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人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增殖及凋亡相关信号通路中Bax与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A431细胞,分别用含12.5、25、50、100 mg/L小檗碱的培养液(实验组)、含250 mg/L顺铂的培养液(阳性对照组)、正常培养液(空白对照组)作用于A431细胞12、24、48、72 h后,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小檗碱对A43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小檗碱作用后细胞形态学改变;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小檗碱对A431细胞Bax和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免疫荧光法分析Bax和Bcl-2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MTT结果显示,小檗碱对A43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F=510.927,P〈0.001),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F=1118.312,P< 0.001),小檗碱浓度与作用时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70.239,P< 0.001),表明不同浓度小檗碱组各时间点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倒置显微镜下可见,随着药物浓度增加,A431细胞密度减少,由多角形变为圆顿皱缩.实时定量RT-PCR结果表明,小檗碱作用后,随着时间或浓度的增加,Bax/Bcl-2 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同一浓度小檗碱(25、50、100 mg/L)作用4、8、12h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6.231、1 300.636、4 325.139,P< 0.00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小檗碱作用后A431细胞内Bax荧光增强,而Bcl-2减弱.结论 小檗碱对A43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Bax和Bcl-2的表达改变可能是小檗碱诱导A431细胞凋亡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建立人皮肤鳞癌(A431)裸鼠移植瘤模型,分别予以药物干预后处死荷瘤鼠,称取瘤质量;HE染色观察各组移植瘤组织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应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Res对各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凋亡调控基因Bcl-2及Bax的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Res实验组移植瘤体积、瘤质量低于阴性对照组,肿瘤组织的凋亡指数高于阴性对照组,瘤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低于阴性对照组,Bax蛋白表达高于阴性对照组(均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通过下调Bcl-2和上调Bax蛋白的表达诱导皮肤鳞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移植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楼皂苷Ⅶ(PPⅦ)对人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cSCC A431细胞注射于裸鼠皮下构建cSCC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PPⅦ0.5、1、2 mg/kg组、氟尿嘧啶(5-FU)10 mg/kg组,每组5只.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对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A431细胞株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A431细胞株接种于Balb/c (nu/nu)裸鼠左腋下造模,7 ~ 8 d后将A431裸鼠移植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阴性对照组(生理氯化钠溶液组)、环磷酰胺(CTX)阳性对照组、白藜芦醇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通过终末瘤质量计算白藜芦醇的抑瘤率,观察各组移植瘤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中P-ERK、p5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SPSS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CTX组、白藜芦醇高、中、低剂量组、阴性对照组、空白组裸鼠移植瘤体积分别为(1153.56 ± 255.41)、(1001.69 ± 115.08)、(1206.80 ± 175.88)、(1342.28 ± 211.12)、(1642.34 ± 225.85)、(1564.32 ± 156.49) mm3,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6.00,P < 0.05);各组瘤质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 = 19.15,P < 0.05),白藜芦醇高、中、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45.57%、37.97%、15.51%。CTX组、白藜芦醇高、中、低剂量组、阴性对照组、空白组肿瘤组织的凋亡指数分别为36.79 ± 8.86、33.15 ± 6.00、18.09 ± 3.92、10.53 ± 4.20、3.87 ± 1.63、2.73 ± 1.61,白藜芦醇各组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组(F = 93.26,P < 0.05)。