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T2-mapping技术在评估成人腰椎骨髓含水量与年龄、性别相关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0T MR对78例健康志愿者行腰椎多回波SE序列T2-mapping检查。78例志愿者中男36例,女42例,按年龄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岁共4组,每个年龄段又按性别分为男、女2组,共8组。测量78例志愿者L1-L5各个椎体(共390个椎体)的T2值。对相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及相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腰椎T2值进行组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相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腰椎T2值比较:男性中20~29岁年龄段的腰椎T2值均高于其它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它年龄段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中≥50岁年龄段的腰椎T2值均低于其它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它年龄段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腰椎T2值比较:各个年龄段上女性的腰椎T2值均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T2-mapping技术可用于评估成人腰椎骨髓含水量在年龄、性别上的差异。男性与女性腰椎骨髓含水量随年龄变化规律不同,女性腰椎骨髓含水量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海拔4 250m地区高原人群血清EPO(红细胞生长素)、T(睾酮)、E2(雌二醇)含量变化与HAPC(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 AltitudePolycythemia,HAPC)的相关关系。方法:在海拔4 250m地区筛选出HAPC,且测定了世居高原藏族、移居高原汉族、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三组人群血清中EPO、T、E2含量。结果:HAPC组:移居高原汉族18人(占66.66%),世居高原藏族9人(占33.33%),男女比例为26:1,三组间EPO差别无显著性,P>0.05,但是高原人群血清中的EPO含量高于平原地区3.788倍。三组间T、E2差别无显著性,P>0.05,T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世居高原藏族和移居高原汉族三组间差别无明显性,但是T低于平原地区8.43倍。可能与高原人群T的活性增加有关,在今后的工作做进一步调查。结论:EPO、T、E2与HAPC的发病虽然无直接因果关系,但是EPO含量高于平原人群3.788倍,T含量明显低于平原人群8.43倍,EPO的增高和T的降低是一种高原人群的生理病理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移居高原汉族与世居高原藏族正常成人脾脏测值的比较.方法:分别取海拔(2 808~5012)m移居高原汉族503人和世居高原藏族139人成人脾脏B超测值,测其厚度及长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汉族的脾脏厚度与长度平均测值均大于藏族(均P <0.01);汉族的脾脏厚度与长度均值男性大于女性(均P <0.01);汉族脾...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量世居高原藏汉回族健康大学生的丘脑体积,对比分析高原地区不同民族间、性别间的丘脑体积差异,为完善我国标准脑数据库提供世居高原健康青年人参考数据。方法:采用Siemens 3.0T skaya MR仪,选取世居高原藏汉回族大学生各30名,其中男15名,女15名,共90名,年龄范围(18~22)岁。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T1WI进行图像采集,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族别间的方差分析和性别间的t检验。结果:藏族男性左侧丘脑体积(6.40±0.89)cm3、右侧丘脑体积(5.86±0.43)cm3;藏族女性左侧丘脑体积(5.86±0.43)cm3、右侧丘脑体积(5.61±0.33)cm3;汉族男性左侧丘脑体积(6.02±0.35)cm3、右侧丘脑体积(5.56±0.25)cm3;汉族女性左侧丘脑体积(5.28±0.43)cm3、右侧丘脑体积(4.72±0.30)cm3;回族男性左侧丘脑体积(6.22±0.15)cm3、右侧丘脑体积(6.02±0.04)cm3,回族女性左侧丘脑体积(5.42±0.31)cm3、右侧丘脑体积(5.20±0.20)cm3;丘脑体积在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间对比分析中,藏族女性的左侧丘脑体积大于汉族女性,藏族女性的右侧丘脑体积大于汉族和回族女性,回族女性右侧背侧丘脑容积大于汉族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藏、汉族丘脑体积在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民族的丘脑体积左侧大于右侧;藏、汉族的丘脑体积男性大于女性,考虑与性别生理因素有关,但是回族男女的丘脑体积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似乎与生理原因并无关联,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藏族女性的左侧丘脑体积大于汉族女性,藏族女性的右侧丘脑体积大于汉族和回族女性,回族女性的右侧背侧丘脑体积大于汉族女性,考虑原因可能与民族差异有关,尚无相关文献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正常成人颅腔体积的大小分布,为建立"中国标准脑"提供颅腔体积测量数据.方法 采用全国16家医院多中心临床研究形式,选取18~70岁健康志愿者300名,其中男150名,女150名,按照年龄18~30、31~40、41~50、51~60、61~70岁进行分组,分别定义为A、B、C、D、E组.所有受试者均行三维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T1WI采集图像,并对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颅腔体积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女性颅腔体积为(2 429 124.385±255 532.028) mm3,男性为(2 696 425.759±269 059.771) mm3,颅腔体积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79.284,P值为0.000),女性的颅腔体积较男性的小.A、B、C、D、E组颅腔体积分别为(2 617 133.937±300 444.676) mm3、(2 569 966.953±315 781.536) mm3、(2 557 420.101±326 607.557) mm3、(2 565 465.432±243 349.116) mm3、(2 516 984.969±283 908.89) mm3.5组间颅腔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为1.883,P值为0.474).结论 高分辨率MRI能提供较为精确的脑结构图像和测量数据,本研究提供了中国汉族正常成人颅腔体积的参考值范围,为建立"中国标准脑"提供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健康汉、藏族儿童肺动脉压的变化特点。