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本文利用2009—2011年把烟收购模式和2015—2017年专分散收模式共计6年的云南省工商交接等级质量监督检查数据,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了两种模式下5个主收等级(B2F、C2F、C3F、C4F和X2F)的工商交接等级合格率和相对一致性差异,并对等级合格率及其4个主要影响因素(混低、混部位、混杂和混青)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两种收购模式下的等级合格率和等级相对一致性总体较为一致,仅有X2F等级合格率、C3F和X2F等级相对一致性差异显著;(2)对烟叶等级合格率而言,四种因素(混低、混部位、混杂和混青)的影响大小在不同收购模式中是基本一致的,仅对X2F等级烟叶,在把烟收购模式下混青的影响大于混杂,散叶收购模式下则正好相反;(3)不同收购模式下,“混低”与等级质量的相关系数均为最高,且在专分散收模式下更为显著;(4)在专分散收模式下,“混青”和“混杂”的影响相对下降,“混部位”的影响对C3F和C4F等级烟叶上升明显。综上所述,控制“混低”和“混部位”是进一步提高“专分散收”模式烟叶等级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全国烟叶工商交接等级质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2005年度全国烟叶工商交接等级质量监督检查资料对全国烟叶等级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国烟叶工商交接等级合格率在不同产烟省份间存在显著差异,变幅为44.9%~71.5%。一般需求量大、质量好的烟叶等级合格率较低。除经营管理方面的原因外,对等级质量进行分析显示,混部位、混颜色、混等级是合格率不高的主要问题。在原等级中混低的比例远远高于混高的比例;上等烟叶混低的比例远远大于中、下等烟叶混低的比例;中部烟叶混低的比例大于上部和下部烟叶混低的比例。同时,提出了提高烟叶等级质量的关键在于诚信经营、加强监督和提高分级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卷烟工业企业的角度对收购烟叶的等级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引导烟叶基地单元生产和收购的烟叶更加符合工业企业的需求。  方法  以某乡镇79户烟农2020年交售的7个主要商业收购等级(B1F、B2F、B3F、C2F、C3F、C4F、X2F)共4150包烟叶为研究对象,依据烟叶质量及工业可用性的高低将7个商业收购等级分成22个工业等级,从“试验区”和“烟农”两个维度分析了商业收购等级质量和工业认可度之间的差异,探讨了影响烟农高可用性烟叶比例的原因。  结果  (1)从工业企业角度看,在7个商业收购等级中,B1F和C2F的收购比例偏高,等级合格率相对较低,是等级质量监控的重点对象。相邻商业收购等级之间相互混级较严重。(2)超过一半烟农的商业收购上等烟比例排名与工业认可的上等烟比例排名存在明显差异;(3)不同烟农高可用性烟叶比例变幅16.13%~56.72%,高可用性烟叶比例较高的烟农的共同特征是能够及时落实各项生产技术措施。户均种植规模对高可用性烟叶比例无显著影响。  结论  目前烟叶商业收购等级质量与工业认可度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距;提高烟叶生产技术落实到位率,加强收购过程中对重点等级的质量监控,是提高工业认可度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全国烟叶等级质量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近十年的全国烟叶工商交接等级质量监督检查资料和收购数据对我国烟叶的等级质量变化情况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从1999年到2008年,全国烟叶等级合格率经历了由低到高而后又下降的过程,这些变化与烟叶收购等级结构比例的变化有很大关系,上等烟叶的收购比例超过生产实际时,烟叶等级质量会受到很大影响,出现严重的混低、混组、混部位现象。烟叶等级合格率一般是中、下等烟叶高于上等烟叶,上部和下部烟叶高于中部烟叶,质量档次低的烟叶高于档次高的。从多个方面剖析了近几年烟叶等级质量严重下滑的原因以及提高等级质量的工作难度,展望了提高烟叶等级质量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烟叶物理特性区域归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对烟叶物理特性进行区域归类,选取安徽、福建、河南等13个产地的烤烟C3F等级烟叶,分析烟叶的厚度、叶面密度、填充值等8个物理特性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5个主成分,并基于综合得分对13个产地烟叶进行聚类。结果表明:1提取的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4.02%,厚度、叶面密度、单叶质量和含梗率4个指标是烟叶物理特性的特征指标;2若以平方欧氏距离5.0作为分类标准,可以把所有样品分为4类,第一类为黑龙江和山东;第二类为河南和安徽;第三类为福建、湖北和湖南;其他产地归为一类。  相似文献   

6.
