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验证围手术期吸入高浓度氧能降低肥胖剖宫产产妇手术切口感染并促进手术切口愈合的假设。方法 随机、对照、双盲设计。随机分配产妇至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手术期间和术后6小时内分别吸入80%或30% FIO2。两组产妇的手术操作、麻醉、抗生素使用等措施标准化。双盲法调查手术切口感染和愈合指标,同时收集产妇基本资料、麻醉及其他潜在影响因素和感染病原学资料。比较两组的切口感染率和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30% FIO2组有18例发生感染,切口感染率9.38%。80% FIO2组有7例发生感染,感染率3.56%。30% FIO2组的感染风险高于80% FIO2组 (P=0.019,OR=2.808,95%CI: 1.145~6.885)。对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 OR= 2.323 (95% CI, 1.217~4.871,P=0.018)。分析围手术期氧对肥胖剖宫产产妇手术愈合的影响,结果30% FIO2 组的平均愈合等级较80% FIO2组差(Z=-3.907,P<0.001),OR= 2.018 (95% CI, 1.216~3.669,P<0.001)。结论 围手术期吸入80% FIO2能降低肥胖剖宫产产妇的切口感染风险,促进切口愈合,辅助用氧是预防肥胖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改善切口愈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孢呋辛联合甲硝唑降低肥胖产妇剖宫产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行剖宫产分娩的34例肥胖产妇作为研究对象,17例单独使用头孢呋辛钠预防术后感染作为对照组,17例使用头孢呋辛钠联合甲硝唑预防术后感染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产妇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9.41%与0%,两组间切口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头孢呋辛联合甲硝唑可以降低肥胖产妇剖宫产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产妇剖宫产手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方法临床纳入2015年7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76例GDM产妇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本院收治98例非糖尿病产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产手术,观察两组产妇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将两组术后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11.84%;对照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1.02%;研究组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729,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较于非糖尿病产妇,GDM产妇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的几率更高,直接影响术后切口愈合,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该类产妇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的重视程度,积极预防术后切口愈合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引起剖宫产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围手术期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4例剖宫产切口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剖宫产切口未感染产妇作为对照。对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围手术期预防护理措施。结果:引起剖宫产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在于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胎膜早破、BMI指数过高及患者自身体质原因。结论:对剖宫产女性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缩短患者的恢复时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黄芒硝散外敷对促进肥胖产妇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预防切口脂肪液化和感染的疗效。方法 :154例剖宫产肥胖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大黄芒硝散治疗74例为观察组,80例常规处理为对照组,7 d后观察两组患者腹部切口愈合情况及治愈时间。结果:观察组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3.24%,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率77.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为7.49,P0.05)。治疗组切口愈合时间为4~9 d,平均(5.77±1.17)d;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6 d~12 d,平均(8.21±1.27)d,两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t=12.41,P0.05)。结论:大黄芒硝散外敷剖宫产腹部切口,能促进切口愈合,预防切口脂肪液化和感染。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围手术期优质服务护理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剖宫产围手术期优质服务护理路径措施与效果。方法:通过我院206例剖宫产围手术期护理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结果:206例剖宫产产妇,除2例为产妇肥胖切口脂肪液化,给于换药及理疗切口愈合良好,余均全部愈合出院。结论:我院自实施整体优质护理服务路径后缩短床位占用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降低手术的风险,并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术后产妇切口身体恢复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应用头孢唑啉钠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临床效果。方法:对360例剖宫产产妇围手术期及传统方法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组:新生儿娩出断脐后立即静脉滴注头孢唑林钠1 g,30 min内滴完,术后再用头孢唑林钠2 g,2次/d,连用2~3 d;对照组:术前不用抗生素,术后静脉点滴头孢噻肟钠2 g,2次/d,连用5 d。结果:两组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体温恢复情况、子宫腔感染情况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剖宫产围手术期应用头孢唑啉钠预防感染安全、合理、有效,适合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脏骤停的影响因素,为围术期心脏骤停的预防和救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2020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非心脏手术的患者,采用1∶4巢式病例对照的研究设计,根据围术期心脏骤停与否分为心脏骤停组和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心脏骤停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非心脏手术患者559 502例,其中心脏骤停50例,心脏骤停发生率为0.89/万,因心脏骤停死亡13例,死亡率为0.23/万。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是围术期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占7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OR=3.146,95%CI:1.533~6.491,P=0.001)、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 ASA)Ⅲ级及以上(OR=6.894,95%CI:4.320~12.282,P=0.001)、全身麻醉(OR=1.127,95%CI:1.055~2.593,P=0.001)、多处手术部位(OR=6.181,95%CI:3.182~10.641,P=0.000)、夜间手术(OR=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该院实施剖宫产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29例产妇作为观察组,抽取同期未发生切口感染的29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各方面的差异,确定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89例剖宫产中有29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 BMI(25.9±1.1)kg/m2,疤痕子宫6例,急诊手术18例,手术时间(1.2±0.6)h ,住院时间(7.1±2.3)d ,合并基础疾病为6例,胎膜早破为12例,阴道及肛诊次数(3.3±0.6)次,与对照组各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OR =2.802)、手术时间(OR =5.813)、合并基础疾病(OR =6.182)、胎膜早破(OR =11.219)为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种因素影响手术切口感染,对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从而降低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子宫切口瘢痕憩室(PCSD)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因经期延长、淋漓不尽来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既往有剖宫产史的患者1 086例,对患者的基本资料、剖宫产围术期情况、PCSD的发生情况3个部分进行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SD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 1 056例有效问卷中,发生PCSD 52例,发生率为4.9%。剖宫产次数≥2次〔OR=7.885,95%CI(2.206,28.181)〕、胎膜早破〔OR=3.664,95%CI(1.709,7.853)〕、产程延长〔OR=5.200,95%CI(2.086,12.966)〕、择期手术〔OR=2.408,95%CI(1.230,4.718)〕、子宫后位〔OR=1.954,95%CI(1.018,3.751)〕、多胎(胎数≥2)妊娠〔OR=3.823,95%CI(1.715,8.522)〕、体质量增加≥20 kg〔OR=6.896,95%CI(3.084,15.424)〕、轻/中度贫血〔OR=3.460,95%CI(1.071,11.179);OR=8.057,95%CI(3.652,17.773)〕是PCSD形成的高危因素(P<0.05)。144例2次剖宫产患者,手术间隔时间<2年的PCSD发生率为63.6%(14/22),高于2~5年(17.1%,6/35)、>5年(26.4%,23/87)PCSD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结论 具有多次剖宫产史、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2年、胎膜早破病史、产程延长、择期手术、子宫后位、肥胖、贫血、多胎因素的剖宫产患者,术后患PCSD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