各组肿瘤组织中P-ERK/β肌动蛋白、p53/β肌动蛋白caspase3/β肌动蛋白比值经方差分析,F值分别为6.65、6.78、11.56,均P < 0.05,白藜芦醇各组P-ERK、p53、caspase3蛋白的表达均高于阴性对照组及空白组。经Pearson相关分析,裸鼠移植瘤P-ERK 与p53、p53与caspase3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r分别0.68和0.56,均P < 0.05)。 结论 白藜芦醇对A431荷瘤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与活化肿瘤组织中MAPK/ERK信号传导通路,进而活化p53,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关键词】 癌,鳞状细胞;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类; 肿瘤抑制蛋白质p53; 细胞系,肿瘤; 白藜芦醇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PD-L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及角化棘皮瘤(KA)中的表达,分析PD-L1与cSCC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D-L1在cSCC及KA中表达水平。结果:共检测56例cSCC患者和32例KA患者标本,PD-L1在cSCC组和KA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6.07%和62.50%,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9.38%)(Ps<0.01)。PD-L1阳性率在cSCC与KA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PD-L1的表达强度与cSCC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PD-L1不能作为区分cSCC与KA的指标。PD-L1的表达强度与cSCC分化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阿维A联合克拉霉素对人口腔表皮样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探讨药物对肿瘤抑制的作用机制。 方法 用人口腔表皮样癌细胞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随机双盲设计,将31只裸鼠随机分6组,对照组、安慰剂组、阿维A组、克拉霉素组、阿维A + 安慰剂组、阿维A + 克拉霉素组。对照组6只,余各组均为5只裸鼠。各组治疗3周后测量移植瘤体积和重量,用RT-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的表达。对移植瘤体进行病理学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肿瘤中VEGF、细胞增殖指数Ki-67的表达及其微血管密度(MVD)。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 结果 阿维A + 克拉霉素组瘤体体积、瘤体重量均低于其他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阿维A + 克拉霉素组VEGF、NF-κB mRNA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克拉霉素组、阿维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免疫组化检测,与对照组、克拉霉素组、阿维A组相比,阿维A + 克拉霉素组VEGF表达率均下调(均P < 0.01),着色浅;MVD显著降低(均P < 0.01),微血管分布较稀疏;Ki-67阳性指数均降低(均P < 0.05),肿瘤细胞增殖减少。 结论 阿维A联合克拉霉素能协同抑制人口腔表皮样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并下调VEGF表达,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增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人恶性黑素瘤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分空白组、无关序列(N-ODN)组、10μmol/LASODN组、20μmol/LASODN组和30μmol/LASODN组5组,以脂质体包埋分别转染人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375,后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裸鼠移植瘤体积变化,并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中乙酰肝素酶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接种6周后,各ASODN组的裸鼠移植瘤体积均显著小于N-ODN组和对照组(P均<0.05);各ASODN组裸鼠移植瘤中乙酰肝素酶mRNA和蛋白水平均较对照组、N-ODN组显著下调(P均=0.000)。结论乙酰肝素酶ASODN对人恶性黑素瘤裸鼠皮下移植瘤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Notch1基因在人皮肤鳞状细胞癌SCL-1细胞裸鼠移植瘤中的作用。方法 于裸鼠腋下接种0.2 ml 1 × 108/ml的SCL-1细胞悬液,建立人皮肤鳞状细胞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将其分为三组:未处理组(接种PBS悬浮的未转染细胞),空载体转染组(接种空载体转染的细胞)和Notch1转染组(接种Notch1转染的细胞)。连续2周观察转染荷瘤裸鼠的生长情况,采用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研究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利用RT-PCR和Western印迹研究肿瘤组织中Notch1、bcl-2和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Notch1转染组中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其肿瘤的重量为(0.574 ± 0.219) g,显著低于未处理组(2.642 ± 0.404) g和空载体转染组(2.606 ± 0.512) g(F = 26.642,P 值均 < 0.01)。