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蓝莓叶多酚组成及其抗食源性致病菌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级质谱对蓝莓叶多酚组成进行研究,发现蓝莓叶多酚含有槲皮素-3-O-戊糖苷、绿原酸、新绿原酸、隐绿原酸、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山奈酚-3-O-葡萄糖苷、对香豆酰奎尼酸及B型原花青素二聚体等多种酚类物质;通过对6 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抗菌效果研究,发现蓝莓叶多酚具有广谱抗菌性,对鲍氏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肠炎沙门氏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革兰氏阳性(G+))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革兰氏阴性(G-))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9.30 mg/mL,对其他菌株的MIC<4.65 mg/mL,抑菌活性由强到弱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鲍氏志贺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结果表明:蓝莓叶多酚含有较多生物活性组分,抑菌性强且抑菌谱广泛,可以开发为新型天然防腐剂。  相似文献   

2.
以葡萄皮渣为原料,采用乙醇溶液对葡萄皮渣中的多酚类物质进行浸提,用Folin-Ciocalteu法测定多酚含量,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得出浸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45%,浸提温度48 ℃,浸提时间8 h,料液比1∶15(g∶mL),多酚得率为:16.48 mg/g。采用滤纸片法进行葡萄皮渣多酚的抑菌试验,发现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志贺氏菌(Shigella)、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沙门氏菌(Salmonell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没食子酸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没食子酸对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和腐败菌的抑菌作用.采用液体二倍稀释法和牛津杯法测定了没食子酸的最小抑菌浓度及抑菌活性;采用酶标仪测定了细菌生长曲线的变化;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单增李斯特菌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对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125、0.25、2、4、4、4mg/mL,抑菌圈分别为24.03±0.17、20.67±0.28、17.17±0.64、14.43±0.10、14.77±0.04、(15.07±0.03) mm;对生长曲线均有影响,并使单增李斯特菌的菌体从中间处凹陷,大部分出现破损,具有明显的细胞原生质泄漏现象.  相似文献   

4.
以葡萄皮为原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葡萄皮中的主要花色苷含量,探究其花色苷提取物对几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并对3种抑菌试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葡萄皮花色苷提取物中除花色苷外还有其他成分,其中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的质量分数为0.19%。当使用抑菌圈法时,质量浓度为25mg/m L的花色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有抑制作用,然而不能抑制沙门氏菌SL 1344和单增李斯特菌CMCC 54004的生长。肉汤稀释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大肠杆菌ATCC 25922、沙门氏菌SL1344和单增李斯特菌CMCC 54004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分别是1.25,2.5,1.25 mg/m L。琼脂稀释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沙门氏菌SL 1344和单增李斯特菌CMCC 54004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均为1.25 mg/m L。  相似文献   

5.
枇杷叶提取物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研究采用滤纸片法探讨了枇杷叶水提取物、乙醇提取物、正己烷提取物对三种食品中常见污染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性。同时还采用梯度稀释法测定各提取物对这三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三种提取物对三种试验菌均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水提取物,最后是正己烷提取物。乙醇提取物的浓度在0.1g/mL时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大肠杆菌11.8mm,金黄色葡萄球菌13mm,枯草芽孢杆菌11mm。乙醇提取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大肠杆菌0.1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0.01mg/mL,枯草芽孢杆菌10mg/mL。  相似文献   

6.
研究百里香中抑菌成分的超高压提取工艺及抑菌作用,考察压力、酒精浓度、料液比对百里香提取物抑菌作用大小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百里香抑菌成分超高压提取的最佳条件;采用倍半稀释法测定百里香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单增李斯特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检测抑菌物质对细菌的生长曲线、核酸泄漏的影响;对百里香提取物成分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压力380MPa、乙醇浓度83%、料液比1∶42(g/mL)的条件下,相对电导率为15.69%±0.21%;百里香提取物处理细菌后与对照组相比,菌生长缓慢,迟滞期延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核酸泄露量明显增加,说明百里香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单增李斯特菌生长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每1g百里香超高压提取物中含黄酮0.189mg、多酚0.162mg、多糖0.085mg、百里香酚0.134mg。  相似文献   

