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致大鼠炎性疼痛后海马区CREB结合蛋白(CREB Binding Protein,CBP)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CFA和生理盐水混合溶剂100 μl,建立炎性疼痛模型,分为注射CFA后6 h、1 d、3 d、7 d和14 d组。采用Von Frey纤维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 PWT)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BP的表达变化。 结果 足底注射CFA后1 h PWT即下降,并在6 h后达到最低值,3 d后逐渐上调,至14 d仍低于基础值。正常组大鼠海马各区均可见CBP大量表达。实验组大鼠两侧海马各区尤其是CA1区和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域CBP的表达随时间点变化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双相表达趋势,即注射CFA后6 h、1 d,CBP表达下降,至注射CFA后3 d,CBP表达明显上调;7 d时CBP表达再次出现下调,持续至14 d。 结论  CFA能诱导大鼠产生为期2周以上的炎性痛病程;炎性疼痛时海马区CBP的表达呈现出双相性表达趋势,提示海马区的基因表达变化在炎性疼痛的产生和持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致炎性疼痛后大鼠脊髓后角内ProBDNF及受体P75NTR和Sortilin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CFA和生理盐水混合溶剂100μl,建立炎性疼痛模型,实验组包括注射CFA后6 h、1、3、7和14 d组。采用Von Frey纤维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机械缩足阈值(pawwithdrawal threshold,PWT)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roBDNF及P75NTR、Sortilin在脊髓后角的表达变化。结果:足底注射CFA后1 h PWT即下降,并在6 h后达到最低值,3 d后逐渐上调,至14 d仍低于基础值。ProBDNF在正常脊髓后角可见阳性表达;注射CFA后1 d注射侧脊髓后角较对侧其ProBDNF的表达明显上调,上调持续到7 d左右,至14 d逐渐恢复。正常大鼠脊髓后角P75NTR有较弱表达,主要集中在后角I、II层纤维;注射CFA后6 h开始,注射侧脊髓后角内P75NTR的表达明显上调,III-V层的阳性产物也逐渐增加,这种上调持续到7 d左右达高峰,至14 d逐渐下降。Sortilin在正常脊髓后角浅层仅有较弱阳性产物表达,注射CFA后不同时间点脊髓后角Sortilin的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CFA能诱导大鼠产生为期2周以上的炎性痛病程;脊髓后角ProBDNF和P75NTR的表达上调可能与炎性疼痛中外周痛觉信号的传导和中枢敏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tet-on慢病毒载体除了具有传统慢病毒载体的优点外,因载入一个反向反式激活因子,可通过强力霉素或其类似物对目的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 目的:观察携带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tet-on慢病毒载体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转染表达及稳定转染后成骨的影响。 方法:取第3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组培养:实验组稳定转染携带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tet-on慢病毒载体,并加入10 mg/L强力霉素;未加强力霉素组:同实验组但不加强力霉素;空病毒组转染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慢病毒载体;空白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处理。 结果与结论:①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实验组、未加强力霉素组均有表达,且实验组表达量高于未加强力霉素组(P < 0.05);空病毒组、空白对照组未见表达。②碱性磷酸酶染色:实验组可见细胞胞浆中出现大量红色或红棕色颗粒,未加强力霉素组可见少量红色颗粒,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未加强力霉素组(P < 0.05);空病毒组、空白对照组未见明显红色颗粒。③茜素红染色:实验组、未加强力霉素组均可见钙结节形成,实验组较未加强力霉素组矿化结节数量多,面积更大;空病毒组、空白对照组未见明显矿化结节形成。表明携带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慢病毒载体可稳定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显著增强其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iRNA沉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对大鼠脑出血后脑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以Ⅶ型胶原酶注入苍白球构建大鼠脑出血模型,予10μL空病毒载体或EGFR siRNA慢病毒表达载体侧脑室注射,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应用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脑组织中EGFR表达,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EGFR、GFAP、信号传导蛋白和转录激活物3(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结果随着脑出血时间的延长,血肿周围脑组织EGFR表达逐渐上调,第7天达到高峰(P0.01)。与模型组比较,EGFR siRNA缓解脑组织病理损害,减少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并降低血肿周围脑组织EGFR、GFAP及p-STAT3表达水平(P0.01)。