TUNEL结果表明,Notch1转染组每500个细胞中凋亡的细胞数为87 ± 9,明显高于未处理组(8 ± 2)和空载体转染组(10 ± 3)中细胞凋亡的数目(P < 0.05);此外,RT-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Notch1转染组中裸鼠肿瘤组织Notch1和bax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上升,而bcl-2的表达显著下调,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结论 Notch1基因能抑制人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SCL-1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诱导SCL-1细胞凋亡,后者可能与bax表达的上升和bcl-2表达的下调相关。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研究西达本胺联合苦参碱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细胞系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作用,探讨其凋亡机制。方法 采用0.4 μmol/L西达本胺、0.6 g/L苦参碱单药或联合分别作用HH、Hut78细胞24、48、72 h后,MTS法检测HH、Hut78细胞增殖率。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HH、Hut78细胞作为对照组。西达本胺、苦参碱单药或联合作用两细胞系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HH和Hut78细胞凋亡率,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西达本胺、苦参碱单药或联合均能一定程度抑制HH、Hut78细胞增殖(F = 15.88、558.26,P < 0.05、 < 0.001)。48 h时,Hut78细胞系苦参碱组(20.98% ± 1.53%)、西达本胺组(22.44% ± 7.74%)和联合组细胞凋亡率(44.53% ± 1.8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42% ± 4.23%;LSD-t = 4.76、5.31、13.69,均P < 0.05),且联合组显著高于苦参碱组和西达本胺组(LSD-t = 8.93、8.37,均P < 0.01)。HH细胞系苦参碱组(13.98% ± 3.86%)、西达本胺组细胞凋亡率(13.61% ± 1.62%)与对照组(11.44% ± 1.4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但联合组(20.94% ± 0.64%)显著高于对照组、苦参碱组和西达本胺组(LSD-t = 7.37、5.40、5.69,均P < 0.05)。HH细胞系中,联合组caspase-3剪切体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苦参碱组和西达本胺组(均P < 0.05),而E-cadherin、p65、p-Bad及Bcl-2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其他3组(均P < 0.05)。Hut78细胞系中,苦参碱组、西达本胺组和联合组E-cadherin、p65、p-Bad、Bcl-2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 0.05),仅西达本胺组和联合组caspase-3剪切体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 0.05)。HH及Hut78细胞4组Bad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西达本胺联合苦参碱可抑制HH、Hut78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凋亡相关蛋白E-cadherin、p65、p-Bad、Bcl-2及caspase-3剪切体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土贝母苷甲对皮肤鳞状细胞癌SCL-1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体外SCL-1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同剂量(5、10、20 μg/mL)土贝母苷甲组、si-NC组、si-circ_0000376组、土贝母苷甲+pcDNA组和土贝母苷甲+pcDNA-circ_0000376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Ki-67、MMP-2、MMP-9、Bcl-2和Bax蛋白表达,RT-qPCR检测circ_0000376和miR-203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circ_0000376和miR-203调控关系。对照组与不同剂量土贝母苷甲组各检测指标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i-NC组与si-circ_0000376及土贝母苷甲+pcDNA组与土贝母苷甲+pcDNA-circ_0000376组各检测指标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土贝母苷甲组SCL-1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升高(F值分别为772.61、352.20、277.56,P值均<0.01),细胞迁移数、侵袭数及Ki-67、MMP-2、MMP-9和Bcl-2蛋白表达降低(F值分别为125.57、180.50、257.87、301.22、399.27、233.29,P值均<0.01),circ_0000376表达降低(F=205.36,P<0.01),miR-203表达升高(F=247.14,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与si-NC组比较,si-circ_0000376组SCL-1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升高(t值分别为36.78、21.56、25.20,P值均<0.01),细胞迁移数、侵袭数及Ki-67、MMP-2、MMP-9和Bcl-2蛋白表达降低(t值分别为16.00、17.79、21.73、21.02、21.62、19.68,P值均<0.0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circ_0000376靶向负调控miR-203。