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观察COM.TEC型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前后患者血液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用COM.TEC型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54例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行高效细胞毒性T细胞治疗(ECTL)的患者每次处理抗凝全血(2055±342)ml,抗凝剂(225±27)ml,时间为(57±13)min.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的患者每次处理抗凝全血(1776±206)ml,抗凝剂(209±27)ml,时间为(49±15)min.结果 单采后患者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与采集前比较有所下降(P<0.05),粒细胞计数与采集前比较无变化(P>0.05),采集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采集后的WBC、PLT、Hb、HCT虽然分别有所下降,但均在正常值的范围内,且COM.TEC型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能采集到足够数量单个核细胞供肿瘤免疫治疗,采集方法可靠,可以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种血细胞分离机MCS+、Trima采集双份单采血小板的情况,以便指导双份血小板的采集。方法:比较150名MCS+血细胞分离机和100名Trima Accel血细胞分离机献血者血液参数以及采集过程参数。结果:统计表明,2组献血者的血液参数无明显差异。采集参数中,MCS+组的处理血量、抗凝剂使用量少于Trima组,但采集时间大于后者,而血小板采集量和采集效率均低于后者。结论:为献血者选择合适的血细胞分离机,更好地完成双份单采血小板的采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细胞单采治疗在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患者中的降低病态细胞计数及减少心脑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1月~2017年12月治疗的46例MPD患者,应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用连续性血细胞分离法,根据患者治疗方案进行对病态细胞的单采治疗。结果经血细胞分离机治疗后,MPD患者的病态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细胞单采术可选择性降低MPD患者体内病态血细胞的数量,并且明显优于血液稀释及传统药物治疗方法,同时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3种机型血细胞分离机Amicus、Trima和Mcs+采集血小板活化和功能的差异。方法:选择2019年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60例,按照3种机型所有献血者被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20例。检测各组采集血小板活化指标PAC-1、CD62P和用血栓弹力图评估功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种机型采集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均高于正常值,Amicus采集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和PAC-1较另2种血细胞分离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机型血小板功能指标和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机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血小板,均存在一定程度血小板活化;不同分离方式所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其活化程度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献血者血小板(PLT)采后计数实际测量值与AMICUS、TRIMA和MCS+血细胞分离机估算值之间的差异和符合性,以验证3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程序的安全性。方法:选取632名AMICUS献血者、575名TRIMA献血者和500名MCS+献血者分别在采后即刻、采后30min、采后1h留取1ml静脉血标本,动态观察单采后外周PLT的变化,从而比较机器的采后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异。结果:AMICUS、TRIMA和MCS+采后即刻,估算值与实测值正相差分别为4.86×109/L、4.95×109/L和4.97×109/L;采后30min,估算值与实测值负相差分别为2.51×109/L、2.35×109/L和2.57×109/L;采后1h,估算值与实测值负相差分别为7.54×109/L、7.44×109/L和7.52×109/L。采后即刻、采后30 min、采后1h,预测采后PLT的95%置信区间均大于100×109/L。结论:依照我国2011版新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献血者采后PLT100×109/L的采集标准,使用AMICUS、TRIMA和MCS 3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PLT,将预测采后估算值作为安全捐献的指标,就目前的采集程序而言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安全性和CD34+细胞分选纯化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例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皮肌炎,1例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和1例多发性硬化,予行CD34+细胞纯化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首先采用环磷酰胺(CTX)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然后采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通过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将其用保养液配置冻存于-80℃冰箱.采用非清髓内去除T的预处理方案,即卡氮芥+足叶乙苷+阿糖胞苷+马法兰+抗胸腺球蛋白(ATG)或CTX+ATG或CTX+马法兰+ATG,于第0天回输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结果 儿童能够耐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无动员相关死亡,动员后获得的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细胞数的平均值分别为8.35×108/kg和7.92×106/kg,纯化后的白体外周血CD34+和CD3+细胞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28×106/kg和0.71×105/kg.回输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1d和+15 d.结论 经CTX联合G-CSF方案可动员出足量的外周血干细胞,经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可获得足够的单个核细胞,在动员过程中原发病无明显进展恶化,患儿能耐受动员方案,采集过程顺利安全;经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的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纯度高,移植后造血恢复;采用CD34+细胞纯化的自体外周血移植治疗是常规治疗无效的儿童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选择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进行红细胞单采配合治疗的效果,优化红细胞单采治疗策略。方法:临床诊断为PV的患者16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7例)和对照组(9例),2组均常规进行口服羟基脲药物治疗,观察组同时利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红细胞单采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变化、临床症状改善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RBC、Hb和HC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RBC、Hb和HCT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单采治疗过程中患者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但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结论: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是一款性能稳定、操作方便和安全高效的仪器,配合羟基脲等药物治疗可对PV患者开展有效治疗。