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病综合征证候多变,易于复发。西医采用激素及细胞毒类药物治疗有较多的毒副作用;中医认为,临床上肾病综合征发病多有外感因素,病程中也有明显由表而里的传变过程,所以六经辨证可以较好的适用于肾病综合征。以六经传变规律为辨证要点治疗肾病综合征,能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对于肾病综合征的辨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八法为纲,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预后转归、预防禁忌诸方面总结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诊治温热病急症学术思想。张学文教授辨治温热病急症,重视毒、瘀因素,独创毒瘀交结理论,结合卫气营血辨证,总结出8种解毒活血之法,自拟绿豆甘草解毒汤传世名方。其辨治温热病急症的经验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黄帝内经》思想对于诊治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的理论指导意义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梳理《黄帝内经》中关于"痹病"的论述,从病名与症候、病因病机及辨治要点三个方面来探讨SSc的中医传变规律、发病机制及处方诊治要点,并列举验案一则。[结果]《黄帝内经》中关于"痹病"的论述及脏腑表里传变理论,与SSc的临床特点及并发内脏损害有相通之处,据此认为SSc的发病及转归与素体元阳亏虚、外邪侵袭及脏腑表里之传变密不可分,治法上当立足温补,气血阴阳兼顾,处方常以阳和汤加减。所举验案为SSc典型病例,存在弥漫性皮肤硬化及内脏受累,经以阳和汤为基础方调治,并根据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特点,辨证不离辨病,灵活处方,获得良效。[结论]《黄帝内经》中关于"痹病"及疾病传变规律的论述对加深理解SSc病情变化规律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为SSc的中医辨治提供了中医理论基础及处方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肺炎是由外邪侵袭所致,但还需注意有人体正气不足的因素存在;发病遵循着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但在抗生素、激素滥用的今天,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传变特点;在辨证结合辨病的基础上,注意合理地早期配伍益气养阴药物,可扶助正气,祛邪外出;现在尚没有统一的肺炎辨证体系、临床证型分类,造成肺炎的治疗缺乏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临证70余年,为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周老强调疫毒是新发肺系疫病的关键病因,外感疫毒引动肺内伏邪是基本病机,病机演变基本符合三焦和卫气营血传变的规律,并认为三焦传变可能是新发肺系疫病主要的传变方式,临床辨治以三焦辨证为主导,重视审证求机,治疗倡导以祛邪解毒为先,注重整体观、三因制宜、未病先防等原则。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于中医“瘟疫”的范畴,根据“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中医可以将其定名为“肺毒疫”。肺毒疫的病因为“疫疠肆虐”、“正气不足”;病理因素有:疫疠、热毒、湿浊、瘀血、正气虚等;病机演变由肺卫表证→肺及半表半里→肺及脾胃→疫毒闭肺→肺及营血→逆传心包→肺气阴两虚等。根据本病的临床证候,适时辨证,制定防治原则。l、控制传染源;2、减少易感人群;3;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4、重视“辨证”与“辨质”相结合;5、抓住主要病变部位:6、寻找传变规律;7、掌握变化,注重轻重;8、重视恢复期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围绕当前中医防治外感热病理论与临床研究有关现状,介绍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对于辨治重症流感的独特见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寒温统一,主张多种辨证方法融合;动态辨证,把握病机传变关键环节;审证求机,以病理因素为中心;祛邪为主,多种途径分消邪气.文中附一则验案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通过整理中医学对不寐病病因病机的认识,研究《辨证录》"不寐门"中对不寐的论述,分析陈士铎对于不寐病的辨治思想。认为陈士铎主要从脏腑相关关系分析不寐的病因病机,一是责之于心肾,二是责之于肝胆,强调辨证论治注重五脏六腑的气机传变及五行的生克关系。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临床杂病治疗学专著,主要对中医内科、外科、妇科、急症等提供了辨病辨证及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根据高脂血症的临床病理特点,中医病名以"血浊"较为适当。应采取病证结合的诊治方法,即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中、西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治疗中注意辨五脏六腑与虚实标本,做到因地制宜,并根据辨病、辨证的结果合理选用调脂中药。  相似文献   

