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发生和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明确诊断BPH 1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组对比分析。结果:190例患者中,单纯BPH组100例,BPH合并糖尿病者90例(47.4%)。BPH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明显大于单纯BPH组[(23.72±6.08)分比(21.49±7.83)分,P〈0.05],最大尿流率(Qmax)明显小于单纯BPH组[(8.0±4.6)ml/s比(9.9±5.3)ml/s,P〈0.05]。在BPH患者中,空腹血糖异常组患者的IPSS[(24.07±4.73)分比(22.34±5.12)分]、前列腺体积[(75.41±58.36)ml比(72.04±40.49)ml]明显大于空腹血糖正常组(P〈0.05);而餐后正常血糖组与餐后异常血糖组各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与单纯BPH组相比,BPH合并糖尿病组的不同糖尿病病程患者的BPH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良性前列腺增生同时合并糖尿病多见;糖尿病尤其异常空腹血糖水平可促进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生以及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α-受体阻滞剂治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无效的危险因素,明确初诊老年BPH的药物选择。方法回顾研究96例老年BPH患者,其中单用α-受体阻滞剂坦索罗新治疗组42例,与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联合治疗组54例,比较两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指数(QOL)、最大尿流速(Qmax)、残余尿量(PVR)、前列腺体积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结果联合用药与单药治疗组比较,前列腺体积、Qmax和IPSS具有统计学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IPSS(P<0.001)及前列腺体积(P<0.05)与老年BPH单药治疗无效密切相关。结论老年BPH患者单药及联合治疗均能改善病情,对于初诊时具有较高的IPSS评分及严重的前列腺体积增大者应给予药物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的变化,及其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7例老年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分为轻度25例、中度67例、重度145例;纳入同期非前列腺增生患者11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Cys C、血尿素氮(BUN)、肌酐(Scr)、空腹血糖(FBG)、血脂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计算前列腺体积(PV)。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BPH患者的PV显著增大[(18.94±4.62)ml比(40.09±12.72)ml],最大尿流率(Qmax)显著降低[(18.67±4.60)ml/s比(9.93±3.54)ml/s],血清Cys C水平显著升高[(1.03±0.23)mg/L比(1.53±0.61)mg/L],P均0.01。亚组分析显示,在轻、中、重度BPH组血清Cys C水平[(1.32±0.45)mg/L,(1.42±0.32)mg/L,(1.61±0.64)mg/L]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且重度组显著高于轻、中度组(P0.01或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Cys C与BPH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FBG、BUN、Scr、PV、IPSS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179~0.580,P0.05或0.01),与Qmax呈显著负相关(r=-0.243,P0.05)。结论:血清Cys C水平在老年BPH患者显著升高,且与前列腺增生程度有关,与肾功能相关,可用于预测老年BPH患者的肾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老年科门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前列腺体积、最大尿流率、生活质量评分(QOL)和下尿路症状评分(IPSS)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中国南北两地区11个城市(北方4城市,南方7城市)33个三级甲等医院2 027例>60岁的BPH门诊患者进行研究.结果 全国老年科门诊60岁及以上BPH患者前列腺体积(41.8±19.7) ml、最大尿流率(9.6±2.7) ml/s、QOL (2.6±1.2)分及IPSS (13.3±7.2)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BPH患者IPSS与前列腺体积、最大尿流率和QOL相关.结论 老年科门诊BPH患者临床症状指标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癃闭舒联合非那雄胺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残余尿量(RV)的影响。方法206例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应用双色球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非那雄胺,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癃闭舒。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前列腺增生指标、生活质量(QOL)及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RV、前列腺体积(PV),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分,QOL评分和白细胞介素(IL)-17、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Qmax)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癃闭舒联合非那雄胺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效果显著,明显改善前列腺增生指标和QOL,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长期应用非那雄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长期应用非那雄胺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观察患有BPH并坚持服用非那雄胺5 mg/d治疗7年以上的患者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治疗前后前列腺体积分别为(48.0±12.5)ml和(41.0±8.4) ml,治疗后前列腺体积明显缩小(t=2.04,P<0.05).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治疗前后分别为(3.8±1.5)μg/L和(1.5±1.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P<0.05),治疗后2倍PSA值为(2.9±2.2)μg/L,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P>0.05).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治疗后有显著改善[(21.1±7.0)分与(17.1±4.5)分,t=2.09,P<0.05].治疗期间1例患者发生急性尿潴留,1例患者出现肉眼血尿,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长期应用非那雄胺治疗良性BPH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PKRP与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理想术式。方法将186例BPH患者随机分为PKRP组90例及TURP组96例,分别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PKRP)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及前列腺包膜穿孔、并发症(继发性出血、暂时性尿失禁)发生率。