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一直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脊髓病变和神经根病变最有效的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引起的并发症逐渐被人们认识,主要表现为:(1)颈椎的正常生物力学改变,手术节段丧失运动功能,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目前认为这是由于术后相邻节段应力和活动度代偿性增加所致,颈椎屈曲时融合节段上、下节段椎间盘内压可分别增加73%和45%(2)植骨不愈合,假关节形成。Bohlman的一项研究显示此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其中67%的患者出现相关症状,17%需要重新手术治疗。ACDF出现的并发症迫使人们探索新的手术方式,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因其独有的优势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相对于传统前路融合手术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传统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颈椎退变性疾病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的指征和单间隙、双间隙神经根型和/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ACDF手术的选择标准基本上是一致的,二者均可以取得满意的脊髓或神经根减压效果,所不同的是减压以后采取置换还是融合。颈人工椎间盘设计的目标是恢复、维持椎间盘切除术后颈椎的正常活动度,进而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与ACDF手术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5—2019-05诊治的55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6例采用颈前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观察组),29例采用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邻近节段退变数,比较2组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伤椎Cobb角、C_(2~7)活动度、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24个月的随访。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邻近节段退变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_(2~7)活动度、C_(2~7)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Zero-p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改善脊髓功能,增加颈椎活动度,颈前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在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能够为有症状的颈椎病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颈椎融合可导致相邻节段椎间盘内部应力增加,加速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CDR)作为最具代表性的颈椎前路非融合技术,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了另外一种外科手段。目的:比较ACDR和ACDF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61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置换组,26例)或ACDF手术(融合组,3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6、12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及影像学评估,同时记录患者并发症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最终,52例患者(融合组29例,置换组23例)获得平均15.3个月(12-2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颈痛、上肢痛VAS和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置换组术后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融合成功率为90.5%。置换组中2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假体有〈3 mm的前移,l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融合组中1例患者发生邻椎病并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结论:单节段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ACDF均可明显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间盘置换还能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有望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DR)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手术治疗9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ADR组(采用ADR治疗,47例)、ACDF组(采用ACDF治疗,45例)。术后对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邻近节段运动范围、JOA评分及颈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12个月。术后1、3、6、12个月,邻近节段的前屈后伸、左侧屈曲、右侧屈曲测定值ACDF组均大于ADR组(P 0. 05);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 0. 05)。术后6个月,两组颈椎邻近节段退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2个月,颈椎邻近节段退变程度ADR组低于ACDF组(P 0. 05)。结论 ADR和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均能显著改善脊髓功能,而ADR在维持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相邻节段退变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7):1568-1574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与传统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CDF)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效果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协作网背痛专业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手工检索中文文献,收集19952013年12月发表的关于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比较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160例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Hybrid手术组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比较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术前C22013年12月发表的关于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比较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160例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Hybrid手术组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比较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术前C27ROM、上位临近节段ROM、下位临近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平均出血量Hybrid手术组少于ACDF组,术后24个月C27ROM、上位临近节段ROM、下位临近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平均出血量Hybrid手术组少于ACDF组,术后24个月C27ROM