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类衍生物,含量为2%~6%,其中以结合态为主,游离态仅占一小部分[1]。游离蒽醌类衍生物(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等)具很强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2];结合性葸醌类衍生物(包括双蒽酮苷及蒽醌单糖苷2类)具有泻下作用,其致泻力与所含的结合性大黄酸的含量呈正比;鞣质含量约为6%(包括没食子酰葡萄苷、大黄四聚素等),为收敛成分。大黄在我国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广泛,所含蒽醌等成分具有致泻、止血、抗炎及抑制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等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晨  夏德超  尹雄章 《中国药师》2003,6(6):377-378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蒽苷类及游离蒽醌衍生物 ,其中游离蒽醌衍生物约占蒽醌类总量的 1/ 10 - 1/ 15 ,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及大黄素甲醚。大黄性寒、味苦 ,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用。过去大黄主用于实热便秘 ,积滞腹瘀 ,作为泻下药使用。近年来 ,随着对大黄研究的不断深入 ,临床发现其对多种炎性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现归纳如下 :1 用于治疗与幽门螺旋杆菌 (HP)相关的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大黄中的游离蒽醌类衍生物对HP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 ,…  相似文献   

3.
罗志毅  黄新  包国荣 《海峡药学》2009,21(12):43-45
目的通过研究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作用,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大黄延缓衰老作用的可能机理。方法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ESR)分别检测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对O2.的清除作用。结果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对O2.的清除作用,依次为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结论大黄所具有的延缓衰老的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的游离蒽醌类成分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具有清除O2.的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4.
方药配伍对三承气汤中蒽醌类衍生物含量影响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方药配伍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君药大黄中有效成分蒽醌类衍生物溶出率的影响。方法:用薄层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大黄水煎液及3方的分煎液与合煎液中游离大黄酸,游离大黄素,游离总蒽醌,结合型大黄酸,结合型大黄素,结合型总蒽醌的含量。结果:与大黄水煎液相比,大多数水煎液中游离蒽醌及结合型蒽醌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合煎方中无论是结合型大黄酸还是结合型总蒽醌的含量均按如下顺序减少: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结论:大黄与不同剂量的不同药材配伍共煎是使大,小,调胃承气汤中游离蒽醌,结合型蒽醌含量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三承气汤中结合型大黄酸,结合型总蒽醌含量变化顺序与其泻下作用一致。  相似文献   

5.
朱伟  丘小惠 《今日药学》2009,19(6):30-32,35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同时测定大黄水提物中5种游离型蒽醌类衍生物的含量。方法色谱条件为固定相Inertsil ODS3 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1%(体积分数)乙酸水溶液:甲醇=8:92,v/v;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nm。结果5种大黄游离型蒽醌类衍生物在该色谱条件下20min内分离良好,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线性范围分别是5~50、2~12、2~12、2~12、2~12mg/L,平均加样回收率(n=3)分别是大黄酸102.89%,相对标准偏差值(RSD)为2.97%、大黄素102.22%(RSD=4.60%)、芦荟大黄素101.87%(RSD=3.26%)、大黄酚103.90%(RSD=1.33%)以及大黄素甲醚103.67%(RSD=1.77%)。结论方法快速简便,结果准确,用来测定大黄水提物中5种游离型蒽醌类衍生物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可作为大黄水提物的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固态发酵对决明子中5种蒽醌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决明子发酵前后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并进行对比研究。色谱柱为C18-ODS反相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1,检测波长为280nm。结果:决明子经过发酵后,游离型蒽醌含量呈上升趋势。以未发酵成分含量为100%计算,5种成分变化分别为104.6%、102.2%、93.4%、215.6%、134.8%,其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和大黄素变化不明显,大黄酚与大黄素甲醚分别增加至2.15倍和1.34倍,可见发酵增加了蒽醌苷元的含量。结论:决明子通过发酵,有利于增加活性成分蒽醌苷元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大黄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其药理成分有所改变,治疗疾病亦不同,所以临床上要辩证论治,适时适量使用大黄炮制品。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当为将军。本品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现代药理对大黄的研究证实,大黄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其中以结合状态为主,游离状态仅占小部分,游离蒽醌类衍生物具有广谱而强大的抗菌抗病毒作用,结合性蒽醌类衍生物具有泻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煎煮方法和煎煮时间对生大黄煎液中主要蒽醌类成分及没食子酸含量的影响。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大黄煎液中总的和游离的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及没食子酸含量。色谱柱:Diamonsil C18(250mm×4.6mm,5μm);柱温30℃;流速1mL.min-1;测定蒽醌类成分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83∶17),检测波长254nm;测定没食子酸流动相为甲醇-0.01%磷酸(10∶90),检测波长273nm。结果:采用后下和正常煎煮方法,在10~60min内,时间越长,各游离或结合蒽醌衍生物及没食子酸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结论:大黄煎液中游离或结合蒽醌含量与泻下作用无直接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9.
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大黄中结合型蒽醌总提取物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黄为常用中药,主要成分为蒽醌类、二苯乙烯苷类、色酮类及鞣质等化合物。结合型蒽醌类成分水溶性大。通常认为是利胆和泻下的主要成分,而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游离蒽醌苷元几乎无泻下活性。传统提取工艺复杂,且提取物杂质含量较高,特别是制备注射剂时蒽醌苷元及鞣质类成分常常对溶液的澄明度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以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法分离大黄中结合型蒽醌提取物,采用比色法考察总提取物中结合型蒽醌的含量.为大黄提取物的纯化与精制生产工艺作一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市售不同厂家三黄片中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及其苷的含量,并进行聚类分析。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20 μL。结果:测得10个不同厂家三黄片中游离总蒽醌含量分别为6.272,9.143,3.950,6.718,7.214,5.411,8.501,5.411,11.725,8.785 mg·g-1,结合总蒽醌含量分别为3.781,0.700,6.060,4.202,5.560,8.369,6.036,5.621,1.624,3.361 mg·g-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类别的划分突出特性,反映蒽醌含量具有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厂家最高和最低的含量存在很大差异。结论:10个厂家三黄片中大黄总蒽醌含量差别大,特别是作为三黄片发挥泻下药效作用的结合蒽醌含量也相差悬殊。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多指标综合加权评分法优选大黄药材中蒽醌类成分提取工艺。方法 HPLC法测定大黄药材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5个蒽醌类成分游离含量及总蒽醌含量,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以总蒽醌提取率为考察指标,综合加权评分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佳工艺参数为每次加5倍量75%乙醇回流提取0.5 h,提取5次。结论优选的工艺简单、可行,可用于大黄药材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  相似文献   

