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统计计算和建立最优回归方程,从副攻手在比赛中参与扣、拦时的外部负荷结构及形式与相应的得分、得权、失分、失权4种比赛效果的关系角度对中国女排进行了研究以使其在强攻不强困境下,发挥副攻的弥补作用,并指出副攻在训练中应采用的主要负荷形式及其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录像观察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参加2009年第11届全运会男子排球比赛前8名队伍中的16名副攻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专项移动、助跑、起跳等活动形式所表现出素质特征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中国男子排球培养高水平副攻运动员提供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和效率性的素质训练参数和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男排高水平副攻运动员在各队中身材最高,与世界高水平副攻运动员身高相比差距不大(相差3.09 cm),但体重与世界男排副攻运动员相比差距较大(相差9.15 kg);2)副攻运动员在比赛中,一攻时运用1步助跑次数最多,2步助跑次之,3步助跑最少。运用单脚起跳少,3步助跑次数少是助跑的主要特征;3)比赛中防守反击后撤、扣球助跑步数中,表现出后撤和助跑的1步步数大于2步步数(第5局除外),没有3步助跑的主要特征;4)拦网移动特征是向两侧移动多,主要在场地内侧移动并位起跳拦网。移动时表现出采取先转体,面向进攻方向,与扣球时的助跑起跳动作相似的移动、起跳特征;5)副攻运动员在比赛中主要起跳特征是,拦网起跳次数最多,扣球起跳次之,发球起跳次数最少;6)副攻运动员发跳飘和跳发球时表现出均采用两步助跑加起跳的特...  相似文献   

3.
女排副攻队员的进攻效果对比赛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 2 0 0 3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技术统计报告中副攻队员得分比例、进攻成功率等与比赛成绩间关系的分析 ,从一个侧面阐述了女排副攻队员进攻效果与进攻效率对比赛成绩的影响 ,结果认为 :女排比赛中 ,战术攻的组成 ,一方面为了副攻队员直接得分 ,同时可为主攻等其他队员创造得分机会 ,提高比赛成绩  相似文献   

4.
饶书涵 《体育风尚》2024,(2):128-130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中国男排在2018年排球国家联赛上的15场比赛的数据资料,对比中国男排副攻和国外球队各个技术环节的发挥,发现今后副攻的发展方向。国家联赛数据显示,我们的副攻进攻得分占比在全部15场比赛中和对手没有明显差异,但在发挥较好的5场比赛中优于对手,也优于输掉的10场比赛,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排球副攻队员选拔的科学性,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解析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高、快"特点在排球比赛中的意义、副攻队员扣球与拦网的"高、快"特征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副攻队员单项指标选拔策略和综合评价选拔策略。结果表明:击球的实际高度和完成一项技术所用的时间是评价副攻队员"高、快"的最合理指标;扣球与拦网的效果是副攻队员比赛能力的客观体现;单项指标选拔策略能根据不同的区间为优势指标互不交叉的副攻队员提供选拔方案;综合评价选拔策略能对副攻队员的比赛能力进行等级评价和个人排名;扣球与拦网的"高、快"秩和比(RSR值)可作为优秀副攻队员再选拔的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6.
上海男排运动员不同状态下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研究法,对上海男排运动员不同状态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测试。结果发现,20 s内连续5次摸高、6 m x 16次往返移动两项身体素质测试项目.符合排球运动特点;比赛中主、副攻队员职能不同.但实际生理负荷差异不大;比赛结束休息 3 min后.男排运动员机体尚未恢复到安静水平.表明排球比赛为中等强度运动。  相似文献   

