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外科手术方式。方法: 采用房水平单向活瓣补片对48例本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室间隔缺损30例,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并发房间隔缺损8例,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7例。结果: 术后1例(2%)死于低心排综合征。术后早期均有明显低氧血症。术后1周仍出现跨单向活瓣补片分流40例,术后3个月活瓣仍开放10例,术后26个月提示活瓣均关闭,分流消失,经皮血氧均为95%以上,肺动脉压均明显下降。结论: 房水平单向活瓣式补片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动脉高压,使患者度过术后危险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评估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围手术期处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 5 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例 ,在手术时放置Swan ganz导管 ,术后进行肺动脉压监测 ;2 0例用单向活瓣补片修补室缺 ,术后用超声心动图监测分流情况 ;用镇静 ,肌松 ,过度通气 ,血管扩张剂等治疗肺动脉高压危象。结果 :发现 7例持续肺动脉高压 ,死亡 2例 ;2 7例有肺动脉高压危象 ,死亡 2例 ;在严重肺动脉高压时 ,单向活瓣补片有右向左分流 ,肺动脉压下降后分流停止 ,未发现左向右分流。结论 :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应把握好手术适应症 ,有不可逆的肺动脉高压患者禁止手术 ;Swan ganz导管在术后肺动脉高压处理上有重要作用 ;单向活瓣补片修补室缺能在术后发生重度肺动脉高压时发挥良好的右向左单向分流作用 ,肺动脉压下降后又能自动关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老年房间隔缺损患音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16例≥60岁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的病程、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进行分析、总结一房间隔缺损采用自体心包补片修补,对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者均同期手术处理。结果 全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后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无低心输出量综合征、肺动脉高压危象出现,但手术前有房颤患者术后房颤未得到改善。结论 老年房间隔缺损有其自身的特点,掌握手术适应证,同期处理合并心内病变,加强术后监护,可以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伴肺动脉高压的中老年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伴肺动脉高血压的中、老年房缺病人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伴肺动脉高压的中、老年房缺28例,肺动脉收缩压38.0-85.2mmHg(1mmHg=0.133kPa),缺损直接缝闭7例,自体心包补片21例,6例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行三尖瓣成形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肺动脉收缩压降至19.4-40mmHg。术后心功能均改善至Ⅰ~Ⅱ级(NYHA分级)。结论:对本类病人,只要肺动脉高压是动力性的,就应尽早积极采用手术治疗。补片修补有多种优点。完善处理三尖瓣病变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告房间隔活瓣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中的应用及体会.方法 16例患者,单纯大室缺13例,室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缺损处双向分流,平均肺动脉压与平均体动脉压之比为0.86.采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手术11例,心脏停跳手术5例.室缺均用补片修补,房间隔卵圆窝处开口,直径约1.5 cm大小,以自体心包片一块缝置于开口左心房面,上缘留置0.8 cm大小孔径不予缝严密,仅以双头针缝合固定一针,避免心包片上缘滑入右心房面.结果 全部患者存活,无住院死亡,术后15~26 d均痊愈出院.11例术后3个月回院复查,房间隔活瓣均关闭.结论 房间隔活瓣在先心病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中能减轻早期右心负荷,使患者能平稳渡过危险期.  相似文献   

6.