7.
董琦  高珊  曹龙奎 《食品科学》2015,36(22):131-136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桦褐孔菌多酚进行纯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ry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HPLC-ESI-MS)技术对桦褐孔菌多酚纯化物进行分离鉴定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101树脂不仅静态吸附量、吸附率最大,且解吸性能优良,适合分离纯化桦褐孔菌多酚。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上样质量浓度1.0 mg/mL、上样流速1.0 mL/min、洗脱液乙醇溶液体积分数70%、洗脱流速1.0 mL/min,在此条件下,其纯度由16.52%提高到了49.77%;根据HPLC-ESI-MS检测分析结果推测桦褐孔菌多酚中含有9 种物质,分别为无色花色素、花旗松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仙茅苷、像黄素-3-O-己糖苷、7-木糖苷儿茶酚、雪胆素乙、桔皮素、儿茶素、芦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南五味子丙酮提取物对食品腐败菌的抑制作用。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等7种菌为供试菌,测定其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并研究热处理、pH、紫外光对丙酮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质量浓度为100mg/mL的丙酮提取物对供试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大于12mm。丙酮提取物对供试菌的MIC值和MBC值:金黄色葡萄球菌100、150mg/mL,铜绿假单胞菌100、150mg/mL,大肠杆菌100、150mg/mL,枯草芽孢杆菌50、100mg/mL,蜡样芽孢杆菌50、100mg/mL,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100、150mg/mL,变形杆菌50、100mg/mL。121℃、30min热处理对该提取物抑菌活性无影响。当pH>4时对其抑菌活性有明显的影响。紫外光照射对其抑菌活性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南五味子丙酮提取物对7种食品腐败细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香菜中多酚,结合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香菜多酚最佳提取工艺。利用铁还原/抗氧化能力分析法测定香菜多酚提取液总抗氧化能力,用邻二氮菲法测定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通过滤纸片法测定香菜多酚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香菜多酚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16(g/mL)、乙醇体积分数75%、提取时间60 min,最优条件下提取率为(13.11±0.19)mg/g。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香菜多酚总抗氧化能力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随香菜多酚浓度增大而增强,0.6 mg/mL香菜多酚提取液的总抗氧化能力为(102±2)μmol/L,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60±1)%。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香菜多酚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多酚浓度升高,抑菌作用增强。0.6 mg/mL香菜多酚提取液对大肠杆菌进行活性测试的抑菌圈直径为(6.76±0.02)m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测试的抑菌圈直径为(7.04±0.02)mm。  相似文献   

10.
以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为指示菌,从鲜羊奶中筛选获得3株乳酸菌,并对其抑菌性质及益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株乳酸菌分别鉴定为粪肠球菌(命名为DH9003和DH9012)和乳酸乳球菌(命名为DH9011)。3株乳酸菌的抑菌产物具有细菌素的特征(耐高温和蛋白酶处理后失活)且在低质量浓度条件下(MIC50和4MIC50)可以阻止单增李斯特菌生长,其中2株粪肠球菌(DH9003和DH9012)产生的细菌素在高质量浓度(16MIC50)条件下可完全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生长。3株产细菌素乳酸菌均无溶血性,都对氨苄青霉素(50 mg/mL)和硫酸链霉素(100 mg/mL)敏感;在胆盐、模拟肠道和不同pH胃液(2.5,3.0,3.5)环境中均可存活;同时,3株乳酸菌均有较好的自聚集性,自聚范围为30%~55%,乳酸菌DH9003和DH9012与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共聚集性相对较高,分别为52.6%、63.2%和68.5%、57.6%,而乳酸菌DH9011与单增李斯特菌的共聚集性为15.6%,与大肠埃希氏菌不聚集;3株乳酸菌均具有较高的β-半乳糖苷酶活力。上述试验结果表明:3株产细菌素乳酸菌的抑菌能力强,能够耐胆盐、人工肠胃液,有良好的黏附能力,安全可控,具有益生菌特质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葡萄酒是一种发酵酒,具有赏心悦目的色泽和令人愉悦的香气,还有多种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和青睐,但葡萄酒中的一些有害物质不可忽视。本文针对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生物胺、赭曲霉毒素A 3种有害物质的形成机制、危害、限量、检测方法、防控措施和在中国葡萄酒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促进葡萄酒向安全优质方向发展,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葡萄酒市场日渐繁荣,葡萄酒的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木塞污染是影响葡萄酒品质的常见因素之一,严重损害葡萄酒的风味。木塞污染物种类多、含量低,检测困难,建立健全葡萄酒木塞污染物检测技术体系有助于加强葡萄酒的质量安全控制,促进产业发展,同时也为相应监管能力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葡萄酒木塞污染物的多种检测技术,重点对浓缩萃取和仪器检测方法进行了阐述,并对相应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旨在为葡萄酒木塞污染物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甲醇、杂醇油是果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其对果酒品质、风味、质量安全等都有显著影响,是衡量果酒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文介绍了果酒中甲醇及杂醇油的危害、归纳了其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并比较、综述了其常用的分析检测方法。以期为发酵型果酒酿造中甲醇、杂醇油的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14.
白酒是中国特有的蒸馏酒,但近年来,假酒、劣酒引发的食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为有效促进白酒质量的提升,保障群众消费安全,有必要对影响白酒质量的常规理化及感官指标、与白酒安全性相关的安全指标和与品质相关的风味指标进行检测,气相色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等常规检测技术虽然在白酒质量检测中有广泛的应用,但其设备庞大、样品前处理复杂、结果分析相对较慢,在食品监管人员现场执法对食品质量进行快速筛查中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快速检测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有着很大需求。本文综述了毛细管电泳技术、拉曼光谱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电子鼻和电子舌快速检测技术在白酒质量检测中的应用现状。不断融入新技术,不断增强方法研究,进一步完善谱库,多种仪器协同发展,是未来快速检测技术在白酒质量检测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determined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attributes of food safety improvement in the production chain of fluid pasteurized milk. The chain was divided into 4 blocks: "feed" (compound feed production and its transport), "farm" (dairy farm), "dairy processing" (transport and processing of raw milk, delivery of pasteurized milk), and "consumer" (retailer/catering establishment and pasteurized milk consumption). The concept of food safety improvement focused on 2 main groups of hazards: chemical (antibiotics and dioxin) and microbiological (Salmonella, Escherichia coli, 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Adaptive conjoint analysis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food safety experts' perceptions of the attributes' importance. Preference data from individual experts (n = 24) on 101 attributes along the chain were collected in a computer-interactive mode. Experts perceived the attributes from the "feed" and "farm" blocks as being more vital for controlling the chemical hazards; whereas the attributes from the "farm" and "dairy processing" were considered more vital for controlling the microbiological hazards. For the chemical hazards, "identification of treated cows" and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compound feed manufacturers" were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attributes. For the microbiological hazards, these were "manure supply source" and "action in salmonellosis and M. paratuberculosis cases". The rather high importance of attributes relating to quality assurance and traceability systems of the chain participants indicates that participants look for food safety assurance from the preceding participants. This information has substantial decision-making implications for private businesses along the chain and for the government regarding the food safety improvement of fluid pasteurized milk.  相似文献   