Hybrid手术组大于ACDF组、术后24个月上位临近间盘ROM及下位临近间盘ROM Hybrid手术组少于ACD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ybrid手术对于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拥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Hybrid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相邻节段颈椎活动度降低,而ACDF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相邻节段颈椎活动度增加,术后C27ROM Hybrid手术组大于ACDF组、术后24个月上位临近间盘ROM及下位临近间盘ROM Hybrid手术组少于ACD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ybrid手术对于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拥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Hybrid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相邻节段颈椎活动度降低,而ACDF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相邻节段颈椎活动度增加,术后C27整体活动度Hybrid手术组较ACDF组大,颈椎活动度更接近生理水平。但上述结果因样本量较小、文献质量不高等可能存在各种偏倚,以及Hybrid手术的远期临床效果,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自1995年Smith and Cloward首创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疾患以来,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 ACDF)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颈椎退变性疾患的“金标准”,直至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ADR)的出现。ADR术式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有效保留颈椎的运动功能,保留椎间隙高度,并可以预防远期手术相邻节段的退变。而随着假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手术操作不断简化,ADR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近期临床疗效。凭借着术后可早期活动、治疗周期短等优势,已逐渐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因而对传统的ACDF手术形成了冲击,争论亦随之而来。其实专家们争论的焦点并非是对颈前路手术本身,因彻底减压一直是所有同道的共识,而减压后的预后则是争论的焦点所在———融合是否引发、导致或加速了相邻节段的退变?在这里,我们先不谈颈椎前路减压后行传统的融合术还是行非融合手术的优劣,单就非融合的目的进行分析:各类颈椎ADR固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短期疗效,但随之而来的术后并发症亦不断出现,特别是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HO)、假体移位与脱落塌陷等[1]。而近期国外的相关报道,更对ADR术式能否真正地起到“防止相邻节段退变”的问题提出质疑。有些统计结果表明,ADR手术与ACDF手术后发生相邻节段退变的几率无统计学差异[2、3]。其实笔者早年亦进行过相关研究,利用离体人颈椎标本模拟不同节段ACDF术后的力学及运动学实验结果表明,ACDF术后颈椎相邻节段椎间本身的力学性能没有改变,只不过是ACDF术后在完成同样运动的前提下分配到融合相邻节段的运动范围有所增加。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对ACDF术后的患者进行术后颈椎运动量控制的告知,这或许可以减缓相邻节段的退变进程。另外,所谓的“相邻节段退变”究竟与ACDF手术有多大相关性尚无理论及实验数据支持,因为在人类颈椎发生退变几率最高的是C5/6,其次是C4/5、C6/7,若我们将C3/4或C4/5进行了ACDF手术,若干年后出现了C5/6退变,到底是融合影响了C5/6,还是C5/6的退变是自然进程中发生的,尚不得而知。  相似文献   

8.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固定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椎病的常用手术方式,它可以同时进行脊髓及神经根减压和重建颈椎稳定性。但颈椎间隙融合后,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易导致相邻节段的椎间盘加速退变,部分病例需要再次手术。,为此我们应用颈椎全人工椎间盘假体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例.取得了初步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颈椎后路经椎间孔镜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PTED)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5—2015-05分别采用PTED与ACDF治疗的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PTED组15例,ACDF组3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颈椎活动度,以及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结果 PTED组14例、ACDF组27例获得9~26(15.6±5.1)个月随访。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TED组术中出血量较ACDF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TED组邻近下位节段活动度较ACDF组小,颈椎整体活动度明显大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邻近上位节段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PTED组邻近上、下位节段活动度均小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颈椎整体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PTED组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均较ACDF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与ACDF治疗单节段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PTED能有效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邻近节段退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疾患最常用的手术方式,大量研究已证实其具有稳定而确切的治疗效果,被认为是治疗退行性颈椎病的“金标准”[1].但是椎体间的融合会使部分脊柱运动功能单位丧失其活动度,导致邻近节段活动增加、应力集中和椎间隙内压力升高,进而引起邻近节段退变加速[2].生物力学研究[3]认为脊柱运动功能单位活动度的丧失会增加融合椎体邻近节段运动时承受的压应力,而此压应力对于椎体是有害的,理论上会加快邻近节段的退变.临床研究中,Hilibrand等[4]对374例行颈椎融合术的患者进行了长达21年的随访,发现有症状的邻近节段退变的年发生率为2.9%,而总的发生率为14.2%.退变严重者则需行再次手术治疗[4 ~6].  相似文献   

11.
