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炼铁》2018,(4)
针对邯钢1号高炉稳定性降低、生产指标下滑的状况,高炉生产技术人员积极转变操作理念和思路,运用炉腹煤气量指数和透气阻力系数来优化高炉操作,高炉的稳定性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明显改善。实践表明,1号高炉炉腹煤气量在7500~7700m3/min、炉腹煤气量指数在59~62m/min、透气阻力系数在3.4~3.7,高炉日产量较调整前提高329 t/d、燃料比降低11 kg/t、焦比降低34 kg/t、煤比提高23 kg/t。  相似文献   

2.
针对迁焦环评及常规化限产导致焦炭结构变化,加上高生矿比例、原料种类及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通过采取强化铁前一体化运作、外购焦炭质量评价排序、改善烧结矿质量、优化炉料结构等措施,为3号高炉强化冶炼奠定基础。3号高炉强化冶炼操作要点是,坚持“低耗、高效”方针,以控制适宜的炉腹煤气量指数为基础,提高煤气利用率为目标,选择适宜的热制度和造渣制度,并通过炉缸活跃性评价指数HAI提供预警管理,避免炉况出现波动。采取上述措施后,3号高炉实现了复杂原燃料条件下的炉况稳定顺行,取得了日产量提高180~272 t/d、燃料比降低22.2kg/t的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炼铁》2016,(6)
宝钢4号高炉在面临炉身耐材的维护和炉料结构变化大的条件下,为了降低燃料比,确定了生产操业调整的目标,即:确保高炉稳定顺行、操作炉型稳定、良好的透气性、较高的煤气利用水平。通过采取提高煤气利用率、降低渣比、降低铁水含硅量、保持合适的T_f值促进煤粉燃烧等措施,4号高炉保持年均煤比在180 kg/t以上,燃料比控制在480 kg/t左右,低于4号高炉2005年投产以来历年燃料比指标。  相似文献   

4.
对莱钢3#1080m3高炉大渣量条件下降低燃料比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优化原燃料管理及炉前生产组织管理等,炉内加强关键参数控制,提高操作水平,改善高炉煤气流分布,提高煤气利用率,燃料比降至约510kg/t左右,焦比下降到320kg/t,3#高炉实现了大渣量条件下的低燃料比生产。  相似文献   

5.
对莱钢3#1080 m3高炉大渣量条件下降低燃料比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优化原燃料管理及炉前生产组织管理等,炉内加强关键参数控制,提高操作水平,改善高炉煤气流分布,提高煤气利用率,燃料比降至约510 kg/t左右,焦比下降到320 kg/t,3#高炉实现了大渣量条件下的低燃料比生产.  相似文献   

6.
总结韶钢8号高炉低燃料比冶炼的管理措施和操作实践。通过加强入炉原燃料质量的管理,实现低渣量冶炼,优化高炉操作制度,提高煤气利用率,稳定炉况;提高热风温度、适宜的富氧,实施低硅冶炼技术,加强炉外出铁的管理,不断提高煤比、降低焦比,使8号高炉燃料比下降到505 kg/t左右,达到全国同类型高炉先进水平。进一步降低生产消耗及成本,使高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7.
马钢1号高炉大修开炉初期,面临风口小套频繁被砸、炉缸蓄热能力不足、铁口区域窜气喷溅及风量偏低鼓风动能不足等问题。通过采取优化上下部制度、原燃料精细化管理、休风后快速恢复炉况、加强炉前渣铁处理、优化煤气流分布及提高炉缸活跃性等措施,1号高炉逐渐实现了强化冶炼,日产量持续提高,燃料比持续下降,高炉强化冶炼达到投产以来最好水平。2019年12月,1号高炉日产量达到6866t/d,燃料比下降至494kg/t,中心气流指数及边沿气流指数逐渐趋于合理、稳定。  相似文献   

8.
对首钢京唐1号高炉(5500m~3)1300℃风温应用实践进行了总结。通过采取优化高炉煤气系统工艺流程、配置BSK顶燃式热风炉和预热炉、煤气和助燃空气的双预热、优化热风炉烧炉操作等措施,实现了在全烧高炉煤气条件下能够为高炉提供了1300℃风温。并通过采取改善原料条件、提高顶压、稳定理论燃烧温度、加大矿批、规范炉内操作等措施,使1号高炉实现了1300℃风温操作,改善了技术经济指标,燃料比降低到481 kg/t。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太钢5号高炉2009年后年均有效容积利用系数达2.52 t/(m3·d),炉缸截面积利用系数69.2 t/(m2·d)的生产实践出发,认为大型高炉提高利用系数的措施有:精料,高富氧率,加强设备和操作管理,实现合理的煤气流分布和操作炉型的稳定,控制适当的炉腹煤气量指数下的低燃料比生产。  相似文献   