方法 :应用美国HP85 0 0和CAL - 16 3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海拔 370 0m地区 2 76例健康汉、藏族儿童的右室收缩时间间期 (RSTI)和进行肺动脉平均压 (PAMP)的估测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海拔 370 0m 3岁及 3岁之前各年龄段与 3岁之后各年龄段的PAMP比较明显升高 ,差别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0 1)。移居汉族和世居藏族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RSTI及PMAP比较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儿童期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种族对肺动脉压变化影响不明显。高原低氧环境是影响儿童肺动脉压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居住在青藏高原的汉族和藏族健康人765例骨矿含量的测定,得到在不同海拔地区汉藏族之间,不同年龄段及同一海拔高度男女之间骨矿含量的差异,通过统计对比研究资料表明骨矿含量在以上四项比较中除藏族健康人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外,其他几项均值均有明显差异(P<0.01)为高原地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OP),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正常人群定量CT测量腰椎骨密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新疆维族和汉族健康人腰椎松质骨密度变化 ,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有用的线索。方法 维族男 1 0 4人 ,女85人 ,汉族男 2 30人 ,女 1 82人 ,年龄 2 0~ 69岁 ,分 5个年龄组。采用Cann-Genant的方法自己制作人体骨模型计算松质骨密度。结果 ①维吾尔族骨密度与年龄明显负相关 (Ρ <0 .0 0 1 )。男、女两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 0 .42 ,r=- 0 .67。②维吾尔族随年龄增长女性骨密度的下降速度更快。③各年龄组之间维族、汉族男、女骨密度比较只在 30~ 39岁组中有显著性差异 (Ρ <0 .0 1 )。结论 维吾尔族人骨密度变化规律有类似汉族 ;维吾尔族人骨密度高于汉族人 ,30~ 39岁年龄段具有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 (Ρ <0 .0 1 )。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青海省平均海拔4200m地区4~18岁世居藏族少年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青海省玉树、果洛地区(平均海拔4200m)的25 185名藏族少年儿童按初筛、复筛、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诊3个阶段进行调查,分析CHD的患病率、病种分布、性别间及各年龄段间的变化.将玉树地区少年儿童CHD的患病率与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个地区共查出CHD患者220人,总患病率为8.74‰,其中玉树地区CHD的患病率为8.37‰(157/18 747),果洛地区为9.79‰(63/643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玉树地区CHD患病率与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结果(14.7‰,35/2384)比较明显降低(P<0.01).经标化后两地区男性总患病率为13.83‰,女性总患病率为20.7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玉树地区少年儿童CHD患病率随年龄增大有增加趋势(P<0.01),其中16 ~ 18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15.74‰),与4~7岁及8~12岁年龄段(分别为5.39‰、7.9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果洛地区少年儿童CHD患病率随年龄增大也有增加趋势(P<0.05),其中13~ 15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14.08‰),与4~7岁年龄段(3.6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地区少年儿童CHD的构成比以动脉导管未闭为最高,占46.36%,其次为房间隔缺损(35.45%)和室间隔缺损(13.64%).结论 海拔4200m地区藏族4~18岁少年儿童CHD的患病率较20世纪80年代明显下降,但随年龄增大有增加的趋势.动脉导管未闭是该地区最常见的CHD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前列腺外周带T2信号的改变并对其ADC值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51例志愿者,按年龄段分为4组:A组(20~35岁,n=16),B组(36~50岁,n=13),C组(51~65岁,n=9),D组(66岁以上,n=13).测量轴位臀肌、前列腺外周带T2的信号强度,并计算外周带的相对信号强度,即外周带与臀肌T2的比值;分别计算4个年龄段外周带的ADC值,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上述MR测量值的变化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个年龄段前列腺外周带T2相对信号强度分别为2.95±0.34、3.48±0.33、3.87±0.27、4.37±0.31.A与C、A与D、B与D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ADC值在A、B、C和D组分别为(1.44±0.17)×10-3 mm2/s、(1.78±0.24)×10-3 mm2/s、(1.79±0.20)×10-3 mm2/s、(2.03±0.20)×10-3 mm2/s,B与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外周带T2相对信号强度及ADC值与年龄均呈正相关.结论 正常成人前列腺外周带T2信号强度及ADC值随年龄增大有增高的趋势,因此在用MR诊断前列腺外周带病变时应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MRI对不同年龄段成人正常前列腺进行定量研究,探讨前列腺老年化改变的影像学特点及其演变规律。资料与方法选取579名正常志愿者,根据年龄段的不同分为5个组(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测量前列腺整体和中央区各自的径线、体积数值,并计算中央区体积占前列腺总体积的比例;分别测量前列腺中央区和外周带的T1、T2值,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上述各项测量值的变化特点。结果前列腺整体体积范围约在11.59~47.01cm3之间,其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体积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中央区体积约在2.89~12.46cm3之间,其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体积随年龄增加而增长,中央区体积占前列腺总体积百分比约为22%~36%,其随着年龄增大呈比例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不同的条件下,各年龄段外周带的T1、T2值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增大,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中央区T1、T2值随着年龄增加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整体和中央区的各个径线、体积随年龄增加而增长,中央区所占总体体积随...  相似文献   

12.