血细胞单采治疗过程应重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固定献血者定期一次性单采2U血小板的安全性。方法:按照《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研究52例单采献血者按每2周间隔时间且每次均采集血小板2U,分别于采后30min和14d留取献血者静脉血样进行血常规各项指标检测,同时考察单采6个月后免疫功能指标。结果:单采献血者采后30min除血小板相关指标(PLT、MPV、PDW、P-LCR)与采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各项指标(WBC、RBC、Hb、Hct、MCV)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后14d留样观察与采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连续单采6个月献血者的免疫性指标(IgG、IgM、IgA)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与捐献全血的献血者(n=6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定期每2周一次性单采2U血小板能保证献血者的安全,且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能很好地缓解临床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9.
对过继免疫治疗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恶性肿瘤患者过继免疫治疗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采集技术.方法:根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计数值,应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运用Ficoll法分离纯化,再用贴壁法分离出贴壁细胞进行诱导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未贴壁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诱导分化为肿瘤杀伤细胞(CIK)或体外扩增为记忆性淋巴细胞(ALT),最后进行细胞回输.结果:在8例13人次的采集中,处理总循环血量,获得单个核细胞总数,单个核细胞纯度,细胞采集效率,血小板丢失率分别为(6.99±1.74)L,(3.47±1.44)×109/L,(90±6)%、(5L 3±13)%、(43.5±13.1)%.DC加CIK治疗1例,CK治疗3例,化疗后ALT免疫重建治疗4例,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术,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单个核细胞的采集效率高,用于恶性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但采集后血小板的丢失严重,对于恶性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低的患者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捐献单采血小板的血液初筛过程中,最佳血小板检测时间。方法:运用瑞典进口CA620血细胞分析仪,分别于采集后1min、5min、10min及30min检测40例静脉血标本的血小板(PLT)和血小板体积(MPV)。结果:在标本采集后的1min、5min、10min及30min进行检测,PLT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MPV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最佳血小板检测时间为10min。既可以满足血小板检测的准确性,又能缩短献血者的等候时间,提高献血者的献血体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MCS+血细胞分离机按疾病分组,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73例患者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结果:73例患者经过1~7次的治疗性单采,与单采前相比,16例血小板增多患者血小板明显下降(P0.05);25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明显下降(P0.05);28例血浆置换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4例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下降(P0.05)。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总有效率在92.9%~100%。结论: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能有效地去除患者血液中有害(病理性)成分,减少药物治疗的一些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使用沉默免疫负调控基因(iAPA)细胞疗法对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2例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37~73岁。术前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悬液60 ml,贴壁分离培养树突状细胞(DC),iAPA因子(含抑制SOCS1的siRNA等)转染DC。第7天将成熟的DC回输至患者体内。患者治疗两个疗程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患者一般情况普遍得到明显改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结果表明:CD3~+T淋巴细胞高于治疗前,CD3~+CD4~+T+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之和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APA-DC疗法可以改善原发性肝癌免疫抑制状态,提高T淋巴细胞抗肿瘤效应,是有效的生物细胞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国各采供血机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和保留的影响因素,为采供血机构制定切实有效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和保留策略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设计涵盖招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部门、招募的方式、预约制或计划采集单采血小板、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纪念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交通补助、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餐饮标准、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回访、是否分析过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的原因、单采血小板采集方式、不同设备采集量、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宣传活动共计8项调研内容。由执业比对工作组秘书处发放至全国63家采供血机构(28家血液中心和35家中心血站),对反馈信息和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收回43份反馈意见,其中血液中心16家,中心血站27份。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我国部分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和保留工作的招募部门、特色的宣传活动、招募方式、采集计划、献血纪念品、交通补助、血小板采集方式、定期回访、分析献血者流失原因、献血点位布局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预约采集(P0.05)以及单采与全血餐饮标准(P0.01)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可以根据本单位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的特点并结合临床血小板需求合理的制定采集计划避免献血者过度集中或不足;给予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适宜的餐饮,提供更为温馨、人性化的服务以吸引献血者持续参与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MIG)治疗重型肝炎(severe hepatitis,SH)的安全性。