与土贝母苷甲+pcDNA组比较,土贝母苷甲+pcDNA-circ_0000376组SCL-1细胞增殖抑制率、凋亡率及Bax蛋白表达降低(t值分别为35.31、19.65、19.55,P值均<0.01),细胞迁移数、侵袭数及Ki-67、MMP-2、MMP-9和Bcl-2蛋白表达升高(t值分别为12.27、21.37、24.15、23.40、23.48、22.28,P值均<0.01)。结论: 土贝母苷甲可能通过调控circ_0000376/miR-203轴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究石榴皮多酚对大鼠耳廓痤疮模型的抗炎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3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石榴皮多酚低、中、高浓度组和阳性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于大鼠双耳内侧面耳导管开口处均匀涂抹100%油酸,0.5 ml/次,1次/d,并于涂抹油酸的第21天开始在大鼠耳廓同一部位皮下注射痤疮丙酸杆菌液50 μl,1次/d,连续3 d,构建大鼠耳廓痤疮模型。肉眼观察提示造模成功后外用药物,石榴皮多酚组予不同浓度(质量分数分别为1.4%、2.8%、5.6%)石榴皮多酚软膏0.5 mg,阳性组予盐酸克林霉素凝胶0.5 mg,空白组及模型组予等量蒸馏水,2次/d,连续用药2周。末次用药24 h后,取腹主动脉血,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剪取大鼠耳廓模型处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皮肤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局部组织中mTOR /HIF-1α/RORγt表达水平。对满足方差齐性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满足的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石榴皮多酚组及阳性组大鼠耳廓造模处囊肿脱屑及痂皮明显改善,表皮角化改善,真皮层炎症因子浸润减少。IL-17水平在石榴皮多酚低浓度组(61.03 ± 5.99) ng/L、中浓度组(55.35 ± 2.24) ng/L、高浓度组(54.35 ± 4.29) ng/L、阳性组(48.11 ± 4.07) ng/L及空白组(42.10 ± 5.62) ng/L均明显低于模型组(70.24 ± 3.30) ng/L,t = 3.12、5.34、5.70、8.29、10.54,均P<0.05。免疫组化显示,HIF-1α表达水平在石榴皮多酚低浓度组(0.29 ± 0.05)、中浓度组(0.29 ± 0.03)、高浓度组(0.33 ± 0.02)及阳性组(0.30 ± 0.01)均明显低于模型组(0.41 ± 0.04),t值分别为4.89、5.50、3.62、5.21,均P<0.05;RORγt表达水平在石榴皮多酚低浓度组(0.28 ± 0.02)、高浓度组(0.31 ± 0.04)均低于模型组(0.35 ± 0.02),t值分别为3.68、2.18,均P<0.05;各组间mTO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19)。结论 石榴皮多酚可以改善大鼠痤疮模型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下调HIF-1α/RORγt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苦参碱对HaCaT细胞Bcl-2/Bax和Fas/FasL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aCaT细胞,选择第二代细胞对数生长期HaCaT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将细胞随机分为4组:苦参碱2mg/mL、10 mg/mL和50 mg/mL 3组及对照组(加入相同体积的0.9%盐水),孵育48 h后,MTT法测定各浓度下细胞增殖,RT-PCR检测Bcl-2/Bax和Fas/FasL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当苦参碱浓度为2 mg/mL时,HaCaT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变化;Bcl-2、Bax、Fas、FasL表达也无明显变化(P0.05)。当苦参碱浓度为10 mg/mL时HaCaT细胞增殖活性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1);Bcl-2表达明显下降,Bax表达上升(P0.001);Fas、FasL表达上升(P0.05)。当苦参碱浓度为50 mg/mL时,MTT法检测HaCaT细胞增殖明显抑制(P0.001);同时Bcl-2、Bax、Fas和FasL的变化与10 mg/mL时相似(P0.05)。结论:苦参碱能够调控上皮细胞致炎因子的表达,抑制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Bcl-2,Bax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在大鼠脑缺血后处理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在脑缺血后处理中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缺血再灌注组(I/R)和缺血后处N2H(IPost)。采用4-VO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IPost组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夹闭10min,开放30S,夹闭10s,反复三次。术后2d处死大鼠取出脑组织,采用SABC法测定Bcl-2,Bax,Caspase-3含量,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与s组比较,I/R组Bax,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而Bcl-2表达明显降低(P〈0.01),皮质神经元凋亡增加(P〈0.01);与I/R组相比,IPost组Bcl-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Bax,Caspase-3表达均明显降低fP〈0.01),皮质神经元凋亡减少。