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分析《金匮要略》狐惑证候,认为狐惑病因病机在于血热、血虚,并伴有一定程度的血脉郁热,病情迁延日久导致血瘀,同时湿邪贯穿病程始终。张仲景及现代医家治疗狐惑的理法方药均为佐证。张仲景运用甘草泻心汤、赤豆当归散、苦参汤、雄黄辨证治疗狐惑,以补益中气为本,调治血脉为纲,祛除湿浊为要,内外兼治。现代医家多以凉血活血祛湿、行气活血泄湿、通络清热祛湿等法治疗本病,处方着力点均在祛除血脉之邪。此外,《金匮要略》将百合病、狐惑、阴阳毒合篇论述,百合病病机、阴阳毒证治亦可佐证狐惑“病在血脉”之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2.
狐惑病,与现代医学的眼、口、生殖器综合症即白塞氏综合症很相似,在祖国医学属疑难杂症。现将笔者治疗狐惑病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本病病因《金匮要略》曰:“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日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子阴为狐。”《千金方》曰:“狐惑由温毒使然也。”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湿热内蕴、化火成毒、热毒上熏口与眼,则口、舌、咽、眼部溃  相似文献   

3.
<正>白塞病(BS)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主,并可累及全身各系统的慢性全身性疾病[1]。其症状类似于中医的"狐惑病"。"狐惑"作为中医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狐惑之为病,状  相似文献   

4.
白塞病属中医学狐惑病范畴,瘀毒胶结是白塞病的病机关键,解、化、通三字为治疗白塞病要法。  相似文献   

5.
丁德正 《河南中医》2011,31(8):831-832
百合病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属现代医学精神疾病神经症范畴之癔病.病机为阴虚内热.传统以百合地黄汤为主治疗.若辅以针灸与精神治疗,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6.
狐惑病首载于东汉著名医学家张机(字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此病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症状为口、眼、肛(或外阴)溃烂,并有神志反应的综合征,相当于西医的白塞病(Behcet Disease,BD)。狐惑病迁延日久,对患者的精神、生活造成极大困扰。目前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提高狐惑病的总治愈率、降低治疗后复发率等方面均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山西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马文辉教授根据狐惑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等,发现寒热错杂证兼夹湿热蕴结证是狐惑病长期、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并且是狐惑病发作最常见的证型。马文辉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在甘草泻心汤的基础上加苦参、土茯苓治疗狐惑病疗效更佳。文章结合案例,介绍马文辉教授三部六病验方甘苦泻心汤治疗狐惑病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狐惑病证治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狐惑一病,出于《金匮要略》。以发热,默默欲眠,食欲不振,口腔咽喉、前后阴溃烂为主要临床特征。其中以口咽部溃烂为主者曰“惑”,以二阴溃烂为主者曰“狐”。中国医学认为,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湿热化为虫毒,虫毒腐蚀而致。对狐惑病的治疗,基本原则为清热燥湿,杀虫解毒。传统的治法是以口腔咽喉溃烂为主者甘草泻心汤主之,前阴溃烂为主者苦参汤外洗,后阴溃烂为主者雄黄熏治。数百年来,这些方法曾对狐惑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白塞病以反复发作性口腔、生殖器溃疡,眼炎和皮肤损害为特征,属中医学“狐惑”范畴。一般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毒邪有关。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本病“皆湿毒所为也”;吴谦《医宗金鉴》认为“每因伤寒病后余毒与淫之为害也”;近代岳美中言:“狐惑病是温毒热性病治疗不得法,邪毒无从发泄而自寻出路的转变重症。”笔者现从毒邪角度对其病因病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焦晓君  杨责制 《陕西中医》2005,26(12):1399-1399
狐惑病,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其由湿热虫毒内蕴而致,有狐与惑之分,如“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即以咽喉蚀烂为主症的谓之惑病,以前后二阴蚀烂为主症的谓之狐病。湿热内蕴,营卫失和则发热恶寒,默默欲眠,状如伤寒,湿热内扰心神则目不得闭,卧起不安,湿热扰胃,纳运失司则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该病在临床上仍有一定的发病率。杜诺凡病(Donovanosis)又称腹股沟肉芽肿(Granuloma inguinale),第五性病,是由于肉芽肿荚膜杆菌(Calymmabacterium)感染引起的一种以外阴部与腹股沟部位发生渐进性无痛性匐行性溃疡和慢性肉芽肿为特点的性传播疾病。为五大经典性病之一,因其被列于五大性病之末,故有第五性病之称。现在一般认为狐惑病为白塞氏综合征,但笔者通过学习和临床,发现杜诺凡病与狐惑病尤其所谓的狐病也十分相似,故拟从症状、病因、治疗三方面浅略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正>狐惑之病最早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其病名为狐惑还是狐蜮,中医界争论较多,且病名之异也造成了对其病因认识的混乱。惑字其下从心,是一种心理状态,蜮字从虫,为虫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同一方药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S-COPD)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分段随机分组、平行对照(1:1)、双盲的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将272例S-COPD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随机分为西医常规治疗+舒喘方药组和西医常规治疗+中药安慰剂组,疗程6周,治疗前后进行患者主症、体征及生存质量评价。结果:治疗后S-COPD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西医常规治疗+舒喘方药组患者主症、体征和生存质量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西医常规治疗+舒喘方药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S-COPD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主症、体征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白金钊  贾立群  陈冬梅  刘闰平 《中草药》2023,54(24):8228-8240
胆管癌是由胆汁淤积、胆管结石、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炎等前置病变恶化发展而来的重大疾病。通过对临床诊疗中常见的5种胆管癌中医证型进行总结,分析各证型胆管癌的临床常用方药。通过频次与用药规律分析,筛选出关键中药,并根据其功效归纳为疏肝健脾、清热祛湿与其他功效中药,并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总结了相关研究进展。通过系统梳理胆管癌辨证论治的用药规律,为胆管癌临床诊疗和抗胆管癌中药创新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病药物研发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琦  蔺聪聪  姚大红  黄健  王金辉  杨宝峰 《中草药》2021,52(17):5120-5131
慢性肾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逐渐成为严重的医疗问题和社会性问题,不仅因为终末期肾病对患者带来的严重健康危害,同时高昂的医疗费用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虽然临床上有部分CKD及其并发症(贫血、高磷血、甲旁亢等)的治疗药物,但整体上对CKD进展的控制仍不尽人意。中医对于CKD的辨证论治方面有独特完备的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多种经方和验方展现出了优良的疗效。对临床使用的CKD治疗药物和在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以及中医药对CKD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并对新机制药物及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等新靶点、新技术进行梳理,以及中医药治疗CKD的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CKD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徐洁  尹明新  沈洪 《河南中医》2020,40(4):641-644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病因主要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虚;病机属本虚标实,本乃脾胃虚弱,标乃寒、热、湿、瘀、毒等。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主要方法有:辨证论治、古方化裁、自拟方治疗、其他疗法(如:针灸、穴位敷贴、耳穴压丸、穴位埋线等)、中成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中医药治疗CAG癌前病变,目前仍存在许多不足:①历代医家对CAG癌前病变的认识不一,如何制定一套合理、统一的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判标准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中医药对本病治疗的临床研究,能够满足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原则的研究少之又少,使临床研究的科学性产生一定的偏倚和误差。③中医药治疗取得效果后很少对患者进行随访,对该病是否复发,临床研究很难作出评估,故中医治疗该疾病的远期疗效缺乏有效的验证。④临床实验表明,CAG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与多种酶、蛋白质及分子基因密切相关,临床中应当加强动物实验方面的研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中药的作用机理加以阐释,从而使其临床推广价值得以提升。⑤注意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中医辨证应当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如胃镜下黏膜的形态变化,定期复查,早期干预,根据不同病期、不同阶段进行辨证施治,做到方随证变。  相似文献   