湖南烤烟还原糖含量区域特征及其对评吸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深入了解湖南烤烟还原糖含量的区域特征和进一步明确烟叶还原糖含量与烤烟评吸质量的关系.以湖南主产烟区烤烟样本为材料,采用连续流动法测定B2F、C3F、X2F等级烟叶还原糖含量以及对评吸质量的量化评定,应用常规统计和地统计方法对湖南烤烟还原糖含量的基本统计特征、部位差异、品种差异、年度差异、地区差异、生态区域差异、空间分布以及烟叶不同还原糖含量与评吸质量评价指标间的量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烟区烤烟还原糖含量除部分样本略有偏高外,绝大多数处于合理水平;不同等级问还原糖含量差异极显著;3个主栽品种的烟叶还原糖含量只在C3F、X2F等级中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不同年度间烟叶还原糖含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地区间和不同生态区域间只有B2F和C3F等级烟叶还原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B2F、C3F、X2F等级烟叶还原糖含量空间分布均存在差异.烟叶还原糖含量与评吸质量评价指标中的香气量、杂气、浓度、刺激性和余味分值呈直线关系,与香气质、劲头、香气量、香味、吸味分值和评吸总分呈曲线关系.烤烟烟叶中的还原糖含量在22.00%~24.00%范围内,香味和吸味均较佳,还原糖含量在23.00%时评吸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7.
选取国内代表性烟叶产区的C3F等级烟叶样品,以及国内卷烟工业企业用量较多的、与C3F等级接近的巴西、美国、津巴布韦、赞比亚和马拉维等5个我国主要烤烟进口国烟叶样品,卷制成单料烟。考察选取的进口烟叶与国产烟叶样品烟气焦油、卷烟危害性评价指数、7种代表性有害成分和烟碱释放量差异,分析了5个进口国家烤烟烟叶有害成分释放量特点。结果表明:国产C3F等级烟叶烟气的单位燃烧烟丝重量NNK和苯酚释放量均值为最低,卷烟危害性评价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8.
模糊评判与欧氏距离法在烟叶化学成分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地评价烟叶化学指标,以江苏中烟云南烟叶基地(A,B和C)的不同品种烤烟(云烟87、K326、云烟97和云烟85)B2F,C3F,X2F等级烟叶的9项化学指标(烟碱、总糖、还原糖、总氮、钾、氯、糖碱比、氮碱比、钾氯比)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评判法对烟叶可用性进行了分析,并应用欧氏距离法比较了烟叶化学指标与津巴布韦烤烟的相似性.结果表明:①烟叶烟碱(2.29%)、氯(0.37%)、总氮(2.85%)以及钾氯比平均值(5.74)处于适宜水平,其他5项化学指标的平均值偏高或偏低;②烤烟化学指标总体质量水平接近中等,烟叶化学可用性指数平均值为0.58;③烟叶化学指标与对应部位津巴布韦烤烟具有中等相似性,B烟区各等级烟叶的相似程度最低;④不同品种B2F与X2F等级烟叶的相似距离系数平均值以云烟87最大,C3F等级烟叶以K326最大;⑤化学可用性指数与相似距离系数相关性达到显著相关水平,2种方法研究烤烟烟叶品质具有一定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不同地区烤烟化学成分的多变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云南烟区17个地点C3F烟叶的11项化学成分指标进行了评价,构建了烟叶质量的主成分综合评价模型,其中,前5个主成分提取了11项化学成分90.39%的信息量.聚类分析将供试地点分为3类,类Ⅰ包括12个地点,其烟叶总糖、还原糖、总挥发酸和钾含量最高,总植物碱和总挥发碱含量最低,糖碱比、氮碱比较为适宜,内在化学成分较协调;类Ⅲ包括2个地点,其烟叶还原糖、总挥发酸含量最低,总氮、蛋白质、总植物碱和总挥发碱含量最高,化学成分欠协调;类Ⅱ包括3个地点,各项品质指标中等.各类氯含量较为适宜,且类间差别较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分光光谱仪测量的不同产区烤烟表面颜色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Color-Eye 7000A分光光谱仪,采用L*a*b*均匀颜色空间的颜色表征方法对我国57个产地C3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进行测量和分析,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结果表明:①我国烤烟C3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色空间分布特征为:L*50~64,a* 13~19,b*41~55,C*44~58,不同产区烤烟C3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特征参数存在极显著差异;②我国不同产区烤烟C3F等级烟叶表面颜色特征分为4类,并呈区域性分布,第一类主要集中在东南烟区,第二类主要集中在黄淮和北方烟区,第三类主要集中在四川产区,第四类主要集中在云南、贵州、重庆和湖北产区,聚类结果与当前烟叶颜色主观定性判定结果基本吻合;③第一类和第三类产地烟叶与红绿色品指数a*较为邻近,第四类和第三类产地烟叶与黄蓝色品指数b*较为邻近,第四类和第二类产地烟叶与明度L*较为邻近,第三类和第四类产地烟叶与色饱和度C*较为邻近;颜色特征参数与样品产地间的对应关系与聚类分析结果中各类烟叶表面颜色色空间分布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11.