结论 EGFR基因沉默通过阻碍STAT3磷酸化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进而减轻大鼠脑出血后脑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用慢病毒介导的RNAi方法抑制白细胞介素6( IL-6),观察其对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中波形蛋 白( Vim)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 日龄SD大鼠的大脑皮质,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分为载体组和病毒组, 2 组均制备细胞划伤模型,采用qRT-PCR 检测Vim 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检测Vim蛋白表达,用免疫荧光检测 Vim的定位,MTT检测划伤模型中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率,免疫荧光检测GFAP用于观察划伤模型中星形胶质细胞 活性。结果:划伤细胞2 d 后,病毒组的Vim mRNA和蛋白表达量较载体组明显下降。Vim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 胞质中表达。病毒组中星形胶质细胞增殖情况和活性低于载体组。结论:用慢病毒介导的RNAi方法抑制炎症因 子IL-6,可以下调反应性胶质化细胞中Vim的表达,影响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化反应,可能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对 神经细胞的再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腹腔注射雷公藤内酯醇(Triptolide,T10)对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行为的改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Saline+Veh组、Saline+T10组、CFA+Veh组和CFA+T10组。后两组大鼠于右侧足底注射CFA制备大鼠慢性炎性痛模型,前两组则在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第二组和第四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前1 h给予T10腹腔注射,随后每12 h给予腹腔注射药物1次,持续用药7 d;第一组和第三组则以相同方式给予100 ml/kg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采用辐射热法和机械刺激法连续观察给药后大鼠的痛行为;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连续给予T10 3d和7 d后大鼠腰膨大平面脊髓背角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程度;应用实时定量PCR(RT-PCR)方法观察连续给药7 d后大鼠腰5背根神经节内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beta,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变化。结果:(1)与CFA+Veh组相比,CFA+T10组大鼠机械缩足阈值及辐射热痛潜伏期显著下降(P0.05),并持续到造模成功后7 d,表明腹腔注射T10可以明显改善CFA诱导的大鼠机械痛敏和辐射热痛敏。(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后3 d和7 d后CFA+Veh组大鼠脊髓背角出现大量CFA诱导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标记物IBa-1和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的表达量分别在CFA造模后3 d和7 d显著增高(P0.05),而给予T10 3 d和7 d后炎性痛大鼠腰膨大平面IBa-1和GFAP的活化程度均显著减轻(P0.05)。(3)RT-PCR结果显示:与Saline+Veh组相比,CFA造模7 d后腰5背根神经节内炎性因子IL-1β、IL-6 mRNA和TNF-αmRNA的表达显著增高(P0.05),腹腔注射T10 7 d后上述炎性因子的表达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腹腔注射T10可以显著改善CFA诱导的大鼠慢性炎性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以及炎性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8-O-乙酰山栀子苷甲酸(8-O-acetyl-SM,8-Oa S)对于慢性炎性痛模型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内c-Jun氨基酸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运用大鼠足底注射完全弗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的方法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通过腹膜腔注射8-Oa S进行干预;采用von Frey丝测定大鼠足底50%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腰膨大节段脊髓背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及磷酸化的JNK(phosphorylatedc-Jun N-terminal kinase,p JNK)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方法对大鼠脊髓背角内GFAP、JNK以及p-JNK的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FA模型大鼠机械性痛阈明显降低(P0.01),腹膜腔注射8-Oa S可有效提高CFA诱导的机械性痛阈值(P0.05);(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CFA模型脊髓背角内GFAP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且p JNK基本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内;(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FA造模后7 d脊髓背角内GFAP和p JNK表达明显上调,腹膜腔给予8-Oa S可以显著下调CFA诱导的脊髓背角内GFAP和p JNK的水平(P0.01)。