胶东地区健康人群数字吸收法骨密度测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测定胶东地区健康人群手指骨密度(BMD),确定各年龄段骨密度分布情况以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并通过给定的骨密度值对骨折危险性进行预测。方法:选取长期居住胶东地区的健康人群共3306例,其中男1302例,女2004例,由锐柯数字化放射成像系统摄片后经OsteoGram 2000软件系统处理,得到被检者非优势手第2、3、4指中节指骨的长度、体积、骨矿含量、BMD指数值以及T值和Z值,按5岁为1个年龄段进行分组统计。结果:男性和女性的峰值骨密度均出现在30~35岁,女性峰值骨密度维持在20~45岁,55~60岁出现快速骨量丢失,75岁以后略有反弹,男性骨峰值后骨量逐年减少。以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批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胶东地区正常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1.07%,其中女性患病率为14.87%,男性患病率为5.22%。结论:胶东地区正常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低;女性骨峰值维持年龄段较长;骨密度峰值以及男性各年龄段骨量丢失率符合中国汉族BMD正常数据库的一般特征。对55岁以后女性骨密度进行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测量中国汉族正常成人第四脑室容积的正常值,为建立中国标准脑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形式,选取18~70岁健康中国成年志愿者1000名,按照年龄18~30、31~40、41~50、51~60、61~70岁进行分组,分别定义为A、B、C、D、E年龄段组,每组男、女均为100名,对所有受试者均行3D磁化强度预备梯度回波序列T1WI,对3D数据重组后于矢状面通过软件自动追踪结合手工勾绘第四脑室边界测量其容积,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统计分析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对年龄和容积作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男、女性第四脑窒容积分别为(2.2±0.9)、(1.9±0.6)ml,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3,P=0.000),男性第四脑室容积大于女性.男性A、B、C、D、E组第四脑室容积分别为(2.1±0.9)、(2.1±0.8)、(2.2±0.8)、(2.1±1.0)、(2.4±0.8)ml,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39,P=0.033),E组与A、B、C、D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分别为(2.0±0.7)、(1.9±0.6)、(1.8±0.6)、(1.9±0.7)、(2.0±0.6)ml,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88,P=0.130).男性容积和年龄有相关,但相关性不强(r=0.119,P=0.008);女性容积和年龄不相关(r=0.041,P=0.360).结论 正常中国成人第四脑窜容积大小存在性别差异;男女性第四脑室容积随年龄变化情况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疆维、汉、回不同民族成人甲状腺CT值并比较有无民族间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颈部螺旋CT连续性扫描的维吾尔族、汉族及回族病人。严格按照纳入标准获得452例正常甲状腺影像,维吾尔组男性34例,女性132例;汉族男性60例,女性114例;回族男性44例,女性68例。年龄在23~79岁,按照年龄段分成≤35岁组、35~50岁组及≥50岁组。测量各年龄段组及男女维、汉、回族甲状腺CT值并比较,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维吾尔族成人甲状腺左叶CT值为(122.73±20.28)HU,右叶甲状腺CT值为(122.13±20.34)HU;正常汉族成人甲状腺左叶CT值为(123.62±18.58)HU,右叶CT值为(124.05±18.34)HU;正常回族成人甲状腺左叶CT值为(122.54±20.22)HU,右叶CT值为(120.69±18.03)HU(P0.05);≥50岁组的男女性和35~50岁组的女性,其甲状腺左右叶值在汉维回不同民族间及民族内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452例正常维吾尔族、汉族及回族成人甲状腺进行测量,确定了这3个民族正常成人甲状腺CT值范围,对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及回族的甲状腺疾病诊断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像许多种动物那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反应能力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作者采用六种不同指标:E玫瑰花、抗人T淋巴细胞抗原(HTLA)血清、“早期”(early)E玫瑰花、ECA玫瑰花、EA玫瑰花和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等方法,检测了118例(男76例,女42例)健康人外周血T和B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其中新生儿26例(13个男性,13个女性,出生后3~21天),婴儿12例(3个男性,9个女性,出生后3个月),成年人40例(20~50岁),老年人40例(75~97岁)。