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自然历史分析法和统计学对隧址区的地质构造和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地质构造对隧址区岩溶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推覆构造演化过程中,地层经历的抬升和稳定使得区内岩溶发育呈现多期性,垂直、水平溶蚀形态交替分布;2区内地质构造通过控制岩溶水的循环通道,从而控制区内岩溶发育的方向和规模;3区内大型岩溶形态发育的向深性和方向性受断层控制,同时发育规模也由节理裂隙密度决定;4褶皱核部及转折部位多形成张拉裂隙,岩溶发育强烈,翼部径流作用有利于岩溶发育。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小窑湾地区可溶岩分布广泛,断裂构造复杂,岩溶发育程度强烈。该文以工程实例为依据,围绕岩溶发育这一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场地内的岩溶发育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岩性和构造是该地区岩溶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岩溶以竖向构造发育为主,不同岩性、不同地下水运动条件呈现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坪上水库岩溶采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地下水特征,分析了采城岩溶的形态、分布规律、发育程度及特征,认为坪上水库岩溶采城的补给面积大,流量稳定,水质好,可作为城市工农业用水水源地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地质构造对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选择鹤庆西山为研究区,采用地质调查与钻探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表与地下岩溶现象和分布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受印支运动、喜山运动等多期构造运动影响,研究区整体形成以NNE-NE向为主的构造格局。根据规模的不同,将研究区构造划分成区域性断裂带、次级断裂、大型构造裂隙与节理等4个层次,分别从不同程度影响岩溶发育的方向与深度,控制研究区地下水径流与排泄。研究区岩溶发育具有阶段性,区内保留有3 000 m和2 500~2 700 m的2级夷平面,发育高程2 300~2 500 m、2 260~2 320 m、2 210~2 240 m和2 200~2 220 m的4级河流阶地,分别对应不同高程的水平溶洞,结合钻孔数据,将研究区划分为古近纪岩溶发育、新近纪岩溶发育及第四纪(现代)岩溶发育等3个岩溶发育期。  相似文献   

5.
达开电站因滑坡堵塞河道,使现河床高于原河床近80m,地下水低于河水面9~10m,形成悬河.加上大坝区、库区为可溶岩,水库区渗漏的可能性较大.从库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发育特征等几方面分析,对可溶岩库区的渗漏评价,得出该电站可溶岩库区的渗漏机制,并有针对地提出渗漏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宁夏中部干旱带香山南麓地质构造特征的研究,初步确定了香山南麓的石峡沟岩溶分布区及麻黄沟侏罗系砂岩分布区具有地下水赋存条件.对这2个地区分别选用了国内先进的EH-4电导率成像技术和电阻率测深技术进行物探找水,在被视为找水“禁区”的侏罗系苦咸水地层和石炭系地层中找到了丰富的地下水,为水文地质勘查找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并获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应依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选择相应的物探勘查方法;EH-4电导率成像技术是寻找该地区岩溶地下水最为有效的方法,电阻率则是苦咸水区寻找孔隙裂隙层间淡水的最重要的物性参数.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矿产资源的开采量不断增大,在其开采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也愈发严重,各类地质灾害伴随而来,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综合考虑水文地质单元、灾害发育程度、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矿山抽排水等因素,结合岩溶发育规律,对煤矿区内岩溶塌陷的成因机制分6个区来进行了分析,得出岩溶发育与矿井大量抽排水是该地区岩溶塌陷发育的最重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域内岩溶塌陷的主要发展趋势预测和预防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西南岩溶地区某机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研究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水文地质特征和岩溶发育分布,查明研究区岩溶发育和岩溶的分布情况.根据工程地质的分区原则将研究区划分为剥蚀溶蚀中-深丘区、剥蚀溶蚀深丘区和剥蚀溶蚀残-浅丘区3个区域,并阐述了各分区内的岩溶发育特征和主导因素.通过对研究区建设场地岩溶稳定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场地内的岩溶基本稳定,发生岩溶塌陷的可能性小,这对机场建设前期地基的挖填、压浆、跨越、排导等工程地质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机场的详勘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西南岩溶地区某机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研究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水文地质 特征和岩溶发育分布,查明研究区岩溶发育和岩溶的分布情况.根据工程地质的分区原则将研究区划分为剥蚀溶 蚀中-深丘区、剥蚀溶蚀深丘区和剥蚀溶蚀残-浅丘区3个区域,并阐述了各分区内的岩溶发育特征和主导因素. 通过对研究区建设场地岩溶稳定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场地内的岩溶基本稳定,发生岩溶塌陷的可能性小,这对机场 建设前期地基的挖填、压浆、跨越、排导等工程地质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机场的详勘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岩溶斜坡地带基于蓄水构造的地下水富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斜坡地带岩溶地区碳酸盐岩裸露,地表水快速下渗漏失,干旱缺水问题突出。同时受深切河谷控制,大部分地区地下水深埋且集中径流,储存空间分布和相互之间连通性高度不均匀,打井找水极其困难,有利蓄水构造导致地下水局部均匀富集,成为打井找水的关键。应急抗旱找水行动中发现向斜核部、背斜翼部、正断层和可溶盐与非可溶岩接触带为最常见地下水富水靶区,比较4种蓄水构造水文地质剖面与电阻率反演剖面差异,总体一致,在分析的地下水径流富集区实施钻井成井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霍力  刘源 《广东科技》2014,(2):83-84
开茂水库区处于(侏罗系上统)莲花口组砾岩出露区,该套地层岩溶发育,地表呈现较典型溶蚀残丘地貌特征,勘探及地质调查发现了大量溶蚀洼地、落水洞、溶洞等岩溶现象。岩溶渗漏成为水库修建最为突出的工程地质问题。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河谷演化历史等因素影响、开茂水库区岩溶发育十分复杂,勘察阶段通过多种地质勘探方法,基本揭示了库区岩溶发育特征及规律,为岩溶渗漏评价及处理提供了合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寨底地下河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研究岩溶地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为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对策为目的,本文以桂林寨底一海洋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西南岩溶区大气降水入渗的特点,选取覆盖层、地形坡度、地貌类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水位埋深、降水量、人类活动8个指标,建立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地下水质量评价中的加附注评分法,突出地貌类型、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力;采用综合指数法,综合考虑各因子的权重,分别对系统内的地下水脆弱性进行评价,并根据系统内水井降雨后COD浓度的变化情况,对2种方法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进行验证评估。评价结果显示,区内地下水极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人类集中居住的岩溶谷地和洼地中。  相似文献   

