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不同针刺方案对偏瘫早期康复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两种针刺方案对中风偏瘫早期的康复作用.方法:将70例中风偏瘫早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每日2次分别针刺健患侧腧穴,对照组每日1次针刺患侧腧穴.以简式的Fugl-Meyer运动量表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为指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肢肢体运动功能分级达Ⅳ级以上为68.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良好率为74.3%;对照组分别为31.4%和42.8%,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与常规针刺方案相比,每日2次健患侧腧穴交替应用的针刺方案更有利于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刘晓娟 《西部中医药》2008,21(11):57-57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组取督脉穴为主,配合阳明经穴,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以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77.94%。结论:本法治疗中风偏瘫不但临床治愈率高,且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3.
针剌督脉穴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组取督脉穴为主,配合阳明经穴,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以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77.94%。结论:本法治疗中风偏瘫不但临床治愈率高,且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4.
现将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的文献综述如下,旨在探寻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取穴与针刺规律。1取穴方法1.1循经取穴1.1.1阳经取穴为主梁永瑛等[1]共检索分析到有关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为主的文献52篇认为,针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经穴选用,主要集中在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名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40例。火针组以火针点刺患侧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池等穴,常规针刺组常规针刺患侧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每日治疗1次,每2d治疗1次,共治疗30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痉挛侧上下肢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均减轻,肢体运动功能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火针组上肢肌张力低于常规针刺组,肢体运动功能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P0.01),两组下肢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比较,火针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而常规针刺组为65.0%(26/40),火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火针疗法在降低中风后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和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方面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尤其是改善上肢肌张力和肢体运动方面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6.
神经干刺激疗法治疗中风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针刺治疗在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改善脑组织缺氧,加速脑水肿的吸收,提高脑组织的复苏方面效果卓著。神经干刺激疗法是在传统针灸、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刺疗法,是针刺与疾病有密切关系的周围神经而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近十年来,神经干刺激疗法治疗中风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机理研究也取得初步成果,本文特对上述研究概述如下。1神经干刺激点的选择1.1按传统腧穴取点程聪等[1]采用电针头穴区配合神经干体表投影点取穴治疗中风偏瘫89例,对照组46例采用电针头皮穴区配合辨证选穴。体针取穴按各神经干体表投影点选取,上肢偏瘫取患侧扶突穴(臂丛神经)、曲池穴(桡神经)、少海穴(尺神经);下肢偏瘫取患侧冲门穴(股神经)、阴陵泉(腓总神经)、三阴交(胫神经);口眼歪斜取患侧翳风穴(面神经)。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认为电针患侧肢体神经干体表投影点,通过上行性的脉冲电流,可使患侧受损的大脑皮层修复的同时,感受到相关神经兴奋的脉冲,从而使由中枢到外周受损的神经通路功能得到恢复。1.2神经解剖取点戚少华[2]将69例偏瘫...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基于肌张力分期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根据肌张力分期针刺治疗,参照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分为弛缓期和痉挛期。弛缓期以醒脑开窍结合手足阳明经穴刺法,穴取水沟、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梁丘、足三里、上巨虚、解溪;痉挛期以手足少阳经及太阳经穴为主,穴取肩髎、天井、外关、阳池、后溪、环跳、阳陵泉、承山、悬钟、申脉、丘墟。对照组参照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针刺治疗方案不考虑分期,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各脱落1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显率[66.7%(20/30)]显著高于对照组[3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肌张力分期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8.
针刺中渚穴对降低中风致全手肌高肌张力现象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针刺中渚穴降低中风后遗症全手肌高肌张力现象进行临床观察与机理探讨。方法:12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中渚穴组60例,合谷穴组60例,针刺患侧中渚穴或合谷穴,行提插手法,观察手部肌张力的变化。结果随着提插手法操作,中渚穴组肌张力Ⅰ-Ⅲ级患者的手部肌肉张力迅速降低致五指完全伸开及伸展;肌张力Ⅳ级患者手肌肌张力变化不明显。合谷穴组患侧全手肌肌张力针刺前后无显著性变化。结论:针刺中渚穴刺激到了尺神经干附近,使尺神经由兴奋状态变为抑制状态,从而缓解了手部屈曲肌群的肌肉张力的紧张状态,使α和γ两种运动神经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达到一种暂时的平衡状态,起到了降低肌张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方法 ,古籍记载颇多 ,多选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古人这种取阳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历代相传 ,延续至今 ,其对临床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对中风病因病机有实验研究不断增多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就阴经穴治疗中风的研究予以综述。1 理论研究方面  自古以来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 ,多选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古人这种取阳经穴为主治疗中风偏瘫的方法 ,主要是基于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古人认为中风的发病与“风(内风和外…  相似文献   

