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创伤评分法应用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创伤评分法的有效应用,减少评分性误差,方法:对随机选取的1855例创伤患者分为3组:门诊治疗组583例,住院治疗组907例及强化治疗组365例,应用创伤记分(TS),院前指数(PHI),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创伤与损伤严重度评分(TRISSRT),ASCOT法以及国际分类损伤严重度评分(ICISS)等常用的几种创伤评分法分别计量其损伤严重程度,并将各评分法实施结果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各创伤评分的接受顺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0均在0.81-0.91,特异性,敏感性及准确性达78%以上,误分性和类选性指标显示,生理履指标多发生伤情判别过量,类选不足,解剖性指是多出现伤情判别不足,类选过量;伤员预后仅靠生理,解剖或年龄等参数评估笔存概率(Ps)有可能存在较大的预测性误差,结论:创伤评分法应结合实际情况,具体伤性以及评分参数加以选择运用或完善评定。  相似文献   

2.
创伤评分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单纯凭临床经验直视的描述伤情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难以做到相互比较。自50年代开始,国外对创伤的严重程度开始用量化表达,自70年代后期逐渐得到普遍推广,由此产生了创伤严重度评价法,它使创伤病人的伤情和救治质量有了一个量化的衡量标准。经20多年来的不断改进而日趋成熟的一些创伤评分方案受到创伤工作者的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和研究。它主要是应用量化和权重处理伤员的解剖和生理指标,经数学计算以显示伤情,这对伤情判断、提高救治质量和预测存活可能性等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可靠依据。创伤严重度评分法可概括地分为院前评分法和院内评…  相似文献   

3.
潘险峰  ;唐斌  ;王玲  ;丁亚琴 《人民军医》2014,(12):1278-1279
目的:探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创伤急救与现代战创伤救治的相关性。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9月我院救治的高速公路事故严重创伤8669例伤情特点、救治方法和效果进行汇总分析,重点对创伤评分、受伤部位、损伤类型、严重并发症、主要死亡原因等数据与以往战创伤资料进行比较,探讨现场救治的通用技术和方法。结果:两组数据在损伤部位、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主要死亡原因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且现场急救方案及技术基本相似。结论:部分高速公路严重创伤院前急救方案及技术适用于现代战创伤救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创伤严重度评分法原则救治多发骨折病人。方法 215例严重创伤骨折病人,按创伤严重度评分法评定伤情,15分以下40例,16~30分86例,31~45分57例,46~60分26例,61分6例,每例平均30.1分。合并有颅脑、胸部神经血管损伤及休克者195例。对主要部分骨折施行早期手术内固定。结果 死亡6例,其中3例死于严重颅脑损伤,另3例死于多器官衰竭,创伤严重度评分均在60以上。达到解剖复位的187例(87%),功能复位28例(13%)。术后伤口感染11例(5%)。未发生骨髓炎。结论 用创伤严重度评分法基本原则救治可加快创伤的恢复,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有利于评定判断伤员的预后,考核估价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创伤评分对伤员创伤严重度的估计、预后判断及评价救治水平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多以生理参数或解剖参数进行评分。Boyd推出“TRISS法”我们用此法对214例创伤死亡病例做了评价,认为有推广价值。临床资料214例创伤死亡为1988~1992年重庆急救中心及...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西藏高原地区创伤病人临床诊治特点,为提高救治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2010年7月在西藏山南地区某部中心医院的门急诊创伤病人临床资料。主要统计指标包括门急诊创伤患者人数、伤后入院时间、伤情伤类分布、主要救治效果及转归,并对死亡患者构成及相关原因进行分类和汇总。结果该院2008年8月~2010年7月期间门急诊创伤病人总数共计1 453人,收住院人数612人,占总住院人数比例20.3%;其中轻伤占39.78%,中度伤占29.57%,重度伤占18.72%,危重伤占11.93%。创伤患者受伤后到院就诊时间相差极大,但大多超过1h;共死亡135人(占9.29%),其具体原因除严重原发伤外,主要包括创伤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创伤是高原地区高发病,具有较高死亡率。需要加强创伤急救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低氧血症对高原地区创伤患者救治结局及机制的影响,注重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防治创伤性休克及各种严重并发症,以提高高原地区创伤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创伤严重度评分与改良评分法对伤情评定的比较430070武汉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谭宗奎,陈庄洪,唐章,徐永年,蔡贤华中国国书资料分类号R641创伤严重度改良评分法(RISS)是作者在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创伤计量法。为进一步验证RI...  相似文献   

8.