鲁登巴赫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10例鲁登巴赫综合征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鲁登巴赫综合征10例,男性2例,女性8例。其中房间隔缺损均为先天性,二尖瓣病变先天性1例、风湿性9例。术中10例均行房间隔缺损心包补片修补术,行二尖瓣置换术8例、二尖瓣成形术2例。同期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6例、左心耳结扎术4例。结果10例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均未出现顽固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危象及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早期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同期解除二尖瓣狭窄及处理合并的三尖瓣关闭不全,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分析主肺动脉窗及合并心脏畸形的临床特征,总结外科手术治疗的经验和效果.方法:自1997-01至2011-05,共有46例主肺动脉窗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平均年龄(3.2±2.5)岁(0.1~16)岁,平均体重(11.4±6.2)kg(4~47)kg.合并的心脏畸形包括右肺动脉起自升主动脉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7例、主动脉瓣下隔膜5例、动脉导管未闭6例、主动脉弓中断5例、室间隔缺损4例、房间隔缺损4例、右室双出口3例、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右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2例、法乐四联症1例.43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手术,其中23例经主动脉切口补片修补,12例经肺动脉切口修补,4例经主肺动脉窗修补,2例行切断缝合.其余3例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主肺动脉窗缝扎(1例)或切断缝合(2例).合并心脏畸形同时矫治.结果:早期死亡3例,平均随访5年,1例患者术后一年死于肺动脉高压,其余患者无再次手术及残余分流,主动脉和肺动脉发育正常.结论:主肺动脉窗一经诊断,应尽早外科手术治疗,体外循环下经主动脉切口补片修补是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报告5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5例均为RastelliA型,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根治手术,早期死亡1例.随访2月~4年,无晚期死亡,3例恢复良好,l例合并中~重度二尖瓣返流及中度肺动脉高压.作者主张尽早在婴儿期行根治术,术中精确修补室间隔缺损及原发孔房间隔缺损,精确重建二尖瓣功能防止术后二尖瓣返流,加强术后肺动脉高压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应用单向活瓣补片治疗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的先天性房室问隔缺损患者的术后效果。方法对32例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的房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常规补片矫治术的17例,进行单向活瓣补片矫治术的15例,术后分析两组的肺动脉收缩压(SPAP)与死亡率。结果常规补片矫治组死亡3例,死亡率17.65%,2例死于肺高压危象,1例死于右心衰;活瓣补片矫治组死亡1例,死于低血容量性休克与DIC,死亡率6.67%,单向活瓣补片矫治较之常规补片矫治的围手术期死亡率明显降低;常规补片组术前SPAP平均(93.2±22.6)mmHg,术后平均(85.4±17.9)mmHg,活瓣补片组术前SPAP平均(90.4±19.5)mmHg,术后平均(57.8±12.3)mmHg,大多数患者肺动脉压逐渐下降,其中活瓣补片组肺动脉压下降比常规补片组明显。活瓣矫治组回访5例,心功能均Ⅱ级;常规补片矫治组回访6例,心功能Ⅱ-Ⅳ级。结论单向活瓣补片矫治能有效地降低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高压双向分流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术后肺动脉收缩压,同时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术前综合评估,手术适应症的严格掌握是降低先心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患者死亡率、提高术后近中期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外科微创封堵对成人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方法 自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采用外科微创封堵技术,经胸骨旁小切口进胸,在超声心动图的引导下,在心房内释放房间隔封堵器封堵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房间隔缺损,观察手术效果并对这些患者进行3~6个月的随访观察,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手术成功率高,无手术死亡,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右心室及肺动脉内径明显缩小,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三尖瓣反流明显减轻.结论 外科微创封堵治疗伴肺动脉高压的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实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修复成人房间隔缺损18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 1999年 1月至 2 0 0 3年 4月 181例 16岁以上成人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病例 ,探讨成人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其中男 5 5例 ,女 12 6例 ,年龄 16~ 6 2岁 ;合并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 18例 ,三尖瓣关闭不全2 0例 ,二尖瓣关闭不全 12例 ,左上腔静脉 18例 ;补片修补房缺者 112例 ,其余病例均直接缝合修复 ,合并心内畸形均同期矫治。结果 :手术后早期二次开胸止血 3例 ;切口脂肪液化 2例 ,心包积液 3例 ,心律失常 12例 ,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成人房间隔缺损根据临床表现和超声心动图可明确诊断。一旦明确手术适应症 ,应该积极手术治疗 ,早期手术可以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减少术后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可作为安全可靠的方法应用于成人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婴儿心脏直视术后的呼吸道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金芳  刘蓓  王霞 《山东医药》2006,46(6):11-11
2003年1月~2005年4月,我们共行婴儿心脏直视手术102例,效果良好。现将患者术后呼吸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男59例,女43例;年龄(7.9±3.2)个月;体重(7.5±2.5)kg。室间隔缺损72例,房间隔缺损16例,法洛四联症10例,肺动脉瓣狭窄3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1例。手术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常规使用膜式氧合器。室间隔缺损直径≤0.5cm者直接缝合,>0.5cm者采用涤纶补片或心包补片修补;房间隔缺损采用涤纶补片或心包补片修补;法洛四联症行根治术;肺动脉瓣狭窄行狭窄切开;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Senn ing手术。本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6~16…  相似文献   

13.
