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由观"、"生死观"、"游戏观"是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庄子独特的思想内涵.运用庄子的这些哲学观点,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从而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自由思想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庄子的自由思想具有二重性:既具有自由性,又具有非自由性.消除"成心",便可以达到"无待",从而实现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又受到非自由的束缚.庄子的自由思想追求的是内在的自由,而外在则很难达到自由.庄子所处的时代形成了庄子的"出世"思想,这种思想与当时的背景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自由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当代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论庄子的超越性人格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具体而深入的考察,认为庄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呈现的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志向高远的士子形象。制度规范和社会秩序的崩溃促成了庄子内在人格的觉醒与追求,并在在道德实践的范围内对儒家不足的补充使中国人拥有了一个层次完整的人生观思想体系。庄子的理想人格所具有的超越性,不仅教育有了世俗中的人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性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具有鲜明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庄子"自由观"的发现与诠释,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重要个案。庄子"自由观"是庄子根本的哲学精神。中国现代学界对庄子哲学精神理解诠释有两种进路:一是从"自然""无为"见出"自由""平等";一是从"逍遥""齐物"发现"自由""平等"。文章在梳理分析两种进路的基础上,对庄子现代诠释之进路及方法进行反思:庄子哲学现代化何以可能?文章提出:庄子哲学现代化要得以实现,取决于能在庄子哲学中发现和提炼出"现代性问题",取决于对庄子哲学中"现代性问题"有效而充分的学理性阐释。重要的是,要有跨文化的宏阔视野与比较哲学的阐释眼光,要努力形成具有时代感的庄子哲学诠释形态。  相似文献   

5.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体现了老子所秉持的不同于儒家的一种价值观念.有得宠就有失宠,祸福相依,得失无定.人们高兴于得宠而担心失宠,却不知得宠意味着失去人格的独立与自由.老子哲学崇尚个体人格独立和自由,对于今天的社会价值观建设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人生哲学以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为其根本宗旨,通过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和对儒家仁义礼法的批判,庄子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对当代人来说,这种处世智慧和精神追求仍有着许多积极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由观”、“生死观”、“游戏观”是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庄子独特的思想内涵。运用庄子的这些哲学观点,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从而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8.
“人文主义”在于倡导人们接受文明熏陶,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和现实针对性。“人文精神”不仅包含了“人文主义”所指(即通过教养脱离自然和野蛮,从而感觉到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而且也包含了对于整个社会的一种理想的文明状态的描述和追求;不仅具有客体归约性、主体自觉性和实践性,而且具有审美性,内涵着工具理性、实践理性与价值理性三重性。因此,不能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实践理性、价值理性而忽视其工具理性。  相似文献   

9.
和谐的天人关系作为庄子实践自己理想人格的途径,曾经以对自然的肯定和尊崇以及指导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对中国审美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面对紧张的天人关系和技术化对人类的侵略,庄子的天人观对当代社会也颇具启发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人生哲学以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为其根本宗旨,通过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和对儒家仁义礼法的批判,庄子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对当代人来说,这种处世智慧和精神追求仍有着许多积极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公民内涵从政治价值到伦理价值的演变过程.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公民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将"公民"树立为一种理想人格.对公民理想人格的追求表现为公民伦理生活方式的建构与实现.公共参与是公民伦理生活方式的核心.经济独立是公民伦理生活方式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设计和成就理想人格是历代中国哲人孜孜以求的重大人生目标.先秦儒家教育者设计的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的个性品质和人格培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虽然它自身不可避免地具有因封建社会历史条件带来的狭隘性、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它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而且对我们现代社会理想人格的建构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为人处事的态度,似乎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一个是完全的出神状态或所谓“坐忘”,完全逍遥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面;一个是完全的融入社会,完全顺应社会的要求。庄子有一种对现实社会的彻底绝望,这一绝望可能合有反抗社会的意味,同时也会导致行动上的软弱无力。庄子为人处世思想确实有自相矛盾和冲突的地方。他希望在精神绝对自由和社会的绝对不自由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这只不过是一个注定无法实现的理想而已。  相似文献   

14.
孟子以“人性善“为基础,以“仁义“为价值内涵,构建了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孟子还提供了“存心养性“、“善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明善诚身“、“以天下为己任“等实现理想人格的途径.孟子所构建的理想人格是对孔子理想人格全面的继承和深化,同时为后世的志士仁人提供了一个能够追求的理想人格模式,并提出了一条通向儒家理想人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试论《简·爱》中疯女人形象塑造的双重性与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文明的演进,人类的生命意识逐渐觉醒,感性生命力于躁动中开始挣脱传统理性的束缚.人们逐渐悟出爱情的真谛.拭去封建的传统的污垢,人们编织出爱情的原色.《简·爱》以一个门第不相当的爱情故事,向人们揭示了“生死恋”的一种特殊形式.《简·爱》以一种崇高的牺牲精神印证了弥笃爱之无私,实现了和谐幸福的,符合人类审美期望的,合谐的性的灵与肉的结合.这种引导人们向完美的人格、理想的境界发展,充满了圣洁的灵光.  相似文献   

16.
庄子提出了做"不材之木"或处于"材于不材之间"及"和外物"、与物同化的顺世原则,这是他置身于险恶的社会环境下无奈而理智的选择.庄子是一个忠于自己内心的人,他对社会和人生有通达的认识,而他所生活的社会令他失望甚至绝望,因此他只有在精神领域追求自由和超然.庄子的"超越"是在理智分析社会的基础上内在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比较了<逍遥游>和<秋水>中"海"的内涵."海"是庄子寓言系统中的一个喻体.庄子等先秦诸子喜用"海",反映了先民对海洋的崇拜以及对海洋精神的一种探求.  相似文献   

18.
<正>儒家文化作为一种思想形态,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倾向和强大的生命渗透力及历史涵盖性,因此成为几千年来支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力量.它对华夏民族传统人格框架的构筑,对现代人格模式的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与萨特以艺术欣赏与创作来实现精神的自由安顿与独立自存,这就把美从艺术的领域延伸至现实世界。在东西方两种异质文化冲撞的背景下比较二者思想,可以发现他们在自由的概念、追求自由的方式以及对现实的态度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也存在很大不同。庄子的"逍遥游"与萨特的"自由"同具有反异化、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特征;也都希望通过想象、体道等主观方式去达到自由之境界;而他们对束缚自由的现实所采取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前者主张迴避,后者勇于反抗。这些异同为"艺术化人生"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语境。  相似文献   

20.
陈白沙之"自然"不仅是为学宗旨,更与他所追求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具有对应与与契合关系,成为安顿心灵的人生理想状态。作为精神慰藉与超越,这一乌托邦式"自然"人生理想与体验自由的审美情感本质暗通,遂升华为一种"鸢飞鱼跃"的诗学境界。这一转变的认识论前提是天道自然论与"物我为一"的生命同一论,从而在方法论意义上展现了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