7.
排球赛场运动员根据分工可分为主攻、副攻、二传、接应二传和自由人5种职责,不同职责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负荷特点不同,对专项身体素质的发展要求也不同.主要运用统计法和测试法对不同位置优秀排球运动员的比赛负荷特点和专项身体素质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不同位置优秀排球运动员对专项身体素质的发展要求不同,或者说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具有位置特征.我国优秀排球运动员在进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时,应该考虑专项身体素质的位置特征,确定不同位置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8.
女排副攻队员对四号位强攻的拦网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前言:女排比赛的特点之一是四号位的进攻次数多,如何有效地抑制四号位的强攻威力,是女排比赛胜负的重要环节,而副攻队员应起到中心拦网作用,目前我国女排的多数副攻手,对四号位的强攻拦网,往往起动、移动过早,在大多数情况下,实行形成原地起跳的拦网状况,严重影响了拦网的高度与效果。而副攻队员对四号位的强攻采用迟起动、快移动、垫步  相似文献   

9.
对女排副攻队员个人进攻战术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女排副攻队员个人进攻战术基本概念的阐述、战术形式的分类、战术特点的讨论,明确女排副攻队员个人进攻战术的相关基本概念,为排球进攻战术理论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林森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6):99-100,106
运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等对我国男排副攻队员二次拦网技术运用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二次拦网技术在男排比赛中是可行和有效的;主观积极、起跳高度和快速移动是运用二次拦网技术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对中国女排比赛中各专位在不同次数的连续动作组中扣球和拦网与相应比赛效果(得分、失权、得权、失分)的关系进行研究,找出各专位的攻击潜力所在,建立了相应的挖潜训练模式及其控制量值,供中国女排及各甲级女排参考  相似文献   

12.
女子排球比赛实行每球得分制和发球新规则后,使原有比赛得失分规律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通过对2002年世界女排锦标赛和2002全国女排联赛部分比赛场次的得失分情况的统计和分析,阐明在新规则下女子排球比赛的一些规律,为女子排球比赛和训练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摔跤运动竞赛规则在体重级别、技术使用限制消极行为、比赛局数和时间、比赛胜负判定等方面均在不断变化。针对这些规则的变化,提出了我国摔跤运动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男排后备队伍比赛得失分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4年我国男排后备队伍的全国青年男排锦标赛21场72局3053分的比赛得失分统计,从得分和失分的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寻排球新规则实行每球得分制后我国男排后备队伍比赛得失分规律的变化,并从中找出其不足.  相似文献   

15.
新规则对我国男排比赛得失分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 1999年全国男排锦标赛 34场 130局比赛得失分统计 ,探寻排球新规则的实行对男排比赛得失分规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84场男子网球比赛为研究对象,通过数理统计中的判别分析方法,筛选出网球比赛制胜的关键因子,为教练、运动员提供更有效的竞赛指导和训练状态诊断。研究结论显示:在男子网球比赛中一发成功率、一发得分率、二发得分率、接发球得分率为比赛获胜的关键制胜因子。  相似文献   

17.
运用录像观察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2012年wTA顶级巡回赛斯图加特保时捷大奖赛四分之一决赛中李娜与拉德万斯卡的技战术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显示:非受迫性失误过多,自身破发率低是李娜失利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一发球成功率、ACES球、双发失误三项指标并非孥娜失利的真正原因所在。制胜分是李娜维系比赛的重要因素也是诱发失误的原因,李娜网前得分稍处下风需加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九运会女子排球决赛阶段前 12名队 4 6场比赛技术数据的统计 ,运用对比分析法对胜、负队主要得失分因子和制胜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扣球技术和对方送分是胜队获胜的主要因素 ,负队失分的关键因子是防守失误  相似文献   

19.
我国男子水球运动战术应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现场统计、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十运会男子水球比赛得失分方式与比赛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六打五战术得分率与比赛成绩关系密切;防快攻、门前移动传射的失分率是区别强、弱队运动水平的敏感指标;强队之间的比赛,阵地进攻与防守对比赛成绩具有重要影响。建议:在国内比赛中除“六打五”外禁止打区域联防;鼓励7m外的远射得分,在国内比赛中设立7m外远射一球得2分制;缩短犯规出场时间。  相似文献   

20.
体育竞赛中的胜负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负关系是竞赛的主要矛盾,而竞赛过程是对胜负的预期,胜负的特点具有排斥性与同一性、唯一性与层次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