15.
伤寒、六经与方证,分看各自独立,合看又是一个整体。从疾病的角度思考伤寒,用证治的规律理解六经,以不同的层次把握方证。三者合一,凸显出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6.
对于咳喘病而言,梅国强教授认为宣降失常是其关键病机,最易产生的病理产物有气滞、痰浊、水饮和瘀血;临证时,应当首先分清表里,次辨寒热虚实;肺为娇脏,选方多宜轻清.通过详细记录梅国强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咳喘病的3个验案,并分析其结合的中医经典理论、运用经方的思路和要点、处方用药的原则和特色,以期为中医临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6,(8):688-690
药熨法来源于古代先民用火烤热石块来治疗关节疼痛等疾病,后经历代医家传承与发挥,药熨法已形成多种类别且各自具有鲜明特色。就《黄帝内经》一书来看,关于药熨法的记载颇多且有专篇论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黄帝内经》药熨法的原文记载、药方组成、制作使用方法、适应病证与人群等方面做出汇总论述,以助了解药熨法的操作步骤与治疗特点,更好地为现代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致瘀方药的作用机理及临床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论述致瘀方药。方法:用中医药及西医理论讨论了血稀证、致瘀方药的概念、作用机理和运用。结果:中药方剂中确有致瘀方药,临床使用较广。结论:能为中医药增添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寒热错杂证指寒证、热证错杂并存于机体的一类证候群。《伤寒论》完善了寒热错杂证的辨治体系,形成了“寒热并用”理论,创立一系列寒热同调的方剂。在糖尿病中寒热错杂型的患者也占有一定比例,现在病因、病机等方面论述糖尿病寒热错杂证,并联系《伤寒论》中相关条文及临床上“寒热并用”经方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总结了针对该型糖尿病的治疗思路为寒热并用,立足脾胃,斡旋气机,方证对应。  相似文献   

20.
陈思兰  林兰 《天津中医药》2013,30(7):415-416
内科疑难疾病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病程迁延且缠绵难愈,运用中医经典方剂多方合用予以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