鲁登巴赫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回顾分析 10例鲁登巴赫综合征 ,探讨该疾病在病理生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特点。方法 :总结经外科治疗的鲁登巴赫综合征共 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 ,无顽固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危象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鲁登巴赫综合征应及早手术治疗 ,修补房间隔缺损同时有效的解除二尖瓣狭窄 ,探查并处理合并的三尖瓣关闭不全 ,术后积极治疗肺动脉高压 ,支持心功能 ,可以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我院从1979年11月至1995年12月,应用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患者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右心导管检查提示平均肺动脉压5.0~10.4kPa(38~78mmHg),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直经1.0~2.5cm,其中I型6例,I型7例,II型2例。手术方法:体外循环并行下结扎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1例;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修补术14例(其中1例深低温停循环),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直视缝合2例,补片修补12例。同时纠治合并畸形。结果:全组15例,误诊加漏诊10例,占2/3。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13.3%),其中1例死于术后昏迷,合并心室颤动,另1例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合并低心输出量综合征。结论:提高对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的认识、减少术前的误诊和漏诊及术中及时的发现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良好的体外循环和外科手术方法,以及围绕肺动脉高压的积极术后处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对32例40岁以上房间隔缺损(下称房缺)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18例直接缝合缺损,10例行自体心包修补,4例行涤纶补片修补。无手术死亡,术后1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4%,3个月复查心功能均显著改善。本为本病一旦确诊,应尽早在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年龄不应作为手术禁忌症),尽可能直接缝合缺损,用补片修补时宜选择自体心包。良好的三尖瓣成开形和正确处理心律失常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黏液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体外循环下行心脏黏液瘤摘除29例,经右房-房间隔切口,切除黏液瘤及蒂周围0.5~1.0cm的房间隔组织,房间隔缺损小的直接缝合,大的补片修补。结果29例手术病人均无死亡。门诊随防2个月直4年,心脏功能良好。无黏液瘤复发及再生。结论体外循环下行黏液瘤切除方法可靠确实,治疗彻底。  相似文献   

17.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6年 1 1月至 1 998年 1 1月应用浅低温 ( 32± 1℃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方法成功地施行各种心内直视手术 5 8例 ,手术及其心肌保护的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58例 ;男 2 6例 ,女 32例 ;年龄 2~ 6 2岁 ,平均 9.6岁。手术种类 :房间隔缺损修补 17例 ,其中重度肺高压活瓣补片 2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2 2例 ;部分房室管畸型纠治加二尖瓣成形 4例 ;肺动脉狭窄成形 1例 ,法乐氏三联症根治 3例 ;双腔右心室合并室缺纠治 1例 ;风心病二尖瓣置换 8例伴三尖瓣环成形 4例 ;二尖瓣成形 1例 ;左房粘液瘤摘除 1例。术前心功能先心组 0~…  相似文献   

18.
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82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及其合并畸形的诊断、术式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 82 1例 ,其中补片修复 2 92例 ,缝合修补 5 2 9例。合并畸形 14种 (142例 ) ,需行矫正者 134例均给予手术矫正。结果 :早期死亡 16例 (1 9% ) ,死因主要为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和心律失常。结论 :室缺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者强调合理掌握手术指证及围手术期心肺支持与保护 ;对于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右室双腔心等畸形者强调术前明确诊断 ,术中详细探查及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9.
主-肺动脉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附1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1例先天性主-肺动脉间隔缺损(APSD)术前诊断的经验教训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自1992年2月到2000年2月我院共收治11例先天性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患者,年龄1.5~13岁,平均(5.9±4.1)岁.其中I型APSD7例,Ⅱ型4例.合并右室双出口,主动脉瓣下隔膜,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法鲁四联症和主动脉右弓右降,主动脉弓中断和动脉导管未闭各一例.3例入院前曾误诊为动脉导管未闭,有左后外侧开胸史.8例采用补片修补缺损,3例直接缝合.10例经主动脉切口修补,1例经肺动脉切口修补.结果术后早、晚期死亡各一例,分别为合并法鲁四联症,主动脉弓中断和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8例随访1~78个月,平均43.2个月,疗效满意.结论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是一种易被误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少见先天性心脏病,早期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合并有复杂心脏畸形和重度肺动脉高压时手术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31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临床手术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全部病例采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直视手术,经右房切口探查,并分别通过肺动脉及右室流出道切口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结果全组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顺利,无死亡病例。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均未见残余分流,无流出道狭窄及主动脉关闭不全。结论干下型室间隔缺损解剖位置特殊,自然闭合机会小,因血流动力学改变易造成主动脉瓣病变。一经诊断,应尽早行补片修补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