结论:腹膜腔内给予8-Oa S可有效提高炎性痛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其机制是通过下调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内JN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水平进而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构建炎症痛大鼠模型,探讨石菖蒲挥发油对炎症痛大鼠基底外侧杏仁核(BLA)中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即刻早期基因(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SD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 对照(control)组、假手术(sham)组、CFA组、CFA+5 g/(kg ·d)石菖蒲挥发油组、CFA+10 g/(kg ·d)石菖蒲挥发油组、CFA+20 g/(kg ·d)石菖蒲挥发油组,每组各6只动物,于灌胃21 d后取材。采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大鼠BLA中GFAP和c-fos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均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CFA组大鼠BLA中GFAP及c-fos阳性表达均显著增多(P<0.01);与CFA组相比,石菖蒲挥发油处理组GFAP和c-fos阳性表达均降低,且表达量呈剂量依赖性递减(P<0.01);其中,高剂量组GFAP和c-fos阳性表达的下降趋势较低剂量组相比更为显著(P<0.01)。结论 石菖蒲挥发油可减少CFA诱导的炎症性疼痛大鼠BLA中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并进一步抑制c-fos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人白细胞抗原A(HLA A)敲减和酪氨酸羟化酶(TH)过表达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s) 于脑内移植后帕金森病(PD)大鼠的旋转行为和脑内炎性反应。方法 用TH反转录病毒和携带HLA A干扰序列的慢病毒(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感染细胞后移植于PD大鼠模型纹状体。移植后检测大鼠旋转行为,免疫组化染色观察TH、OX42、OX6和GFAP表达,GFP观察移植物存活。同时移植HELFs以及TH转导的HELFs和大鼠肺成纤维细胞作对照。结果 移植后GFP荧光细胞数量逐渐减少,HLA A敲减组细胞的减少相对较轻,但对大鼠旋转行为的改善不明显;OX42阳性小胶质细胞改变不明显,但OX6表达逐渐增加,而GFAP阳性细胞激活逐渐下降但仍强于移植对侧。结论 HLA A表达沉默细胞移植对大鼠运动症状改善不明显,细胞移植能激活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0.
<正>目的:观察CMKLR1过表达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脂肪组织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制备携带大鼠CMKLR1基因的慢病毒载体。12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4组:对照12只;模型12只;转染12只,空转染6只。对照普通饮食;余高脂饮食;第1天转染组尾静脉注射病毒液100μL,空转染组注射空病毒液100μL,余注射PBS 100μL。分批处死空转染组评价转染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石菖蒲挥发油(VOA)对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假手术组(sham)、完全弗氏佐剂组(CFA)、 5 g/(kg·d)低剂量VOA+CFA组(VOA-L+CFA)、10 g/(kg·d)中剂量VOA+CFA组(VOA-M+CFA)和20 g/(kg·d)高剂量VOA+CFA组(VOA-H+CFA),共6组,每组6只,于连续灌胃给药的第22天取材。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中GFAP、JNK和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与control和sham组相比,CFA组中大鼠脊髓背角中GFAP、JNK和TNF-α阳性表达均显著增多(P<0.01);与CFA组相比,不同剂量VOA处理组大鼠脊髓背角中GFAP、JNK和TNF-α阳性表达均减少,且VOA-H+CFA组大鼠脊髓背角中GFAP、JNK和TNF-α阳性表达减少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组慢病毒介导的超级白细胞介素6(Hyper-IL-6)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45只D-氨基半乳糖急性肝衰竭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FIV-HIL-6组、FIV-IL-6组及未感染组,造模前2小时分别给予腹腔注射FIV-HIL-6、FIV-IL-6和生理盐水,造模后12、24、48、72小时及7天时进行肝功能、内毒素、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水平(MDA、SOD)及光镜、电镜检查,并用逆转录PCR检测7天时肝组织目的基因整合状况。另取16只正常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FIV-HIL-6、FIV(空载体)一次性腹腔注射,观察重组慢病毒对大鼠的毒副作用。结果:FIV-HIL-6组血清谷丙/草转氨酶(ALT/AST)、总胆红素(TB)、内毒素、MDA值低于FIV-IL-6组、未感染组,SOD值较高(P0.05),肝组织病变较轻;重组慢病毒对大鼠无明显毒副作用,大鼠肝脏组织中有目的基因Hyper-IL-6表达。