11.
总结王志刚主任医师通过"三焦辨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经验。其认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基本病机为毒郁津亏、痰瘀互结、虚实夹杂,以毒郁津亏、阴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病理演变符合三焦传变的规律。通过"三焦辨证"分期论治,立足整体观念,辨治准确,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2.
烦躁是指心中烦扰不安或兼见手足躁动不宁的症状,在《伤寒论》中多次出现。其多因本经病发寒热、误治、自身体质较弱及感邪所致。在治疗方面,张仲景多以虚实分治,实证应辨其病因病机,虚证还应分辨脏腑。对烦躁病因、病机、辨证及遣方用药进行探析,可为临床诊断疾病的传变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每当提到辨病和辨证就意味着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这似乎成为中西医结合的专用词.其实,中医有史以来就很注重辨病与辨证之结合.  相似文献   

14.
《湿热论》是清代温病学派医家薛雪的代表性著作。该书以正局、变局作为纲领,对外感湿热证(症)辨治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正局是湿热病病机变化之常,变局是病机变化之变。三焦辨治是针对病机变化之常的治法,卫气营血辨治则是针对病机变化之变的治法。三焦传变的不同阶段中又常中有变,遂治法各异。常变思维贯穿于薛雪湿热病辨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根据疾病的动态变化去辨证分析,把握其发展趋势,并指导治疗的辨证分析方法称为动态辨证法。《伤寒论》在运用六经辨证辨治六经病证的过程中,始终注意运用动态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六经病证的病情变化,通过分析邪正消长及病理演变过程,明确病机性质,准确的把握疾病。本文从判断疾病的传变、病势转归及预后,分析疾病的演变规律及病因病机等五方面,对动态辨证法在《伤寒论》中的应用及意义作了归纳探讨。  相似文献   

16.
针灸临床上,要在明辨病位、病因、病性、病机、证候等基础上,才能依据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对症选穴的原则确定腧穴;要在辨明表里虚实寒热等病性的基础上才能确定相应的针灸方法和刺灸技术。而各种不同的辨证方法对这些辨证要素的辨别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因此从"治"谈"辨",各种辨证方法均适宜于针灸临床。在各种辨证方法中,经络辨证至关重要,辨病位是核心,并可以兼辨病性。经络辨证适合于几乎所有的病症甚至是一些疑难病、复杂病的辨治,尤其对肢节、官窍、皮外科病等病位较明显、局限的疾患最为适宜。脏腑辨证不可或缺,在确定脏腑病位基础上辨证候是关键,脏腑辨证适合于以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脏腑病、无明显局限病变部位的疑难病,以及一些官窍病等。八纲辨证执简驭繁,辨病性是根本,对于表里、寒热、虚实证错综复杂者,有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使用范围较广。另外,病因辨证在针灸临床中对于辨病位、辨病性、选穴和选择刺灸法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气血津液辨证常与辨经络结合使用,能够有效地指导针灸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因此,从"辨"谈"治",诸种辨证方法各有所长,针灸临床要择宜而用,针灸临床中虽然以经络辨证为基本辨证施治的方法,但应与其他多种辨证方法相互补充、相互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7.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一种激素依赖性疾病,育龄期是其高发年龄。王琦教授提出的"辨体-辨病-辨证"三辨诊疗模式,以体病相关、体质可调为指导,将体、病、证紧密结合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临床诊治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时,先辨病,确定诊断,再辨证与辨体,病证结合,以病统证,辨证与辨体论治相结合,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急症验案一束(2)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肝胆湿热证、昏迷、厥脱、癃闭和症积、昏迷及咳喘、心悸等危重急症抢救成功的病例,指出中医对内科急症的治疗,必须以辨证论治为主导,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决不是以一方一药所能取代的;同时还应把握好辨证与辨病的关系,应注重中西医的结合互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辨病的意义、存在问题以及证型、规范化两个方面;对中医辨病与辨证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认为辨病与辨证都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辨病是辨证的补充,中医不能丢掉辨病.又认为证型是对疾病所处的某一阶段的病因、病理、病位等的概括,反映了疾病当前的本质,是疾病过程中更深入更具体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痴呆是老年人慢性疾病防治和管理的重点与难点。体质是疾病发生的基础,较平和体质而言,偏颇体质者更容易罹患痴呆。在大健康背景下,结合中医体质辨识,将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灵活运用于疾病的不同阶段,制定个体化的中医体质干预方案,健康人群辨体以养生,主观认知下降患者调体以防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调体以防渐,进展为痴呆后调体、辨证施治以防变,纠正偏颇体质以防治痴呆,降低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在痴呆阶段可根据体质、疾病、证候之间的主次关系调整方案,体质虚弱者以调体为先,辨病辨证次之;病情迅速进展时以辨病为主,辅以辨体、辨证;病情稳定时辨病、辨证论治相结合,兼以调体。以中医体质学作为痴呆防控的重要理论基础,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