用更显著,至缺血24 h,MCAO大鼠TXB2表达与正常组差异不显著,黄芩苷、合方能较强的抑制其表达;血浆6-keto-PGF1α含量在缺血后两个时段均显著降低,黄芩苷可升高缺血12 h血浆6-keto-PGF1α水平,珍珠母可升高缺血24 h血浆6-keto-PGF1α水平,胆酸于两个时段均发挥有意义的生物效应;TXB2/6-keto-PGF1α比值在不同时段均显著升高,栀子苷、胆酸、黄芩苷、合方能降低缺血12 h其比值,黄芩苷、合方能降低而栀子苷可升高缺血后24 h其比值;血浆vWF水平于缺血后不同时间段均显著升高,珍珠母在不同时段均有阻抑作用,黄芩苷阻抑缺血12 h vWF释放,栀子苷在缺血12 h、黄芩苷在缺血24 h可升高血浆vWF水平.结论:血浆ET-1、TXA2、PGI2参与了脑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而致微血管挛缩、血管内皮受损,清开灵中有效组分能通过多环节的综合作用不同程度的阻抑血浆ET-1、TXB2的表达,增加6-keto-PGF1α的表达,降低TXB2/6-keto-PGF1α的比值和vWF含量,从而减轻内皮细胞损伤,改善微血管灌流.  相似文献   

12.
牛文民  刘智斌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808-1809
目的:探索嗅三针电刺激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嗅三针电刺激治疗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并测定大脑皮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及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结果:模型组大脑皮层NO、ET和LPO含量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嗅三针电刺激治疗后,大脑皮层NO、ET和LPO含量检测结果均有明显改善,与模型组相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嗅三针电刺激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所引发的大脑皮层损伤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与改善血液循环和拮抗过氧化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观察丹酚酸A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丹酚酸A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急性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丹酚酸A预处理3天后采用线拴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不同时间点(0,1,4,12,24h)取脑组织,冰冻切片,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区脑微血管内皮ICAM-1的表达。以尼莫地平作为阳性对照药。结果: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ICAM-1表达明显升高(P<0.05)。丹酚酸A各组ICAM-1表达均低于相应时间点模型组(P<0.05)。结论:丹酚酸A预处理可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ICAM-1表达的影响,提示阻抑粒细胞粘附作用是其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调节"脑中血海"中药脑脉I号胶囊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r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治疗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分为模型组、脑脉I号组、BMSC移植组、移植联合治疗组,假手术组。分别于3 d、7 d、14 d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脑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BMSC移植、脑脉1号以及二者联合治疗对大鼠脑含水量有显著改善(P<0.01),但在该指标上两者没有显著性的交互效应。与模型组相比,BMSC移植、脑脉1号以及二者联合可显著增加NSE表达(P<0.01),且两者联合使用存在交互效应,与观察时点存在交互效应(P<0.01)。结论:调节"脑中血海"的中药脑脉I号胶囊可促进BMSC移植治疗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保护神经元,减轻脑水肿,随着疗程的延长,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脑缺血属于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脑缺血再灌注时可造成脑功能严重受损。通过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动物的损伤模型对比健康水平寻找疾病生物标记物。方法采用改进的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24 h后,收集模型组与对照组大鼠的血浆及脑组织,检测血浆生化指标及对代谢物进行分析。采用脑切片与血浆生化指标证明造模成功后,采用气质联用方法针对大鼠血浆中游离脂肪酸进行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内标物选择十三烷酸(C13∶0),衍生化方法选用甲酯化,衍生化试剂选择浓硫酸/CH3OH,抗氧化剂为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气相色谱柱选择非极性固定相。结果对比模型组和空白组,得到了4种差异代谢物,分别为十六烷酸(C16∶0)、十八烷酸(C18∶0)、十八烯酸(C18∶1)和十八碳二烯酸(C18∶2),其在整个代谢通路中均上调。由相关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亚油酸代谢通路在疾病过程中具有显著变化。结论在脂肪酸合成代谢通路里,亚油酸代谢的途径在脑缺血再灌注病发与治疗过程中变化显著,通过控制亚油酸的水平可以达到预防以及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果。本实验通过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浆进行测定,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进行预后评估,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成因及发病机制,并为疾病病理研究以及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整体上阐明脑脉通复方提取物不同剂量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以优选最佳剂量。方法采用改进的大脑中动脉阻断法(MCAO)建立Wistar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核磁共振技术(NMR)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分析给予大鼠脑脉通复方提取物(1.5、3.0、6.0 g/kg)后,大鼠血浆代谢物变化,并结合脑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检测,明确脑脉通复方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 PCA分析和SPSS统计结果显示,脑脉通复方提取物中剂量(3.0 g/kg)能够很好地抑制MCAO引起的大鼠血浆中谷氨酰胺、牛磺酸、酪氨酸、乳酸升高;提高脂类、胆固醇、3-羟基丁酸、N-乙酰天门冬氨酸、乙酰乙酸、谷氨酸、胆碱的水平,使之趋向于正常。结论脑脉通复方提取物中剂量能够很好地调节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代谢平衡,从而起到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电针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高龄大鼠大脑皮质P5 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 4 血管阻断 ( 4 VO)方法制备SD高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 +电针组。假手术组动物仅烧灼双侧翼小孔内椎动脉 ,但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 ,电针组在缺血再灌注后立即予电针治疗 ,以后每天 1次。在缺血再灌注 3天 ( 72hr)后将大鼠处死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大脑皮质P5 3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 <0 <0 5 )。缺血再灌注 +电针组大鼠大脑皮质P5 3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 (P <0 <0 5 )。结论 :电针可明显减少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高龄大鼠大脑皮质P5 3蛋白的表达 ,这可能是电针抗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迷迭香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理。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测定脑梗塞体积、血清MDA含量、SOD和GSH-Px的活性。结果:迷迭香酸能够显著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行为障碍和减少脑梗塞体积,可以显著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MDA的生成,明显升高SOD和GSH-Px的活性。结论:迷迭香酸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抗氧化作用是其发挥脑缺血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