12.
Fang F  Wang JB  Zhao YL  Jin C  Kong WJ  Zhao HP  Wang HJ  Xiao XH 《药学学报》2011,46(3):350-354
大黄应用范围广、疗效确切,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实验报道大黄中蒽醌成分具有肝、肾细胞毒性。本文对比研究了生熟大黄总提取物灌胃给药后游离蒽醌在正常SD大鼠组织中的分布。肝、脾和肾组织中游离蒽醌类成分含量采用UPLC-MS/MS法测定。生熟大黄总提物(相当于生药量14.69 g.kg-1)灌胃给药,连续12周。结果表明,游离蒽醌在生大黄组大鼠组织中的分布浓度高于熟大黄组;大黄游离蒽醌在同一组织中的分布浓度顺序大致为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在肝、脾和肾组织中的分布浓度明显高于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且大黄酸在生大黄组的组织分布浓度明显高于熟大黄组;停药恢复4周后,大黄游离蒽醌在组织中检测不到。结果提示生大黄的组织毒性可能高于熟大黄;大黄酸可能是大黄主要的毒性物质之一;大黄游离蒽醌在组织中可能无蓄积毒性。炮制过程不仅影响了有效成分的含量还可能影响其成分的组成,通过影响吸收和作用过程中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致使生大黄组动物组织中游离蒽醌的分布浓度高于熟大黄组,这与传统中医药理论炮制减毒的思想认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复方龙胆碳酸氢钠片中10种大黄蒽醌类成分和伪品特征成分土大黄苷含量的方法,用于含大黄复方制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对8个生产企业40批次复方龙胆碳酸氢钠片中10种大黄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土大黄苷的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Plus C18,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5μL。结合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对含量测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对不同企业样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上述11种成分在各自检测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均良好(r≥0.999 3),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n均为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82%~98.92%(RSD≤1.74%,n=6);含量分别为0.011 7~0.252 0、0~0.323 3、0.131 3~1.2...  相似文献   