正颈椎前路融合术被认为是外科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术式,近年来国内手术量逐年增多[1]。颈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增加,由此引发的邻近节段退变也日益受到关注[2]。现代医学认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可致颈椎管的储备空间较少,退变或外伤因素易引发脊髓受损,颈椎前路融合术邻近节段退行性改变可再次压迫神经产生脊髓病或神经根病[3]。然而目前有关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关系的研究较少,为此笔者展开了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对颈椎病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12月~2005年12月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单节段Bryan假体CDA与传统前路颈椎减压融合(ACDF)手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所有患者均按统一的纳入、排除标准进入临床研究,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并进行均衡性检验,一组进行CDA手术,另一组进行ACDF手术,术后经1d、3个月、6个月、1年、2年、5年及2012年6月的末次随访。其中CDA组32例、ACDF组35例完成了随访,应用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间隙活动度,采用Mc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情况,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两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采用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结果:本组病例随访7.2~9.6年,平均8.8年。CDA组假体位置良好,无塌陷或移位发生,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假体置换间隙活动度1.20°~8.20°,平均6.35°±1.45°;32例患者中8例(25%)置换间隙发生异位骨化,其中2例(6.25%)置换节段丧失活动度;翻修3例,1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2例因头侧跳跃间隙后方骨赘压迫脊髓;末次随访时置换间隙相邻的其他63个节段中22个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8个加重2级,但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ACDF组融合率100%,翻修3例,2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存在神经症状;1例因尾侧邻近间隙退变,压迫脊髓;其余67个相邻节段中34个椎间盘退变分级加重1级,15个加重2级,但均无相关临床症状出现。末次随访时CDA组的NDI、颈部VAS及上肢VAS评分分别为16.83±3.12、1.17±0.41及1.96±0.51分,ACDF组分别为17.21±3.53、1.23±0.35及1.86±0.62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ACDF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长期临床疗效间无显著性差异,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术后中长期可以保持一定活动度,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好于ACDF组,可以作为单节段颈椎病的手术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3.
1 颈椎人工椎间盘的背景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是治疗颈椎病等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传统手段,自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长期随访发现ACDF术后融合率可达到73%~90%,并且能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 [1、2].但刚性融合会导致邻近节段活动度和应力的代偿性增加,从而引起或加速邻近节段退变,进而引起原有症状的加重或复发 [3~5].Hillibrand等 [6]随访21年409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发现,邻近节段新发病的发生率约为2.9%,在手术后10年内大约有近1/4的患者出现邻近节段新发病而需行再次颈椎手术治疗.为解决异常应力作用于融合邻近节段的问题,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应运而生,它可以维持颈椎的正常生理性活动度及稳定性,改善邻近椎间隙的压力,并能减少正常颈托制动时间,使患者早期恢复正常工作生活,而且可以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与ACDF相比,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恢复或重建了颈椎的生理功能,无疑是治疗颈椎病更加理想的手术方式.常见的颈椎人工椎间盘包括Bryan、Cervitech PCM(porous coated motion)、Pro-disc-C等.  相似文献   

14.
1958年,Smith-Robinson及Cloward 等最早提出了颈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数十年来,该术式被公认为是治疗多种颈椎退行性疾病的“金标准”。随着该项技术的广泛开展,与之相关的一些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诸多研究显示ACDF可能导致融合邻近节段的应力增加而加速邻近节段的退变。长期随访结果显示,颈椎前路融合手术后有高达92%的患者在影像学上发现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而且,在多节段颈椎退变治疗中,随着融合节段的增加,融合率逐渐降低且融合术后假关节发生率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与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颈椎运动功能、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152例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选择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CDR组(n=53)和ACDF组(n=99);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对术后颈椎运动功能、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结果 ACDR组Odom分级优良率为84.91%,ACDF组为85.8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NDI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CDR组颈椎整体曲度、手术节段曲度、邻近节段曲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CDF组颈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明显低于术前及ACDR组(P0.05),上、下邻近节段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前及ACDR组(P0.05)。