10.
《广西中医药》2015,(4):12-14
<正>偏瘫痉挛状态是中风病的主要功能障碍之一,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具有显著疗效,本文将2010年以来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体针1.1针刺夹脊穴王琳晶等[1]随机抽取6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分成两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针刺、巨刺法针刺夹脊穴及常  相似文献   

11.
电针跷脉穴治疗中风偏瘫下肢肌痉挛状态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电针跷脉穴对中风偏瘫后下肢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中风偏瘫下肢肌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患侧上肢均按传统取穴进行针刺,患侧下肢分别针刺跷脉穴(治疗组)和传统穴位(对照组),治疗组下肢接入电针仪,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1%,对照组为82.8%;且对下肢肌张力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关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跷脉穴对缓解偏瘫后患侧下肢肌痉挛状态,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通过随机对比方法观察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和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针刺干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探讨早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60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共治疗4周后,观察其Ashworth评分、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上述四项评分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表明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和阴阳法针刺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对于脑卒中偏瘫均有疗效。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组相比,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对偏瘫肢体痉挛的发生和程度,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根据霍迎春主任医师对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本文从治痿独取阳明、针刺夹脊穴、辨病位归经以及选穴和配穴等几方面,总结了霍师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方面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中药及早期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中风偏瘫早期患者运用针灸取头针、体针、眼针相配合疗法日1次,并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并配合肢体康复疗法日1次治疗,3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占97%。结论:针药配合早期康复疗法,更有利于脑梗塞偏瘫,失语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双针并刺治疗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双针并刺治疗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症状的疗效。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治疗组采取双针并刺患侧肢体拮抗4穴、拮抗5穴,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即取患侧肢体阳陵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对照组为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针并刺治疗中风后下肢肌张力增高症状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中风又名卒中 ,近年发病率渐有增高 ,在我国与心血管疾病、肿瘤一起被列为死亡率前三位的疾病。本病致残率极高 ,幸存者如不及时康复治疗 ,多有残疾。我们临床上以头体针相结合为主治疗中风偏瘫 34例。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   34例患者中 ,男性 2 5例 ,女性 9例 ,年龄最大者 72岁 ,最小者 39岁 ,出血性偏瘫 1 1例 ,缺血性偏瘫 2 3例。所有病例均有头CT检查确诊。2 治疗方法  患者脱离危险期病情稳定后即可治疗 ,早期及时治疗 ,效果较好。先体针后头针。  体针 :患者取患侧在上侧卧体位。穴位以阳明经穴为主。取患侧…  相似文献   

17.
以颞穴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颞穴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510407广州中医药大学彭旭明,靳瑞、张家维、赖新生(指导)主题词中风偏瘫/针刺疗法,颞穴/临床应用中风偏瘫是指中风经救治,所遗留的半身不遂,一侧肢体活动不利,从而导致患者生活障碍,丧失工作能力,针刺颞穴治疗...  相似文献   

18.
针刺输穴为主治疗偏瘫患者肩痛5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刺输穴为主治疗偏瘫患者肩痛56例党读华夏冰(山东省聊城地区第二人民医院252600)图书分类号R246.1关键词偏瘫/针灸疗法穴,输偏瘫患者常常并发患侧肩痛,病人往往因其肩痛而不愿被动活动患肢,致使患肢的功能恢复受到影响。因此及早治疗偏瘫患者患侧肩...  相似文献   

19.
阮步春 《浙江中医杂志》1995,30(12):556-556
腰椎间盘膨突症针刺体会310007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阮步春笔者根据阮少南老中医的针灸临床经验,用针灸治疗腰椎间盘膨突症,取效较佳,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基本穴:腰阳关、十七椎下,患侧大肠俞、次、秩边、环跳、殷门、委中、承山、昆仑。手法:针刺得气后,行平...  相似文献   

20.
正中风所致痉挛性偏瘫是临床常见病,该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和肌张力增高所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萎缩和运动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针灸治疗本病具有显著疗效,本文将近5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体针疗法1.1针刺夹脊穴王琳晶等[2]随机抽取6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分成2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针刺夹脊穴及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及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