结果PKR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前列腺包膜穿孔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TURP组,P均〈0.05;两组术后IPSS、QOL得分及Qmax、PV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KRP与TURP治疗BPH效果相近,但PKRP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与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前列腺电切术(PKRP)治疗高龄、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高危、高龄BPH患者124例,分别采用TURP(单极组)和PKRP(双极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残余尿量(RUV)、最大尿流率(Qmax)、电解质、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前列腺体积、术前IPSS、QOL、RUV、Qmax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PSS、QOL、RUV、Qmax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极组术后血糖[5.8±0.6) mmol/L]较术前[(8.2±1.3)mmol/L]升高(P<0.05),而双极组手术前后血糖水平未见明显变化.单极组术中出血量[(282±28.6)ml]较双极组[ (220±14.8)ml]高(P<0.05).结论 经尿道单极与双极前列腺电切术均是高龄、高危BPH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双极前列腺电切在控制术中出血、减少术中、术后失血方面有优势,且对机体血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临床特点及用药情况,探讨BPH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方法 搜集本院老年病科100例BPH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生活质量量表(QOL)对患者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均详细询问心血管病史,并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采用腹部超声测量前列腺体积(PV). 结果 老年BPH患者PV和PSA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疾病严重程度以中度(IPSS 8~19分)多见;BPH患者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患病率高,冠心病者PV显著高于非冠心病者(P<0.05);我院BPH患者服用5-α还原酶抑制剂和α-受体阻滞剂者多见,治疗依从性好. 结论 老年BPH患者严重程度与年龄、冠心病发病相关;药物干预治疗以5-α还原酶抑制剂使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用药情况,探讨BPH与COP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BPH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生活质量量表(QOL)对患者进行评价,所有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并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超声测量前列腺体积(PV).结果 老年BPH患者PV和PSA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疾病严重程度以中度(IPSS 8~19分)多见;COPD者合并BPH较其他呼吸疾病合并BPH者多见,COPD组PV显著高于非COPD组合并BPH者(P<0.05);我院BPH患者服用5-α还原酶抑制剂和α受体阻滞剂者多见,治疗依从性好.结论 老年BPH患者严重程度与年龄、COPD相关;药物治疗以5-α还原酶抑制剂使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根据老年综合评估(CGA)的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CHD)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2012年3月~2013年3月心内科住院老年CHD患者96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48例,心内科专科护理)及CGA组(48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根据CGA的特色护理)。于入院及出院6个月后应用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QQC)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个维度进行评分及比较。结果:与常规护理组比较, CGA组干预后体力[(7.35±4.12)分比(10.86±5.06)分]、病情[(4.57±0.85)分比(8.75±4.54)分]、医疗状况[(4.72±0.82)分比(5.90±0.40)分]、一般生活[(3.85±1.45)分比(5.22±1.95)分]、社会心理状况[(3.67±1.52)分比(8.41±3.22)分]、工作状况[(0.70±0.64)分比(0.97±0.66)分]评分及CQQC总评分[(24.86±4.43)分比(40.11±9.05)分]均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根据老年综合评估的特定护理能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且行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随访6个月,以 Karolinska调查问卷评价症状积分,观察其症状积分、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与植入前比较,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患者气短乏力[(7.20±5.50)分比(15.00±4.30)分]、头晕[(3.45±2.20)分比(7.80±1.40)分]、心悸[(4.43±1.80)分比(11.00±1.00)分]和胸痛[(13.25±4.00)分比(20.00±3.00)分]等症状积分显著提高(P均<0.05);3个月时心功能[心输出量:(4.12±1.00)L/min比(6.90±3.00)L/min,左室射血分数:(29.80±4.00)%比(38.00±3.00)%,心脏指数(3.20±0.81)L·min^-1·m^-1比(4.31±0.45)L·min^-1·m^-1]等各项指标明显改善(P均<0.01),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及总分[(12.50±1.00)分比(20.50±2.20)分]显著提高(P 均<0.01),并持续到术后6个月。结论:双腔心脏起搏器能明显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者症状、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时血栓抽吸预防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60例急性STEMI行急诊PCI患者被随机分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治疗组(血栓抽吸组30例)和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替罗非班治疗组(常规PCI组,30例),观察两组PCI术前后心肌梗死血栓溶解(TI—MI)积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及达到其峰值时间、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MPG)、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等的变化及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常规PCI组治疗后相比,血栓抽吸组治疗后血栓积分[(1.82±0.78)分比(1.02±0.55)分]明显下降(PG0.001),球囊扩张次数[(3.06±0.83)次比(1.68±0.95)次]、靶血管平均植入支架数[(1.95±1.32)个比(1.16±0.83)个]明显减少(P〈0.001,〈0.01),支架直接植入率(O比36.6%)、术后ST段回落〉50%率(50%比76.7oA)、术后3个月LVEF[(55.3±12.7)%比(62.6±13.8)%]明显升高(P〈0.05),CK—MB达到峰值时间更早[(13.18±3.28)h比(10.35±2.72)h3、峰值更小[(358.6±231.9)U/L比(253.2±156.5)U/L],TIMI血流[(2.25±0.83)级比(2.83±0.67)级]、MPG明显改善[(2.23土0.76)级比(2.77±0.61)级],P均G0.05;两组MACE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I血栓抽吸可减少血栓,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和左室收缩功能,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换瓣术后患者精神状态的影响。