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密闭式吸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效果。方法将2013年9月~2014年3月急诊ICU和综合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开放式吸痰;将2014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机械通气患者90例使用密闭式吸痰做为观察组,观察对比2组患者VAP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13.3%显著低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7.5±4.3)d、治疗6d后CPIS评分(4.9±1.2)分、VAP发生时间(8.9±3.8)d,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10.8±5.6)d、治疗6 d后CPIS评分(8.8±1.3)分、VAP发生时间(4.3±2.0)d,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可避免外源性感染及交叉感染,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密闭式气管内吸痰联合循证支持干预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ICU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开放组52例与密闭组53例,密闭组患者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及循证支持干预,开放组患者则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及常规ICU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及吸痰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密闭组吸痰后30min的HR水平低于开放组,SpO_2水平高于开放组(P<0.05);密闭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密闭式气管内吸痰联合循证支持干预可维持ICU机械通气患者的HR及SpO_2水平,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李洪 《吉林医学》2013,(32):6802-6803
目的:研究密闭式吸痰管在R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分为密闭式吸痰管内吸痰组(试验组)和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组(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吸痰中以及吸痰后0.5 min,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SpO2、心率、呼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RICU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可减少SpO2、心率、呼吸变化,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在急诊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ICU收治的76例机械通气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吸痰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研究组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比较两组吸痰总量和机械通气时间,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心率]水平,以及黏膜损伤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吸痰总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aO2、PaO2水平均高于吸痰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aCO2水平均低于吸痰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呼吸频率、心率均高于吸痰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和VA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中,可提高吸痰总量,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在肺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护理方法。方法将5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密闭式吸痰,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率、PaCO2、氧合指数,另外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例数、28 d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心率、PaCO2、氧合指数、临床有效率、机械通气时间、VAP例数、28 d死亡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对肺源性 ARDS机械通气患者症状改善显著,疗效明显,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护理干预在提高密闭式吸痰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的治疗效果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密闭式吸痰管(CTSC)和开放式吸痰管(OTSC)应用于重症监护室(RICU)采用机械通气(MV)患者的吸痰效果,探讨CTSC的应用优势及原因。方法:抽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来我院进行RICU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64名,随机分为密闭组和开放组两组各32名,分别用CTSC和OTSC对其进行吸痰,并对两组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吸痰进行过程中和结束后1min内,密闭组的患者的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心率(HR)与开放组比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而与吸痰前2min比,密闭组SpO2、RR和HR均无显著差异(P0.05),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CTSC的应用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在吸痰时SpO2、RR和HR指标的变化,并能够有效减少患者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气管内吸痰适宜方式。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共1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6例,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照组78例,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观察两组在每次吸痰前、后新生儿心率、平均动脉压(MAP)、经皮测血氧饱和度(TcSO2)的变化,每天一次送检吸出痰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观察组在吸痰后新生儿心率、MAP、TcSO2与吸痰前比较无明显改变,痰液细菌培养在持续机械通气24h无检出新菌株,48h检出率12.99%,3d检出率24.62%,7d检出率50.98%。而对照组在吸痰后新生儿心率、MAP与吸痰前比较明显升高,TcSO2与吸痰前比较明显降低,痰液细菌培养在持续机械通气24h检出率12.82%,48h检出率34.85%,3d检出率50.91%,7d检出率67.4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更能稳定新生儿血流动力学,降低缺氧程度,缩短缺氧时间,降低院内感染,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更适合新生儿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能否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方法:100例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开放式吸痰)50例和实验组(密闭式吸痰)50例,比较2种不同吸痰方式对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发生时间的影响?结果:密闭式吸痰组VAP的发生率为24%,开放式吸痰组VAP的发生率为44%,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密闭式吸痰组总机械通气时间(121.48 ± 92.02 h),开放式吸痰组总机械通气时间(140.2 ± 119.12 h),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 0.05);VAP发生时间密闭式吸痰组为(80.0 ± 27.4 h),开放式吸痰组为(82.0 ± 26.0 h),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比传统开放式吸痰方式有助于降低VAP的发生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吸痰方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8例ARDS并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14):先进行密闭式吸痰(CS),后施行开放式吸痰(OS);B组(n=14):先进行OS,后施行CS。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行不同方式吸痰后1分钟呼吸系统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两种吸痰方式均不影响呼吸系统顺应性(Cst)(P〉0.05),但开放式吸痰可致吸气阻力(Raw)升高(P〈0.05)。结论:不同吸痰方式对ARDS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力学影响主要集中在吸气阻力,开放式吸痰使吸气阻力增高,两者对呼吸系统顺应性无影响。建议对应用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使用气管内吸痰首选密闭式吸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改良密闭式吸痰方法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研究影响。方法:选取收入ICU的84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密闭式的吸痰方法进行吸痰,观察组使用改良方法,即在吸痰管插入气道内提前给予负压,直至吸痰结束;比较两组患者在吸痰前后2 min的心率、血氧饱和度的改变以及两组患者气道损伤、痰液喷溅及VAP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前后2 min的血氧饱和度、心率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气道损伤、痰液喷溅和VAP的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采用改良密闭式吸痰方法,不但可以发挥密闭式吸痰的优点,更能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CU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合适有效的口腔护理方法,以减少患者口臭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方法]将100例ICU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使用组合吸痰管加自制中药漱口水;对照组采用普通吸痰管加生理盐水。[结果]观察组在口臭、VAP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一次性使用组合吸痰管加中药漱口液能有效降低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口臭及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王爱华 《中外医疗》2012,31(7):154-154
