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超短波联合硫酸软骨素酶ABC(ChABC)治疗对脊髓损伤术后功能恢复及与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有关的因子如: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s)的影响。方法:42只8周龄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4只:对照组(包括8只单纯损伤组和6只损伤后注射PBS溶液组)、ChABC组、ChABC联合超短波治疗组。大鼠脊髓损伤后1d及1周、2周、3周、4周做BBB神经行为学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染色,分别于术后2周、4周检测脊髓组织中GFAP、CSPGs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差异。结果:BBB评分比较:术后1周到4周,联合治疗组在各时间点的BBB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0.05),而ChABC组仅在术后第4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个治疗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FAP、CSPGs免疫组化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术后2周ChABC组和联合组的GFAP、CSPGs平均光密度度值均明显降低(P0.01)。术后4周时,ChABC组和联合组的GFAP、CSPGs平均光密度度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ABC联合超短波治疗能更好的促进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并可在2周时抑制胶质瘢痕形成,但作用不持久,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联合移植可有效促进猕猴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恢复。
  目的:观察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移植抑制猴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的作用是否优于单纯细胞移植。
  方法:取12只恒河猴,采用改良Al en氏法制作急性重度脊髓损伤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实验组以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移植修复,对照组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神经元样细胞移植修复,空白对照组以磷酸盐缓冲液修复。修复后5个月,取出脊髓组织制成石蜡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胶质瘢痕的形态特征、构成特点及瘢痕中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检测胶质瘢痕面积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的平均吸光度值。
  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部位胶质瘢痕由混合性增生的星形胶质细胞和组织细胞构成。空白对照组脊髓胶质瘢痕累及范围广,星形胶质细胞增生显著,神经丝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阴性,胶质瘢痕面积、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平均吸光度值高于实验组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照组脊髓胶质瘢痕累及范围较局限,神经丝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有少量神经纤维通过瘢痕区,并且实验组胶质瘢痕面积、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平均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控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性神经元样细胞移植可更强抑制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大鼠进行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2在江西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应用解剖研究室完成。①选取健康成年家兔10只,用于制备坐骨神经组织细胞。②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13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10只、损伤对照组40只、细胞悬液组40只、微囊组40只。③损伤对照组、细胞悬液组、微囊组大鼠均建立脊髓半横断伤模型,于损伤处分别植入明胶海绵、明胶海绵吸附的10μL细胞悬液、明胶海绵吸附的10μL微囊化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前后均不使用免疫抑制剂。正常对照组未给予材料移植。④损伤对照组、细胞悬液组、微囊组大鼠分别于术后3,7,14,28d取材,每时相点10只,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13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各组脊髓切片炎性反应苏木精染色结果:脊髓损伤后3d,损伤对照组和细胞悬液组可见明显核固缩,部分神经元萎缩变小,神经元数量减少,细胞边界模糊不清,并有大量巨噬细胞浸润;第7天损伤对照组和细胞悬液组炎性反应进一步加剧,有大量的噬中性粒白细胞浸润,但微囊组少见;第14天损伤对照组和细胞悬液组胶质细胞明显增生、肥大,炎性反应减轻,神经元的形态有所恢复,而微囊组炎性反应较轻,胶质细胞增生减少。②术后各组脊髓切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可见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阳性细胞,空白及阴性对照染色未见阳性反应。损伤对照组和细胞悬液组术后3,7,14d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呈进行性增高趋势,28d回落。微囊组术后7,14,28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损伤对照组、细胞悬液组(P<0.01)。结论:微囊化异种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能抑制损伤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减轻由反应性胶质化所形成的胶质瘢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移植联合跑台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慢性期瘢痕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4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跑台组、细胞组、联合组各8只。