方法:60例风心病换瓣术后患者按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心理干预组各30例。心理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干预外另进行心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1周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价。结果:两组心理干预开始前 SCL-90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1周后,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心理干预组 SCL-90量表中躯体化[(1.31±0.47)分比(0.55±0.68)分]、强迫症状[(2.11±0.35)分比(0.78±0.35)分]、人际关系敏感[(1.57±0.53)分比(1.22±0.46)分]、抑郁[(1.63±0.29)分比(1.00±0.41)分]、焦虑[(0.98±0.17)分比(0.76±0.13)分]、敌对[(1.11±0.31)分比(0.80±0.37)分]和恐怖[(1.39±0.26)分比(0.53±0.19)分]分值均显著下降(P<0.01或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康复运动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康复运动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运动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常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干预组进行康复运动,分别于入院时和治疗6周后对两组患者血浆脑钠素(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生活质量和6min步行距离和生活质量进行测定。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血浆BNP水平,LVEF,6min步行距离和生活质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6周后康复运动组血浆BNP水平明显降低[(525.3±114.2)pg/ml:(423.2±113.5)pg/ml].LVEF明显升高[(43.86±10.21)%:(48.37±9.48)%].生活质量明显提高[(51.8±18.6):(34.7±15.6)]和6min步行距离显著增加[(312.63±48.23)m:(482.52±56.34)m],(P均〈0.05)。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康复运动,能降低血浆BNP水平,改善心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与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87例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经两周停药"冲洗期"后被随机分到硝苯地平组(43例,口服10mg,1次/8h)或左旋氨氯地平组(44例,口服5mg,1次/d),疗程共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记录血压和填写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83.7%∶86.4%,P0.05)。左旋氨氯地平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硝苯地平组低(11.4%∶27.9%,P0.05)。服药3个月后左旋氨氯地平组在躯体症状[(16.9±4.2)分∶(10.8±3.2)分]、精神愉快感[(16.7±3.2)分∶(12.3±4.1)分]、情感状态[(15.6±4.8)分∶(5.6±4.8)分]及生活满意度[(13.9±3.6)分∶(8.9±3.2)分]方面明显高于服药前(P0.05)。硝苯地平组在躯体症状[(16.2±5.1)分∶(11.1±2.9)分]、精神愉快感[(15.9±4.3)分∶(12.6±3.8)分]方面明显高于服药前(P0.05)。左旋氨氯地平组在情感状态及生活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硝苯地平组(P0.05)。结论:硝苯地平及左旋氨氯地平降压治疗安全有效,均可改善患者的活质量。但左旋氨氯地平疗效更佳,是一种理想的,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对脑出血后忧郁状态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77例脑出血后有忧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1例)和常规护理组(36例)。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心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分别于入院时和干预1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SDS、SA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个月后,与干预前和常规护理组同期比较,干预组SDS[(58.15±8.57)分、(60.15±9.38)分比(51.20±7.81)分]、SAS评分[(58.55±6.86)分、(54.75±8.03)分比(45.85±7.14)分]显著降低,MLHFQ量表中所有分值均显著减少[总分:(64.75±6.08)分、(60.18±5.72)分比(42.45±4.71)分],P均<0.01。结论:综合性心理干预能够改善脑出血后忧郁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97例脑卒中患者按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50例,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常规护理组(47例,只进行常规护理)。比较入院时及出院后在我国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的得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 CSS和 ADL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 均<0.05);出院后,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康复护理组患者 CSS评分[(14.27±7.45)分比(7.87±6.25)分]显著减少,ADL评分[(50.52±19.59)分比(74.52±20.61)分]显著增加(P<0.05或<0.01);住院期间康复护理组各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18.0%比89.36%,P<0.01)。结论:对脑卒中患者早期采用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恢复神经功能,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血栓抽吸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STEMI 患者105例,其中应用血栓抽吸+PCI 治疗34例(血栓抽吸+PCI 组),接受常规 PCI 治疗71例(常规 PCI 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流恢复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再入院情况。结果:与常规 PCI 治疗组相比,血栓抽吸+PCI 组血流恢复后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36.62±133.00)ng/ml 比(186.47±69.20)ng/ml]、肌酸激酶(CK)[(2833.39±198.70)ng/ml 比(2129.59±199.40)ng/ml]峰值及 CK-MB [(12.38±6.70)h 比(9.65±3.90)h],CK [(12.80±8.10)h 比(9.68±3.50)h]峰值时间均显著降低(P 均<0.05);随访1年 MACE 事件发生率(19.7%比8.8%)及再入院率(66.2%比50.0%)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血流恢复与心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诊 PCI 术中血栓抽吸有助于减轻病情,使酶学水平显著下降,可能还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