16.
目前消费者对葡萄酒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快速发展的国产酒与迚口酒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此背景下,国产酒的质量安全对我国葡萄酒产业诚信体系和品牌形象的建立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我国现行法规标准对葡萄原料及葡萄酒加工中影响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迚行分析,包括:食品安全有关的基本质量要求、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污染物质、食品添加剂、致病性微生物和生物毒素等,幵根据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阐述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从标准和技术两方面为我国葡萄酒质量安全的改善提出了参考建议,以期为加强我国葡萄酒质量安全管理和体系健全,促迚葡萄酒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崔薇  陈韬 《肉类研究》2010,(3):62-65
目前,肉类食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确保食品安全刻不容缓。本文从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等5个方面对肉类食品质量安全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危害的相应控制措施,以期为肉类食品的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赤潮频发直接导致海洋生物毒素对贝类产品大面积污染,这不仅直接影响海洋产品的品质和食用安全,更加阻碍了海洋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对食品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为了解决海洋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保障人们生命健康,对海洋生物毒素分析检测的研究已越来越多。本文综述了腹泻性贝类毒素的主要特征、主要毒素成分及毒理效应,并对小鼠生物测试法、酶联免疫检测法、胶束电动色谱法、酶活力抑制法、毛细管电泳法、高效液相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等常用的检测方法作以综合性评价,并对其研究进展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9.
对果酒的感官评价、理化指标、安全指标、风味成分、功效等评价指标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各指标对果酒质量的影响与研究进展,并对果酒质量的提升及果酒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果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及其代谢酶引发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对其风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生物调控手段不完善,香气形成机理不清晰等问题,制约着我国果酒产品的开发和品质提升。本文对不同果酒中香气化合物种类及其生成途径进行阐述,分析香气前体物质代谢和微生物发酵对果酒香气的贡献;从生物调控角度重点论述不同果酒发酵过程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微生物和酶对果酒香气化合物的影响机制,分析发酵菌种、发酵方式、微生物产酶能力及其酶活力大小等因素对果酒香气形成的作用,深入介绍微生物、酶同果酒香气的关系;最后,对未来果酒的研究热点进行展望,为建立以风味导向为基础的果酒定向调控手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