对照组、跑台组、细胞组、联合组采用T10脊髓全横断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不损伤脊髓。术后第28天,跑台组给予跑台训练;细胞组硬脊膜注射嗅鞘细胞悬液;联合组于第1次跑台训练后硬脊膜注射嗅鞘细胞悬液;假手术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分别于术后第1、7、28、35、56天行BBB(Basso-Beasttie and Bresnahan,BBB)评分评估大鼠运动功能;术后第28、56天,各组分别处死2、6只大鼠,取脊髓组织行HE染色观察损伤局部组织空洞大小及瘢痕形成情况;术后第56天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瘢痕区及损伤近端、远端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protein 200,NF200)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G2蛋白聚糖、神经型钙黏蛋白和β-连环蛋白表达。结果术后第35、56天,BBB评分在假手术组(21.00±0.63、21.00±0.89)、联合组(13.80±0.98、18.80±1.17)、跑台组(12.60±1.02、16.80±1.47)、细胞组(9.80±0.75、12.00±0.63)、对照组(8.00±0.89、8.20±0.75)逐渐降低(P0.05);术后第28天,假手术组大鼠脊髓组织未出现损伤,对照组、细胞组、跑台组、联合组大鼠脊髓组织损伤区出现空洞及瘢痕,术后第56天损伤均加重,但细胞组、跑台组及联合组损伤程度较对照组轻,其中联合组损伤最轻;术后第56天,脊髓损伤瘢痕区及损伤近端NF200表达在假手术组(195.64±5.19、194.42±4.55)、联合组(163.51±6.24、184.85±4.24)、跑台组(144.51±5.25、161.18±7.36)、细胞组(126.25±4.99、142.92±4.99)和对照组(104.01±5.35、117.01±4.42)逐渐下降(P0.05);5组损伤远端NF200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6天神经型钙黏蛋白和β-连环蛋白表达在联合组(0.28±0.01、0.25±0.01)、跑台组(0.22±0.01、0.20±0.02)、细胞组(0.14±0.01、0.17±0.01)逐渐下降(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0.09±0.01、0.09±0.01)和假手术组(0.10±0.01、0.10±0.01)(P0.05);术后第56天,NG2蛋白聚糖表达在假手术组(0.04±0.01)、联合组(0.11±0.01)、跑台组(0.15±0.01)、细胞组(0.22±0.02)和对照组(0.26±0.01)逐渐增高(P0.05)。结论跑台训练、嗅鞘细胞移植均可抑制脊髓损伤大鼠慢性瘢痕形成,促进神经突生长及脊髓损伤慢性期功能恢复,二者联合应用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脊髓损伤的修复目前尚无良好的治疗手段,细胞移植能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及脊髓功能恢复,为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可能,但因脊髓损伤模型及移植方式不同,其治疗效果并不相同.目的:验证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细胞移植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造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仪暴露脊髓.术后4周,每周进行运动功能评分,ELISA检测脊髓损伤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组织中NF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脊髓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蛋白含量明显增高(P<0.05);移植组大鼠脊髓囊腔较小,NF200表达明显增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减少.提示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增加损伤脊髓神经生长因子含量,抑制胶质瘢痕形成,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改善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脊髓损伤后治疗不理想的原因是脊髓组织的囊变和胶质瘢痕的形成,因此,明确胶质瘢痕的发生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胶质瘢痕形成的空间分布、时间规律,以及轴突变化特征。方法:采用改良Allen重物坠落法建立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分别于损伤后1d,3d,5d,1周,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取材。以正常饲养的大鼠作对照。结果与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4周开始出现致密瘢痕增生,之后瘢痕厚度平稳下降,至损伤后10周形成光滑的囊腔壁,囊腔内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损伤区囊腔周围的胶质瘢痕内可见密集肥大的星形胶质细胞,未见神经丝蛋白阳性轴突位于囊腔内。提示脊髓损伤后4周胶质瘢痕厚度达到高峰,囊腔与残存轴突之间开始形成机械屏障,损伤后10周瘢痕厚度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皮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核因子-κB(NF-κB)及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90只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n=30)、经皮电刺激组(B组,n=30)和对照组(C组,n=30)。采用Allen法复制大鼠T_9急性脊髓损伤模型,于术后1 d、3 d和7 d对各组大鼠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和斜板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脊髓GFAP、NF-κB及IL-6的表达。结果术后3 d、7 d,B组大鼠BBB评分和斜板试验成绩均明显优于C组(t3.349,P0.01)。术后各时间点,B组GFAP、NF-κB及IL-6表达均显著低于C组(t20.815,P0.001)。结论经皮电刺激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抑制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组织GFAP的表达,从而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犬脊髓挫伤模型,结合磁共振成像、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分析犬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的形成。