急诊创伤死亡原因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创伤患者伤情、院前及急诊科处理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城市创伤救治的最佳模式.方法对131例创伤性死亡病历的急救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伤员构成:男108例,女23例,男:女比例为4.7:1,平均年龄32.3岁,20~29岁和30~39岁两个年龄段占病例总数的72.52%,创伤评分(TS)2.35±1.34,复合伤3例(2.29%).多发伤87例(66.41%).来诊死亡45例,心跳复苏率35.56%,呼吸复苏率17.78%.急诊死亡86例.创伤抢救死亡率7.19%,死因以机械伤为主(90.84%),其中交通伤占62.18%.创伤部位以四肢、头、胸、腹为前4位排序,平均创伤部位为2.6处.结论交通伤死亡人数最多.普及公众急救意识,建立健全抢救预案及其应急机制,抓住伤后白金10 min,黄金1 h的抢救时机是降低城市创伤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严重胸部创伤院前救治经验,提高院前救治水平。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4年12月经院前“120”现场救治后转入我院的严重胸部创伤( AIS)≥3分患者病例资料1162例,其中男性827例,女性335例;年龄13~98岁,平均(45.3±10.8)岁。分析胸部损伤情况,院前、院内救治方法和救治结果等。结果1162例中,院前平均急救反应时间(46.52±17.33)min,平均急救时间(16.73±7.32) min。清除呼吸道异物31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42例,紧急气管切开23例,张力性气胸减压25例,呼吸机正压通气纠正反常呼吸运动43例,纱垫填塞或包扎胸壁开放性伤口151例,呼吸心跳停止者现场进行徒手心肺复苏16例,胸部伤情未进行特殊处理者735例。本组死亡29例。结论院前快速准确判断,熟练正确急救为严重胸部创伤院内进一步救治创造机会和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10.
创伤严重度评分法评估创伤死亡250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严重度评分(ISS),最早出Baker提出[1],是目前最常用的评分方法,尤其是改进后的AIS-90版[2]较早期的AIS各版有明显优越性。但我们在临床应用中仍发现有许多不足[3,4]。近年来不少作者在应用ISS评价创伤伤员时都提到了死亡率和伤情严重度划分问题,但尚无关于专门的死亡病例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ISS法对创伤救治水平评价的准确性,将我院1975~1992年因创伤死亡的250例病历进行回顾性评估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男196例,女54例。年龄6~88岁,平均36.2岁。交通事故伤164例,坠落伤36例,跌碰伤24例,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改良大骨瓣开颅个体化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效果和手术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0年6月采用改良大骨瓣开颅个体化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81例(治疗组)与2004年7月-2007年6月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治疗同样的患者65例(对照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伤后6个月GOS评估法判定其疗效:治疗组良好(5分)21例,中残(4分)19例,重残(3分)24例,植物生存(2分)5例,死亡(1分)12例(P<0.01),预后较好(良好/中残)占49%(P<0.05),预后较差或差(重残/植物生存/死亡)占51%;对照组良好(5分)12例,中残(4分)9例,重残(3分)22例,植物生存(2分)3例,死亡(1分)19例,预后较好占32%,预后较差占68%.治疗组并发术后颅内血肿、硬膜下积液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大骨瓣开颅个体化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伴急性硬膜下血肿有较好疗效,能有效降低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伴有多发伤漏诊规律和防治策略. 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432例符合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ISS≥20分)诊断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漏诊组和尤漏诊组,对ISS、GCS、漏诊的部位、时间、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432例患者中有54例漏诊,ISS为(42.97±10.94)分,与无漏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诊组GCS≤8分的患者比例高于非漏诊组(P<0.05). 结论 迅速准确的程序化伤情判断、贯穿生命第一原则的全面体检、重点辅查及动态复查是防止漏诊、提高重型颅创伤合并多发伤生存率并减少致残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MHIPS评分系统(The Madras Head Injury Prognostic Scale)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6月~2009年6月同济医院创伤外科收治的196例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别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和MHIPS评分,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大小衡量各评分系统预测患者预后的能力,比较3种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GCS、ISS和MHIPS评分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8、0.770、0.854,MHIPS与GCS评分间AUC有统计学差异,与ISS评分AUC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HIPS评分系统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颅脑损伤评分系统,但仍需要更多临床资料去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征象、脑脊液/脑内室体积(CSF/ICV)对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资料,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53例)、中度组(72例)、重度组(48例)、特重度组(29例).