结果发现: 1.全血总的淋巴细胞的百分数和绝对数在新生儿和婴儿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高原不同海拔地区围绝经期藏族女性及其与平原地区围绝经期汉族女性性激素水平.方法:选择西宁地区组(海拔2 260m、平均大气压580mmHg(1mmHg=0.133kPa)、平均氧分压为121.8 mmHg)及玉树地区组(海拔4200m、平均大气压约430mmHg、平均氧分压约90mmHg),两组各180例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原低氧环境对汉藏族患者消化性溃疡患病率的影响。方法对1340名胃镜检查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患者分为汉族男性、汉族女性、藏族男性、藏族女性四组。分别比较四组患者消化性溃疡的患病率。结果高原环境下胆汁返流阳性的患病率汉族与藏族无差别;消化性溃疡患病率汉族>藏族;胆汁返流阳性的患者中消化性溃疡患病率汉族男性>藏族男性,汉族女性>藏族女性。结论高原环境下习服的汉族居民消化系统溃疡的患病率与藏族比较明显上升,特别是胆汁返流阳性的人群中消化性溃疡患病率比较差异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高原地区脂肪肝患者在不同民族、性别、年龄、行业以及胆道疾病中的分布特点 ,作者从拉萨地方系统健康体检人员中筛选出脂肪肝患者的有关资料进行观察、分析、统计对比。结果显示 :高原地区脂肪肝患者中 ,男性检出率为 1 3.93% ,女性检出率为 5 .35 % ,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P <0 .0 1 ) ,藏族检出率为 1 5 .2 3% ,汉族检出率为 6.4 8% ,藏族显著高于汉族 (P <0 .0 1 ) ,文教行业高于其他行业 ,脂肪肝患者患胆道疾病高于非脂肪肝者 ;30岁以后脂肪肝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递增 ,发病年龄较内地提前 1 0年~ 1 4年 ,高原脂肪肝血脂增高是…  相似文献   

19.
李学  王萍  普布  徐书真 《武警医学》2001,12(7):410-412
1999年 7月~ 8月 ,我们对拉萨市农行系统 2 5 2名职工年度体检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2 5 2名职工中 ,男 96例 ,女 1 5 6例 ;年龄 2 1~ 5 2岁 ,平均 3 4 4岁 ,男女之比为 0 6∶1 ;汉族 1 1 2人 ,藏族 1 3 6人 ,羌族 4人。体检项目 :询问病史 ,均无明显不适主诉 ,既往有胆石症者 9人 (胆囊结石 6例 ,胆管结石 3例 ,均为藏族 ) ,脂肪肝 1 4例 (藏族 1 2例 ,汉族 2例 ) ,血压增高者 (包括诊断为高血压和临界高血压者 ) 2 1人 ,其中藏族 9例 ,汉族1 2例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均可 ,藏族世居者面容大多呈红褐色 ,汉族移居者面容多接近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生理性退变CT表现,以提高与病理改变间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对无明确腰骶部临床症状,且扫描范围包括骶髂关节的375例患者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x2检验统计分析各种退行性改变征象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间的发生几率.结果 关节间隙狭窄少见,发生几率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各年龄段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骨赘均发生在30岁以上,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几率逐渐增加,各年龄段同龄的女性发生几率高于男性,30 ~ 39岁组、40~ 4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面硬化男性少见,60岁以上发生几率最高,仅为23%;女性关节面硬化发生率高,并呈现两个高峰年龄段,分别为20~29岁70%,60岁以上68%;各年龄段同龄的女性发生几率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关节面下小囊状改变,男性、女性高发年龄段均为60岁以上,各年龄段女性发生几率高于男性,10 ~ 19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年龄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关节面骨侵蚀均发生于60岁以上,女性发生几率(5/40,13%)高于男性(3/4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间隙狭窄不能单独作为退变征象.女性20~29岁关节面硬化出现高峰可能为妊娠所致.关节面下小囊状改变见于正常骶髂关节.年轻患者出现骨侵蚀应作为病理性改变.男性退变征象单一,以关节周围骨赘形成为主;同龄女性退变程度较男性重,骨赘、关节面硬化、关节面下小囊状改变多种退变征象可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