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成年健康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3只,脊髓损伤组9只。脊髓损伤组动物,俯卧固定,定位棘突后以T8为中心作行椎板切除,骨窗10mm×15mm,暴露脊髓背侧硬膜,参考Allen’s法自行设计打击装置。用冲击棒至脊髓损伤,致伤能量为450g·cm,形成重度脊髓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除不致伤外,其余操作同脊髓损伤组。脊髓损伤组分别于伤后1d,2周,8周各取材3只。术后进行犬后肢功能观察评价,测定犬双后肢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观察脊髓结构的影像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①犬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变化:脊髓损伤组动物在损伤后1d,2周,8周观察的时间范围内,后肢和尾巴均未见活动。②犬脊髓损伤前后的电生理变化:脊髓损伤组动物在损伤前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均正常,但伤后增加刺激强度均不能记录到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③各组脊髓结构的影像学比较:脊髓损伤组动物伤后损伤部位表现为T1加权成像呈局部低信号,T2加权成像呈高信号,信号纵向为(10.0±0.13)mm,大约是砸伤长度的2倍,为椭圆形空洞形成,局部脊髓萎缩变细,蛛网膜下腔粘连、连续性中断。④犬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学变化:伤后1d脊髓弥漫出血、渗出,脊髓中央管变形,神经元内氏体减少。伤后2周仍有出血、水肿,脊髓白质空泡样改变,脊髓中央灰质坏死、空洞形成。伤后8周空洞壁为大量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瘢痕,并见炎细胞浸润。结论:450g·cm致伤能量可导致犬脊髓严重损伤,从而形成典型的空洞及胶质瘢痕,提示该模型有利于慢性时期损伤修复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犬脊髓挫伤后胶质瘢痕形成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江凯  李露斯  冯华  王宪荣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6):101-103,i0004
目的:利用犬脊髓挫伤模型,结合磁共振成像、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分析犬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的形成。 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04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取成年健康杂种犬1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3只,脊髓损伤组9只。脊髓损伤组动物,俯卧固定,定位棘突后以Ts为中心作行椎板切除,骨窗10mm&;#215;15mm,暴露脊髓背侧硬膜,参考Allen’s法自行设计打击装置。用冲击棒至脊髓损伤,致伤能量为450g&;#183;cm,形成重度脊髓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除不致伤外,其余操作同脊髓损伤组。脊髓损伤组分别于伤后1d,2周,8周各取材3只。术后进行犬后肢功能观察评价,测定犬双后肢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观察脊髓结构的影像学及组织学变化。 结果:①犬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变化:脊髓损伤组动物在损伤后1d。2周,8周观察的时间范围内,后肢和尾巴均未见活动。②犬脊髓损伤前后的电生理变化:脊髓损伤组动物在损伤前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均正常,但伤后增加刺激强度均不能记录到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⑧各组脊髓结构的影像学比较:脊髓损伤组动物伤后损伤部位表现为T1加权成像呈局部低信号,T2加权成像呈高信号,信号纵向为(10.0&;#177;0.13)mm,大约是砸伤长度的2倍,为椭圆形空洞形成,局部脊髓萎缩变细,蛛网膜下腔粘连、连续性中断。④犬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学变化:伤后1d脊髓弥漫出血、渗出,脊髓中央管变形,神经元内氏体减少。伤后2周仍有出血、水肿,脊髓白质空泡样改变,脊髓中央灰质坏死、空洞形成。伤后8周空洞壁为大量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瘢痕,并见炎细胞浸润。 结论:450g&;#183;cm致伤能量可导致犬脊髓严重损伤,从而形成典型的空洞及胶质瘢痕,提示该模型有利于慢性时期损伤修复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联合应用督脉电针和游泳训练后,研究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方向。方法:复制并评价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模型,75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脊髓损伤+督脉电针组、脊髓损伤+游泳训练组、脊髓损伤+督脉电针+游泳训练组(n=15),检测各组1周、2周、3周、4周、5周5个时间点脊髓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BBB scale)。结果:各治疗组均能使不同时间点脊髓损伤大鼠BBB评分、脊髓组织NGF表达水平提高(P0.05);脊髓组织GFAP表达水平下降(P0.05);提示游泳训练和督脉电针联合干预对促进脊髓损伤的康复效果更佳。各治疗组随着干预时间的增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BBB评分、脊髓组织NGF表达水平提高(P0.01),脊髓组织GFAP表达水平下降(P0.01);尽量长时间的应用游泳训练和督脉电针对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最佳。结论:联合应用督脉电针与游泳训练后,神经干细胞分化方向得到控制,使脊髓组织NGF表达增强,GFAP表达被抑制,从而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持续反应性增生,减少胶质瘢痕组织生成,促进神经环路重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高压氧(HBO)治疗对大鼠大脑皮质损伤后胶质疤痕形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对炎性反应产生抑制作用的内在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96只,建立大脑穿刺损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只,对照组不做特殊干预处理,治疗组则给予HBO治疗.