比较4组CT征象、CSF/ICV,分析两者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评价其对重度及以上外伤性颅脑损...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Isolated and combined subscapularis tendon tears are rare and are described in the literature only in small numbers. HYPOTHESIS: The outcome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 for isolated and combined subscapularis tendon tears may be influenced by the tear pattern of the anterior rotator cuff and the period of time between trauma and surgical procedure. STUDY DESIGN: Case series; Level of evidence, 4. METHODS: Between 1994 and 1999, 34 shoulders with isolated traumatic tears (16 shoulders) or subscapularis tendon rupture combined with a supraspinatus tendon tear were treated operatively. The average patient age was 51 years, and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37 months. For statistical analyses, the Friedman and Mann-Whitney tests were used. RESULTS: In patients with isolated tears, the Constant score rose from an average of 43.9 to 88.7 points (P < .01), and in patients with combined tears, it rose from an average of 40.6 to 74.7 points (P <.01). Isolated tears improved 14 points more than combined tears (P <.05). The delay between trauma and surgical intervention wa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improvement in the Constant score. The Spearman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was -0.97 in isolated tears and -0.89 in combined tears. CONCLUSIONS: Young patients with isolated traumatic tears of the subscapularis tendon and immediate repair have the bes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treatment. Accuracy in the trauma history and th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 is demand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0例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病历回顾及随访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随访3一12个月,按GOS分级,1分23例,2分14例,3分3例,4分7例,5分33例。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较好的办法,可以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但远期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复合型颅脑损伤特点与救治分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复合型颅脑伤的损伤特点与救治关系以及对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 通过创伤评分法 ,对 76 1例多发伤合并有颅脑损伤患者的生理指标和解剖损伤进行伤情量化评定 ,并计算其生存概率(Ps)。依据各部位伤的AIS分值在ISS评分组合作用大小和顺位分为 4类 ,以此对损伤程度、生理改变、组合关系以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对比与统计学分析。结果 交通伤比较多见 ,常为多重暴力所致 ,颅内损伤与颅外损伤可有组合差异 ,生理状态与解剖损伤常呈不对称相关 ,颅脑性因素与非颅脑性因素多为复合影响。伤员的生存概率与ISS分值组合分布密切相关。结论 明确颅脑损伤与颅外损伤组合特点 ,对认识各部位伤情的组合关系 ,强调整体复合意识 ,指导分类救治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甲状腺素水平变化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03-2009-07收治的80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以入院初始甲状腺水平为分组依据,将入选对象分成低甲状腺素水平组(32例)及正常甲状腺素水平组(48例),比较两组病人GOS预后评分的差异。结果:入选对象中,低甲状腺素水平组病人平均GOS评分低于正常甲状腺水平组(t=-2.115,P=0.041〈0.05)。结论:甲状腺素水平变化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低甲状腺素水平的患者可能具有更加不良的预后,提示重型颅脑损伤后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具有预测该类病人临床预后的潜能。  相似文献   

19.
用创伤评分对犬颌面部爆炸伤预后的预测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创伤评分对颌面部爆炸伤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采用雷管爆炸和钢珠弹使犬面部致伤 ,并严格控制受伤部位和范围。观察致伤局部伤情并记录动物伤后的生理变化 ,分析生理和解剖评分对爆炸伤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 有 1/ 3的动物在致伤后最终死亡 ,死亡组动物的院前指数 (PHI)较存活组高 ,而两组的简明损伤定级 (AIS)值相同 ,提示不应单纯依赖AIS作为面部爆炸伤严重度的评估指标。结论 在对面部爆炸伤的创伤评分中 ,应综合应用生理评分和AIS分析创伤预后并指导临床救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