工商交接备货烟叶等级质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全国烟叶工商交接等级质量监督检查资料对商业备货烟叶等级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备货单位间等级质量有很大差异,而且商业企业备货的烟叶等级质量决定工商交接烟叶等级合格率的高低。等级质量问题分析表明,备货烟叶等级合格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存在混部位、混颜色、混等级等现象。在原等级中混低的比例远远高于混高的比例,调拨量大、价格较高的烟叶等级合格率较低,中部烟叶等级合格率显著低于上部和下部。本文对提高烟叶等级质量也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生态条件下烤烟化学成分的相似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9个生态烟区3个部位烤烟样品的4个区位(叶尖、叶中、叶基和叶缘)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部位中烟叶化学成分含量在不同生态产区间有显著性差异,有的达到极显著。根据欧氏距离的大小,3个部位有代表性的等级烟叶化学成分性状可以分为5类。由于同类中样品间的欧氏距离越小,其相似性越强,因此同类中各区位烟叶样品的化学成分含量具有较强的相似性;而不同类别间主要化学成分则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湘南烟区烤烟内在质量量化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全面考察湘南烟区烤烟的质量区域特征及工业可用性状况,通过感官评吸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湘南烟区10个烤烟主产县的186份烤烟样品的内在质量进行了量化分析与工业可用性评价。结果表明,湘南烤烟的配伍性和工业可用性较强,试验所选B2F、C3F、X2F 3个等级烟叶的内在质量绝大多数达到了一类烟的指标要求,其中,可作为高档主料烟、主料烟、辅料烟使用的比例分别为31.7%、38.1%和29.7%。烤烟内在质量评吸指标部位间差异极显著;品种间差异不显著;部分评吸指标年度间差异显著;县际间(除香气质外)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卷烟企业调入烟叶的等级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05年度全国烟叶工商交接等级质量监督检查资料对卷烟工业企业调入的烟叶等级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卷烟工业企业调入的烟叶总体等级合格率为63.4%,其中51.4%的企业调入烟叶的平均等级合格率达到65%以上。调拨量大、价格较高的烟叶等级合格率相对较低,中部烟叶等级合格率显著低于上部和下部烟叶。等级质量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普遍存在混低(混入低于原等级的烟叶)现象,不仅存在部位相混、大等级相混,而且也有颜色间相互混杂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香型产区烟叶外观区域特征及其与感官质量的关系,选取八大香型产区2020年度178份C3F初烤烟叶样品为材料,采用量化赋分、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香型产区烟叶外观区域特征进行分析,并对烟叶外观区域特征与感官质量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底色和光泽是焦甜醇甜香型、清甜蜜甜香型、蜜甜焦香型烟叶的主要识别依据,蜡质感是识别木香蜜甜香型烟叶的主要依据。(2)清甜香型、蜜甜香型和醇甜香型产区烟叶底色、柔韧性和叶面组织相近,清甜蜜甜香型和焦甜醇甜香型产区烟叶蜡质感、光泽和油润感相近,而木香蜜甜香型和焦甜焦香型产区烟叶厚度、叶面叶背色差和油润感相近。(3)C3F初烤烟叶底色、蜡质感和柔韧性与烟叶感官评吸品质呈显著相关性。八大香型产区烟叶外观区域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可为烟叶识别归类和分类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散叶密集烘烤烟叶外观与主要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散叶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外观与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散叶密集烘烤因装烟方式与常规挂竿烘烤不同,烤房内温湿度环境及烟叶的外观形态特征发生了改变,影响烟叶质量形成的主要变化因素为变黄后期烟叶失水速度较快,定色阶段烟叶失水速度较慢,所需定色时间相应较长.采用变黄后期提前少量排湿、适当延长定色阶段烘烤时间的烘烤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因高温高湿对烟叶烘烤质量的影响.此外,散叶密集烘烤与常规挂竿烘烤烟叶化学成分变化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