分别于脑穿刺损伤后1、3、7、14和28 d取大鼠右侧大脑组织,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比较2组大鼠损伤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数目变化,并通过ELISA法测定脑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结果 制模后7、14和28 d,对照组大鼠的伤口面积分别为(2.73±0.05) μm2、(3.42±0.18)μm 2、(2.41±0.09) μm2,与制模后7d及14 d比较,制模后28 d时的伤口面积明显缩小(P<0.05);治疗组大鼠制模后7、14和28 d的伤口面积分别为(2.78 ±0.12)μm2、(2.59±0.08) μm2、(1.20±0.06) μm2,与制模后7d比较,制模后14 d时的伤口面积缩小(P<0.05),且制模后28 d时的伤口面积进一步缩小(P<0.05),制模后14 d及28 d时的伤口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与制模后7d比较,对照组及治疗组制模后14 d和28 d的星形胶质细胞数目均增多(P>0.05);与组内制模后14 d比较,对照组及治疗组制模后28 d的星形胶质细胞数目下降(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星形胶质细胞的数目少于对照组(P<0.05).与制模后1d比较,对照组及治疗组制模后3d、7d的小胶质细胞均增多(P>0.05);与组内制模后7d比较,对照组及治疗组制模后14 d的小胶质细胞数目下降(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小胶质细胞的数目少于对照组(P<0.05).与制模后1d比较,对照组制模后3d及7d的TNF-α浓度均较高(P>0.05),但制模后7d的TNF-α浓度较制模后3d低(P<0.05);制模后3d及7d,对照组IL-1β浓度和治疗组TNF-α浓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治疗组IL-1β浓度则呈逐渐降低趋势(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TNF-α浓度及IL-1β浓度均较低(P<0.05).结论 HBO治疗可促进脑穿刺损伤伤口愈合,减少胶质疤痕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下调、参与炎性反应的细胞因子含量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产妇分娩前后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有疤痕子宫并足月妊娠的产妇5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病史,心理,前次分娩情况等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阴道分娩者注意"导乐"过程,剖宫产者去除恐惧及做好配合等,阴道分娩失败再次剖宫产者加强心理护理及配合。结果 44例再次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8例顺利阴道分娩,产后及术后恢复良好,新生儿健康。结论对于疤痕子宫患者,针对不同的分娩情况,须采取合适的护理对策,加强心理护理,结局满意。  相似文献   

13.
胡家颖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0):2400-2402
目的了解剖产瘢痕处妊娠治疗前后的临床特点,为提供针对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18例治疗成功的剖宫产瘢痕处妊娠的患者治疗和护理进行总结,分析治疗前后症状、血HCG和B超下孕囊变化情况。结果18例患者中3例药物保守治疗成功,13例患者行药物配合宫腔镜或腹腔镜下刮宫或妊娠组织清除术,2例在外院行妊娠组织清除术或刮宫术后。结论腹痛和阴道出血是剖宫产瘢痕处妊娠最常见临床表现,对瘢痕处妊娠的妇女根据其治疗方法采取个体化的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Rating the burn scar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相似文献   

15.
The increased focus of research interests and clinical documentation on outcomes demands that evaluation tools provide reliable and valid data. The Vancouver Scar Scale (VSS) was developed to provide a more objective measurement of burn scars; however, the validity (a test's ability to measure the phenomenon for which it was designed) of the VSS has not been tested. To examine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VSS, we compared it with scar volume, which has established face validity. Burn scars were evaluated monthly for a minimum of 7 months. Three scar volume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on each scar. In addition, 3 independent examiners completed the VSS for the same scar. The data generated by these 2 measurement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the following: (1) the interrater agreement estimated by 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2) convergence validity, (3) the sensitivity of the assessments to discriminate changes in the scar over time, and (4) the prevalence of related parameters that are not currently being captured by the VSS. In an attempt to address some of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VSS, we propose several modifications. We anticipate that these changes will increas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VSS through an increase in the awareness that training in the use of this scale is required, through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the subscales, and through the documentation of additional pertinent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