13.
运用激电中梯测量方法,进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调查,研究了覆盖型岩溶的发育程度。首先研究了不同地层岩性的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特征,得出了岩溶裂隙发育的主要地球物理特征;再根据研究区的激电中梯测量成果,划分了4个异常区;结合地质构造条件,推断解释认为Ⅰ区和Ⅲ区中的局部高阻区为岩溶裂隙发育区;最后通过布设电阻率垂向测深剖面,进行推断反演,并利用钻孔进行验证,发现了1.6 m深溶洞。研究成果表明,激电中梯测量方法在探测覆盖型岩溶的发育程度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福建永安大湖盆地岩溶地貌双向演化过程及工程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大湖岩溶盆地的岩溶特征及地貌演化过程,通过详细的地质测绘、收集到的各类岩溶钻探资料的统计与分析以及地下水样品的水质分析,对区内的岩溶地貌特征、岩溶发育特征、岩溶地下水水质特征进行了系统论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内岩溶塌陷的调查结果,对研究区岩溶发育的强弱程度进行了分区,并初步提出岩溶塌陷防治方向。研究表明,现今大湖盆地是在海拔340~360 m的高程基础上,经历上覆地层风化剥蚀、下部灰岩溶蚀塌陷的双向地貌演化过程,逐步形成了溶蚀残丘—溶蚀洼地、岩溶管道—暗河式的岩溶发育形态,二者叠置作用共同塑造了区内的地形地貌,并向岩溶准平原方向发展;区域地壳抬升与水文动力条件是大湖盆地岩溶地貌形成演化的两大主控因素;灰岩裸露区和覆盖区为岩溶强烈区,特别是洼地处及断裂带100 m范围内,极易发生岩溶塌陷灾害,埋藏型灰岩区岩溶发育为中等—弱发育区,其对区内场地稳定性影响较弱。在研究区内开展城市建设、工程活动时,应将岩溶洼地、断裂构造发育处等岩溶发育强烈的地区列为岩溶塌陷防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5.
广西都安三只羊地区岩溶环境与石漠化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三只羊地区的地层分布、地形地貌、岩溶发育特征,论述了区内岩溶环境条件对石漠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同时,对区内进行了石漠化程度分区,总结了生态环境恢复与生态重建示范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该区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方针,为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五指山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和不稳定斜坡两种.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数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大气降雨;人为因素主要为削坡建房和道路交通建设.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地层和岩石类型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因,而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则是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外因.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应以预防为主,工程治理、生物防治与搬迁避让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涪陵区地势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大,地质构造较复杂,层状地层发育.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的影响下,涪陵区地质灾害十分发育.通过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初步认识了涪陵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最后总结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宜春岩溶区位于萍乡-乐平岩溶发育带上,岩溶地层发育,以岩溶地下水为主要水源。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岩溶地下水,分析了研究区岩溶地下水分布特征、补径排特征、化学特征、动态特征、储水构造、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等。结果表明,宜春地区岩溶含水岩组富水性有丰富、较丰富、中等三种类型,岩溶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为主,流量动态曲线以多峰型、单峰型为主。岩溶地下水储集受地层岩性、地貌、构造等因素影响,构造是主导因素,地下水主要储藏于背斜储水构造、向斜储水构造和断裂储水构造。区内地下水开发需因地制宜,分宜(操场、高岚)侵蚀堆积平原区隐伏岩溶含水层多,储水条件好,可直接引流扩泉或井采;中南部多为溶丘谷地、洼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以引水、扩泉、截流为主,井采为次。墨山-田心侵蚀堆积平原区是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易发和高发区,应限制性开发隐伏岩溶地下水。  相似文献   

19.
通过1:5万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对研究区内非可溶岩区地下水进行分析和研究,地下水的赋存和富集与岩性、构造、接触关系以及补给条件有密切关系,结合当地地下水水开发利用现状,总结地下水赋存及富集规律,为当地利用开发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云贵川鸡鸣三省大峡谷景观特征及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贵川鸡鸣三省大峡谷地质遗迹景观,平面形态以喇叭状和常态为主,截面形态类型多样,主要有对称和不对称的"U"形、"V"形、"√"形、箱形或地缝式等形态,在纵向上以层层叠叠的断崖为景观特色.根据峡谷景观特征及分布,结合区内地层岩性展布、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貌特征,分析云贵川鸡鸣三省大峡谷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鸡鸣三省大峡谷的景观形态与区内地层岩性展布、峡谷发育所处的构造部位和断层节理的发育有密切联系.根据研究分析区内两种形态的峡谷形成因素及各因素的耦合关系,提出了云贵川鸡鸣三省大峡谷主要经历溶蚀期、崩塌期(侵蚀期)和搬运期3个时期,并在地层岩性展布、地质构造、岩溶水文地貌因素等影响下,形成喇叭状和常态两种峡谷类型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