结论:FIV-HIL-6成功转染大鼠肝脏组织,Hyper-IL-6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组织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作用,能有效改善大鼠肝功能及肝组织学状况,对急性肝衰竭大鼠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完全弗氏佐剂(CFA)外周注射诱导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及其受体在大脑前扣带皮层(ACC)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单侧足底注射CFA 150μl诱导大鼠慢性炎症性疼痛,在不同时间点取前扣带皮层(每组3只动物),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FGF-2及其主要受体FGFR1-4 mRNA和FGF-2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大鼠单侧足底皮下注射CFA诱导了慢性炎症性疼痛。注射对侧脑区中,在注射后6 h、3 d、7 d、14 d,ACC中FGF-2和FGFR1的mRNA表达相对于正常组明显增加,FGFR2 mRNA在3 d、7 d、14 d表达增加。注射同侧脑区中,FGF-2和FGFR1mRNA的表达在注射CFA后6 h、3 d、7 d、14 d相对于正常组明显增加。双侧脑区的FGF-2蛋白表达在注射CFA后6 h、3 d和7 d明显增加。结论 CFA诱导的慢性炎症性疼痛状态下,FGF-2可能通过受体FGFR1参与疼痛在高级中枢部位的信号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 为靶点,设计、构建VEGF 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并 对其在大鼠附睾的沉默效果进行验证。 方法:构建3 种附睾VEGF-shRNA 慢病毒表达载体VEGF-shRNA-1、 VEGF-shRNA-2、VEGF-shRNA-3, 提取3 种阳性克隆质粒测序, 转染HEK293-T 细胞后产生慢病毒质粒。大鼠随 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C-shRNA 阴性感染组、VEGF-shRNA-1 感染组、VEGF-shRNA-2 感染组、VEGF-shRNA-3 感染组,将病毒液分别注射到各组大鼠双侧附睾;实时荧光定量 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组大鼠附睾VEGF 的mRNA 及蛋白沉默效果。结果: 测序结果证明3 种慢病毒载体被包装成功。感染大鼠附睾后,VEGF 感染组 mRNA 及蛋白表达量均较阴性感染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其中以VEGF-shRNA-3 感染组干扰效果更为有效。 结论:成功设计了VEGF 基因的RNA干扰靶点和制备了VEGF 基因的慢病毒载体,VEGF-shRNA-3 能有效抑制 附睾VEGF 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神经营养因子3 (NT-3)基因修饰的嗅鞘细胞(OECs)分泌的NT-3在体内外的活性。方法:取SD大鼠胎鼠嗅球组织,进行原代培养、纯化和鉴定,将纯化后的OECs分为对照组(control)、空病毒感染组(Lenti-NC)以及Lenti-NT-3感染组(Lenti-NT-3) 3组,分别在4~28 d,每隔4 d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ELISA)测细胞培养上清中NT-3的浓度。并将NT-3基因修饰的OECs(NT-3-OECs)注入SD大鼠脑部,2周后进行脑组织石蜡切片p75神经生长因子受体(p75 NGFR)、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检测,运用ELISA方法在4~16 d,每隔4 d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T-3的浓度。结果:纯化后OECs纯度为(92.03±2.17)%;慢病毒对OECs的感染率为(70.69±10.29)%;各时间点Lenti-NT-3组上清中NT-3含量均显著高于Control组与Lenti-NC组(P 0.05); NT-3-OECs移植入大鼠脑内2周后,可见p75 NGFR、GFAP表达阳性的OECs;各时间点Lenti-NT-3组脑组织中NT-3含量均显著高于Control组与Lenti-NC组(P 0.05)。结论:运用慢病毒载体构建的NT-3-OECs可在体内外高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NT-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慢病毒和质粒作为RNA干扰载体在沉默卵巢癌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基因表达方面的差异.方法 分别将慢病毒及质粒载体携带的针对RhoA基因的siRNA序列感染或转染卵巢癌HO8910细胞,经过嘌呤霉素筛选建立稳定沉默RhoA基因的细胞株.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法、血管形成实验、细胞划痕实验研究两种载体随着细胞培养代数的增加在抑制卵巢癌RhoA基因表达及侵袭和转移能力上的差异.结果 采用质粒载体及慢病毒载体分别建立人RhoA基因稳定沉默卵巢癌细胞株,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质粒组细胞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率随培养代数的增加而下降;第15代、第25代时表达率分别为70%、45%,而慢病毒组细胞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率维持在95%以上,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发现质粒组和慢病毒组细胞在第3代时RhoA mRNA及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异;随培养代数的增加,慢病毒组RhoA mRNA及蛋白持续低表达,而质粒组RhoA mRNA及蛋白的表达逐渐增高;细胞划痕实验及血管形成实验表明慢病毒较质粒作为载体介导siRNA对RhoA基因沉默更能持续稳定地抑制卵巢癌细胞的侵袭、转移(P<0.05).结论 慢病毒较质粒作为载体介导RNA干扰能更好沉默目标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微囊化嗅鞘细胞移植对大鼠P2X2、P2X3受体介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在L4~5段脊髓表达的影响。