方法对应用MIG的87例SH患者,回顾性分析了血压、钠水潴留,以及血清生化学(Na~+、K~+、Cl~-、PT)指标变化。结果 Na~+、K~+、Cl~-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于第3周、第4周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G治疗各种病因所致的SH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有无单个核细胞动员及机制。方法连续收集实施射频消融的持续性房颤和阵发性房颤患者共25例,采集射频消融术前及术后第1天外周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7~+单个核细胞、CXCR4~+单个核细胞、CD34~+CD133~+单个核细胞比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人生长调节致癌基因β/黑素瘤生长刺激因子(GR0β)、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管生成素1(ANG1)、cTnT及CK-MB等。结果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cTnT明显增高(P0.001),提示射频消融导致了非缺血性心肌损伤,而且术后MMP-9(P=0.001),GR0β(P=0.014)、G-CSF(P=0.04)和IL-6(P=0.011)等细胞因子均显著升高,但SDF-1较术前明显减少,IL-8无明显变化。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外周血CXCR4+单个核细胞(20.45%±12.32%vs 37.75%±17.00%,P0.001)及CD34~+CD133~+单个核细胞(7.04%±4.91%vs 11.80%±4.26%,P=0.001)显著动员,但CD117+单个核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cTnT与MMP-9呈正相关(R=0.636,P=0.001),而且消融术后cTnT和MMP-9均与CXCR4~+单个核细胞比例(R=0.674,P0.001;R=0.579,P=0.002)及CD34~+CD133~+单个核细胞比例(R=0.655,P0.001;R=0.522,P=0.007)呈正相关,但与CD117~+单个核细胞比例无关(P均0.05)。结论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导致了非缺血性心肌损伤,进而发生CXCR4~+单个核细胞及CD34~+CD133~+单个核细胞动员,两者动员程度与心肌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其动员机制不依赖SDF-1α/CXCR4轴,而与MMP-9升高呈正相关,提示缺血性心肌损伤和非缺血性心肌损伤后外周单个核细胞的主要动员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仪器法和手工法计数单采血小板中混入的红细胞和残留的白细胞,评价2种方法在单采血小板的质量评价过程中的适用性。方法:收集MCS+机型、Amicus机型和Trima机型3种仪器设备采集的保存期内的单采血小板各30例,记录献血员的基本资料,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法和手工法计数单采血小板中混入的红细胞和白细胞,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献血前3组机型的献血员HCT、外周血WBC、RBC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机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产品每袋血小板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机型的红细胞混入量仪器法计数均高于手工法(配对t检验,P0.05),手工法计数可显著提高红细胞混入量的合格率(χ2检验,P0.05)。MCS+机型的单采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手工法和仪器法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cus和Trima 2种机型的单采血小板产品手工法计数白细胞均低于仪器法(P0.05),但手工计数法只能提高Amicus机型的白细胞混入量合格率,对另外2种机型的单采血小板白细胞混入量合格率无影响。结论:在对单采血小板进行质量评价时,对于红细胞混入量的计数,手工计数比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更适用;但对于白细胞混入量的计数,MCS+机型和Trima机型2种方法均可,而Amicus机型手工法比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更适用。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45岁,头晕乏力、低热、胸骨下端压痛8月余,骨髓穿刺诊断为“急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用阿糖胞苷及环磷酰胺方案化疗3疗程,骨髓象达完全缓解;再以长春新碱、阿糖胞苷方案化疗4疗程,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用MA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为9.1×10~9/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不同时段相关血常规的计数,探索采用Trima5.1血细胞分离机及配套耗材采集单剂量和双剂量血小板安全可行的间隔期。方法:把外周血小板计数为170×10^9/L~230×10^9/L捐献单剂量血小板(3.0×10^11个)的献血者30例定为1组,把血小板计数为250×10^9/L~300×10^9/L捐献双剂量血小板(6.0×10^11个)的献血者30例定为2组,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献血者采前、采后不同时段相关血常规计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献血者在采后30min血小板计数较采集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后15、30d分别对2组献血员进行血细胞计数,1组献血者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献血者采后15d,血小板计数仍未能上升到采集前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采后30d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献血者RBC、HGB、HCT、WBC在不同时段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献血者采后30min外周血小板计数全部〉100×10^9/L,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献血者机采前血小板计数〉170×10^9/L,捐献单剂量血小板的间隔期为15d是安全的;双剂量血小板捐献者采前血小板计数必须〉250×10^9/L,间隔期应为30d。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站2008年8月—2012年5月32例自愿献血者,均进行多次单采血小板,观察比较单采前和单采10次后血小板、血细胞及血浆总蛋白的变化。结果单采10次后的血小板计数(PLT)、大形血小板(P-LC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单采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采10次后的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压积(HCT)、血浆总蛋白与单采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状况无明显影响,虽然采集血小板后血浆蛋白会有一定下降,但仍在参考范围内,长期献血小板的献血者,能够促造血系统起协同作用,恢复循环中的血小板数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例临床诊断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丙型肝炎病毒(HCV)RNA的存在及复制状态。所选检测对象血清标本抗-HCV及HCV RNA均为阳性。采用逆转录-套式PCR法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CV正、负链RNA,结果19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14例HCV正链RNA阳性;6例HCV负链RNA阳性。实验结果证实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存在HCV复制,表明肝细胞并非为HCV感染与复制的唯一场所。HCV感染慢性化与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存在HCV复制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