结论缺血后处理能诱导Bcl-2表达增强,Bax和Casepase-3表达降低,可能是缺血后处理抗凋亡产生脑保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长链非编码RNA(lncRNA)068对黑素瘤细胞系A375迁移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2015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经病理确诊的皮肤黑素瘤患者21例,采用定量PCR(qPCR)检测其黑素瘤组织与相邻癌旁组织中lncRNA 068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在A375细胞中过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的表达及其对cSCC细胞系A431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12月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病理确诊为cSCC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22份, 皮肤科手术中废弃的正常皮肤组织20份作为对照,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SCC和正常皮肤组织中GLUT3的表达。将A431细胞分为GLUT3过表达组和阴性对照组, 分别转染携带SLC2A3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和慢病毒空载体。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GLUT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 MTS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力, 动态细胞成像分析系统Incucyte S3实时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分别用葡萄糖及乳酸试剂盒检测并比较各组细胞48 h葡萄糖消耗量及乳酸产生量。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cSCC组织中GLUT3的表达[免疫组化评分:(9.39 ± 2.56)分]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织[(2.30 ± 2.60)分], t = 8.91, P<0.05。与A431细胞阴性对照组相比, GLUT3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IL-24基因表达载体(Ad-IL-24)对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细胞COLO 16的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构建的Ad-IL-24腺病毒感染COLO 16细胞,qPCR法检测IL-24基因的表达,MTT法检测IL-24过表达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IL-24过表达对COLO 16细胞凋亡的影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在IL-24过表达后COLO 16细胞凋亡的形态变化,Western 印迹检测Bax,Bcl-2以及活化的caspase 3蛋白水平,qPCR法检测Bax、Bcl-2基因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方法,检测IL-24过表达后Bax,Bcl-2的表达情况。 结果 MTT结果显示,Ad-IL-24组的细胞从第4天开始出现明显抑制,第6天差异最明显(P < 0.05),并呈现时间依赖性,而Ad-GF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流式细胞仪显示,Ad-IL-24组的COLO 16细胞凋亡率(13.10 ± 0.92)%,显著高于对照组(3.69 ± 0.36)%(P < 0.05)和空载体组(3.39 ± 1.06)%(P < 0.05),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显示,Ad-IL-24组细胞加速凋亡。免疫荧光、Western 印迹法和QPCR法结果显示,IL-24过表达后Bax在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升高,而Bcl-2在细胞中的表达却明显下降。Western 印迹法和qPCR法显示,Ad-IL-24组的Bax、Bcl-2的蛋白及mRNA水平分别与对照组和空载组比较,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和下降,在蛋白水平上产生与抗cleaved caspase 3抗体结合的特异性条带。 结论 Ad-IL-24可诱导鳞癌细胞COLO 16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基因、下调Bcl-2基因表达,并活化caspase 3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荷载白介素24(IL-24)的溶瘤腺病毒ZD55-IL-24联合达卡巴嗪抑制裸鼠黑素瘤的作用。方法 建立裸鼠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移植瘤模型后,分别给予ZD55-IL-24联合达卡巴嗪、ZD55-IL-24、达卡巴嗪、磷酸盐缓冲液(PBS)干预。Western印迹法检测A375细胞移植瘤组织IL-24、E1A蛋白表达。测量裸鼠肿瘤生长体积。结果 Western印迹结果表明,ZD55-IL-24联合达卡巴嗪作用的裸鼠黑素瘤高效表达IL-24、E1A蛋白。接种30 d后,ZD55-IL-24联合达卡巴嗪组肿瘤平均体积为(2346.5 ± 576.0) mm3,ZD55-IL-24组为(4141.6 ± 1348.2) mm3,达卡巴嗪组为(5230.1 ± 922.8) mm3,PBS组为(7135.1 ± 1002.3)mm3,ZD55-IL-24联合达卡巴嗪组与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荷载IL-24基因的溶瘤腺病毒ZD55-IL-24联合达卡巴嗪有抑制黑素瘤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