10.
徐飞 《炼铁》2021,40(6):1-5
对宝钢4号高炉高利用系数低燃料比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针对宝钢4号高炉进入炉役中期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通过采取比较系统的综合优化措施,诸如保持较高的煤气利用率操作、较低且稳定的热负荷操作,以及封堵炉体和炉缸气隙等,4号高炉逐步实现了高利用系数低燃料比生产。2020年,4号高炉最高月均利用系数达到2.477,最低月均燃料比降至480.9kg/t,大幅降低了高炉炼铁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1.
《炼铁》2016,(1)
对唐钢1号高炉铜冷却壁水管损坏后的安全生产进行了总结。铜冷却壁水管破损的原因,主要是炉役后期高炉炉型变化、冷却强度不够、边缘煤气流波动频繁等。在炉腹冷却壁水管损坏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炉役后期的安全生产,1号高炉从设备改造和操作优化两个方面对高炉生产进行了调整,采取了提高鼓风动能、增强冷却强度、调整操作制度、对重点部位进行监护等措施,确保了高炉的稳定顺行,延长了一代炉龄,燃料比由540kg/t逐步下降在535 kg/t,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2.
卢保军 《炼铁》2019,38(6):52-55
山钢日照1号高炉开炉1年后,为提高煤气利用率、降低高炉燃料比,开展了取消中心加焦布料模式的摸索。通过采取提高原燃料质量、优化装料制度、调整送风制度、改善出铁制度等措施,逐步形成"平台+漏斗"的布料模式,煤气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燃料比降低到500kg/t以下,成功取消了中心加焦,高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2019年6月,1号高炉平均日产量10600.5 t/d,煤气利用率约50.61%,燃料比481.20kg/t。  相似文献   

13.
济钢3号1 750m3高炉重视提高煤比、降低焦比的工作.2007年以来通过狠抓原燃料质量,提高精料水平.优化炉料结构,改进高炉操作制度等措施,使喷煤比达到153 kg/t,人炉焦比388 kg/t,人炉焦比与2006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何波 《山东冶金》2011,33(2):16-17,25
青钢1号高炉通过采取精料、提高富氧率、优化上下部操作等措施,实现了高煤比冶炼,最高煤比达200kg/t。高炉提高煤比的冶炼特点是炉缸活跃、炉顶煤气温度降低、煤气分布趋于合理、煤气利用率提高、综合焦比降低。计算表明,差值置换比达0.922t/t,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5.
基于炉腹煤气量及炉腹煤气量指数的计算,结合当前原燃料条件,探讨了首钢股份3号高炉合理的入炉风量及合理的煤比。通过统计近2年来3号高炉的炉腹煤气量及炉腹煤气量指数,试图解析利用系数与炉腹煤气量指数的关系、焦比与煤比的关系。结果表明,利用系数随着炉腹煤气量指数的提高而提高,但炉腹煤气量指数的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利用系数提高的幅度变得平缓,因此,不能一味地通过提高炉腹煤气量指数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吴示宇  尤石  陆开星  梁晨 《炼铁》2023,(4):34-37+43
2020年上半年,马钢1号高炉存在炉腹冷却壁热流强度偏低、炉身中部冷却壁周向热负荷不均匀的问题,操作炉型发生变化,高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下滑。通过采取调整初始煤气流、内推料面平台、监控炉体热负荷等操作炉型的优化措施,1号高炉生产效果逐渐显现:炉腹冷却壁热流强度升高、渣皮变薄,能接受较大的炉腹煤气量;炉身中部冷却壁热负荷周向均匀性、稳定性提高,产生异常气流的概率大幅降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改善,2021年12月,1号高炉日产量达到6660t/d,煤比升高至148 kg/t。  相似文献   

17.
《炼铁》2016,(5)
对武钢8号高炉高效冶炼实践进行了总结。确立了高炉高效冶炼的原则,即尽可能少的吨铁炉腹煤气量消耗+高的煤气利用率,提出了有效利用好"大富氧+大加湿"产生的炉腹煤气,切实提高炉腹煤气利用率的技术思路。通过高效冶炼试验,8号高炉实现了利用系数2.7、燃料比≤500kg/t的稳定运行。8号高炉高效冶炼的技术要点是:①富氧率提高到8%~12%;②鼓风湿度提高到30g/m3以上;③稳定原燃料质量;④控制合理操作炉型;⑤调整上下部操作制度;⑥利用炉况评估软件精细化调控高炉过程参数。  相似文献   

18.
太钢4350m~3高炉通过加强原燃料管理,实施高富氧大喷煤操作,摸索调整操作制度和优化操作参数,实现了煤比200kg/t、利用系数2.48和炉腹煤气量指数61.10m~3/(min·m~2)以上的强化冶炼。  相似文献   

19.
目前能源市场形势急剧变化,为了降低生铁成本,提高竞争力,邯钢4#高炉通过改善原燃料质量和优化高炉操作制度等措施,稳定煤气流分布,在保证炉况稳定顺行的前提下,使入炉煤比提高到160 kg/t以上,燃料比降至520 kg/t以内。  相似文献   

20.
《炼铁》2018,(4)
对湘钢1号高炉近2年来稳定炉况的生产措施进行了阐述。通过采取提高原燃料质量,尤其是提高矿石入炉品位,优化高炉操作,不断摸索合理的装料制度、送风制度、热制度及造渣制度等一系列措施,1号高炉实现了长周期稳定顺行,获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2018年1月展开大矿批攻关后,1号高炉炉况逐渐改善,利用系数长时间维持在2.6以上,煤气利用率从43%提高至45%左右,燃料比降至530 kg/t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