14.
大黄煎煮与浸渍过程中蒽醌类成分含量变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大黄浸渍和煎煮2种不同处理过程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变化。方法:以大黄中芦荟大黄素等5个主要成分为分析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别测定大黄在不同处理方法(浸渍法和煎煮法)和不同时间的煎剂中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和总蒽醌的含量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4个成分的进样量在0.03~0.6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大黄素甲醚进样量在0.01~0.3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大黄经煎煮法处理后总蒽醌的溶出量比浸渍法明显增多;2种处理方法对应的游离蒽醌的溶出率随时间变化基本稳定,结合蒽醌的溶出量在煎煮和浸渍过程中均有所下降。结论:大黄在用浸渍和煎煮2种方法处理时可导致其蒽醌类成分含量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酸模药材中蒽醌类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并比较不同品种不同产地酸模药材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为确定酸模药材来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酸模药材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结果比较不同品种不同产地13批样品的测定结果,酸模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最高,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3者总量,酸模约为0.95%~2.12%,齿果酸模约0.24%~0.39%,长刺酸模约为0.04%~0.15%,小酸模约为0.39%~0.46%。结论建立的蒽醌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不同品种酸模中蒽醌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大黄5个蒽醌类成分与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目的建立测定大黄苷元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5种成分与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方法。方法采用体外平衡透析法,模拟大黄苷元与血浆蛋白的结合过程,以固相萃取柱处理血浆样品,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苷元中5种蒽醌类成分在透析袋内血浆中的浓度与透析袋外缓冲液中的浓度,计算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提取回收率分别为68.6%,91.5%,78.6%,88.2%和71.4%,与大鼠体外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3.1%,91.3%,95.2%,87.5%和89.7%。结论大黄5种苷元与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且蛋白结合率与血药浓度无明显依赖性。  相似文献   

17.
邬红兵 《海峡药学》2012,24(4):36-37
目的分析不同大黄炮制方法对饮片贮藏过程中蒽醌类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3种大黄饮片1~12个月贮藏样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其中的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变化.结果 5种蒽醌类成分在贮存过程中都存在明显下降的趋势,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的含量下降尤为明显.不同饮片中,熟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含量变化较小,酒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下降明显.结论 不同炮制方法对大黄饮片贮藏过程中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变化影响不同,虽然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蒽醌类成分含量均有所下降,但以熟大黄变化最小,酒大黄变化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栽培河套大黄根、茎、叶中游离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 HPLC 法测定栽培河套大黄根、茎、叶中游离蒽醌的含量。方法:采用 Agilent Zorbax SB-C_(18)(4.6mm×250mm,5μm)色谱柱,以甲醇-0.1%磷酸(85:1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大黄素峰计算不低于3000。结果: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5种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46~0.232μg(r=0.9998)、0.069~0.343μg(r=0.9999)、0.063~0.314μg(r=0.9995)、0.060~0.298μg(r=0.9994)、0.032~0.161μg(r=0.9997)。河套大黄样品1(根)中上述5种成分的回收率(n=6)分别为97.31%(RSD 为1.3%),96.73%(RSD 为2.2%),98.85%(RSD 为1.9%),98.96%(RSD 为1.0%),98.11%(RSD 为2.3%)。河套大黄根中上述5种成分的含量依次为0.42%~0.48%,0.06%~0.08%,0.40%~0.47%,1.90%~2.40%,0.44%~0.62%;茎中的含量依次为0,0,0.08%~0.1%,0.01%,0.03%~0.06%;叶中的含量依次为:0.01%,0,0.62%~0.90%,0.01%,0.05%~0.07%。结论:栽培河套大黄根、茎、叶中均含有游离蒽醌,其中根的含量最高,叶次之,茎最少;根中游离蒽醌最高为大黄酚,其次为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与大黄素的含量基本相同,大黄酸的含量最低。可针对河套大黄中含量较高的游离蒽醌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9.
崔红花  赵英日  沈志滨  张韵嘉 《中国药师》2009,12(12):1710-1712
目的:优选决明子中蒽醌类成分的最佳提取方法和提取工艺。方法:以决明子中总蒽醌、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为指标,考察超声法、加热回流法和索氏提取法提取决明子中蒽醌类成分优劣,确定索氏提取法为最佳提取方法。通过均匀设计法研究总蒽醌、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提取工艺,其中总蒽醌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5种蒽醌类化合物含量用HPLC法测定。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提取时间61min,提取次数1次,甲醇浓度95度.蒽醌类成分综合评分可达0.1751。结论:该工艺简便合理,稳定准确,适用于决明子中蒽醌类物质的提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测定肾康栓中大黄蒽醌类成分含量的HPLC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方法以大黄素为内标,建立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采用外标法和一测多评法测定肾康栓中5种大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结果肾康栓中蒽醌类成分间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f_(芦荟大黄素/大黄素)=0.750,f_(大黄酸/大黄素)=0.860,f_(大黄酚/大黄素)=0.690,f_(大黄素甲醚/大黄素)=0.930。采用一测多评法计算的含量与外标法实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测多评法可用于测定肾康栓中5种大黄蒽醌类成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