方法 2014年9月—2015年7月采用差速贴壁法培养SD大鼠嗅球来源的嗅鞘细胞并进行传代扩增,取第9代嗅鞘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纯度,符合要求后制作微囊化嗅鞘细胞。按随机化要求将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嗅鞘细胞移植组(OECs组)、微囊化嗅鞘细胞移植组(MC-OECs组),每组12只。模型组、OECs组、MC-OECs组建立SD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OECs组、MC-OECs组分别将吸附嗅鞘细胞悬液和微囊化嗅鞘细胞悬液的可吸收明胶海绵置于坐骨神经损伤两侧,于术后第7、14天取各组SD大鼠的L4~5段脊髓,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对比各组P2X2、P2X3受体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原位杂交结果显示,P2X2、P2X3受体主要表达于脊髓灰质中,以细胞核表达明显,细胞质内少量表达。术后第7、14天模型组、OECs组、MC-OECs组和对照组P2X2、P2X3受体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及细胞平均吸光度均依次降低,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MC-OECs移植能明显降低坐骨神经损伤动物模型脊髓内P2X2、P2X3受体的表达水平,具有抑制P2X2、P2X3受体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成年大鼠海马脑区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方法,并检测BDNF慢病毒载体体内表达目的基因的能力.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生理盐水组(NS)、GFP慢病毒注射组(GFP)和BDNF慢病毒注射组(BDNF),每组15只.所有实验大鼠在脑立体定位仪下定位海马组织.NS、GFP和BDNF组分别给予盐水(2μL)、GFP慢病毒(2μL)和BDNF慢病毒(2μL),SH组只实行手术操作.注射手术7d、14d和30d后,分别处死大鼠并进行在冰上取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分别提取海马总RNA和总蛋白质通过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BDN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通过原位杂交方法检测BDNF的表达水平和脑区分布.结果: BDNF慢病毒注射成年大鼠7d、14d和30d后,均可以成功检测到BDNF在mRNA和蛋白水平在海马脑区都有明显的表达,同假手术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原位杂交检测显示BDNF慢病毒注射成年大鼠海马脑区7d、14d和30d的BDNF表达水平和脑区分布均保持稳定.结论:成功地建立了BDNF慢病毒注射成年大鼠海马脑区的方法,并可在注射后不同时间段检测到BDNF高水平的表达和均匀的海马脑区分布,为进一步将其应用于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电针(EA)刺激是否通过下调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缓解大鼠慢性炎性痛。方法:利用完全随机数字法将Sprague Dawley(SD)雄性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完全弗氏佐剂注射组(CFA)、CFA+电针刺激组(CFA+EA)和CFA+GSK3β抑制剂TDZD-8组(CFA+TDZD-8)。通过足底注射CFA方法制备大鼠炎性痛模型,利用电针刺激和给予不同的药物处理各组大鼠。采用经典von Frey丝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WT),用WesternBlot法或免疫荧光检测脊髓背角GSK3β和小胶质细胞离子钙接头蛋白(Iba-1)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CFA组大鼠在各时间节点的PWT值均显著降低(P<0.01);脊髓背角中GSK3β和Iba-1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CFA组相比,CFA+EA组大鼠PWT显著升高(P<0.01),GSK3β和Iba-1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CFA+TDZD-8组大鼠PWT显著升高(P<0.01),Iba-1的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结论:电针刺激可能是通过下调大鼠脊髓背角细胞中GSK3β表达,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炎性介质释放,达到缓解慢性炎性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探讨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穴(ST36)对内脏痛的镇痛作用机制。向大鼠乙状结肠注射福尔马林制作内脏痛模型。将实验大鼠分成A、B、C和D组:A组为单纯内脏痛组;B组为预先给予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再制作内脏痛模型;C组为制作内脏痛模型后再给予电针刺激足三里穴;D组为对照组。观察大鼠痛行为表现后,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内脏痛大鼠骶髓后连合核(dorsal commissural nucleus,DCN)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物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小胶质细胞的标记物OX42的表达变化。单纯内脏痛组大鼠的痛行为表现最为明显,内脏痛+针刺组大鼠的痛行为表现略减低,针刺+内脏痛组大鼠的痛行为表现明显减弱。单纯内脏痛大鼠DCN内GFAP和OX42的表达明显增强;内脏痛+针刺组大鼠DCN中GFAP和OX42的表达明显减弱;针刺+内脏痛大鼠DCN中GFAP和OX42表达减低更加显著。实验结果表明电针刺激足三里穴能明显地减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内脏痛反应,这种作用可能与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