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在燃煤发电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EBSILON Professional软件对某1 000 MW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燃煤发电系统进行建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系统能流和?损分布等热力学特性,讨论了关键参数包括透平入口温度、压缩机分流比等对系统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参数下,该1 000 MW燃煤S-CO2发电系统的发电效率和?效率分别可达到47.32%和46.11%,较典型朗肯循环分别可提高1.21%和1.17%;系统的?损中锅炉占比74.55%,其设备?效率为59.83%;透平入口温度由500 ℃提高到660 ℃,可使系统发电效率提高7.98%,发电标准煤耗率降低43.03 g/(kW·h);压缩机分流比的增大会使系统总发电量和压缩机整体耗功增加,因此其存在最佳分流比,在该1 000 MW燃煤S-CO2发电系统中,当分流比为28%时,系统发电效率最高,为47.65%。  相似文献   

2.
孙瑞强  杨凯旋  王博  刘明  严俊杰 《热力发电》2020,49(10):120-129
现有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燃煤发电系统锅炉排烟温度为120 ℃左右。通过系统优化降低锅炉排烟温度,有望进一步提高燃煤发电系统效率和烟气除尘效率。为此,本文以1 000 MW S-CO2燃煤发电系统为例,通过回热系统、烟气冷却系统和空气预热系统的耦合优化,提出了带有低温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的改进构型;建立了热力学和技术经济性分析模型,以技术经济性最优对构型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烟道旁路、低温省煤器及主压缩机中间冷却的改进构型4,可将排烟温度降低至约95 ℃,与基础构型相比,可提高锅炉效率1.5%,提高电厂效率1.45%。通过分析燃料成本和运行时间对度电成本的影响,证明改进构型4的度电成本最低,经济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锅炉尾部排烟温度一般在120~140℃,其热损失可达锅炉输入总热量的3%~8%,因此对锅炉尾部排烟余热进行回收意义重大。在对常规余热利用系统换热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低温烟气余热优化利用系统,该系统利用机炉两侧低品位热能预热入炉空气,提高空气预热器入口风温的同时,减少了空气预热器中烟气-空气换热量,并将置换出的这部分热能引入回热系统加热给水和高温凝结水,节约部分高级抽汽,进而增加机组出功。以某典型1000 MW燃煤机组为例,结合热力学的相关原理深入分析了优化系统的节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方案中机组净出功较常规方案增加了20.23 MW,供电煤耗降低值则由常规方案的0.93g/kWh提高到5.09 g/kWh,同时全厂火用效率由常规方案的43.58%提高到43.92%。综合分析,系统节能改造收益显著。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动力循环回收燃气轮机排气余热可以提高系统性能,增加 系统灵活性,减小系统体积。为此,本文采用遗传算法,以Taurus 60燃气轮机排气为热源对4种S-CO2动力循环构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高、低温2级加热器布置的循环构型4输出净功最高,为3.20 MW,和单独的燃气轮机相比,可使系统热效率提高17.78百分点,是回收燃气轮机排气余热发电的优选构型。针对S-CO2动力循环冷源损失较大的问题,进一步集成以液化天然气(LNG)为冷源的跨临界二氧化碳(T-CO2)动力循环回收S-CO2动力循环冷源余热,可以进一步增加输出净功1.23 MW,使系统热效率进一步提高6.86百分点。对预冷器进行夹点分析可知,最小换热温差出现在预冷器热端,未出现夹点效应,满足设 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生物质锅炉与燃煤锅炉之间蒸汽耦合的发电系统。利用Thermoflex软件分析了该系统热力性能,并探讨了蒸汽集成参数对生物质发电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0MW等级生物质锅炉与600MW等级燃煤锅炉(25 MPa,560℃)蒸汽集成组成的耦合发电系统,生物质发电效率可达到41.41%,比50 MW生物质机组(9.8MPa/540℃)独立运行发电效率提高8.24%。该系统单独提高集成蒸汽的温度对提升生物质发电效率没有影响,而采取提高集成蒸汽的蒸汽等级措施,可以提高生物质侧发电效率。在燃煤发电机组旁配置生物质锅炉,采用蒸汽耦合发电系统是提高生物质发电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通辽发电总厂3号HG-670/140-HM12型锅炉投产运行后,锅炉排烟温度始终在170℃左右,严重影响机组经济运行指标。通过安装电站锅炉排烟余热回收系统,排烟温度降低近30℃。主要介绍余热回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以燃煤锅炉为主,燃煤锅炉产生的烟气带走了大量热量。电站燃煤锅炉可以较好地回收烟气余热,但是分布更广、效率更低的工业锅炉产生的烟气利用率很低。针对工业锅炉排烟温度高、难以利用等特点,提出一种回收锅炉排烟余热的蒸汽发生系统。通过计算验证该系统可行性好、能效比高。变参数分析不同工况下系统性能参数的变化趋势,发现湿蒸汽温度改变时系统性能变化明显,系统对于热水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不敏感。  相似文献   

8.
王义函  李镓睿  陈衡  徐钢  雷兢  刘彤 《热力发电》2022,51(6):111-121
提出了一种更高效的耦合燃煤机组的水泥窑余热回收利用系统,采用水泥窑炉排冷却器排出空气和旋风预热器废气的热量加热燃煤机组的部分凝结水,从而节省汽轮机抽汽,增加汽轮机做功,同时根据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分析余热利用系统性能提升的原因。结果表明:耦合燃煤机组后水泥窑余热利用系统效率显著提升,机组发电量得到提高;与常规水泥窑余热利用系统相比,所提出余热利用系统可增加6.83 MW净发电功率;此外,余热利用系统的发电效率和净热效率提高了18.25百分点和8.17百分点;系统发电?效率和总?效率分别提升了39.37百分点和29.24百分点。经济分析表明,所提出余热利用系统省去了部分设备,投资成本低,回收周期短,净现值高,经济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燃煤电站锅炉实际运行排烟温度一般在130~150 ℃,进一步回收烟气余热有利于降低发电煤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针对电站锅炉尾部不同位置烟气参数不同的情况,设计了安装在空气预热器后及湿法脱硫装置后的两级热交换器余热回收系统,并结合330 MW燃煤电站锅炉,分析了不同负荷下,两级热交换器的换热量、冷凝水量、两侧介质静压差及发电标准煤耗降低值的变化情况,同时监测了二级热交换器前后烟气中固体颗粒物含量。结果表明:一级热交换器的换热量明显高于二级热交换器,烟气中水分主要在二级热交换器冷凝;标准煤耗降低值高达3.09 g/(kW·h);同时烟气经过二级热交换器后固体颗粒物含量明显降低。为燃煤电站锅炉尾部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电站系统工程》2016,(2):34-36
某台330 MW机组锅炉尾部烟道加装烟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利用烟气余热加热机组凝结水,降低排烟温度。将锅炉排烟温度由140℃降到80℃的最佳脱硫温度,实现排烟余热的第一次提取。从脱硫塔出来的烟气,再进入烟气脱水装置,利用静电将烟气中的水分脱去,同时回收水分的凝结潜热,实现排烟温度余热的第二次提取。试验结果表明:烟气余热回收热量为25.39 MW,回收烟气中水蒸汽凝水量6.4 t/h,热耗降低83.29 k J/k Wh,折合发电煤耗3.09 g/k Wh。此余热装置采用氟塑料换热器解决了换热管束的耐腐蚀和积灰结垢问题且技术成熟,可以在余热回收装置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