目的观察密闭式吸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动脉血气的影响,总结行密闭式吸痰对ARDS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38例ARDS并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组(A组,n=18例)和密闭式气管内吸痰组(B组,n=20例),观察患者各血气指标变化情况,比较2组吸痰耗费时间。结果 A组吸痰后3、20min与吸痰前1min比较,PaO2、SaO2显著下降(P〈0.05);开放式吸痰平均耗费时间明显多于密闭式吸痰平均耗费时间(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对ARDS患者动脉血气影响较小,临床应用比较安全,并且可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热湿交换细菌过滤器联合密闭式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2011年在本院ICU进行机械通气的15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试验组采用热湿交换细菌过滤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加热湿化器联合开放吸痰。两组患者均给予化痰止咳、解痉平喘、纠正内环境紊乱、抗感染、每日2次口腔护理和床头抬高30°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病率、28 d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的VAP发病率28.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15%,且28 d死亡率18.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湿交换细菌过滤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可以降低VAP发病率、28 d死亡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对ICU住院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法和开放式吸痰法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法,对两组患者吸痰前中后血氧饱和度(SpO2)及血性痰出现的次数、肺部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吸痰中SpO2比吸痰前低,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吸痰前和吸痰中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吸痰后SpO2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血性痰发生次数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机械通气48 h后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法更适合ICU机械通气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持续气囊上吸引联合密闭式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2—2013年入住该院ICU科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使用呼吸机的患者1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持续气囊上吸引联合密闭式吸痰组(A组),持续气囊上吸引组(B组)和不行气囊上吸引及密闭式吸痰组(C组),观察各组疗效。结果 A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上均较B、C 2组明显缩短;在VAP的患病率及28 d病死率方面A组与B、C 2组比较明显降低;在VAP的发病时间方面比B、C 2组的时间要长,明显延长或缓解了VAP的发生;在引流量上较B、C 2组明显增多,减少了致病菌感染的机会。结论持续气囊上吸引联合密闭式吸痰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减少抗生素使用,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减少病人住院天数,降低病人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危重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痰管的使用方法 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50例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合理评估吸痰时机,应用密闭式吸痰管进行吸痰,以维持有效气道压力,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交叉感染.结果 50例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完全有效地维护了气道通畅,避免了交叉感染.结论 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减少吸痰过程中SPO2下降的发生率,能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降低气管内出血的发生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方法在心脏直视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吸痰中的效果。方法:将64例心脏直视术后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后HR、SPO2、血压、情绪的变化以及操作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操作时间、痰液喷出情况、吸痰时对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方式更合理,更科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就不同吸痰方法在ICU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患者中的疗效进行分析及对比。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76例ICU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38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密闭式吸痰法,参照组患者给予开放式吸痰法,对比两组患者的SPO2、血痰发生率以及气管黏膜损伤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SPO2改善程度优于参照组,血痰发生率以及气管黏膜损伤率低于参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结论在ICU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采取密闭式吸痰法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贵艳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5):1806-1807
目的:观察密闭式吸痰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氧饱和度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重型颅脑外伤并应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的危重病人,随机分为密闭式吸痰(CS)组和开放式吸痰(OS)组各24例,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及吸痰后10min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结果:OS组SpO2吸痰后与吸痰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CS组SpO2吸痰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Os组与Cs组SpO2吸痰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吸痰后Os组低于CS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CS组低于Os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不影响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氧合作用,可能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不同气管内吸痰方式对降低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5月该院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共计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2例,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照组42例,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观察并比较两组不同气管内吸痰方式通气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细菌检出率及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通气后48 h、通气后72 h及停止通气时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9.52%、16.67%及21.43%,相比于对照组同时段的发生率19.05%、28.57%、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48 h及停止通气时痰培养细菌检出率分别为4.76%、9.52%及23.80%,对照组24 h、48 h及停止通气时痰培养细菌检出率分别为11.90%、21.43%及38.10%,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痰液培养细菌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为(60.32±21.23)h,对照组总机械通气时间为(79.15±31.23)h,两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内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减少通气时间,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