ACDR组ASDz发生率为13.21%,明显低于ACDF组的2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R与ACDF疗效相当,而前者有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维持颈椎生物力学稳定的优势,能够有效减少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前路融合术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常规术式,但颈椎前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加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融合术还引起脊柱的生物力学改变,且存在植骨和内固定器械的并发症及供骨区慢性疼痛等。此外,颈椎前路手术的主要目标是解除脊髓的压迫而不是融合,这些都是困扰脊柱外科医师的难题。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在进行脊髓减压并提供稳定的同时保持手术节段颈椎的活动度,为颈椎病的外科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结合最新文献对该技术的发展和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Zero-P钢板与传统钢板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4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51例单节段颈椎病,24例术中采用Zero-P钢板(观察组),27例术中采用传统钢板与椎间融合器(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疼痛VAS评分(神经根型颈椎病)、JOA评分(脊髓型颈椎病)、NDI指数、颈椎Cobb角、吞咽困难Bazaz等级、植骨融合Eck等级、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结果 51例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81.0±4.4)个月,对照组随访(79.0±3.4)个月。观察组术后1、6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术后12个月吞咽困难Bazaz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术后12个月植骨融合Eck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颈椎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中应用Zero-P钢板在减轻患者术后早期吞咽困难症状方面较传统颈前路钢板固定具有优势,但这两种手术方式在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缓解临床症状、植骨愈合、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蒋欣  谭明生 《中国骨伤》2007,20(12):808-811
目的:探讨分析与颈椎前路融合术后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相关的因素。方法:自2001年3月-2006年7月共收治354例颈椎病患者,获得随访的263例,其中男185例,女78例,手术时年龄35~76岁,平均51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54例,脊髓型颈椎病183例,合并两者的有2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根据门诊随访,综合评估所有患者的术后临床表现、神经系统及术前术后影像学表现,评价对象包括年龄,性别,融合椎体数,术前颈椎的曲度、活动度,椎管的前后径以及邻近节段的椎间盘突出和椎体前缘骨赘形成等,并根据随访时的侧位X线片将头尾两端邻近椎间隙的骨赘形成程度分为4级,统计学分析引起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相关因素以及邻近节段退变与骨赘形成程度的关系。结果:263例患者中有39例(14.8%)出现了症状性邻近节段病变,其中男23例,女16例,手术时年龄42~65岁,平均55岁,从手术后到出现邻近节段病变的时间为4~11年,出现邻近节段病变的平均年龄为61岁。这些症状表现为原有颈椎病症状部分或完全缓解后再次出现与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相对应的神经症状与体征,而在原手术节段没有脊髓受压的表现。术前脊髓MRI上邻近节段硬膜有压迹或融合节段头侧邻近节段椎间盘低信号的患者,术后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概率明显高于未出现症状的患者,而年龄,性别,融合椎体数,术前颈椎的曲度,活动度,椎管的前后径等研究对象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对于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的患者,有26例(67%)钢板头端邻近节段发生了骨化,与尾端骨化相比,P<0.01,骨化程度随临床症状的加重而加重。结论:对于因颈椎病而行颈椎前路融合钢板内固定的患者,术前脊髓MRI示有邻近节段硬膜有压迹或融合节段头侧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表现者,术后容易发生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这种退变在侧位X线上可表现钢板头端邻近椎间隙骨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后行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6月共收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2例,其中24例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A组),28例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联合椎间盘切除植骨内固定术(B组)。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3d、3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应用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统计两组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摄颈椎前屈后伸位X线片观察人工椎间盘活动度及颈椎整体活动度;行MRI或CT扫描检查假体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均无严重并发症。JOA评分结果示各组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维持良好,颈椎整体活动度恢复较快且较好(P<0.05)。末次随访时,A组人工椎间盘置换节段未发现异位骨化,未见邻近节段退变;B组中2例出现邻近节段退变。结论:与单纯前路融合手术相比,前路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既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又能在达到良好前路减压目的的同时维持手术节段活动度及颈椎整体曲度,减少手术邻近节段代偿活动度的增加,从而预防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前路手术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退变及外伤致颈椎间盘突出可压迫颈脊髓及神经根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Smith和Robinson提出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直接去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使脊髓和神经根得以减压。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已成为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标准手术,虽获得了好的疗效,但同时也存在不足。近年来,颈前路钢板内固定融合术逐渐普及.但并不完全符合颈椎的生物力学要求。目前,人工椎间盘置换已在临床成功应用,以期在缓解症状的同时。恢复退变椎间盘的运动和负载能力。笔者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前路手术及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